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奧斯曼土耳其與大清 歐亞兩病夫,滅亡之途何其相似(兼說伊朗)

奧斯曼土耳其與大清  歐亞兩病夫,滅亡之途何其相似

要了解歐洲文明的起源不能不讀古希臘歷史;要了接歐洲與中東錯綜複雜政經與宗教關係,就不能不讀接著古希臘後長達千年的羅馬帝國與長達五百年的奧斯曼帝國的興亡歷史。今日土爾其是承繼奧斯曼帝國最小版圖。因地理位置關係,土耳其與世界十數種文明起源相關,因戰爭頻繁,使土耳其在文化、人種、宗教、語言、文字等方面也深受其多元化的影響。( 有關古希臘與古羅馬踏上帝國這一段,拙文從伯羅奔尼薩戰爭看"原始民主之馴化"  2015 1119 ; 方陣之戰,錐之尖刀之刃,打造虎狼之師 2015 0917【說凱薩Caesar】" 我來了 、我看見、我征服 " 2015 0904 三文略有介紹,有興趣可參考 )。

1453年四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莫罕默德二世以二十萬大軍,和三百艘由陸路運來的槳帆從側面入黑海攻擊,再配合69門680公斤的烏爾班巨砲圍攻君士坦丁堡,激戰五十六天,至五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 ,千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土耳其在此建都,改名為伊斯坦堡,先翻修改裝索菲亞基督大教堂並另加建四座巨大叫拜樓成清真寺。後又仿索菲亞大教堂樣式,在其對面另建穹頂阿哈瑪德六柱教拜樓大清真寺,也稱藍色清真寺。索菲亞大教堂現成為一大博物館。奧斯曼帝國雄踞亞歐非大陸要衝近五百年,與中國明、清兩朝同時代。前兩百年,奧斯曼掌握著世界、地中海商運與能源通路,對歐洲與中東國家的政治、經濟與宗教有著深刻的影響。

17世紀,大航海時代興起,歐洲因工業革命迅速串起,視野廣及全世界。繞過海望角新航線的發現,掌握並取代奧斯曼的海上貿易與能源通路。奧斯曼及整個阿拉伯世界貿易量因而大幅萎縮,過往與歐洲貿易因逆差造成的白銀貨幣輸出,可由控制商路的各種稅費收入補足,現稅費收入喪失,銀幣持續流失,銀貴錢賤,致貨幣供應產生困難。連鎖的財政稅收衰竭、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問題嚴重、物質供應緊缺,社會動亂流民四起。奧斯曼的相對應措施又不當,稅收改由私人承包,盤剝吸骨益甚,經濟、社會問題成惡性循環,封建的諸侯開始分崩。如此,西歐各國越來越強,奧斯曼卻越來越弱。1683年與哈布斯堡王朝的維也納之戰大敗,舉國震驚。18世紀初,奧斯曼興起一股鬱金香改革熱潮,全國學習維新,深化改革開放走向西化,軍隊歐洲化、官僚制度化、土地廢封建、政治世俗化。1839年蘇丹花廳御詔確立帝國自由、平等、法治的思想主軸。1856年,英國私人以50萬英鎊投資成立奧斯曼中央銀行,貨幣發行控制權旁落,財政稅收、發展路線受制於人。帝國持續深度改,花費鉅大,財政赤字與外債沉重,1875年政府經濟破產 ,重整之權掌握在央行的幾個外國人手上。( 與今日希臘相似 )。1876年並創制憲法,實施君主立憲,成立議會。20世紀初多黨制出現。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歷經近兩百年的改革開放,竟一戰而土崩瓦解,毫無實質效果,原因雖多,但財政枯竭與貨幣失控造成的連鎖反應實為主要原因。

從上段看整個奧斯曼帝國的滅亡過程是否非常孰悉!? 是否和大清王朝的滅亡是一個模子。明朝自中葉前期開始海禁,類似鎖國,持續到清朝中葉才被迫正式開放海上貿易。康熙年代,與俄羅斯的雅格薩一戰,清軍以五千人,配和20門紅衣大砲圍攻僅有 850人困守的雅格薩,竟10個月不下,而是俄軍在糧食彈藥告禁的情況下主動請和,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究其原因就是火器無論在射程與威力上均已不如人。康熙是清朝最仰慕也認真學習西學的人,但他並沒有深刻認識到自己實際已呈落後之勢,也不願探索其原因,犯有" 成功路徑依賴症 "。到乾隆年間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驕傲自大心態,成功路徑依賴症更重。對外貿易只是施捨,小打小鬧,但絲綢、瓷器與茶葉三大主要外銷品仍為大清財源滾滾,賺進白銀。1840年鴉片戰爭後貿易大開,洋人以鴉片為主要商品,大清白銀改呈流出之勢。民間出現銀貴錢賤,連鎖的財政稅收衰竭、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問題嚴重、物質供應緊缺,社會動亂流民四起。接著太平天國作亂蹂躪蘇浙財賦,清廷無力應付,於是財政上在上海委由洋人成立"中國總稅務司 ",自此財政命脈落入洋人之手,貨幣發行權由匯豐銀行主導;軍事上改由各地官紳自籌糧餉建團練以自保,為日後軍閥割據之濫觴。此時雖已有開明之士倡導師學夷人,但只限船堅炮利,1895年甲午戰敗,舉國震驚,接著八國聯軍庚子之役又大敗,兩戰共計賠銀六億五千萬兩,財政頹勢更是雪上加霜。此時朝野維新改革之呼聲日盛,然保皇、共和、君主立憲三方爭鬥,大清已呈魚爛之勢不可救,終於1911年滅亡。

春秋時期,管仲即說" 萬乘之國不能沒有萬乘之蓄"。帝國就如同飛翔在天空的風箏,無論多高始終有一根線牽扯、支撐著,線斷了,風箏將迅速跌落。這根線就帝國言是財政線,財政崩壞,帝國沒有不亡的。大清與奧斯曼先狂妄致內不省落後之原因,亂局時無奈又將財政大權旁落,縱有枝節維新,實難為無米之炊。歐亞兩病夫亡國之路何其相似 !?

英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略謂" 個國家發生革命,並非總是因為人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人民最初對統治者保持沉默,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這種統治的一些不合理之處;但當統治的壓力一旦減少,他們就會猛力推翻這種統治。但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比它之前的政府制度有所改善。經驗證明,對於一個壞的政府來說 ,最危險的時刻,通常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候到來的……人民起初耐心忍受一些邪惡,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他們認為有可能消除這些邪惡,邪惡就會變得是不可容忍的。」這段話印證奧斯曼與大清的滅亡可謂絲絲入扣。

附記 :  羅馬帝國簡史

公元前六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古羅馬是貴族專政的奴棣制國家。羅馬王政時代末期,出現塞維‧圖里阿改革,羅馬進入階級社會,【形成羅馬共和國】 。

公元前2世紀中業,羅馬共和國的各種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相繼出現嚴重的社會鬥爭。公元前137-132年,發生第一次西西里奴棣起義;公元前133-123年 ,發生以農民土地運動為中心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4-101年,發生第二次西西里奴棣起義;公元前73-71年,爆發斯巴達克起義。這些起義和鬥爭,沉重打擊了羅馬奴棣主階級,動搖了奴棣制城邦的經濟基礎。在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代表羅馬城邦貴族奴棣主利益的共和政體,已不再適應統治的需要,因而發生了從共和制向帝制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出現許多政治野心家,他們發動長時期的奪權內戰。公元前60年,由龐培、凱撒、克拉蘇三人結成政治同盟,實行集體獨裁,史稱「前三雄政治同盟」,後來,凱撒擊敗其他二人,實行個人獨裁,不久,凱撒被其政敵刺殺,前三雄同盟結束。【凱撒獨裁實為羅馬共和國滅亡的先聲】。公元前43年,出現屋大維、安敦尼、雷必達三人結成的「後三雄政治同盟」。公元前30,屋大維除掉其他二人而成為獨裁者,至此,軍事獨裁的君主專制政權終於在羅馬建起,【羅馬共和國最後滅亡,羅馬帝國時代開始】。

公元前284至476:是帝國由危機走向滅亡的時代。此時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轉為君主制。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統治時期,皇帝權力加強,兩人都進行挽救奴棣制危機的改革,但奴棣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346至395)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廷為首都。公元四世紀以後,日耳曼人大舉進攻羅馬,國內人民起義浪潮更加高漲。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遂亡】。西歐進入封建社會。

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廷舊址,故東羅馬帝國亦稱為拜占廷帝國。中國古時稱之為大秦。四世紀初,皇帝君士坦丁於330年將首都由羅馬遷往經濟發達,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拜占廷為新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皇帝狄奧西一世逝世,東、西兩帝國正式分裂。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在巴爾幹半島,其疆域還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份。東羅馬以東正教為國教,說希臘語,雙頭鷹為其國徽。首都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優越,扼黑海出海口,是歐、亞陸地之橋樑,為中世紀東西交通要道。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至566),實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對內編纂法典,建宏偉穹頂之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強統治;對外進行武力征服,佔領了北非、意大利等地,欲重建羅馬帝國,恢復奴棣制度未果。七世紀初,阿拉伯奧瑪雅王朝興起,東羅馬帝國先後喪失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帝國版圖大為縮小。1095年天主教皇烏爾班地一次十字軍東征,艱苦殘暴進佔耶路撒冷另建王國。12世紀末帝國被阿拉伯塞爾柱、奧斯曼相繼不斷入侵,領土日蹙。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了康士坦丁堡,對該城進行空前野蠻的洗劫,著名建築物和古代珍品橫遭破壞,東羅馬帝國國勢日衰。十四世紀晚期,塞爾維亞黑山日益強大,首先挑戰拜占庭,拜占庭因共治王( 約翰五、六世 ) 奪位爭權,飲鴆止渴、引狼入室,竟求救奧斯曼,同意戰勝後奧斯曼軍隊越過達達尼爾海峽開放歐洲色雷斯地區開搶戰利品。1389年塞爾維亞戰敗,奧斯曼軍隊也輕易進入帝國歐洲境內,迅速擴張。

但就在此時,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戰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蘇丹巴耶塞特被俘。經痛定思痛,決定改革,用中央集權制取代過往之部落分權制,並開創( 德米舍梅制度 ),用以培養治國人才且只效忠蘇丹本人;在宗教上除伊斯蘭外包容其他宗教,很快奧斯曼在蘇丹蘇萊曼手上又迅速壯大。這一戰爭暫時挽救了拜占廷,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在帝國岌岌可危之時,土耳其人奧斯曼( 鄂圖曼)又不斷向帝國進攻。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附記 :   看同樣的伊朗血淚史 

伊朗前身波斯有著悠久的文明史。19世紀的凱迦王朝在經濟上被英國控制,1872年國王將許多國家利益賣給一個叫路透的英國猶太人,史稱路透特許權,如同21條賣國。消息一出,國內反抗、國外譁然,教士主導全民抗議,國王被迫撤回特許,但波斯中央銀行仍被路透掌握,控制伊朗貨幣發行。爾後又有1892菸草特許抗議、1906要求立憲運動風潮,三次抗議運動宗教歐萊瑪學者皆為主導力量。1921年年輕軍官里薩發動政變,1925年稱王,也就是巴列維王朝。1935年以雅利安諧音改國號為伊朗 。效法凱末爾實施政治、經濟的深度世俗化改革,但不涉及宗教與文字、語言。1941年德國閃襲俄羅斯,英國與俄國擔心伊朗因同為雅利安人而倒向德國,遂軍事瓜分伊朗,20年改革不堪一擊,深深刺激伊朗,第一次民族主義運動失敗。這也是1979年伊斯蘭宗教革命之所以會發生在伊朗 ,何梅尼會立下國策 : 伊朗既不投靠東方,也不投靠西方,而是一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

二次大戰後,美、英、蘇三大勢力介入石油瓜分,BP石油公司成立,導致國內形成反政府左中右三派,王室則由官僚與軍隊組成保皇黨。1950年代,保皇黨策略為借外部勢力打擊蘇左、英美右派,暫時孤立拉攏中間派的民族陣線。民族陣線摩薩台強烈要把英國石油公司國有化,摩薩台被設計推為總理用武力占領石油公司。引發英美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激發伊朗內部既得利益集團矛盾。1953年,英美策動政變,推翻摩薩台。第二次民族主義運動失敗。巴列維復立,進行政經、土地改革,1962年白色革命,欲剝奪宗教集團所擁有之土地,並於1964年放逐宗教領袖何梅尼至伊拉克。經濟發展因石油暴漲,致成長率最高達42%,因管理不當,反引發貨幣超發,貪污、浪費情形嚴重,失業率暴升,不動產通膨嚴重。且廢類似坎兒井農業灌溉系統,使農業減產、糧價大漲,農民生活益發困苦,國內民怨沸騰。1975年伊朗施壓迫使伊拉克再驅趕何梅尼至巴黎。1979年伊朗民怨爆發革命,皮箱國王巴勒維出逃美國。19790201何梅尼高調返國,提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教合一制" ,頒布憲法確立教士集團是國家主導力量,引發極大爭議,反對派策動對教士集團的恐怖暗殺事件。何梅尼緊抓錢袋子、槍桿子、另建屬宗教集團的革命衛隊、組織政黨掌控政府。策動1979 11月爆發美國大使館伊朗人質危機,掌握大量反對勢力通美之內亂機密,有利於何梅尼壓制打擊,轉移國內外新憲法輿論問題,一致對外,憲法順利落實,並要求從美國引渡巴勒維,徹底剷除保皇黨。

人質危機發生後,美國凍結伊朗在美的95億元資產,驅逐巴勒維到埃及( 後病死在埃及 ),但因蘇俄的對峙,美國未敢貿然對伊朗動武。美國暗中先發動所謂藍光人質救援計畫,因天候關係造成運輸機與直升機相撞事件而曝光,救援行動以灰頭土臉失敗告終。私底下鼓動伊拉克攻擊伊朗,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互耗,使美國軍火漁利。接著美國又以伊朗發展核武器為由,對伊朗實施長時間金融制裁,限制伊朗精機、軍事發展,這一切、一切都是美國為控制中東石油的經濟利益所引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