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不能捅破的紙

明朝時有位才子說,人的一生就在做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乍看之下頗不為人樂意接受,平心靜思才覺得實在是有一定的道理。我想此處的欺,不全然是武嚇式的霸凌蒙騙,而更多的應解釋為糖衣式的白色謊言,繞著真相打轉,尤其當事情涉及心靈情感時,更是要注意用字語意,務使受者心靈的衝擊,情感傷害降至最低。說者夸夸大言,受者雖非欣然 ,至少能平心默然接受,難的是如何拿捏到恰到好處。

常言道"人要臉樹要皮","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張臉",有時寧願喪失裡子,就為要爭面子,好在眾人面前能抬頭挺胸。楊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就是這個意思。不然破罐破摔再沒有機會改過遷善。中國人重面子,中國的知識分子尤重。知識分子的感情細膩隱誨,脆弱又敏感,自高自大時有捨我其誰,當為天下先的氣勢;但另一方面又常流露出,百無一用不能提五尺劍的自卑情結,而長吁短嘆。此外,面子在講求義氣,閒話一句地黑幫團體更是重要。昔日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尚常嘆人生有三碗難吃的"麵",情面,場面,體面,江湖上吃茶講斤頭,仗的就是這三碗麵。要是在面上塌了架,就失去信用與信心,再也撐不起來。所以面子和自己的信心,與他人的信任有密切關係,是一體兩面。因此說話只說七分,傷人不傷心,打人不打臉,做人處世要留有餘地,一切都是要維護那張包裹那真相--心 的紙--面子,不使一翻兩瞪眼,把真相赤裸裸的呈現於眾,致推車撞壁毫無轉寰空間  。從上簡述來看,是否與自欺,欺人,被人欺相吻合!?

維護面子的目的是要給人,同時也給自己保留空間餘地,給予改善再出發的機會。也就是做人應該多點兒人情味,做事則須一私不苟。歷史上項羽最重面子,在鴻門宴上,劉邦的賠罪,乞憐服軟,大大滿足了項羽的面子,致改變了原本與范增密謀要殺劉邦的計畫,且縱虎歸山,喪失了掛享太祖高皇帝的機會。兵敗垓下,拒絕渡河回江東,放棄捲土重來的機會,說縱江東父老憐我而王我,我有何面目見人! 遂自刎烏江,避免受辱,保留了最後的面子與尊嚴,雖失敗,卻仍得到英雄封號。可見面子掌握運用時機恰當與否,所造成的結果亦大不同。

例如婚姻生活,是夫妻講情大於說理的地方,直如弓弦的說理不適用於家庭。善於調解婚姻齟齬的人常勸男人說,夫妻吵架,你若是有理,那一定要認錯賠不是;你若是無理,那絕不能認錯,但更要服低賠不是。人們常說,有些事太誠實,對婚姻的傷害大於事件本身,無異傷口撒鹽。相信有了一定人生閱歷的人,應會同意此點。再如到醫院探視臨終病患,也不會直指實況,仍要善意說些撫慰人心的話,使其心靈平安不驚,走完最後一程。對於犯錯或驟然失意的人,其心情多脆弱,尤應注意。生活中各式各樣情境不同,端賴發揮同理心,以求圓通。季羨林先生說" 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其真意或是最好的註解。

佛教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這是要人坦誠面對自我本心,反求諸己,絲毫不自欺。但人是有情眾生而佛無我,不能以佛的尺度量人,因此對人仍要考量對方接受的度,不能凡事直指本心,以此責人。西諺說"誠實是最佳策略",多指個人在面對錯誤時,坦誠比閃躲好,使媒體喧染,眾口傳訛的傷害減至最低,但未必真誠悔改,只是策略。兩者境界層次大不同,一方講求內省自縮,一方則外部紋飾,也說明東西方在維繫人際關係本質的不同。東方重情,較溫暖但易濫用;西方則偏重契約關係,較冰冷寡恩。這也是"面子,骨氣" 一類字眼,是西方文字無法翻譯表達的,與自尊,尊嚴相通而不盡相同。總之,情而不情,不情之情,情而有情,情外無情,說不清,寽不明。如何拿捏運用到恰到好處,要靠個人自我修為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