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他們為什麼愛用花名互相稱呼

他們為什麼愛用花名互相稱呼  

先看一個例子 : 

1997年8月,大韓航空的一架飛往關島的飛機,降落時遇到大雨。機長自信熟悉航線又經驗豐富,大雨不是什麼大事,根本不太在意。結果,很不幸,這架飛機撞上了機場附近的山,機上人員254人,共有228名罹難。事後調查發現,主要責任是機長的,當天他疲勞駕駛,做出了一系列錯誤的決定。更重要的是,其他機組人員是發現了問題的,而且他門也提醒了機長。制式,提醒的語氣非常委婉,簡直就是暗示。

韓國是一個權力意識、等級意識强烈的國家。在他門的文化傳統中,副機長和機械師絕對不會對機長用直接、生硬的語氣說話,那被認為是失禮。在正常的環境下,機長可能不難聽出下級的化外音。但在當時,機長非常疲倦,情况又非常緊急,他没能聽出委婉語氣中的真實信息,没能及時修正錯誤,最終釀成大或。事後,大韓航空公司痛定思痛,決心進行徹底的改變。制定了針對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要求所有機组人員,在工作时使用英語。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消除語言中無處不在的等級意識。况且,英語是世界航空界的通用語言,機組人員和機場塔台指揮人員的交流,也要用英語。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錯誤理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韓國文化等級意識强,這會體現在語法、用詞、語氣、稱謂各個方面,這是很難突破的。日語有獨特的敬語系統,表達方式更委婉有禮貌,帶有虛偽性的費猜疑。所以,像大韓航空這樣乾脆使用另一種與言,倒也是一種捷徑。

各大語言中,英語的特點是平等意識比較强。這是因為幾百年來英語被廣泛應用於商務活動。1998年,德國汽車公司戴姆勒-奔馳兼併了美國克萊斯勒。這次合併以德國公司存續,但合併後的新公司,却以英語為工作語言。而且,這不是個案。西門子、大眾汽車、德意志電信、德國化學公司和德意志商葉銀行等等大公司,都把英語作為工作語言。除了更適應國際市場,表述商業詞彙更加精準等,德語和英語代表不同的文化性格,肯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很多大科技公司員工都有一個外文名字或"花名",如阿里巴巴,每一個人入職之後要起個花名。剛開始是武俠小說裡的名字,什麼風清揚、逍遥子,後來公司變大了,小說裡的名字不够用,連網絡小說裡的名字也拿來湊數。為什麼要這樣 ? 首先,是為了增加對公司的認同感。名字是最深的自我認同,名字都改了,自我的身份認知就會發生切換。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必互相稱某總,某兄,直接稱呼英文名或者花名,讓溝通效率提高,也營造了一個平等自由的溝通氛圍。一個組織的打造,首先就是要完成這種文化上的轉換。

不同的環境,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聲調語氣、眼光注視等要求也大不同。例如在軍隊的那套行為舉止非常鲜明特别。比如,依照傳統的規矩,子弟、部屬不可以瞪着眼睛直視長輩、長官的臉。現在,長官的命令是:“看我,看我的眼睛,眼睛睜大,不許眨眼。”你只好勇敢地、放肆地、甚至凶惡地看着他,讓他滿意。在外面對長輩說話,要走到他身邊用很低的聲音陳述。軍隊不同,你要在六步之外停止,立正,大喊“报告!”聲音像吵架一樣。家庭訓練要我們穩重、從容,舉手投足畫出的虛線是弧形。而軍事動作直來直去,有棱有角,避免一切迂回浪費。軍隊訓練的第一要項,就是要訓練你大聲說話。目的是要你脱離民間的習慣系統,用這種方式把你從原來的文化中連根拔出,再融入到一各全新的系統之中。企業與軍隊,方式不同,目的卻是一樣的。

對親屬,英語含糊攏統的用Uncle、Aunt 稱呼。也就是說,在說英語的人心目中,中國人看來各不相同,應該嚴格區分的一大堆親屬,没什麼區别,都是親戚而已。對不重視、不熟悉、不講究的事物,人們的分類就會比較粗泛。相反,語言中就會有詳細繁雜的分類和相應稱謂。阿拉伯語中,“駱駝”有幾十個名詞;據說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關於“雪”的稱呼也有幾十種。可以想象一下,外國人讀《紅樓夢》時,對其中人物的種種親屬關係的迷惑。假如要把所有人物彼此的親屬關係畫出一個清晰的示意圖,表達得一清二楚,肯定,前提是要用漢語,如果用英語,這個任務估計法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