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看德國工匠精神下的市場經濟 追求特定目標會限制想像力

看德國工匠精神下的市場經濟   追求特定目標會限制想像力

過往" 匠 "這個字眼在工藝的產品層次並不是頂高," 匠氣太重 "意味斧鑿粗礪,不夠流線的俗。但自工業革命講求大量標準化製造後,匠字有如鹹魚翻身,成為小眾、客製化精品,是品質優良的代名詞。工匠精神傳統上在身分社會最容易體現,世代是襲,一看姓氏就知道是幹甚麼的。現在最常被用在德國與日本的製造業,品質與信心同比他國同樣產品要價高三籌。

分析工匠精神的內涵不外是重細節,守紀律、一絲不苟。有意思的是德國、日本的底色都曾是軍國主義國家,他們的民族性也相對更集體化,甚至呆板不變通,遵守團體紀律意識強,個人色彩比較淡薄,這和軍隊所要求的特質頗為吻合。看看日本旅行團在外的集體行動就能了解。這種工匠精神不僅展現在產品製造、生活方式,也深深影響他們的商業模式與學習。這種特質善用是獨特優勢,濫用就可能成為民族災害。

由於民族底色不同,德國的市場經濟運作很不同於其他歐洲發達國家或美國的市場經濟。2008年以後的德國經濟在歐美市場表現是一枝獨秀,豈是偶然。同樣是市場經濟招牌,內涵與外觀卻大不同。簡單比較一下德國與美國市場經濟的差異 : 

* 一般發達國家到一定階段後,製造業都會外流而空心化,英國美國是最現成的例子。德國的經濟規模較英國大許多,但是德國的製造業越發強勁,沒又朝錢生錢的金融業發展。德國人傻嗎 !? 製造業才是實質財富的增長點。

* 美國金融業主要是以股票與國債交易為主,買空賣空的投機性極大,股票交易額是美國GDP的205%。紐約、倫敦豆是世界金融中心,優秀人才湧入金融業。相對德國股市交易額只是本國GDP的42%,金融是服務企業與民生,不是用來炒的。法蘭克福充其量是德國金融中心,連是歐洲的中心都稱不上。也因而金融危機從未在德國發生。優秀人才湧入製造業。已是金融資本經濟的社會結構要想回頭搞製造業,人民彎不下腰,受不了那個髒苦累,談何容易 !

* 工會與企業在英美是死對頭。德國工會與企業自一次大戰" 愛國支援法 ",始終會共體時艱,甚至參與經營。人口僅八千餘萬,但知名品牌高達2000多個。

* 美國以直接稅為主,佔總稅收60%。收銀單上明白列出物價與應稅金額,民眾清楚知道納了多少稅,納稅意識較強化。德國以間接稅為主,稅額由企業轉嫁代繳,也佔總稅收60%。企業是德國社會的最重要單元。

* 德國最大的連鎖" ALDI "超市,貨品可供選擇的品牌種類並不多,有如軍中的後勤補給品供應站。也反映出德國生活的簡約。

其實日本的市場經濟也與美國有極大的差異,如製造業的雇傭關係,可以說沒有工會、金融業與集團企業的交叉持股等,商業文化與美國迥異。在日本學校或企業並不喜歡出頭鳥的個人明星,喜歡團體的一致性,這也都與團體紀律意識強有很大關係。

日本的工匠精神與其護送船團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有關。日本政府是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艦,大企業依據政策開發製造終級產品出售,大企業把零部件發給中小企業承包。在經濟大好時,企業從來不用擔心訂單,非常穩定,工程師因而可以對負責的部分精益求精,既提升工藝水準也有自我實現的意味。這就是日本工匠精神。但經濟大泡沫後,企業訂單流失,工程師面對的是不確定,這種工匠精神也就逐漸流失。現在聽到的工匠精神反而是做壽司,切生魚片烘培糕點,工匠變成手工,加上時間因素,成為旅遊業的賣點,無實質意義。

不僅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也是一樣,相同的招牌,內涵個不同。當我們在追求學習目標典範時,有三點是特別要注意的 : 

1. 追求目標的內涵,往往會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2. 民族文化的底色、初始的基因往往決定我們走哪一條最適合的道路,避免圓鑿方枘的彆腳。

3. 經常看看其他的榜樣,非常有必要;經常想想自己從哪裡來,更為重要。

沒有誰的什麼是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充其量是最大公約數。文明的發展會趨同,文化的存異的底色是歷史環境的必然。美國挾軍經優勢,經常指責張三不民主、李四非市場經濟國家、王五不重視人權等言論,只有選出親美政府才是"真民主",這除了荒謬、傲慢與歧視性,還有什麼 ? 國家發展不是趕流行,走適合自己的路,別太在意差異的有色眼光。

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一直困擾著中國。當年加入WTO時,曾約定到2016年,中國自然取得市場經濟地位資格,但這一約定卻被歐美日國家毀約不承認。此處不爭論市場經濟地位得利弊優劣,只看到大陸是WTO制度下的最大支持者受益者,科研的精進,經濟發展體量已使西方產生恐懼,原本的經濟問題,要以政治角度來處理。鑑於各所謂市場經濟國家內含各異,我們也別太刻意地去削足適履。打鐵還需自身硬,讓別人少不了自己,他們都會擠上來簇擁。

台灣有很多假精英真誤國的學者。他們多半是短期幾年的留學,蜻蜓點水,或只是關在象牙塔中努力,對其他文化的理念、社會經濟其實並無深入體會,然而雖然沒有真正吃過豬肉,但究竟看過豬走路,因而回台灣後很自然就成了意見領袖或"普世價值"代表。套一句歷史學家的名言來說,「在瞎子的國度裡,獨眼龍就是國王」。獨眼龍看不到180度,因而容易形成偏見,還以為是真理,推波助瀾造就偏頗、不合文化底色的政策。非驢非馬的教改、年金、一例一休等不都是嗎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