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英雄無力可回天--莫迪

英雄無力可回天--莫迪

1984年10月31日,本特.辛格決定刺殺印度女總理英吉拉. 甘地。

英吉拉.甘地生於1917年,是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的唯一女兒,打小看著爺爺爸爸搞獨立運動,不是在坐牢就是在靜坐,家裡沒過一天安生日子,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早熟,25歲那年,英吉拉嫁給了一位又黑又胖但風趣幽默的費羅茲,他丈夫姓Ghandy,與聖雄甘地的Gandhi發音相近,她便隨夫姓叫英吉拉.甘地,中國人看到她名字容易誤會她是跟甘地家族聯姻,其實沒有關聯,而且他丈夫信波斯那個拜火教,連印度教徒都不是。

英吉拉成年後一直陪伴在尼赫魯身旁,尼赫魯成為總理後,帶著她到全世界參觀訪問,使她大開眼界,為將來從政打好了基礎。( 典型的富養女 )

1963年尼赫魯病情加劇,本來最有資格接班的是國大黨元老、財政部長德賽,但這哥們思想比較偏激,大家怕他上來做老大將社團玩砸了,各路元老全力迫使德賽放棄競選,推出夏斯特里任總理,夏斯特里命薄,上任一年多就因為心臟病去世,1966年國大黨元老派一合計,覺得英吉拉年輕容易控制,又根正苗紅,同時也是為了阻止德賽再度出山,贊同她出任總理。英吉拉從此成為印度話事人前後共約十六年左右。

在英吉拉執政期間,她慫恿支持孟加拉獨立,削弱了巴基斯坦,還搞出了第一顆原子彈,業績還算可以,但在處理錫克族的問題上,捅了個大簍子。

錫克族,他們在印度內部最兇猛,能打仗還會種地,主要住在旁遮普邦,1947年印度政府想在這個邦推廣他們的普通話印地語,結果錫克人大怒,說不尊重他們旁遮普文化,其實印度政府也是想統一語言的,不過各個邦,尤其是南方各邦都極力阻止推廣印地語,要維護他們的方言,才搞得到今天印度都沒有統一的語言和文字。

看樣子要統一語言和文字,真的只有把刀架在脖子上才行。

錫克人在獨立後1951年,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叫阿卡利黨,常跟中央政府對著幹,動不動就要去德里遊行,1966年英吉拉讓步同意他們獨立建邦的要求,但是他們伸手要更多自治權,包括國防、外交、貨幣、交通等權力。英吉拉被阿卡利黨搞煩了,此時阿卡利黨分裂出一部分人,帶頭的叫賓德蘭瓦勒(名字太長了,後面叫他賓哥),便扶植賓哥牽制阿卡利黨,賓哥在英吉拉的資助下養肥了,不小心混成了阿卡利黨的老大,但這個賓哥其實想要得更多,下手更狠。1970年代末錫克人竟要求建國,領土包括今天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古吉拉特邦等多個地區,英吉拉不小心玩砸了。

看走眼的英吉拉腸子都悔青了,調轉槍口轉過來對付賓哥。

1982年7月賓哥來到阿姆利則城錫克人的聖地金廟,把這當成獨立指揮部,以宗教的名義鼓舞人心,宣揚武裝鬥爭,開始搞事。後面兩年時間,在賓哥的調教下,錫克教徒跟印度教徒衝突不斷,共發生1200起暴力事件,死傷1萬多人,在旁遮普邦四處點火,英吉拉一直不敢出動武力鎮壓,一是怕暴力衝突越搞越大,二是覺得錫克人本來就是印度國內的戰鬥民族,能不招惹他們就儘量不招惹。但世界各地,宗教衝突都幾乎無解,該面對的遲早要面對。

1984年印度大選前,印度教民眾逼英吉拉表態,否則就要把票投給別人,一再忍讓的英吉拉為了連任被迫出手,在4月調派20萬軍隊到旁遮普邦進行鎮壓,跟賓哥的手下打野戰,該邦因此共造成3000人死亡,30萬人流落街頭,6月2日,英吉拉下令進攻賓哥總部金廟,軍方發起「藍星」行動計劃,以10萬大軍配上坦克包圍了金廟,6日對金廟裡的1萬名錫克人發起總攻,當場擊斃了賓哥,打死492名錫克人,逮捕4712人。全國的錫克人暴怒,揚言一定要報復英吉拉。

錫克人因為擅戰,在印度大量從事軍警工作,其中英吉拉的貼身侍衛也有幾個是錫克族,比如跟了她十年的33歲副隊長本特.辛格,為了英吉拉的人身安全,政府曾想將錫克侍衛都調離崗位,但英吉拉覺得本特都跟了我十年了,值得信任,絕不會背叛自己,將他留下了。

事後證明,感情再好,也好不過家族血緣的關係。

1984年10月,本特回旁遮普探親,親友和鄉里鄉親都跑來哭訴,說起各自家破人亡、聖地被血洗的事,本特受到了極大的觸動,他開始深深懷疑自己保護了十年的女主人,是不是就是一個惡魔,同時錫克族武裝也找到本特,出價10萬美元請他殺死英吉拉。本特答應了刺殺英吉拉,但拒絕收那10萬美元,他說:我殺她,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所有錫克人。

本特回去後聯絡上了另一個錫克族貼身帶刀侍衛薩特萬特,說起旁遮普的血仇,兩人抱頭痛哭,決定一起動手,1984年10月31日,英吉拉來總理府上班,本特跟隨在後,走到薩特萬特站崗的過道時,本特突然掏出手槍,對準了英吉拉。

67歲的英吉拉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臨危不亂,只是問:你瘋了嗎本特?

現實生活中的刺殺沒有電影裏那麼多唧唧歪歪的台詞,本特根本不跟她羅嗦,對她連開五槍,薩特萬特在旁邊用衝鋒鎗補刀,對準她打出25發子彈,英吉拉身中16槍,當場斃命,倒在血泊中。兩人殺死英吉拉後並沒有逃走,而是平靜地對旁邊的衛兵們說:我們做了錫克人該做的事,你們該幹活了。

衛兵們沒想到十年老同事對老闆說殺就殺,一時竟驚呆了,此時才醒悟過來,手忙腳亂對準兩人一頓亂射,本特當場被打死,薩特萬特被打成重傷。

英吉拉的死亡是印度國大黨歷史上的重大損失,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失去了一代鐵娘子,國大黨從此慢慢走向衰落,印度人民黨緩慢崛起,12年後,印度人民黨第一次執政13天,14年後,人民黨聯合其它政黨執政,20年後,人民黨開始徹底壓制國大黨。英吉拉是國大黨最後一位強人,這種強大氣場的人物印度並不多見,而下一位印度政治強人的出現,足足等了40年。

這位強人就是現任印人黨的總理莫迪。現在,我們可以調轉鏡頭,講一講莫迪和印人黨崛起的故事了。

莫迪家族世代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在種姓階層里屬於吠舍,這個邦靠著波斯灣,水產豐富,能產全印度三分之二的食鹽,他太爺爺那代從Banaskantha地區的Navdotra村搬到了Vadnagar鎮,開了一家雜貨攤為生,世代就靠著這點微薄的收入過活。

那年頭中印兩國的生育率都奇高,莫迪1950年出生時,中印生育率達到了驚人的6.0左右,莫迪跟大夥一樣,少不了有幾個兄弟姐妹,他在家裡排老三,大哥高中畢業後在公共衛生站擔任衛生檢驗員,二哥是一名車工,一個妹妹和兩個弟弟也都是初中或高中畢業就去混社會了,家裡沒有人正經念過大學,不過在那年代能保證全家小孩多數讀完高中,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就像我去印度調查時了解到的那樣,印度雖然號稱全民免費教育,但是政府沒錢,撥不了款給學校,學校為了給老師發工資,實際上還是收學費的,學費也不算便宜。

莫迪全家擠在45平米的一座簡陋小屋裡,裡面分出三間小房,這麼小的空間還要堆下一個儲水用的大陶罐、一堆牛糞餅和柴火,孩子們恨不得能掛在牆上睡覺。廚房裡放著印度教神像兼作禱告間,每個房間都沒有窗,只有大門通風,屋子裡黑漆漆的,24小時都需要用煤油燈照明,每次一用牛糞餅煮飯時,整個屋子就煙霧繚繞,孩子們都要被熏得掉眼淚。

家裡越生越多,莫迪他爸就加蓋了一層,用最廉價的鐵皮瓦封頂,一到夏天整間房能把人熱暈過去,大家白天就只好往外跑。跟其他印度教家庭一樣,他們家沒有廁所,男人就到田間地頭隨便解決,女人則在天亮前、日落後成群結伴也到野外如廁。至今,大部分農村還是這番光景。可以說大部分印度人,維持著最低水平的生存標準。

據打小跟莫迪一起讀了十幾年書的同窗派山(Pathan)回憶,莫迪學習成績平平,卻酷愛讀書和游泳,常去鎮上的圖書館一呆就是一天,他擅長英文,喜歡研究社會問題,性格害羞內向,但腦子比較軸,認死理,做事有自己的原則。

因為家裡十分貧窮,莫迪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他平時不吃鹽、辣椒、油,連粗糖也不吃,對印度教卻從小就十分虔誠,一年會進行兩次斷食,斷食期間只吃一點檸檬。據他們家裡人說,12歲時有一位印度教聖人來他們家化緣,問過莫迪的星座,說他「將來會成為一位帝王,或者成為一個聖人。」

這種話就不用信了,中國史書也常有大人物這種「甫初生,紅光滿室,三日不散」一類的鬼話,都是後來人為了搞品牌宣傳用的。不過要注意的是,莫迪打小是印度教的死忠粉,他的個人宣傳也是圍繞印度教展開的,這就決定了他上台後對印度教死敵穆斯林的狠辣手段。

莫迪父親的雜貨攤擺在鎮子裡的火車站上,主營賣茶,也賣一點食用油以及其它百貨,每天早上莫迪會幫父親擺完攤再去上學,放學後又趕過來幫忙,這種日子過得沉悶無比,為了豐富課外生活,八歲時,他就參加了國民志願服務者聯盟的「紗卡」少年團,這裡能認識更多人,了解更多社會信息。

國大黨的老議員戴夫在莫迪家攤位旁有一間辦公室,莫迪也幫戴夫做事,在他16歲的時候,一會跑去國民志願服務者聯盟幫忙,一會跑去國大黨打雜,並沒有什麼堅定的政治追求,印度農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了,就是圖個熱鬧。

莫迪因為一直在服務者聯盟混日子,多少有些見識,13歲小學畢業時,跟老爸說想去賽尼克青年軍校讀書,他爸沒錢就沒同意,莫迪此時已經有了改變命運的想法,不甘心跟他爸一樣一輩子守著個火車站茶水攤,為此鬱結在心,到17歲時,父親指定他迎娶3歲時結下的娃娃親,一個年僅15歲的鄰村女孩,眼看著自己這輩子要結婚生子守茶水攤再生六個娃循環下去,莫迪跟父親大吵了一架,堅決不娶,寧肯離家出走也不娶。

跟老爸吵架賭氣離家出走,要不不可能中途輟學,17歲的高中生懂個屁的流浪修行啊,只有他母親在他走之前給他烹飪了合歡糖,還在他眉間點了小紅點,希望兒子平安歸來。所以莫迪成為總理後,對母親的態度一直十分恭敬。從此以後,父子關係就鬧得很僵,莫迪幾乎告別了這個原生家庭。

17歲這年,輟學高中生莫迪帶著一套換洗衣服、一點日用品、一張母親的照片,放在一個小小的行囊里,放棄了高中學業和一段即將到來的婚姻,和老爸互相大眼瞪小眼,離開了家鄉,開始了人生漫長的流浪。

莫迪上路時,身上帶著的錢就算不住旅館,睡馬路邊邊,也只夠他花兩個星期,中間有兩年時間他身無分文,那他是怎樣活下來的呢?莫迪自己回憶說:「我在不同的人家吃飯,從來沒有自己取食過任何一種食物,也沒有選擇過任何食物」,他還說:「某天早上我走近了一個家庭,我會說:您好,我來了,請給我一點食物。」莫迪說得非常委婉了,他就是一路要飯過來的。

我相信他這一路上吃了很多苦,不可能每天都能要到飯,說不定還受過許多人的白眼,他一定餓過肚子,處於絕境時,內心也升起過對父親更深的怨恨,因此他絕不願再回到那個家裡。莫迪應該是當前世界各國領導人里出身最為卑微的,他人生的第一份職業,其實是一名乞丐。際遇類似朱元璋。

他一共在外面流浪了兩年。這兩年時間,他去過西孟加拉寺的白魯爾寺,想在這裡成為一名僧人混口飯吃,對方說不好意思,我們這招人起步是大學本科,小兄弟你什麼學歷?莫迪只好在這蹭了一周食宿,再步行前往古瓦哈蒂,他說自己一路遇到了不少同行的隱士和智者(其實就是另外一些要飯的),最遠到達了喜馬拉雅山麓阿爾莫拉的一座小廟。然後經過德里,向南穿過拉賈斯坦邦,喜馬偕爾邦,穿越了大半個印度,突然回到了家裡。

這一段流浪要飯生涯對莫迪來說幫助極大,行萬里路使他視野大開,他熟知了印度各邦的人文,也更了解人性冷暖,他以印度教的寺廟為一個一個旅途目標,內心也越發充滿對印度教的熱愛。

1970初的某一天,在外面走了兩年瘦出鎖骨、留著一臉大鬍子的莫迪,回到了家裡,他妹妹驚喜間尖叫出聲,母親從廚房裡快步走了出來,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她問自己的兒子:「你去哪兒了?」莫迪平靜地說:「喜馬拉雅山。」

莫迪的父親並沒有在家,莫迪也對這個家也了無興趣,他只是來看望母親的,在這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又出發了,連24小時都沒呆夠,後來直到他成為總理,也不跟兄弟姐妹聯繫,只會對母親表示出真正的關心。

第二天天亮,莫迪刮掉鬍子,去到鎮里,找到了曾經的導師薩希卜,希望重新加入國民志願服務團。他渴望回到政治組織,他覺得只有在這裡,才能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

莫迪這次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他去艾哈邁達巴德找到自己的叔叔巴布馬依,他叔叔在邦運輸辦公樓里有一間餐廳,莫迪一邊留在餐廳打雜,一邊參加國民志願服務團的活動。

莫迪根本沒什麼心思在餐廳幹活,他還是更喜歡政治活動,中間因為不當言論還進過一次提哈監獄,但很快被釋放,兩年後,薩希卜希望他成為國民志願服務團的宣傳幹事,全職幹革命,莫迪二話不說就搬離了叔叔的家,跟薩希卜他們住在了一起。

但這個所謂的全職幹革命,其實就是換個地方打雜,22歲的莫迪每天早上五點起來,取牛奶、叫大家起床、一起祈禱、給大家煮茶、打掃9個房間的衛生、洗廁所、中午晚上給15個人做飯,並給薩希卜洗衣服。

莫迪手腳勤快,從無怨言,薩希卜覺得小伙子人不錯,回報他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源,通過人脈讓他成為德里大學的走讀生,學習歷史和梵文。不過莫迪應該只是在德里大學讀過書,但沒有完成學業,他的德里大學文學學士學歷,和古吉拉特邦文學碩士學歷一直被反對派攻擊,《印度快報》去找德里大學副校長求證莫迪學歷的真實性時,副校長說他不知情,叫記者去找具體負責人員,但具體負責人員永遠不回記者的電話和簡訊。

莫迪繼續在組織裏打下手,獲得組織信任後,慢慢不用洗衣服做飯,開始負責通訊類工作,以及幫領導安排行程,因此跟鐵路、公路官員們都混熟了,印度教徒聯合會要在吉古拉特建分支時,他還負責會議組織,極大地鍛鍊了工作能力。幾乎所有回憶錄都說他那時不太愛說話,大家對他沒什麼印象,在這默默無聞地混了兩年後,大事發生了。

女總理英吉拉在1975年鎮壓了莫迪所在的組織。

氣場女王英吉拉終於重新登場。

1971年孟加拉的獨立使英迪拉的聲望在印度如日中天,但同年古吉拉特邦發生嚴重的饑荒,三分之二的人在挨餓,到1972年10月,饑荒越來越嚴重,以加桑黨為首的反對派坐不住了,開始攻擊執政黨國大黨。

這時國大黨已經退休的超級元老,曾經在聖雄甘地手下做過馬仔的大佬納拉揚也站出來反對英吉拉。莫迪所在陣營屬於反對派聯盟,他有好幾次機會得以接近納拉揚並跟他對話,莫迪說這是他一生中引以為傲的事情。眼見古吉拉特邦局勢失控,一番苦戰後,1975年6月英吉拉終於發飆,宣布全國緊急狀態,連納拉揚都抓進了監獄。

這件事一直鬧到1977年,議會人民院(相當於美國的眾議院)解散,重新選舉後國大黨被擊敗,緊急狀態廢除,古吉拉特邦的反對派終於喜氣洋洋被釋放出獄,反對派短期執政,但很快內鬥並搞了一系列暈了頭的騷操作,迅速被英吉拉奪回了權力。

在這段混亂的政治鬥爭中,莫迪受益匪淺,他參與了好幾起重要的組織活動,冒著很大的風險在反對派聯盟裏四處傳話,為了傳遞消息,他一會化妝成印度教僧侶,一會裹著頭巾妝扮成錫克教徒,在監獄和堂口送文件、搞捐款,各個大佬都認識了這個手腳勤快的年輕人,莫迪混了個臉熟,獲得了大家的高度信任,慢慢被提拔成了宣傳幹事,這為他三十歲出頭就擔任要職,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1980年5月人民黨在古吉拉特邦議會選舉中再次被英吉拉摁在地上摩擦,182席中僅獲得22席,加桑黨厭倦了這些豬隊友,決定出來單幹,為自己黨派取了一個新名字:印度人民黨。憑著過去和加桑黨的良好私交,以及國民志願團的指派,1985年莫迪加入了印度人民黨,正式開啟了他在印人黨的政治生涯。

在莫迪加入印人黨的前一年,強勢的英吉拉死在了貼身侍衛的槍口下,國大黨受到全國人民的同情,以絕對優勢控制了人民院,不過這已經只是國大黨逐漸衰退前的迴光返照。

1988年,莫迪被任命為印人黨古吉拉特邦秘書長,38歲時成為真正的政治精英,主流政治圈裡的遊戲參與者,並被寄予極大希望,是印度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國大黨的頹勢已不可逆轉。

在古吉拉特邦,從1984年到1989年,國大黨愈發控制不住局面,每一年都發生嚴重的騷亂,1984年警察部隊跟媒體撕逼,直接燒了《古吉拉特》報社,引發騷亂致237人死亡,1985-1987年印度教跟穆斯林互砍,有超過100個炸彈爆炸,1988年邦政府出動6萬名警力鎮壓工會,但警察集團罷工,反過來又抓了87名領導罷工的警察,到1989年,國大黨在古吉拉特邦已經徹底失勢,遲早要完。

與傳統認知相反,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平靜的、死水一團的社會,印度內部是一個激烈的、底層菜雞互啄的狀態,因為資源有限,大家要活下來每一天都是治安戰,印度教徒跟穆斯林對砍、不同種姓相互對砍、工會跟政府對砍、邦與邦因搶資源對砍、警察跟媒體對砍等等,只是因為印度的人命太廉價,完全沒有國際媒體關心他們的生死,每年都會因為劇烈的衝突與騷亂造成至少幾百人死亡,哪個政黨罩不住場子就容易被趕下台。

不過印度的矛盾都是內部的低烈度衝突,上千年來,從沒有一次衝突上升到對全國發起革命,連革命都不思進取,印度這種古怪的「有序混亂」世界上獨一份。

到1990年,國大黨輸掉了古吉拉特的選舉,帕特爾領導的人民黨-印人黨聯盟組建了新政府。1995年,印人黨拿下古吉拉特邦89%的席位,牢牢控制了古吉拉特邦。

隨著黨派的成長,作為政治元老的莫迪整體上也獲得了更多的權勢,雖然中間也發生過跟第一部長不和的衝突,甚至在鬥爭中一度失勢成為替罪羊,在1995年9月被迫遞交了辭職信,但還好黨內大佬拉納伸手拉了他一把,第一部長辭職,莫迪在11月被任命為印人黨全國秘書。莫迪的工作地點轉到了德里,他每天依舊跟個工作狂一樣沖在最前線,大夥看他這麼玩命,基本都服氣,三年後,48歲的莫迪擔任印人黨全印總書記,真正成為大佬級別的人物。

從1995年到2001年,莫迪幾乎都在全印旅行,跑遍了印度每一座城市,這對他加深全印度的認知起到了一個極好的作用,2000年6月他曾回到古吉拉特邦參加集會,既管他坐在最後一排,介紹他到來時,因為昔日的威望猶在,觀眾們還是全體起立鼓掌,向他表達敬意。

剛好印人黨這兩年在古吉拉特邦發展得很不好,沒有贏得一次選舉,印人黨只能將莫迪重新派往古吉拉特救場,2001年10月7日,51歲的莫迪當選古吉拉特邦第十四任首席部長,這是第一次出現由宣傳幹事出任首席部長,也是莫迪第一次掌管一個邦的工作。但是,莫迪很快遭遇到了從政以來最大的危機。

2002年2月27日清晨,載著1700名印度教徒的薩博馬蒂號快車,行駛到古吉拉特的戈特拉站時,站台上的印度教徒跟穆斯林互相對罵,火車開動時,竟突然熄火了,站台上的穆斯林一片嘲笑,突然間一個拿著爐子的穆斯林小販向一輛車廂扔了點著火的東西,火焰迅速在車廂里燃燒,四節車廂燒成一片,燒死了59名印度教徒。

隨後古吉拉特的印度教徒在全邦每一座城鎮,對穆斯林發起了三天的血腥復仇,暴徒剖開孕婦的腹部,殺死他們的嬰兒,輪姦婦女和女孩,讓穆斯林小男孩喝下煤油,再吞下一根點燃的火柴,年長的國大黨政客Ehsan Jafri被裸體示眾,並被肢解焚燒。

官方說騷亂一共造成兩千名穆斯林死亡,不過印度這種數據黑洞國家,統計數據不要太當真,估計真實死亡人數遠不只於此。

印度教徒反撲這三天,邦主莫迪在幹什麼呢?莫迪什麼也沒有做。據《瞭望》周刊報導,騷亂開始的那天晚上,莫迪在一次會上命令高級警察「人們發泄他們的不滿,不要擋印度教徒的反彈。」做為一名印度教鐵粉,莫迪默認了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的復仇行動。

美英等國對莫迪展開了激烈批評,反對黨要求莫迪辭職,就連國民志願服務團的人都認為莫迪應該辭職,總理瓦傑帕伊的危機公關小組開了六次會,統一認為莫迪必須辭職。

國民志願服務團的高層在果阿舉行會議,重點討論該如何處置莫迪,莫迪親自進入會場進行了陳述,他在會上提出了辭職,但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表達了對印度教的強烈感情,和對伊斯蘭教暴徒的不滿,這次演講墊定了莫迪今後做為一把手的從政方向和基本原則,獲得了黨內的一致認可,莫迪保住了他的崗位。

莫迪的原則是:一切要以印度教徒為核心,印度教才是印度的根本,至於印度的兩億穆斯林,老子根本沒打算要他們的支持。

在擺平了2002年的危機後,莫迪開始花心思治理古吉拉特邦,搞出了一份潘奇拉特(5個精華的意思)計劃,指出古吉拉特邦發展政策的五大支柱,分別是水、能源、人、教育、安全。

水就是全邦飲用水網絡計劃,莫迪政府在全邦鋪了2000公里主水管,11.5萬公里輔助管,1.1萬個水塔,150個水處理和過濾廠,向1萬個村莊輸送22億5000萬升飲用水,還建好了122米高的薩羅瓦爾大壩,儘量保證了農業用水問題。

能源主要指電力系統,莫迪才上任時,這個邦經常停電,有2000兆瓦電力的缺口,莫迪投資125億盧比鋪設一條完整的電網,2001年他上任時,裝機發電容量是8657兆瓦,2013年達到21567兆瓦,總發量超過了23887兆瓦。

人主要指扶貧工作、解放婦女、提高衛生環境,古吉拉特邦一共辦了1000屆窮人福利會,分發了1300億盧比援助,受眾達850萬人,不過古吉拉特的扶貧是贈予式的,治標,但不治本。

教育就是提高民眾文化水平,古吉拉特的識字率從61.2%上升到了他離職時的79.3%,婦女識字率從48.9%上升到了70.7%。

安全就是保證大家不再相互衝突,12年內,古吉拉特邦再沒有發生一次暴動。

莫迪是幸運的,到2012年時,他的個人財產是1200萬盧比,但在印度選一個議員,平均要花費1.5億盧比,政要為了當選,會向各個大公司財主索要捐贈,當選後就要回報給金主爸爸,因此滋生了大量腐敗問題,而莫迪是2001年10月上級指派去做首席部長的,他沒有人情債,執政時沒有負擔。

而且古吉拉特邦在莫迪上任前就發展得不錯,經濟上留下了較好的基礎,莫迪將基建的底子打好後,吸引到了法國標緻、美國福特、印度本土的塔塔汽車都進駐到古吉拉特邦,到2011年,古吉拉特邦占到全印度16%的工業產值和22%的出口額,號稱印度的廣東,是全印度最富有的邦。

古吉拉特邦本身的地利也是其他邦所沒有的,莫迪在古吉拉特的經濟成就,是自己刻苦努力,加上好底子的結果,還有一點點運氣成分。將古吉拉特邦治理得有聲有色之後,莫迪的下一個目標,自然是印度總理的寶座。

2014年印度大選,莫迪帶著古吉拉特邦經濟奇蹟上前挑戰,國大黨這邊底褲都輸光了,尼赫魯家族第四代傳人拉胡爾對政治根本沒有興趣,只是為了繼承家業出來站站崗,印人黨在543個議席中奪得334席,國大黨慘敗,莫迪輕易攀上了總理高位。

迄今為止,莫迪已在印度執政六年,很清楚,印度的經濟奇蹟從2019年開始流露出明顯的頹勢,加上2020年全球疫情,印度的經濟增長勢頭基本就此打住,估計要好些年才能恢復元氣。

從2014年開始算,莫迪執政這些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分別是7.4%、8%、8.26%、7%、6.12%、5%,雖然在走下坡路,整體上看起來數據還不錯,不過印度其實在2015年2月修改了GDP計算方式,以市場價格計算經濟增長主要指標,取代之前生產要素成本計算的方式,強行讓自己的增速超過中國,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以吸引眼球。

2018年開始印度經濟不穩,為了政府支持率,2月開始印度又重新修改GDP算法,這次連牛屎都算進了,總體增速還是在下跌,剎都剎不住。

因為全民信教,印度人對牛屎有一種神奇的崇拜感,他們會將牛屎曬乾成餅,可以當燃料,莫迪家小時候就用這個燒火,還會將牛屎餅研磨成細粉後,加入到牙膏、肥皂、面膜、髮油當中,他們相信含有牛屎的產品都會有更強大的功效......除了牛屎以外,部分狂熱的印度教信徒認為牛尿能治百病,還能洗滌罪惡、凈化靈魂,既能解決物質需求,也能解決精神需求,是每天必須喝的聖水,所以每天早上一睡醒,都會有部分人走到牛屁股後面,等待接一泡最新鮮的牛晨尿。

莫迪治理古吉拉特邦的經驗,放在整個國家未必能有成效,據在古吉拉特邦實地考察過的中國學者反應,古吉拉特邦有大量的荒地可以徵用,政府不用跟平民去搶奪土地,也有紡織業基礎在,從外邦遷過來的工人本身都會一些技術,高速和港口便利,這些條件在其他邦都不成立,莫迪對全國的治理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莫迪並不甘心就此停步,他還要再往前一大步,爭取成為印度的鄧小平。

上台後的莫迪首先搞出了一部《反腐敗法案》,加強對腐敗的治理,不過事實證明效果不彰,印度基層依舊腐敗橫行,或者那種基層腐敗在印度根本算不上腐敗,找各個商鋪、酒店等收一點保護費,可以叫中底層公務員補貼,他們都習以為常了,警察不來收保護費反而讓人沒有安全感。

但GST稅制改革搞得還算成功,正是因為GST( 台灣稱加值稅 )的成功,莫迪才能建立威信,在2016年11月突然推出廢鈔令,廢除了面值500和1000的盧比。表面上看,廢鈔令是打擊貪污腐敗、收黑錢、實際上廢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中央財政多收錢。一般情況下,各國政府舉著反腐敗旗號進行的政治活動,背後都跟財政有關。

印度經濟快步發展後,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光2015年就產生158000個百萬美元富豪,但在政府申報系統里,只有42800人申報年收入超過1000萬盧比,150萬人申報超過100萬盧比,地下經濟和逃稅額約占GDP的17%-42%。

中央政府本來就沒錢,因為印度採取的主要稅制是財產稅,比如房產稅、資本所得稅這些,印度人均資產還很低,普通人窮得掉渣收不到稅,有錢人轉移海外財產逃稅,使中央財政更加難受。再加上印度人喜歡藏錢,在家裡放大額現金或黃金,銀行沒有足夠的存款支撐,不能拿出更多的錢貸款給工業投資。

廢鈔令發出來後,大家被迫將藏起來的大額盧比到銀行進行兌換,這個過程實際上將國民個人財富情況納入了國家資料庫,對印度以財產稅為主的徵稅體系打下基礎,也可以讓錢流入銀行,為銀行放貸提供了充分條件。

印度中央政府從而加強了對稅賦的控制力,印度2018-2019年的赤字比2017年下降,投資上升,政府對農業和衛生、醫療的投入能力加強,政府提供的就業崗位也增加了。

短期上來看,廢鈔令確實對印度經濟造成了一定衝擊,罵罵咧咧的人很多,但長期來看,廢鈔令完善了國民財產資料庫、強化了徵稅能力、為銀行提供了血液,最重要的是增加了中央財政,總體上是功大於過的。為了推動工業化,可以讓政府快速徵用土地給工廠而不用跟地主扯皮,莫迪還推出《土地徵用修正案》相當重要。

按印度原來《土地法》規定,徵用土地用於私營項目,得讓受影響的80%家庭點頭才行,公私合營的,得70%的家庭點頭,這個條款非常嚴格,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基建根本沒辦法搞,比如印度的第一條高鐵啟動一年後,修鐵路所需的1400公頃土地,只徵收了0.9公頃,二是沒地方建工廠,建個工廠非得跟周圍地主富農打起來不可,鬧得不好人家就靜坐自焚,說你無視人權。《土地法》嚴重阻礙了印度工業化的進程。

莫迪推出的《土地徵用法修正案》,就是說在一些特殊的征地項目中,取消了村民表決的環節,不讓村民表決那還得了?踐踏人權!必須搞他!所以這個方案一出現就遭到了全民牴觸,國大黨說這個法案「反窮人」「反農民」,2015年最後鬧到聯邦院不了了之。

除了莫迪上台後的經濟問題,還有兩件事需要注意,一是莫迪和軍隊的關係,另一個是對穆斯林的態度。

我們常聽到的觀點是軍隊和莫迪政府不齊心,比如在中印邊境問題上搞大事,自己拉山頭搞小九九,總體上感覺軍隊主要在做兩件事:

1.努力貪污,努力搞錢。2.不過問政治,基本還是聽政府的。

軍隊的態度是,不要影響我搞錢,其他的你們說了算。

2019年,印度一名80歲高齡的退役陸軍少將,因為過去在國防採購中受賄被判刑3年,印度一名內部軍官說這些「連冰山一角都算不上」,軍隊主要從軍事採購、軍事基建裡面搞錢,這是印度軍隊這些年來的"優良"傳統。

印度獨立後,英國人給他們留下一支海陸空完備的殖民軍隊,不過大部分高級軍官是英國籍,印度將這些英籍軍官都清理了出去,換上高種姓的本地人,按印度現在的體制,三軍職業軍官不得競選公職,不得擔任內閣閣員,只管國防,不問政事。

內閣是印度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軍隊保持「非政治、非黨派」,從沒有搞過軍事政變,軍隊通過國防部向內閣傳遞意見,內閣開完會,再通過國防部轉達給軍隊,軍隊必須無條件執行。

2019年12月,印度軍方設立了一個新的重要崗位:國防參謀長,這項職務由前陸軍參謀長拉瓦特中將擔任,是莫迪故意安插進軍隊的一枚棋子。國防參謀長名義上是國防部長的高級助理,並沒有實際的指揮權,但卻負責統一各大軍種意見,協調各軍種作戰的重任。

更重要的是,國防參謀長還掌握著印度全軍的財權,負責掌管所有軍事預算劃撥。表面上是個高級助理,實際上是戰爭期間印度軍隊的實際掌權者,他要不撥款,哪場戰打得起來?而拉瓦特是莫迪的心腹,直接聽命於莫迪,因此說中印邊境衝突是印度軍方在搞事,不太可能。

第二個說說莫迪對穆斯林的態度。

莫迪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他不在乎穆斯林們的看法,主要團結印度教徒,走的是民族宗教激進主義路線。在印度有一個激進的印度教組織,叫印度青年民兵(Bajrang Dal),這個組織常找穆斯林麻煩,燒掉清真寺,襲擊穆斯林。

在莫迪上台前的三十年里,印度青年民兵一直是地下活動狀態,屬於非法組織,2014年莫迪上台後,這個組織合法化,過去幾年,該組織對穆斯林進行過168次襲擊,造成46人死亡。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流血衝突在印度就沒有停止過,大家可以參考《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電影,開場男主的媽媽就死於宗教衝突,雙方殺來殺去,到後面都忘記過去怎麼結的仇,看到對方就不順眼。

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時,共有200萬人在恐怖的邊境動亂中喪生,1992年RSS游擊隊將巴布里清真寺夷為平地,又引發兩方教徒全國火拚,2002年還發生過莫迪眼皮子底下的火燒車廂,雙方水火不容,穆斯林管印度教徒叫卡菲勒,印度教徒反擊叫他們蘭迪亞(landya),完全無法融合。

與過去國大黨相對溫和的態度不同,莫迪堅絕站在了印度教這一邊,脫離世俗主義,要將穆斯林推向邊緣化。所以2019年12月印度議會聯邦院搞出一份《公民身份修正案》,規定在2014年12月31日前,因受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逃入印度的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帕西斯派、錫克教徒都可以加入印度籍,唯獨伊斯蘭教不可以,又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和遊行。

莫迪曾多次在公開演講中煽動印度教徒反對穆斯林,放任強拆清真寺,並立法剝奪了七千萬穆斯林的投票選舉權。在他眼裡,印度教徒才是國民,穆斯林連國民都不是。

每當遇到政治危機,或者遇到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造成支持率下降時,莫迪習慣性壓一壓穆斯林祭天,支持率便馬上回升。

當然,我們總結的是莫迪對穆斯林的態度,既不贊成,也不反對,這是別國內政、宗教沒興趣干涉,只要自己不陷進去就好。

如果大家把莫迪上台所做的最重要的GST稅制改革、廢鈔令、《土地徵用法修正案》、打壓穆斯林、以及最近鬧得很兇的農業改革法案,等重要事情串在一起,就會發現莫迪其實就是在幹一件事。加強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又分為兩部分,一是加強中央的行政權,二是加強中央的財政權。

印度最需要的就是中央集權,印度文化的底層要素簡直是群魔亂舞,各種種姓、土地、貧富、宗教、邦別等問題的處理,只有強化中央集權後才可能慢慢消滅。而要做好中央集權,政治人物必須以強人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

1984年強人英迪拉被槍殺後,繼承她總理位置的長子拉吉夫,也在1991年於馬德拉斯一次活動中,被一獻花女子用炸彈炸死,拉吉夫的夫人索尼婭來自義大利,接替了丈夫的政治遺產,但她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又是個外人,鎮不住印度這麼大一個場子,就將領導權讓出交給了辛格,辛格人不錯,不過工作能力還不夠,既不懂舌戰群雄,也不擅長跟媒體溝通,同樣鎮不住印度各路牛鬼蛇神。

因此印度急需呼喚一位新強人的出現,在英迪拉之後,下一位強人,就非莫迪莫屬。仔細總結莫迪上台後的各種舉措,可以看出他在很努力改進印度,儘可能地想將印度的地基翻一遍,不過因為印度的地基已經逐漸凍結,失去了開國時松地基的最好階段,莫迪的工業化推進工作才會顯得這麼吃力。

從2019年開始,印度的經濟增長明顯乏力,而且印度的人口增長也開始下降到了2.2的水平。人口雖仍多,但絕非是單一市場,印度如果不能在未來二十年出現中國式的經濟井噴,就會迅速陷入到「未飽先老」的社會結構,也不可能追趕已遙遙領先的中國。

莫迪就像一個勤勞的農夫,正努力揮舞著鋤頭收拾土地,無奈這一片鹽鹼地,錯過了最佳耕種時期,無論他多年努力,收成也一年不如一年。

1967的一天早上,17歲的莫迪收拾好行李準備遠行,他只帶著一套衣服和母親的一寸照片,獨自一個人走進了晨光里。他既不知道往哪裡去,也不知道將以什麼方式謀生。

當他越走越遠,天地間只剩自己孤身一人時,他忍不住回頭,卻尋不到來時的土路,也望不到茫茫前塵的方向。

那既是莫迪的過往,那也是印度的未來。


**源於地理地緣與英國300多年的殖民統治,印度自覺有點飄,認為自己是各方爭奪的重點,特別是被美國“印太戰略”一忽悠,就更覺得自己了不起了。

沒錯,印度確實是各方都要拉攏的對象:

美國印太戰略,借印度遏制中國大陸;

俄羅斯,印度是最大的軍火市場,是俄羅斯要爭取的客戶。而且印度倒向美國,在俄美博弈中會讓俄羅斯勢弱,影響力量天平;

大陸,也應該盡可能的爭取印度,至少盡可能不讓它倒向美國。

但這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印度自己要懂得平衡之術,讓自己處于一個平衡狀態,在各方搖擺、左右逢源,從而從各方漁利。

若不然,一但印度失衡,開始倒向某一方時,其它方就不會再爭取它,而是會對它采取對抗措施,最終印度是將自己引向了大國對抗,不利于自身發展。

事實上,如今俄羅斯也已經對印度不滿。

12月14日,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印度正受到西方國家操縱加入“反華游戲”并背棄莫斯科。

12月28日,俄媒《生意人報》又傳出報道,普京已取消訪印之行,兩國持續了20年的“俄印峰會”被取消。

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俄羅斯的不滿,以及俄印兩國間已經出現的裂痕。

印度的這些搞法,于自身發展并無好處。

如果它格局大一點,不要介入到中美俄大國爭鋒,把自己“隱藏”起來專心搞發展,并在大國間左右平衡,從各方漁利,豈不更好?

如果它心眼大一點,大陸的投資與企業將會給印度帶來更多的稅收與就業、在印臺企不會被打砸、英業達不會在印度“出師未捷身先死”、通用汽車不會“即使賣不掉,也要關閉在印度的最後一家工廠”。

如今,由于印度的戰略選擇,讓其更多倒向了美國。它不但與大陸進行了對峙與對抗,也讓印俄兩國出現了裂痕,若是同時與中俄兩個大國交惡,這對印度并無好處。

像印度這種國家,由于其體量的龐大(比如人口多),再加之當前時代下新興國家的集體崛起大勢,于是印度的膨大會是一種必然;然而,由于其眼界的局限與格局的小家氣,有可能阻礙其發展。也就是說,它會向上走并不是問題,能走多遠,才是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