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強人登場、農民起義、疫苗爭奪,全球惊現動盪三大信號,中國準備好了嗎 ! ( 轉貼 )

強人登場、農民起義、疫苗爭奪,全球惊現動盪三大信號,中國準備好了嗎 !

2020年只剩下十天,全球仍在勢不可擋地向“黑暗叢林”滑落。

“黑暗叢林”法則有兩條公理:

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 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英國爆發新冠變種病毒,約翰遜封了、默克爾哭了、馬克龍病了,歐洲陷入“衰退or 失控”兩難境地;疫病之後,全球糧荒來襲,印度北部爆發了幾十萬人的農民運動,南部蘋果工廠被暴力打砸;新冠疫苗開始正式上市,本足夠供應全球的百億劑產量,卻早被富裕國家瓜分、囤積和壟斷。

要接受一個現實:我們再也不會回到疫情前的世界了。

中國最快從疫情封鎖回到日常,但是平靜的生活靠的是新基建、雙循環、十四五的一記記強心針撐起的。

在中美脫鉤、貿易戰的關頭,科技創新與巨頭反壟斷的進程為何並行?為什麼中國實現了糧食豐收,仍然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種子安全、藏糧於技?

通脹與大放水襲來的當下,普通人到底面臨著財富蒸發、資產泡沫化,時代的車向變了?全球“內捲化”不斷加劇,曾經支撐國際秩序的堅強柱石,退化為加劇貧富分化、社會撕裂的推土機。

第一梯隊國家在重新劃分勢力版圖,按心意重塑世界;

第二梯隊國家在確保疫苗、糧食等物資安全,維持區域影響力;

第三梯隊國家從國際話語中消失,被折疊到“不可視”的人道主義災難中。

而未來將繼續向三大趨勢演化:

1. 強人政治和“大政府”將會回歸;

2. 社會分化加大,由不平等引發的動盪將增多;

3. 政治極化進程加速,兩大體系、三個世界的模型更清晰。

親歷“黑暗叢林”是平頭百姓的不幸,身在經濟復甦的中國於是變成小確幸。世界的裂縫從未像今天這樣猙獰,裂縫中的曙光從未如此刺眼。

歐洲病人

歐洲正步入一個強人政治回歸的通道。

約翰遜證實了,一種變異的新冠病毒正在英國爆發,傳染力比原先病毒高出70%。歐洲醫療系統的負荷終於到了極限,聖誕節前夕,歐洲“春運”加大採購,短時人流達到峰值,一個高傳染力的變種病毒足以顛覆之前所有努力。各國高層本考慮聖誕時放寬封城政策,如今紛紛轉向管控升級。

已從新冠“死裡逃生”的約翰遜,發起了二戰以來英國最激進的新政,要再造一個首相更加集權的中央政府。他緊急啟動最高等級Tier4封城。然而,倫敦的百萬民眾還是搶在封城禁令生效前湧向商場和火車站做倫敦大逃亡。

默克爾的眼淚失控了。

執政15年,壓垮鐵娘子的不是一場戰爭,而是無法被約束的大流行病和人心。單日死亡數字590,日新增突破2 萬,這是疫情第三波高峰的前兆,而民眾仍在控訴政府法西斯主義,用怨氣消解“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默克爾一輩子強人作風,國難當頭她必須做選擇,“如果我們做錯了,那麼今年可能是最後一次和祖父母過聖誕節。”在這場充滿哽咽的國民講話後,她頒布了名為“硬封鎖令”的升級版管控政策,德國戰車再次熄火。“眼淚攻勢+鐵腕管制”的組合拳成效明顯,德國民眾配合意願明顯增強,但能保持多久呢?

默克爾已經預見,一場更大的政府與民意分裂近在眼前。

馬克龍感到身心俱疲。

他沒料到,剛剛宣布法國解除封鎖不到半個月,自己就被感染確診。

法國議會17 日通過了明年的財政預算,預計赤字率8.5%,債務上升到GDP 的122.4%。馬克龍努力爭取到220 億歐元的“重振基金”,他要把錢輸送到受創最嚴重的行業。但他很難力挽狂瀾。法國統計局預計要到明年年中,經濟才會開始復蘇,今年預計GDP 下跌9%,明年也很難恢復到2019 年水平。

他不能休息。馬克龍仍在視頻參加國際會議、同內閣遠程辦公。即便有法國尖端醫療的供養,從他身上你只能看到深深的疲倦。

18 日,他自拍了一段3 分鐘的講話,表示他感到疲乏、頭痛、咳嗽,告誡民眾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解除封城,還是加強管控?這是高懸在歐洲領導人頭上的利刃。

2020 年歐元區國家衰退預測vs 封鎖嚴格程度

“封城”對經濟的暴擊、失業率的飆升、貧富分化的加劇:高收入群體可以“居家辦公”,能承受收入波動,而大量從事體力勞動、勞動密集產業、低收入群體承擔不起。歐元區的失業率現在才穩到8%-9% 區間,真實數字要比這高。

在封城後的經濟大衰退,和解封後的疫情失控之間,極考驗各國高層的決斷。

約翰遜最高級封城,默克爾鐵腕管制,馬克龍暫停解封。

過去幾個世紀,重大危機都會強化國家力量,強人登上舞台。

疫情前3 年,世衛組織等已經預警“大流行”傳染病將會出現,各國需提前做好預案和物資儲備。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指出,美國和英國是最熱衷新自由主義的國家,這兩個國家在疫情中死亡人數在最前列絕非巧合。

疫情中只有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展現出了有別於西方世界的有效體系——建立抗疫應急機制、各級官員響應、整合社會資源、全國人民積極配合,不但使中國最快走出疫情影響,在隨後二、三季度也搶先實現經濟反彈。

西方國家承受著價值衝突造成的社會撕裂,政府效力和公信被不斷考驗,強人政治和大政府將粉墨登場。

農民運動

莫迪做夢都想打造一個強人形象。但在30 萬將印度首都德里團團包圍的農民面前,莫迪的不讓步和口頭承諾只換來了更大的民憤。

9 月,印度議會通過了《2020 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2020 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和《2020 基本商品(修正)法案》。這幾個法案就是印度“三農”白皮書,主旨是加速印度農業市場化,但從議會、政府內部,到各邦農田一片反對。

三大法案提出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破除國內各邦農產品貿易的壁壘、廢除農產品收購的“中間人制度”。乍一聽順應了農業發展規律,但印度農民更希望政府加強干預,以保障農產品收購價穩定,一旦市場化閘門放開,本已層層盤剝的大資本和大經銷商的力量將空前加強。

印度農民自殺問題在全球素有惡名,失去議價權的農民在大經銷商擺佈下,不但沒掙到錢,還因虧損、負債而被奪去土地。

2019 年,印度GDP 趕英超法,達世界第5,莫迪對此大書特書。但印度仍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佔GDP約17.3%,農業用地佔國土一半,佔世界耕地面積11%,國內從事農業人口占60%,佔世界農業人口的四分之一。

今年疫情後,莫迪的大規模封城政策,一方面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短缺,使春耕受重大影響,歉收問題嚴重;一方面造成供銷市場癱瘓——作為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國,貨物堆積在倉庫、港口任其腐敗而無法售出。隨後接連的蝗災、自然災害都在加劇整體農業的失衡,並衝擊著全球農產品市場。

然而,印度在糧食歉收情況下,仍在努力保持極高的出口水平。在另一個大米主要出口國——越南進行限售時,印度還在趁機搶占市場。可是印度國內,至少有8億人處在飢荒和赤貧中,大有“用飢荒換市場”的場景。

8 億人在等待政府救濟,印度國有食品公司以低價向貧困人口供應糧食,差價由政府補貼,這又拖垮了印度政府的財政。莫迪不得不選擇資本的“效率”,無視了市場的不公平。農業進一步市場化,成為壓垮印度農民的最後一根稻草。

剛剛,印度的新冠確診突破了1000萬,但農民已經顧不上病毒了——染病是概率性事件,餓死是百分之百的命運,農民運動因此而起。

今年,聯合國反复警告糧食危機,即便全球食品產量足夠養活78 億人,但仍有8.2 億人挨餓,因為分配失衡。如今糧荒真的來了,糧食價格已經達到了6 年來的最高,主要食品價格飛漲。而今年的全球糧食產量極不樂觀,聯合國多次下調產量預期。

年初評估中,全球僅5% 國家能實現糧食自給自足,95% 都有糧食供應斷裂風險,有45 個國家急需援助。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由大饑荒引起的餓殍會不會超過大流行病的死亡人數?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世界糧食計劃署,因為糧食是最基本的保障,糧荒必然與危機、動盪相伴。

而糧食署表示,如果沒有新資金注入,到1月機構將被迫停止資金援助,到3月署內糧食儲備就會耗盡。而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糧荒——伴隨著疫情、動盪、自然災害、蝗災,正在促成人道主義災難。

越南、俄羅斯等主要糧食出口國家,今年都進行了限售、惜售策略。普京已經下令“必須抑制糧食價格”,增加糧食出口關稅;在有購買力的國家,百姓爭相屯糧,加劇市場失衡。

中國今年一直在為糧食安全做準備。從年初“不用囤糧”,到點名節約糧食,嚴控耕地保障——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牢守18億畝紅線。到如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豬芯片”後又提出了“種子芯片”,藏糧於技。還指出了引導過剩非食用農產品,防止無序發展。

國家統計局公佈今年糧食總產量13390 億斤,增產113 億斤,增長了0.9%,再獲豐收。諾貝爾委員會說,糧食才是防止世界更加混亂的最好疫苗。

疫苗階級

真正的疫苗開始上市,疫苗民族主義正一一應驗。

疫苗被視為徹底解決新冠危機的最後途徑,它不僅是對抗病毒的藥劑,還與市場預期、國家安全、基本權利直接掛鉤。

今年以來,每一次疫苗研發消息都能在市場上引發價格震盪;大資本提前下注,獲取藥企代理權;各國在桌上桌下同時交易,提前圈定疫苗購買權。

第一梯隊國家,掌握疫苗研發技術,能憑藉“疫苗”縱橫捭闔;

第二梯隊國家,一方面積極爭取購買權;一方面還要為接種疫苗準備基礎設施。

大規模疫苗接種耗費的人力物力,既考驗國家醫療體系,還考驗國家基礎設施——現有疫苗大多需低溫保存,輝瑞疫苗更需-70℃的苛刻條件,對冷鏈倉儲運輸是巨大挑戰。

第三梯隊國家,既沒有採買權,組織大規模接種能力也欠缺,只能依靠世衛組織、全球疫苗聯盟、蓋茨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和NGO爭取資源。

在第一波疫情高峰時,各國為了搶奪醫療防疫物資,已經到了直接截留、強搶強佔的地步。這對國際秩序的解構,之後國際合作開展困難起到了直接作用。在口罩、糧食上發生的事,也早就發生在了疫苗上,各國“各顯神通”到了魔幻荒誕的程度。

據統計,目前全球主要候選疫苗的購買量已達到了72 億劑,還有24 億處在協商談判中。按人頭算,這百億疫苗量已經足夠供應全球50億人(1人需2劑),但實際上採購權的分配嚴重不均。

輝瑞疫苗今年產量5000 萬劑,明年產量13 億劑;阿斯利康預計明年產量30 億劑;美國Moderna 疫苗今年2000 萬劑,明年5-10 億劑;俄羅斯SputnikV 產量預計5 億劑。

富裕國家大手筆直接買下了絕大部分疫苗的採購權,因為這些疫苗還都未產出、上市,有先有後的階段性出貨給了富國搶購的前提,而囤貨和壟斷給了富國向其他國家轉手的權柄。

據報導,加拿大採購的疫苗劑量足夠每個加拿大公民注射9次,而美國、英國等國提前採購的量也達到了人均6劑以上。

中國曾在國際社會上承諾,新冠疫苗應該是惠及全人類的公共產品,國際上已經有一批中東國家購買了中國疫苗。有媒體稱,中國目前已向16 個國家和地區售出了5 億劑疫苗合同,並積極配合世衛組織協調機制。同時,中國滅活疫苗的儲存條件也沒有那麼苛刻。

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從冬春季開始分“兩步走”進行接種:

第一步,針對部分重點人群,包括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醫療疾控、公共交通等高風險工作人員;

第二步,隨著疫苗上市和產量提升,通過有序開展接種,符合條件的群眾都能實現“應接盡接”。

疫苗普及時間,直接決定全球秩序恢復的時間表。

今年底就能種上疫苗的公民,就是最快速度;在明年3-6 月種上的,全球也是第二梯隊;樂觀估計是,在明年底實現大規模疫苗接種。但就目前不平等情況來看,被邊緣化的國家和人群只能等群體免疫。

《柳葉刀》發文稱,即便一款有效性100% 並能終身保護的疫苗,要實現群體免疫也需要60%-72% 的人口接種。疫情危機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無法回頭

當2018 年中美貿易戰爆發時,我們以為這就是文明衝突的開始。站在2020 年的結尾,我們才恍然自己經歷了一個永遠無法回頭的過去,而黑暗叢林的前景則無比接近。

全球化和國際秩序在失範和重構,但是高度互聯、相互依存、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規律沒有改變,危機相互傳導、高速傳導的鏈條越發複雜,形成了一個無法窺探全貌的模型。

疫情後,經濟衰退、政治極化、地緣局勢、貧富分化、社會撕裂、價值觀衝突等所有矛盾迎來了大爆發。可總結為:世界分化為兩個體系、三大世界的新格局,如今正一步步應驗。

在美國主導的體系中,戰略關係圍繞價值觀、政治制度、意識形態驅動,以維護美國領導地位為核心;

在中國主導的體系中,推行的是不以意識形態為前提的經濟合作和市場開放,推動“共同體”模式。

兩個體系的相互脫鉤、制衡,在如今這個更加複雜、瞬息萬變的國際權力體系當中並不利於應付全球動盪,也不利於發揮多邊主義,重回合作框架:中美貿易、科技戰,歐美的數字貿易戰隱伏,國際石油體系的危機,反壟斷與數字主權進程……

彭博一篇評論指出:

“從德國的天真,俄羅斯的好戰,中國的雄心,川普主義的美國無政府狀態,到朝鮮的邊緣政策,前景都很嚴峻。最重要的世界領導人忙於'貿易戰'和'疫苗的民族主義',他們甚至無法想像與他們討厭但應該與之交談的人們圍坐在一張桌子旁,這種活動以前被稱為外交。”

在黑暗叢林里分出了兩條路,

一條將我們指向更加內捲、不平等和動蕩的世界,所有人都舉著火把、數著倒計時,等待“遊戲結束”;

一條露出微光,要我們超越“黑暗叢林”,認識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應該共建更美好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