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現實層面;再讀四大名著
西遊記的現實層面
一部偉大的作品,從來不是他的諷刺有多犀利或者故事有多新奇,而是它所表達的故事内核,總在以不同的形式反復上演。
說到西遊記,調侃最多的,是那些被孫悟空打死的妖精,都是没有後台支持的,而有後台的妖精,都被神仙們帶回家了。譬如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靈感大王是觀音養的金魚,青狮精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白象精是普賢菩薩的坐騎,白鹿精是南極仙翁的坐騎,黄眉大王是彌勒佛的童子.......
西遊記中,我們看到的是一部以孫悟空為代表的反抗者的視角,但實際上作者却是借助孫悟空帶著我們看整個天庭的運作模式,而天庭和人世是一體兩面,足可借鑒。
縱觀西遊記中,每個妖精都有著自己的地盤,吃著自己的香火,但實際上,這些地盤都是背後那些神仙的,而神仙也是要香火的。所以,妖精手裡往往都握著强大的法寶,他們的勢力和地盤,往往都跟他背後神仙有著密切的關系,譬如西遊記裡面最强的妖精大鵬精,就是如來的舅舅。因此,神仙、妖精、民眾之間的關系並没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而是有由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一系列因素構成的。
神仙們是需要老百姓貢獻香油税的,但神仙們單純的付出,往往很難獲得老百姓的認可,甚至随著百姓慢慢習慣了,會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應當,而神仙索要香油税反而成為了暴政。於是,神仙們就必須要用很多的妖精,擱在老百姓和自己中間,來替自己收香油税,這樣,老百姓的憤怒自然歸給妖精們身上,神仙們反而就成為了青天大老爺。而回顧中國歷史,封建政府也就是這樣運作的。
官與吏兩個階層之間有著天然的鴻溝,官員在眾多領域都有著無上的權力,而胥吏却是社會最底層的妖精。譬如,即使是最窮苦的農民也有著通過科舉做官,直上青雲的機會,但是胥吏却是三代之内都没有資格参加科舉,幾乎永世不得翻身。這形成了一個很詭異的局面,老百姓雖然日常生活中却幾乎處處被胥吏所打壓,但政治地位却遠高於臭名昭著的胥吏。
這使得老百姓自然就會積極的燒香拜佛交香油税,並主動跟把胥吏當狗使喚的神仙們站在同一邊。而被老百姓群起而攻之的胥吏,自然也就像狗一樣,只能老老實實的聽主人的話。
這種例子其實早就被廣泛使用了,譬如日本侵華的時候,就喜歡用朝鲜人來當"胥吏”,手持棒子管理秩序的朝鲜人也就有了“高麗棒子”這個綽號;英國人在中國搞租界的時候,也喜歡用印度人來當“胥吏”,欺凌華人的印度阿sir,也衍生出來了“印度阿三”這個綽號。甚至當年看似高效而廉絜的港英政府,實際上就是依就延續著官員與胥吏這個神仙+妖精组合,靠著龐大的黑社會維系著統治的穩定。
孫悟空一次次抓到又不得不放出來的妖精,其實跟一些後台有辦法的人物被抓後,一次次的又無罪釋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後來,一旦没有這一層做妖精的胥吏,反而會導致政府與民眾之間出現的隔閡,因為双方缺少了共同的“敵人”。現在,把視野放到國際角度,再用同樣的邏輯看一下美國民主黨的克林頓。
克林頓時期引發的兩次台海危機中,李登輝就扮演了胥吏的角色;奥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過程中,参與鬧事的的日本安倍、新加坡李顯龍、菲律宾阿基諾三世等人也是美國的“狗妖精”和“胥吏”。這些故事的背後,從來就不是神仙想要讓狗吃飽,而是神仙想讓大陸不得不趕緊上交香油税,如果不交就會被一群狗咬。
而如今面對的情况略有不同,有一個黄毛的孫猴子,把老美的天庭攪得天翻地覆,把妖精們拖出來挨個揍......然後,直接找我們要香油......
關於孫猴子,後世討論最多的就是,大鬧天宫的齊天大聖近乎天下無敵,而取經路上的大師兄却遇到了太多打不過的妖精。數百年來,對於孫悟空戰力的直線下滑,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觀点,找了各種理由,但少有人能踩在點子上。
書評家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作者包裝在外面的壳,而没有去用作者的内核構架去考慮問題。
西遊記的作者是一位匿名的大佬,因此非常不屑於搞武功的比拼與設定,主要人物也被簡單的分成了兩組,一組是跟孫悟空武力差不多的,一組是打不過孫悟空的。甚至,小說中絕大部分神仙除非劇情必須,否則都會設定為没有武功,或者根本不施展武功。譬如三清四帝從來沒有動過手,唐僧作為如來二弟子轉世但是毫無武功,文殊菩薩這種級别的大佬也招架不住。
這對應現實很容易理解,大佬們本身是没有武功的,倘若小說中的主人公若是神拳無敵袁項城、狂風快劍孫逸仙、冷面書生陳獨秀、千手人雄蔣介石,陰世秀才毛潤之........一群掌管著億萬人命運與前途的大佬如地痞流氓打成一團,怎麼可能成為古典名著?世界重量級拳王不會和街頭流氓單挑或群毆。
當把天庭大佬們往朝廷裡面套,瞬間就會明白,神仙們就像各派勢力,比的是誰手上的小弟(下屬)强,誰手上的寶物(權力)大。個人能力的影響微乎其微,真實的實力取決於它們手握的寶物(權力)。譬如每次金箍棒被收去,被“免職”的孫悟空就没有了攻擊輸出,只能靠筋斗雲逃命。同樣,天庭派系的實力也與各人能力無關,而是取決於麾下小弟以及小弟手上都握著的寶物,也就是麾下代表人物都處於哪些重要的位置上。
譬如說西遊記中,道家一哥的太上老君,遭遇孫悟空的時候從來就没有動過手,甚至還被這潑猴差點绊倒。但是老君手下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實力就跟孫悟空不相上下,手握金剛琢的青牛精更是吊打孫悟空。
金剛琢、七星寶劍、紫金虹葫蘆、羊脂玉淨瓶、芭蕉扇、幌金繩......太上老君擁有全西遊最强大的法寶矩阵,把它們一一對應權力,這就是書中對太上老君勢力的直觀描寫。甚至太上老君坐下騎的青牛精,作為一個下屬,拿著老君的金剛琢就能一己之力横掃三界九天,這才是西遊記中描繪道家一哥的方式。
所以呢,高維内核的西遊記根本不會描述天庭上各位大佬的武功,就像軍隊總司令只會拿指揮棒發令,不可能自己拿著衝鋒槍上抗日戰場一線是一個道理。
孫悟空大鬧天宫能够横行無際,不是因為他的戰鬥力强,而是因為天庭勢力幾乎都在坐山觀虎鬥。一群能够捏死孫悟空的道教大佬們,都在“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是視而不見”......
可是等孫悟空敗局已定的時候,太上老君和觀音菩薩就開始搶功,一個要丟瓶子,一個要甩金剛琢,一本正經搶著對妖猴打出致命一擊。這種高維生態投射的描寫,才是西遊記的點睛之處。
對照成書之後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明朝李自成這個孫猴子剛鬧事的時候,江南的財閥勢力在搞視而不見;清朝洪秀全這個孫猴子剛鬧事的時候,江南的財閥勢力也搞視而不見.......行為動作,跟天庭上一眾吃瓜的神仙一模一樣.......而這也是後世很多人搞不明白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其實如果洪秀全率軍直撲北京,那麼江南的財閥地主們以及在華的各股外國勢力就會學習明朝時對李自成繼續視而不見,爭先恐後的積蓄力量。但是發現洪秀全想要在江南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時候,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英法租借的常勝軍,就會從“視而不見”,變成圍剿他的對手.....
這些諸侯們對太平天國,就像孫猴子大鬧天宫時,天庭的太上老君和觀音菩薩那樣,一邊聊著,一邊手握必殺器,就等著給精疲力竭的孫悟空最後一擊。面對摇摇欲墜的太平天國,清廷攻入南京的功勞大家推來推去,最後讓給了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
所以,我們也會明白,孫悟空第一次被太上老君和二郎神合力抓住之後,很快就逃了出来,不是因為他厲害,而是因為朝廷的各方諸侯們,都需要這麼一個鬧事兒的猴子。
甚至,通過幾個小妖口中說了,在孫悟空被鎮壓的500年内期間,没有孫大聖的日子裡,各路妖怪大鬧天宫也出現了很多次,這是因為神仙們都要扶植妖怪鬧事兒,把天道搞混好謀求利益。
同樣對比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太平天國被剿滅後,清廷依然摇摇欲墜,後來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各路諸侯直接搞了一個東南互保,西遊記的故事就像教科書一般上演,黄毛的猴子勢如破竹殺到南天門,天宫裡的慈禧被嚇得撒丫就跑.......再後來,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各地的神仙們都在翹首以盼袁世凱這個齊天大聖把玉帝小兒從龍椅上趕下來......
可以說,回顧一下孫大聖横行無際大鬧天宫的小說背後,大家看到的不是一個個神仙,而是一個個鲜活的人物。所以,孫猴子被太上老君抓住之後,反而因為一系列的“機缘巧合”,讓孫猴子擁有了銅筋鐵骨和火眼金睛,又搞出來第二次大鬧天宫.......最後,天庭各路諸侯的“視而不見”,逼著玉帝不得不向外請來了西天如來,把孫猴子壓在五指山之下。
牛逼不?把歷史一一對應之後,就會發現這才是真正高明的小說.......西遊記中的大鬧天宫幾乎完美復刻了明朝晚期的政治走向,因此,書中的邏輯之高明 ,這才是這部奇書能够淵遠流傳成為四大名著的根源。
而邏輯往往都是普世通用的。當一隻金毛猴子奔著美國最高權力衝刺的時候,支持地方獨立的共和黨神仙們,必然會默許並支持他把世界攪個天翻地覆。同樣,當這隻金毛猴子奔著全球最高權力衝刺的時候,那些試圖從美國權力籠罩下掙脱控制的各路諸侯,必然也會支持這隻孫猴子。
各路神仙們的唯一訴求,就是猴子能繼續鬧下去......而正是有著神仙們的支持,猴子才能堅持到現在.......,看完國際局勢再回頭看看幾百年前的古典小說,就會發現,即使時代再怎麼發展,人心還是永恒不變的....
西遊記後世解讀很多,但往往解讀到最後,就淪為了佛道相爭的陰謀論。可是縱觀世界歷史,哪有一部陰謀論著作能成圍傳世經典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經典作品的背後,往往能讓每個讀者都能從中看到自己,因此對於西遊記,修道者看到的是修煉内丹,好書者看到的神魔傳說,小說家眼中則都是詭計陰謀。不過,這些都是盲人摸象,真正要讀懂一部小說,就需要找到這部小說的内核。
整部西遊記,由於道家和佛家大佬先後出場,以及取經路上的妖怪都來自大佬們麾下,因此讓讀者很容易從取經團隊與妖精之間的鬥爭,聯想到後面的佛道博弈。而且西遊記中,佛教一直在擴張勢力,因此也很容易把各類衝突歸結為了佛教的算計,好像在補綴封神演義中揚道抑佛的反面。
但實際上,佛道之間的博弈只浮於表面,真正通過看不見的手操盤西遊記的,是天庭的玉帝。没錯,就是書中那個唯唯諾諾,常被孫猴子戲弄欺負的玉帝。.
如果真的看懂了西遊記,就會發現天庭是有三股主要力量構成的,一股是以太上老君為代表的道教序列,一股是以如來為代表的佛教序列,此外,就是居中搞平衡的玉帝。
殊不知西遊記的偉大,在於其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架構,玉帝與老君、如來的關系,是中國歷史上標準的“君臣關系”,譬如老君拜見玉帝,是要行“朝禮”;玉帝召如來,用的是“宣”;如來去幫玉帝打猴子,說的是“救駕”。因此,理解西遊記只需要捅破一層窗户紙。我們把西遊記中的玉帝,理解為明嘉靖帝即可。太上老君再厲害,玉帝對他再尊重,再降階相迎,也不過就是一個首輔嚴嵩而已。
而太上老君和如來的博弈也没那麼複雜,對照嚴嵩和徐階就差不多,無論怎麼鬥,表面上都會維持一團和氣。各方由嘉靖居中鎮著,只能按照遊戲規則來玩,所以取經路上兩方雖然你來我往鬥來鬥去,但是如來給老君送了厚禮,老君也繪欣然笑納。
過去看小說,站在孫猴子的角度,很多人都決得玉帝是個老糊涂,個對於那麼牛逼的猴子,只給了一個弼馬温,非常的不會用人。但如果投射到明朝,我們就會發現玉帝他滿滿的都是套路。
妖精孫悟空大鬧籠宫地府,相當於一個偏遠的基層官源把明朝的一個省和一個部攪了個底朝天,嘉靖不僅不處以極刑,反而把他調入朝廷裡面當職,官兒的味道是不是不一樣了呢?看看歷史就會明白,這是“道君皇帝”想要利用孫悟空對内來一場洗牌。
而進一步看玉帝的操作,那是相當的風騷......
第一次抓住孫悟空的時候,玉帝是借觀音菩薩之口,點將讓自己的外甥二郎神負責,目的很明確,就是找機會扶植自家外甥,以外戚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對照歷史,漢景帝借著吳楚七國之亂,任命了小舅子竇嬰為大將軍,防範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漢武帝借著打匈奴,讓小舅子李廣利、衛青和外甥霍去病執掌了兵權。
第二次抓孫悟空的時候,玉帝則是通過下詔讓如來入京千里勤王,利用這個機會扶持如來的佛黨,來平衡天庭中太上老君為首的道黨。對照歷史,就像三國裡面袁紹引董卓入京對抗十常侍,孫權召劉備為妹夫制約周瑜.......
綜關歷史,西遊記裡面玉帝的套路,不過都是幾千年來大佬們慣用的手腕而已。
甚至西遊記中最大的Bug,玉帝讓孫猴去管理蟠桃......也是玉帝的明知故犯。相比於其他闖天宫的妖精要麼被神仙們收為坐騎,要麼被打死,孫悟空不僅有了“齊天大聖”這個名義上的“尚方寶劍”,還掌管了天庭體系結構中最重要,可定生死的蟠桃園。
就像明朝的官員有任期,西遊記有一個奇怪的設定,就是神仙也有壽命限制,如果吃不到玉帝的蟠桃,神仙也是要消逝的。所以,間接掌管神仙們壽命的孫猴子,對照明朝,就像一個執掌著彈劾官員權力的御史。而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六千年蟠桃,對應著明朝官員每六年一次的考核和自我檢討。
西遊記蟠桃宴的劇情,是躲在後面的嘉靖借用海瑞這個孫猴子直接掀翻了桌子,不讓大家吃桃子了......
所以,以陰謀論解讀西遊記會出現太多繞不過去的坎,譬如面對佛教的步步緊逼,整個道教都不做抵抗,甚至太上老君本人都可能被收買,雖然看的爽,却把這些大佬寫的太弱智了。不過,若是把宗教的外皮撕開,把西遊記對應到明朝就會豁然開朗。
太上老君並不是傳統神魔小說裡面的道教祖師爺,擁有著龐大的徒子徒孫。在西遊記的設定中,他只不過是一各類似大明首輔的人物罷了,因此面對如來這個競爭對手,該捨棄的會果斷捨棄,双方若是達成妥協,該收金子也一樣會收。
同樣,孫猴子能够把天宫搞的天翻地覆,是因為天宫不是只有佛道兩股勢力,而是和大明朝廷一樣,每個神仙都堪稱一股獨立的力量。因此他們都在利用孫悟空的的大鬧來謀求自己的利益,甚至反而給猴子一定的支持。
所以,就像蒋中正用楊永泰之策追剿紅軍,使中央軍入川,用從中央軍到各路軍閥的態度,對應大鬧天宮時圍追堵截的李靖哪吒王靈官和閉門觀望的各路神仙,可以說,西遊記又一次完美復刻了幾百年之後的歷史......
同樣,擱在明朝也是如此。嘉靖年間最大的孫猴子就是海瑞,大明各級官員腦子裡想的就是如何把這尊瘟神送走,嘉靖反而讓這個非進士出身的“小妖精”能够一路平步青雲,進入到了大明權力中樞。而嘉靖自然也不會錯過利用這個孫猴子,用海瑞來進行朝堂之上的洗牌。
所以,别看海瑞抬著棺材罵嘉靖,大鬧朝堂,嘉靖竟然也没有將他處以極刑,只是將他收押在五指山下。這是因為他要等兒子隆慶接班,好讓海瑞海瑞能在兒子取經的路上保駕護航。
同理,統管天庭水軍的天蓬元帥八戒、執掌禁衛軍的卷簾將軍沙僧,他們的遭贬哪有什麼陰謀?就像唐太宗去世前把戰神李勣貶出京城,康熙去世前把馬齊、張廷玉等肱骨重臣逐一貶级,這些大佬做的,不過是等李治、雍正們繼位後,能够讓重臣們戴罪立功,讓兒子們籠絡人心。
所以,明白了這種套路中國已經玩了幾千年了,就會明白西遊記不過是把那些局中人視角的歷史,戲劇化寫給我們看罷了。放眼國際,人性也是相通的。
*梁大鵬是私立海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為創立私立海南大學漚心瀝血,名載史冊。其清廉耿直之個性,也是非常出名的。在抗日戰爭期間,梁大鵬受聘於蔣介石下面工作,有一天見蔣介石,他開口就直問:「委員長是國父信徒,三民主義是主張民主的,委員長為何而獨裁?」其正義之骨氣,簡直與海瑞如出一轍。
海南自古以來作為貶官流放之地,貶官文化對海南盛產清官的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無論歷史淵源、地理位置、開發程度如何,海南都繞不過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貶官文化。
五公祠有聯「唐宋君王非寡德,瓊台人士有奇緣」,其實君王是寡德的,但海南人有奇緣,說得很對。因為這些名臣巨儒的到來,收徒講學,不僅是教授的知識影響了海南人,而且其人格魅力,無疑深深地影響到了海南的學子。他們在唐宋播下種子,至明朝,終於開花結果,並且影響後世。
因此明代以來的海南清官現象是和唐宋的貶官文化一脈相承的。因為貶官大多清廉耿直,所以才受到官場的排擠被貶至海南。因為那是的海南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所以「學術圈」環境單一,不像中原那樣包羅萬象,因此歷代貶官們所開創的學風以及人格魅力等可以在海南「無干擾」地傳承下來,這對海南後世學者及官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再讀四大名著
紅樓寫情,水滸寫義,三國寫箏,西遊寫悟。
從孩童到少年,從少年到中年,四大名著陪我們走過了無數春夏秋冬,足足影響了幾代人。
關於性别
紅樓:大部分是女人;水滸:大部分是男人;西遊:大部分不是人;三國:大部分全是人。
關於臉皮
紅樓:丫頭臉皮厚;水滸:朝廷臉皮厚;三國:軍師臉皮厚;西遊:神仙臉皮厚。
關於口頭禪
西遊:猴哥救我;紅樓:妹妹救我;水滸:哥哥救我;三國:軍師救我。
關於出身
西遊:出身不好,想成佛是困難的;紅樓:出身不好,想嫁人是困難的;
水滸:出身不好,想當官是困難的;三國:出身不好,想創業是困難的;
關於喝酒
西遊:水要來當酒喝;紅樓:酒要美女陪喝;水滸:酒要大碗來喝;三國:酒要煮熟了喝。
關於愛情
愛情,就像三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愛情,也像西遊,九九八十一難,方才取得珍愛;
愛情,更像紅樓,總有一群人對它高山仰止,耗費畢生研究它;
愛情,最像的還是水滸,不管你有多轟轟烈烈,最終都得被生活招安。
關於世態
《水滸傳》:風不來,樹不動,船不摇,水不渾。前事之因,後事之果。這世上没有無缘無故的愛,也没有無缘無故的恨。
《水滸傳》:只見說撑船就岸,幾曾有撑岸就船。世上只有藤纏樹,人間哪聞樹缠藤?
《紅樓夢》:萬兩黄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張愛玲说:“誰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西遊記》: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萬事皆空,及時行樂,是很多人的選擇,至於對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西遊記》:尿泡雖大無斤兩,秤坨雖小壓千斤。世上有貌無實、虚有其表的多,有本事的人反倒往往其貌不揚。
關於人情
《西遊記》:不看僧面看佛面。
《水滸傳》:有缘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水滸傳》: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红。
時間會磨平一切,美好的事物不是慢慢自我消亡,就是在我們的眼中慢慢變得平淡無奇,熟視無睹。美好的感情時日已久,也會慢慢變淡,甚至走向反面。
《紅樓夢》:千里搭長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世尖所有的相聚,不過是為了最最後別離的一刻,這是悲觀的說法;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這是樂觀的說法。
關於處世
《水滸傳》:三寸舌為誅命劍,一張口為葬身坑。
我们花了两年學會說話,却要花上一輩子來學會閉嘴。
《水滸傳》:隔牆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出賣你,所以謹言慎行。
《西遊記》:路上說話,草裡有人。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只借不還,信譽玩完。
《紅樓夢》:得饒人處且饒人,得將就的就省事。
凡事留有餘地,做人留有退路。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紅樓夢》:機關算盡太聪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亦深。
《西遊記》:事不過三。
人心貪得無厭,但是古訓有“得意之事,不可再做;得便宜處,不可再往”。凡事有個限度。
關於修身
《紅樓夢》: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中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胆,三千越甲可吞吳。
《水滸傳》: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人有担當和責任,當然不能完全自在,最多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西遊記》:功到自然成。
曾國藩說:“妙也、巧也、成也,皆從極熟之後得之者也。”
《紅樓夢》: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一次虧,學一次乖。人就是這樣,不跌倒,不知痛。
關於哲理
《三國演義》:纷纷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古人相信雖然世事纷纭無窮,但是纷亂裡里面有一種固定的規律,也就是“天道”或者“天數”,盡管我們不能完全認識,却能模糊地感應到這種規律的存在。
《西遊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長遠來看,“道”高於“魔”,“道”占上風;一段時期内,却會出現“魔”高於“道”,“魔”占上風。
《三國演義》: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間萬物分分合合,永不止息地變化。
《水滸傳》:金風未動蟬先噪,暗送無常死不知。
秋風還没吹,蟬就感到了秋的氣息,而人對生死大事往往毫無覺察。只有少數有智慧的人會去思考生與死的哲學問題。
不讀四大名著,不足以談了解歷史。不同的人,讀出了不一樣的感悟。但终歸是,只有過得去情天恨海,参得透世間爭鬥,斬得斷利欲熏心,越得過欲望執念,才登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静的終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