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天才的答辯】

就一般學生言,璧玉得之於璞石,非良匠之鑑識,則無以面世成寶,故賞璧玉之美亦當識巧匠之心;紙鷂成之於地,而能翱翔於九天之上,非獨鷂之善於翱翔,乃得利於信風之助,致能出人頭天,受眾目仰望。學生有才與否或能否揮發其才,老師往往是良匠、信風,扮有重要角色。但就天才言,則往往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進學校、拿學位只是踏上平台的門檻與入場券。看看這幾位天才的答辯 : 

馮. 諾伊曼 : 1926年,馮·諾伊曼以22歲的年齡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現代電腦之父。據傳在博士學位答辯時,主持答辯的老師沒有人敢提出問題發問,只象徵性地問了一個不相干的聊天" 你這件衣服做的真不錯,裁縫是誰 !? " 答辯就結束過關。( 大家稱馮. 諾伊曼是計算機之父,他卻謙稱其概念來自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是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電腦科學之父 )。 (馮,諾伊曼 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入籍美國。)

路德維希‧約瑟夫 維特根斯坦 :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面。1929年,維根斯坦在劍橋大學,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由羅素和G.F.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羅素是他老師兼好友,沒能提出問題,只客氣的說你的論文說實在我們看不太懂。他跑去拍拍每位教授的肩膀,然後說" 我寫的東西,你們確實是一輩子也看不懂 "。 答辯就算通過。( 出生在奧地利,後入籍英國 ) 

羅伯特 歐本海默 : 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在哈佛讀書,三年時間,就修完四年功課。二十三歲到德國哥丁根大學,三星期就得到博士。他的量子力學論文,使主考教授甘拜下風。主考教授詹姆斯.法蘭克在口試後說:「幸虧我趁早開溜,他已經反過來向我發問了!」

李敖 : 台灣現存的讀書種子。當年李敖考上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入學口試時,由沈剛伯,姚從吾等老師主持。當時李敖已是名動公卿,文筆口才犀利。老師們沒人敢提出什麼實質性的學術問題,只由沈剛伯院長提說" 你以後還是穿長袍馬褂上課嗎 !?。大家哈哈一笑,口試就算結束。可惜,李敖中途認為在所裡學不到東西就主動退學了。不然,畢業論文的答辯或許有更精彩的火花對答。

清康熙年間,為攏絡中原士子,除一般的制度性科考,還針對年紀已偏大且在地方有一定聲望的士子另開博學鴻儒科,通過後授以翰林名位。一般制度性科考上來的翰林譏諷博學鴻儒科的翰林是" 野翰林 "。按現代話來說就是學院派和非學院派之爭。這些" 騷人、墨客、酸秀才;酒囊、飯袋、老菸槍 ",不登大雅之堂的通文縣丞(野翰林)往往具有更多的社會經驗與實用技能。在台灣像已過世的南懷瑾、許晏駢(高陽)、郭衣洞(柏楊)和仍在世的李敖,他們的功力與學術貢獻,個人以為遠大於只能縮在校園的學院派" 叫獸 ",試問有哪一本叫好又叫座且具影響力的著作是" 叫獸 "們寫的 !?。學院派的人生經驗都太蒼白順遂,沒有深刻體驗,只能教科書裡來書裡去,何能有好著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