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美國廢除中導條約與欲將中國納入核武軍控協議之陰謀

美國廢除中導條約與欲將中國納入核武軍控協議之陰謀

很明顯,世界軍備控制的努力將受到重挫,美俄既能退出《中導條約》,那麼也很難續簽將2021年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如此,不僅美俄之間的軍備競賽將加劇,而且還將刺激全球進入軍備競賽,核戰爭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另一方面,美俄將徹底擺脫《中導條約》的束縛,大力發展中程武器。美國的導彈技術、高超音速武器技術都居於世界頂尖地位。美國現在對於發展中程武器有着强烈的衝動,因為此類武器不僅能够部署到歐洲威脅俄羅斯,而且也能部署到關島威脅東亞與東南亞,部署到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則能够威脅中東和南亞,這將大大提高美軍在全球範圍內對重要地區的快速打擊能力。尤其是此類武器如果裝上核彈頭,還將具備很强的戰略威懾能力。

而對於俄羅斯來說,同樣有發展中程武器的强烈衝動。表面上看,《中導條約》一旦廢止,美國將在歐洲部署中程武器,對俄羅斯的威脅將空前加大,但是這種威脅不是質變。因為即使没有中程武器,俄羅斯也面臨美國戰略核武器的巨大威脅。在歐洲方向,俄羅斯最担心的不是核武器的威脅,而是一大票北約國家。僅以常規力量對抗的話,俄羅斯明顯感到力不從心。以俄羅斯現在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支持建設一支能够與北約抗衡的常規力量。但是有了中程武器就不一樣,在俄西部本土就能將整個歐洲列入打擊範圍,不但能顯著降低常規力量所承受的壓力,而且也能顯著降低在常規力量上的投入。從效費比上講,中程武器對俄羅斯是最佳的選擇。

然而,美俄一旦退出《中導條約》,對歐洲却是災難,這意味着歐洲將重新回到冷戰時期那種中程導彈遍布的恐怖對峙局面。法德想追求的歐洲自主防務、與俄羅斯緩和關係來實現歐洲和平的努力恐將泡湯,歐洲的北約國家將不得不向美國進一步靠攏,聽從美國的擺布。這或許是美國收先提出廢約的目的,綁架歐洲,而俄羅斯則是在經濟實力的制約下,不得不接受的必然。

2019年7月17日,美俄副部级代表團在日内瓦舉行磋商,就限制核武器的軍控協議探討新的方案。據美國代表團随行官員透露:新的軍控協議最终方案需要將中國納入。對此,中國外交部已做出正面回應:

目前,我們看不到中方参與美俄之間這種談判的前提和基礎。俄方也多次表示,包括在公開場合表示,完全理解中方在所謂中美俄三邊軍控談判問題上的立場。

核武器削減對象包含兩大類:一是核彈頭。二是輸送核彈頭的運載工具。没錯,美國人妄圖把中國納入核裁軍的陰謀,就是沖著運載工具來的!美國的陸基彈道導彈比我們多,二次戰略反擊的戰略核潛艇與戰略轟炸機比我們多,也比我們更先進。因此中國人不會傻到拿核武器威脅美國,這是自討苦吃。即便中國核武庫儲備量與美國持平,但在核平即和平的大環境下,核大國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美國人單純削減解放軍的核彈頭,其實威懾力和作用都不怎麼大。不過在運載工具方面,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上個世纪八十年代,美蘇就簽署全面消除中短程彈道導彈的《中導條約》達成一致,而由于當時中國是華盛頓在全球戰略上的盟友,因此主導《中導條約》的美國政府並未要求將中國納入條約内。得益于這個真空期,中國一舉把中程彈道導彈的儲備與技術帶入巔峰時代。就現階段而言,解放軍是世界上唯一一支裝備有完整彈道導彈的軍隊。其中就包括日後令美國海軍聞風喪膽的DF21與DF26反艦彈道導彈。

美國之所以要炒作南海問題,原因在於南海不僅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會處,更是東方實體經濟與西方虛擬經濟之間的紐帶。如果美國能够控制南海,在地缘上,能以印度尼西亞為跳板,打通與澳大利亞的聯系,徹底完成對東南亞諸國的控制,並使美軍套在中國脖子上的第一島鏈更加縮緊。在經濟上,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等東亞最重要的經濟體,其三分之二的外貿必須經過南海,這個地方又被稱之為東亞經濟命脈。

按照奥巴馬政府的最初設想,國際法庭裁決菲律賓勝訴南海仲裁案後,日本、越南、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的軍艦,將跟随美國海軍艦隊的步伐硬闖南海,從而使中國在混亂的地區形勢中喪失對南海的領土主權。但由於中國反艦彈道導彈配合三大艦隊突然發威,逼得美軍兩大航母戰鬥群直接從DF21的打擊範圍内逃逸,致使白宫不得不中止這個瘋狂的計畫。

因此美國將中國納入核裁軍體系的真實意圖, 就是想以中程彈道導彈也是核武器載具為由,將DF21D( 航母殺手 )與DF26( 關島殺手 )這兩款嚴重威脅美軍的戰略武器一并削減。只要反艦東風不存,美國就能够在西太平洋地區重新奪回戰略優勢。想法雖好,但中國不是前蘇聯,絕對不會上當。

若想把中國拉入軍控條約,必須要滿足三個前提:

第一、美俄中三國核武彈頭數量要一致。

第二、核武載具數量要一致,美航母、遠程轟炸機要降到中國水平,且必須銷毀,而不是封存。

第三、簽訂《不首先使用、不威脅使用、不對無核國家、地區使用》核武的國際條約。

美國只有把這些前提先落實了,中國再考慮是否参與談判!

附記 : 

*《中導條约》已經作廢。條約有簽訂的一天就有作廢的一天,本不足為奇。《中導條约》本身只是蘇美略力量妥協的產物,如今力量對比不同了,廢除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什么道德因素,也不代表什麼軍控失敗,因為軍控從來就没有成功過,談何失敗呢? 

“軍控條約”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簽訂的。在蘇聯如日中天的上世紀70年代,不推平全世界就不錯了,還軍控?為什麼十多年後,蘇聯就急匆匆的要和美國簽約一起搞軍控呢?因為蘇聯撑不下去了。從1982年往後,蘇聯一半外匯靠出口石油,這筆錢還没捂熱乎就要拿去採購食品。即便是這樣,排隊兩小時也只能買到400g豬肉。

問題是,當時國際油價和糧食的大宗定價權都在美國手中,俄羅斯不死誰死?在此情况下,美國當然有把握通過軍控條約搞“空手套白狼”,削减蘇聯武裝力量。其中主要的三各分别是:《蘇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即《中導條约》)、《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即《反導條約》)和《削减戰略武器條約》。這三條約無一例外都是蘇聯吃虧。另外,《中導條約》只歸定不得部署陸基中程導彈(包括巡航導彈),對空射和海基導彈没有限制,而這恰都是美國的專長。

冷戰時期美蘇芊數了一系列軍控條約,本質仍然是維持戰略均勢。所謂戰略均勢就是確保相互摧毁戰略。然而二十一世紀後,随著美國全球獨霸,防衛思想也從“確保相互摧毁”,變成了“絕對安全”。只有美國能打你,絕對不能讓你打美國,這一思想轉變除了催生濱海戰鬥艦這種失敗作品,還終結了《反導條約》。

川普當政後,他將《中導條約》作為“極限施壓”的一部分,迫使歐洲對美讓步,敢不讓?我叫俄羅斯用導彈瞄准你。其實,只要俄羅斯不上當,歐洲各國也不會有甚麼回應,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主要目的也就失敗了。至於以後美國會不會在北約國家布署中程導彈,這是偽命題。因為美國已經布署了空射“戰斧”,陸基布署不布署其實没啥意義,廢了這個條約最多是把那些導彈換個發射裝置,給敢於布署的歐洲國家家引來一些俄國核彈頭,如此而已。

就像美國宣布中國是“匯率操縱國”一樣,罪名的後果是加關税,可問題是你已經把關稅加满了,多一頂帽子也就無所謂了。棄約,就一個形式。最可恨的是這種事兒還要扯上中國。美国圍堵中國的各處基地存著的是海基和空射巡航導彈。除了《中導條約》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彈道導彈不太方便放到軍艦上。

*反艦導彈為了不給對方充裕的防空時間,有 2個參數極為重要:飛行高度和突防速度。導彈隱身性能更重要。地球是圓的,雷達波走的是直線,因位地球曲率的關系,飛的越低越不容易被發現。艦載雷達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通常只有40km,當然這不是固定數字,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雷達比一般船艦架得更高,就能增加探測距離;導彈塗隱身塗料,雷達反射截面變小,就能縮短探測距離。當導彈距離目標幾十公里時,就算别人没發現,也得開雷達搜索目標,一旦開了雷達,只要對方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到。此時只有加速衝刺,壓縮對方的攔截時間,這就是突防速度的意義。所以,大多數反艦導彈寧可犧牲射程也要飛的低。

最後攻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法國飛魚為代表的水平彈道攻擊。導彈一直超低空贴著海面飛行,直接攻擊艦船水線上方部位,以級陳為目標;另一種是以美國魚叉為代表的俯充公級,導弹在距離目標幾千米處突然躍起到幾百米高度,從上往下俯充公級,擊毀船上的武器設備,以喪失戰鬥力為目標。反艦導彈,總結就八個字:隱蔽接近,快速突防!

不過飛的太低容易迷路,貼著茫茫大洋飛個百十公里,就需要“中繼制導”,導彈的導航大概分兩種:第一,飛機在後面開雷達鎖定目標,不斷把數據傳給導彈,但飛機開雷達則自身非常危險!第二種是衛星制導,這技術門檻就高了!衛星導航系统全球目前只有四家。以前得用美國的GPS,要真打起来,導彈往哪裡飛都不知道,過去的痛苦故事不少。若没有中繼制導,導彈就得高彈道,那基本没有隱蔽性可言。

美國認為機動性比速度重要,如打天下的戰斧多用途導彈!戰斧雖然是亞音速,但把激動性玩到出神入化,可完成的複雜戰術動作,堪比有人駕駛飛機。首先,戰斧巡航到指定位置後,快速爬升至450米高度,制導雷達開機,左右45度俯仰角50km范围内全方位搜索。捕獲目標後,降至7~15米的掠海高度躲避雷達,並進行大範圍得側向機動,甚至可以跑到敵艦尾後方,躲避兩側雷達跟踪和左右舷防空火力的迎面攔擊。飛行至敵艦3至5km處,雷達再次捕獲目標,並突然躍起,從防守最弱的方向實施大角度俯衝攻擊。

中國的鷹擊-18其射程從220km到400km不等,發射後,以0.8馬赫的速度超低空巡航,飛行高度15-20米,巡航階段由北斗中繼制導。這階段和戰斧是差不多的,由於半導體技術不如人,所以最後突防階段不如戰斧那般精彩。鷹擊-18距離目標40km時,渦噴發動機被抛離,分離出的前部弹體是固體火箭推動的獨立“小導彈”,飛行高度可下降至3-7米,突防速度可達3馬赫。末端制導是主動雷達+紅外成像的復合導引,探測距离、精度和抗干擾能力都是頂級的。

打導彈不是奥運會打飛靶,攔截系统必須鎖定導彈、計算軌跡,否則即便眼睛看艦了也什麼都幹不了。鷹擊-18一旦開始超音速突防,3馬赫的掠海飛行外加10G的末端機動,攔截難度極大。因此最好在40km外的巡航階段攔截,不過大部分艦載雷達無法鎖定那麼遠的低空目標。更要命的是,還有兩個看點 : 第一,末端機動時,導彈明顯走S形路線。第二,延時引信,導彈是穿透船體後才爆炸。只要命中一枚鷹擊-18,其巨大的3倍音速衝擊力和近300公斤的高爆炸药,足以使一艘宙斯盾戰艦喪失作戰能力。據稱,該彈還具有反輻射功能,即使在距敵艦50米處被攔截而爆炸,也可摧毁60%的敵方艦載電子系統,威懾力十足!

中段反導區别餘末端反導,彈道導彈在太空無動力滑翔階段,就是所謂的“中段”,導彈80%的時間都處於這個階段。無動力無阻力,只要跟踪一段時間,就能按照飛行軌跡計算出彈道和落點,攔截就相對容易,這就是“中段反導”。有錢學森彈到的東風DF-21的本質,就是在彈頭返回大氣層時,利用巧妙的氣動外形,實現“打水漂”似的跳躍,既減少中段時間,又增加射程,還避免彈道被計算。防守方若不是事前獲取導彈的詳細參數,幾乎無法攔截。DF21射程2000km左右,升级版DF26,射程4000km左右。之所以用彈道導彈打航母,是因位巡航導彈速度上不去,射程又近,擺明了玩不過美國。

導彈黑障,黑障產生的原因是彈頭摩擦高温使得空氣電離,屏蔽或衰減電磁波。此时彈頭等餘失聯了,無法實現末端制導。這應該是說“彈道導彈無法攻擊移動目標”的最大論據了。黑障形成和飛行器外形、材料、再返入速度及信號頻率、功率都有關系。一般10馬赫以上就會出線黑障,而中程導彈返回大氣層的速度大約12馬赫。黑障和空氣密度也有密切關系,空氣多了摩擦增大,但散熱也加快,所以高度到了幾十公里以下,随著彈頭速度下降、空氣變稠密,黑障也會消失。

2014年美國完成了一次中段反導,模擬導彈發射後,宙斯盾系統發現並跟踪了靶標,彈頭鎖定、軌道計算,6 分鐘後,引領攔截彈發射,值得關切。可惜,當時有無電磁干擾、攔截成功率多少等很多資訊未見披露。

**雄三從高處飛可以打300km,掠海能打130km。雄三是火箭助推式導彈,發射後,先用火箭助推到足够速度,冲壓發動機開始工作,進入超音速巡航。冲壓發動機只能快,不能慢,所以全程超音速,而不是末端突防才超音速。但反艦導彈前期的重點是隱蔽,全程超音速會嚴重降低隱蔽性,雖說天下武功,為快不破,仍是美中不足。好在射程很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