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從南明的覆滅,看今日台灣格局不大的小人何其多

從南明的覆滅,看今日台灣格局不大的小人何其多

有關南明亡國的歷史,本文不贅述。南明20年,不論福王、康王、桂王皆碌碌無為,亡在內鬥內耗,上台的人沒有人把眼光放在復興大明,而是格局不大的小人如馬士英、阮大鋮、周延儒,東林黨人與閹黨殘餘份子間權力鬥爭,內部矛盾遠大於外部危機,甚至刻意忽視外在衝擊,終至滅亡。小人的形成,一是個人道德問題,二是受所處環境造成,所謂島國心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前者又會受後者影響。人受生存環境的侷限、馴化,環境影響人之格局、格局又拘束境界的提升。小人窮斯爛已就是這個道理。

台灣偏嵎,千年來,早期不受中原王朝重視,海洋興起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與日本等異族統治,光復後又有二二八事件之影響,島內同袍的悲情意識不言自明。國民黨兵敗來台驚悚未平,為鞏固政權存續,眼光對外緊盯對岸共產黨,對內白色恐怖戒嚴曠日持久,格局要大也難。內有悲情加高壓,外有他國勢力介入慫恿,致始終有一股分離意識瀰漫。經濟上的曇花一現竟難以為繼。

政黨之政見有差異本屬正常,對國家認同則應一致。然國民、民進兩大政黨,在國家認同上竟是水火不容,小格局的政客們內鬥、內耗只為扳倒對方,奪取政權。政黨政治的運作,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族群分裂,由於動員底層的群眾運動非借重意識型態或宗教不可,於是統獨、省籍、藍綠、賣台否、廢核電否等意識形態問題永遠是主要焦點話題,對國計民生之發展視為次要,對世局情勢變遷更是隔絕如同鎖國愚民。分離意識隨著兩岸分離時間益久,並未因大陸之茁壯而消弭,反有恐懼欲傖促造成既定事實,而不計形勢比人強之困處。這與南明偏嵎時的情況有何不同!? 況且生存空間被壓縮,資源稀缺,人人受生存本能驅使,內鬥必定加劇,手段越來越扯爛汙,道德也越來越低落,小人當道國家將成魚爛之勢。

家雞無憂,一生只顧及眼前的一粒米,然"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差異就在環境、格局與境界。語云 : 看一個人的品味,要看他的配偶;看一個人的格局,要看他的朋友;看一個人的能力,要看他的對手。我們沒有配偶,有的是殺千刀與坐終生牢;沒有朋友,只有擺弄我們的大國;能力也只剩下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嗚呼哀哉 ! 

歷史上晉人、宋人、明人南渡者從未有成功北返者,民國是第四次南渡,可能創造奇蹟嗎 !?不能、不欲還是根本不想,亦或三者皆有 ?

網上有這樣一個對話 : 如果臺灣敗落,又不願找大陸該怎麼辦 ? 曰 :可以投靠日本啊 !

答:看到這個對話,想到《三國演義》一段話,挺有意思的:
劉後主在成都,聞鄧艾取了綿竹,諸葛瞻父子已亡,大驚,急召文武商議。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攜幼,哭聲大震,各逃生命。後主驚惶無措。忽哨馬報到,說魏兵將近城下。多官議曰:兵微將寡,難以迎敵;不如早棄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險峻,可以自守,就借蠻兵,再來克復未遲。光祿大夫譙周曰 :不可。南蠻久反之人,平昔無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禍。多官又奏曰:蜀、吳既同盟,今事急矣,可以投之。周又諫曰: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吳,吳不能吞魏。若稱臣於吳,是一辱也;若吳被魏所吞,陛下再稱臣於魏,是兩番之辱矣。不如不投吳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則上能自守宗廟,下可以保安黎民。願陛下思之。劉禪從之 ! 

今日只見"多官",譙周之流已屬難見,遑論文、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