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中日甲午戰争之前發生了什麼?

任何權力體制下行事,政治正確壓倒一切

大多數人都没有資格去挑剔歷史人物的錯誤,原因很簡單,能在歷史上掛號的人物,其智商與格局遠遠超過絕大多數普通人。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大清國運的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之前,這個古老的帝國還撑著一個大國的架子。特别是三十年前的中法戰爭,双方打成平局,一舉扭轉大清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形象,加上洋務運動,以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一時中國頗有點中興的樣子。

但是甲午戰爭却徹底將中國打入深淵,大清虚弱的本質在列强眼裡暴露無遺,然後才有後面列强瓜分中國的狂潮。

甲午戰敗的關鍵是北洋水師覆滅,喪失制海權的大清就没有勝利的希望。那麼,當時號稱亞洲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被日本聯合艦隊擊敗?

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是北洋水師“二十年未添艦添炮”,這個表述有點誇張,不過基本也算屬實。

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之後,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確實6年時間既未購置新的軍艦,也没更換更犀利的速射炮。為什麼 ? 沒錢 ! 為什麼沒錢 ? 歷史記載有兩個原因 :

一個是慈禧太后為了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的軍費;

另一個是1891年時任户部尚書翁同龢因為與李鸿章宿怨(這個是事實,翁同龢大哥就是被李鴻章一本折子整死的),上了一個折子——内容就是三年内暫停南北洋水師對外購置洋槍洋炮與船艦,大清朝廷批准了。

因為這兩個原因,後世就把北洋水師覆滅的屎盆子扣在慈禧與翁同龢身上,一個為一己私利挪用海軍軍費修園子;一個為個人恩怨卡海軍的脖子。兩個自私自利的反面角色形象就躍然紙上。

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不是這樣?今天這篇文章不是為了給慈禧與翁同龢翻案,而是要學會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歷史人物行為的邏輯與動機。只有具備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們才有可能探尋到歷史的真相。

北洋水師,中國晚清時期建立的新式海軍。同治六年(1867)創議,十三年(1874)籌畫,1888年正式成軍。

海軍是最燒錢的軍種,為了籌建北洋水師,大清朝廷每年撥款400萬兩,另外各省協餉若干,歷時14年,總共花費近1億兩白銀才建立的一隻近代新式海軍。可以這麼說,北洋水師是大清舉國之力建设的一隻海軍。

能讓大清政府舉國去建设一隻海軍是因為當時統治階層,從中央到地方都達成共識,無海防就無國防。但是這隻北洋水師籌建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1880年左宗棠進軍伊犁,由於地處邊陲,後勤補給耗費巨大,大清財政不堪重負,當時朝廷就有很大的爭議。第一個跳出來提反對意見的就是李鴻章。李鴻章認為,新疆不過貧瘠之地,丢了也不影響大局。國家應該把資源集中起來先完成對海軍的建設,海防比新疆更重要。

李鴻章這個意見對錯先不論,但是因為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爭已經擠壓了大清中央財政,嚴重影響了北洋水師建設確實是不爭的試實。能在1888年北洋水師能順利成軍是非常不容易的。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帝親政;光緒十四年(1888年)二月,下詔修頤和園;這一年還有兩見支線劇情,這兩件支線劇情都與光緒的生父奕缳有關,也與北洋水師有關。

其一,同年海軍衙門總理大臣奕缳上書請求修建鐵路(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障北洋水師煤炭運輸捕給),次年慈禧批准了這個提議。

其二,同年奕缳以海防捐名義(為北洋水師買船買設備)找各地督撫募捐,一共籌集了白銀260萬兩。最後這筆錢没有給北洋水師,而是私下給了内務府去修頤和園(這就是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園子的由來)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緒帝大婚,二月,慈禧歸政;

光緒十七年(1891年)翁同龢上書,請停南北洋水師對外購置洋槍洋炮與船艦,被光緒帝批准。

光緒十七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

光緒十七年(1894年)頤和園基本竣工,1894年也是慈禧的60大壽,就是這一年慈禧入住頤和園。

請注意上述這個時間表是在描述什麼!这是描述大清最高權力的交接過程!這個交接過程有兩個關鍵詞:大婚、頤和園。

光緒皇帝還是一個嬰兒就被抱進皇宫當了皇帝,因為年幼無法處理政務,所以,才有兩宫皇太后垂簾聽政。後來慈安皇太后死了,才讓慈禧成為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但是皇太后當政畢竟是權宜之計,這個最高權力到底是要還給皇帝的。

皇帝大婚之後,理論上就應該親政掌握最高權力,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帝制的傳統。但是,到了大清光緒皇帝這一届又有點微妙的變化。

1887年,光緒在大婚前兩年親政,但是這一年慈禧没有直接退,在朝堂議事時,慈禧這個皇太后與光緒皇帝還是坐在上面。大事還是慈禧做主,相當於慈禧這個老領導,在大婚前的過渡階段“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

1888年,光緒大婚,然後慈禧就不上朝了,在朝堂上就是皇帝一個人坐在上面處理政務,理論上太后與皇帝已經完成了權力交接。但這只是理論上!因為慈禧還没搬出紫禁城!

慈禧執政十五年已經積累了足够的威望,加上大清是以“孝道”治天下,所以,理論上已經親政的光緒皇帝還得向同樣住在紫禁城的慈禧早請示晚匯報,國家大事還是慈禧拿主意,光緒没有真正拿到最高權力。這種畸形的權力格局不僅光緒皇帝很痛苦,而且翁同龢為首的帝黨也是無法接受的——皇帝拿不到權力,這票帝黨也没有出頭之日啊!怎麼辦呢?

讓光緒皇帝不去早請示晚匯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大清是以“孝道”治天下,只要住在一個地方,皇帝就必需每天早晚去給太后請安,皇帝請安的時候,慈禧發出指令,皇帝還不能不執行。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慈禧搬出皇宫!

只要慈禧搬出皇宫,不僅光緒就有理由不用去早請示晚匯報,離得太遠嘛,而且慈禧搬出紫禁城這個權力中樞也具有强烈的象徵意義,皇太后已經是徹底退居二線了。所以,帝黨與慈禧達成協議,修建頤和園做為慈禧養老的居所。所以,這個頤和園建設完工以及慈禧入住就是大清帝后兩代人實現權力交接的標誌。

請注意前面羅列的這個時間線:

光緒十四年(1888年)二月,光緒下詔修頤和園,而光绪是在1889年大婚,也就是說,在光緒大婚之前(理論上皇帝真正親政),其實光緒與慈禧已經達成協議,為慈禧養老修建頤和園。皇帝與皇太后心照不宣的權力真正交接時間不是大婚,而是頤和園建成之後。

封建帝制社會什麼事情最重要?當然是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

這個事情處理不好,或者掀起一場腥風血雨,或者就引發國家的劇烈動盪。所以,對於統治集團而言,順利實現最高權力交接絕對是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

特别是光緒與慈禧達成權力交接的協議之後,維護這個協議的平安落地,不僅符合光緒與慈禧的利益,也符合所有大清官僚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對於朝堂重臣,順利實現最高權力交接簡直太重要!

試想,萬一這個交接過程出個什麼漏失,皇帝與太后互相掐起來,這票朝堂重臣怎麼站隊?

慈禧有實力無名義;光緒無權力有名義。

怎麼站隊怎麼錯!不管站那邊都後患無窮!

所以,推動帝后順利實現權力交接就是大清統治階級集體共識!

怎麼順利實現權力交接?焦點就是頤和園!立馬、趕緊將頤和園建起來!

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花錢,花大錢。頤和園占地290公頃,就是4350畝,這麼大的面積要修建一座美輪美奐的皇室園林,後世統計大致花費了3000萬—4000萬兩白銀。當時大清中央財政一年收入大致是8000萬兩白銀,在没有戰事以及大的自然災害的情况下,每年財政盈餘不超過300萬兩。

頤和園在1888年動工,如果要在1894年(慈禧60大壽)前完工,中央財政就必然要大幅度擠壓其他的開支。包括北洋水師擴充軍艦與大炮的軍費。北洋水師運氣實在悲催。

這隻現代海軍1888年成軍,第二年就遇到光緒大婚——這是帝國統治者的成人禮,牽涉最高權力交接的合法性問題,是絕不能馬虎大意的。所以,從1888年—1889年,大清中央財政全力保障這個大婚的開支,這場大婚花費白銀達到550萬兩。

光緒大婚之後,距離慈禧60大壽只有5年,要在5年時間擠出3000萬—4000萬兩白銀把頤和園建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財政的壓力!壓力再大也得幹啊!

誰敢在這個問題上打馬虎眼,影響最高權力交接,就是整個大清統治集團的公敵!所以,1891年翁同龢上書請停南北洋水師隊外購置洋槍洋炮與船艦就是一種必然。

朝廷每年應撥北洋水師軍費是400萬兩。如果只是軍隊發餉以及日常訓練與維修只要140萬兩,其餘就是購置開支,把外購軍火停了,朝廷每年就能節省260萬兩。

翁同龢一個折子就砍掉了北洋水師大部分軍費!如果是過去翁同龢敢這麼幹,李鴻章早就一跳八丈高。但是,這次李鴻章却罕見的保持沉默。

李鴻章何許人物?因為鎮壓太平天國以及捻軍起義的功績,在大清朝堂絕對是一言九鼎的重臣。

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心尖肉。當年左宗棠出兵新疆,因為軍費耗資巨大影響了北洋水師的建設,李鴻章都能跳出來公然提出新疆可以不要了!為什麼翁同龢上書請求削減北洋水師軍費——李鴻章反而一聲不吭?

就是因為這個全力修建頤和園涉及最高權力交接,這個事不僅是符合整個大清統治集團的頭等大事,而且也符合李鴻章自己的根本利益——萬一交接出婁子,帝后互掐起來,朝堂第一個逼著要表態站隊的就是李鴻章這個手握重兵的北洋大臣。

同樣,奕缳打著為海軍募捐的招牌拿到的260萬兩白銀轉身就送去修頤和園,李鴻章也只能保持沉默。各地督撫能够這樣爽快的掏腰包本來就是知道這筆錢是修頤和園——之所以打著海防捐的招牌,不過是為了維護皇太后的體面。

站在慈禧的立場,奕缳用這種灰色手段為修頤和園募集的這260萬兩白銀還只能接受。

奕缳是啥身份?慈禧的妹夫,光緒的親爹!這樣的身份是絕對不希望帝后之間權力交接出蔞子的,所以才會積極為頤和園籌集經費。相反,如果慈禧拒絕這筆經費,反而給奕缳以及滿朝官員傳遞一個耐人尋味的政治信號——慈禧不希望這個頤和園盡快建成!也就是戀棧權力不放。

你看看一個頤和園其實绑架了大清統治集團所有人的行為,從慈禧到光緒,從翁同龢到李鴻章,不管這些人内心是怎麼想的,但是只要是牽涉頤和園的事情,所有人的行為都只能是全力支持。 

所以,不管是所謂的奕缳“挪用海軍軍費”给慈禧修園子,還是翁同龢上書請求削减北洋水師軍費在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很難用對與錯,或者昏庸、貪婪還是自私自利來評價。

因為他們所有人的行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都屬於絕對的的“政治正確”,站在大清的立場都是老成謀國之舉。

另外,大家不要覺得大清統治集團對海軍建設不上心,北洋水師建設除了中央財政撥款,各省協餉也高達幾千萬兩,如果不是滿清統治集團高度重視海軍建設,讓各地督撫從地方財政掏出幾千萬兩白銀為北洋建設水師是不可能的。

奕缳打著海防捐的名義為修園子籌款從另一個角度也是與慈禧做政治交換,換來慈禧批准了鐵路建設。這個鐵路建設讓李鴻章呼籲了17年都没取得大清朝廷的同意。

歷史人物再厲害也不是神仙,誰也没有上帝的視角。誰也不知道在這個帝國最高權力交接的關鍵時刻,日本偏偏匯挑起甲午戰爭!歷史就這樣與大清開了一個玩笑。

國運這玩意與個人運氣差不多,個人運氣背的時候喝凉水也會噎住,國運背的時候往往就是怕什麼來什麼。

1894年慈禧入住頤和園,同年甲午戰爭爆發,光緒皇帝剛剛掌權就挨了一記悶棍!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没,賠款高達兩億兩白銀,還被迫割讓了台彎,消息傳出舉國震動。

這口黑鍋是一定要找人來背的,於是光緒很鬱悶的背下這口黑鍋,將還没焐熱的最高權力再交還給慈禧——慈禧以訓政的名義再次執掌了帝國的最高權力。

可能有人會覺得慈禧太貪戀權力,如果在光緒大婚之後就完全交權,就没有後續一系列的麻煩事,也就不給大清政府財政造成這麼大的負担。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不懂在歷史大背景下個人行為的邏輯。

光緒大婚之後,慈禧在形式上是交權了,也不與光緒同時上朝聽政了。但是慈禧還住在紫禁城,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必須每天都要去給皇太后請安,這是在彰顯清廷以“孝道”治天下的象徵。

中日甲午戰徵之前發生了什麼?

大家想一想,光緒從嬰兒時代就是慈禧看著長大,長達十五年都是慈禧在處理政務,光緒只是一個擺設。就算大婚之後慈禧形式上是“歸養”了,難道光緒在每天給慈禧請安的時候就能閉口不談政務?

就算光緒閉口不談,慈禧自己不可以“問問”。一旦慈禧下了“懿旨”不管是歷年積威,還是“孝道”的角度,光緒能不執行?敢不執行?所以,只要慈禧不搬出紫禁城,光緒就不能真正掌權,這是從慈禧到光緒到滿朝官員都心知肚明的事實。

那麼,站在慈禧的立場,能不能在光緒大婚之後,主動避嫌絕不干預政務呢?不能!光緒大婚才剛滿18歲。誰是慈禧也不可能完全放心將這麼大一個國家完全托付給一個18歲的年輕人。(我們現在大型民营企業的老闆有哪一個讓自己的子女二十來歲接班的?)所以,以頤和園修建作為過度階段,慈禧再手把手指導光緒幾年就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

(參閱20191102 中國的門閥與財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