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聖人的迷思

聖人一辭,在現今社會被用來贊譽清廉不茍取的人,頗為偏狹。雖仍是一個褒義詞,但已隱含高調離群,有點迂遠而闊於常人的負面意思。從簡體字來看最容易明白, "聖" 的簡體是"圣",而怪字是聖人的心,怪去了人心就是聖。依此來推,可以說聖人就是怪人。語云,人反常非妖即怪,所以說聖人是妖怪,與常人不同調,是其來有自。從繁體字來看,耳口王為聖,依"莊子  天下篇" ,聖人不過是 "聞聲知情,事無不通" ,其上還有天人,神人,至人,地位不算頂高。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尊崇御賜孔子為聖人後,聖字被御用。後儒又把孔子尊崇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稱為聖人。從此可發現,除孔夫子是平民外,其他都是開國君王,於是學術與政治結合。爾後希聖,學聖的人極多,但均不成功,最多學到賢 ( 直到兩千多年後,清朝又御封平民關夫子羽為武聖人)。 至唐朝韓愈詆毀佛學,但仿佛學傳衣缽心法之說,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貫稱為是儒學心法道統,聖人之學就更加尊崇,連腹誹質疑都是大逆,儒學成了學術發展的天塹障礙。(註一)

孔夫子,關夫子的聖號都是帝王所封,如此學術御用化,學派因帝王政治力量而彰顯;帝王因學術而留大名成學派始祖,遂形成兩廂黑幕互為表裡。但詭異的是,細看儒家道統聖人的君王行徑,多與儒學之三綱五常,仁義忠信有悖。例如堯是在父死子繼的制度下,奪了哥哥的天下;舜是堯的女婿,奪了丈人的天下;大禹忘親,事奉殺父(鯀)仇人舜,又奪了舜的天下,繼而逼舜拋妻,並死於千里外的九嶷山;成湯文武則是以臣叛君加黃袍;周公輔侄弒兄(管叔蔡叔),自立為王後又被侄殺,一片殺伐聲。儒家美化舜禹之繼是禪讓,卻又痛責曹丕,劉裕之相似行為,聖人之心果不為凡人理解。

更妙的是,管叔蔡叔的爸爸,哥哥,弟弟,一家子都是聖人。管蔡就因諫勸弟弟不要篡位自立,本是聖人之舉,反立遭周公討伐殺戮成鴟鴞。周成王滅商,紂王自殺,成王找到屍體後,先對屍體射了三箭,又梟其首級,掛在白旗上示眾,既不合昔日為人臣之禮,也不合常人尊死者之道。相似例子,看明末李自成殺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找到崇禎屍體後,立刻盛裝棺槨,放置於東華門,任人祭悼,並找來崇禎皇后屍體予以合葬,此舉甚合儒家尊死之禮數。試想,若不是因為陳圓圓案,使已走在半途預備降李的吳三桂,一怒為紅顏,憤而引清兵入關。李自成早就可以把"太祖高皇帝"之招牌高高掛起,未來歷史 "闖王本記"之盛德仁厚,將遠遠勝過周成王。

本文並非是想薄湯武,非周公,要把聖人鬥臭,而是提醒自己不要被聖字嚇倒。孟子說 "說大人則藐之",就是這個意思。對聖人之學也要抱持懷疑態度,對不合時宜處予以修正。孔子說 "我戰則克"。孟子就敢說 "善戰者服上刑" 。中國的學術思想,被自漢唐宋以降儒奴們,樹立的學術天花板遮掩限制了,行成死水。不必想要免掉他們已經戴了兩千多年的桂冠,但想效法孟子,愛吾師更愛真理,才可能建立獨立思想。試想,像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 說,大可高舉獨創,但限於聖人之天花板,並免遭群儒非議詆毀,只好說淵自大學的格物致知。到底什麼是曾子的格物致知 (註一),只有曾子自己知道,曾子未曾說明,於是各自解說,弄得玄之又玄,滋生困擾,甚至形成學術黨爭,如宋之洛蜀黨爭,實為後學之戒鑒。

(註一): 有把格字解為分析,或格除來解。也有人堅持格只能解為正字,如有恥且格,格其非心。物,朱熹解為物由事也 。因此不誠無物絕非不誠心就沒有外物,而市說做事若沒有誠意,就等於沒有做一樣,如祭祖拜佛。

(註二)
春秋戰國時代, 學術思想百家爭鳴, 老莊棄聖絕仁義 ,法墨之批判...實大放異彩. 唯自漢武董仲舒定於一尊後, 致仁義道德狂奔越度, 成畸形而不覺. 謂" 超仁成懦, 超義成頑, 超勇成暴, 超禮成偽, 超智成狡," 24孝中如郭巨埋兒, 臥冰求鯉 ,割股療傷, 實為惡行,竟獲宣揚 ,令人大惑不解? 歷史上 趙氏孤兒 , 情有可憫, 然悖逆人性, 實為可議! 更有些"忠臣烈士" ,殺全家以示忠心, 更是暴行, 應被譴責.

【今日聖人】  已成定局之事,宜一氣呵成,不宜遷脫延宕,如核四。林聖人等為一己理念之堅持,弄得己志未酬人亦苦。他一家之遭遇我不詳,就其個人言,莫說遇到秦皇漢武朱元璋,就是漢景帝亦早已朝衣東市,偏偏遇到的是比漢文猶溫良的馬皇。命好呀,適逢盛世識書史,蠻霾氓民慕美名,得" 聖人"果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