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局很悲慘 2019 印巴新危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局很悲慘  

2016大選即接到來,聲勢似乎一片看好的綠營充滿激情,各地主張獨立人士的行徑、口號也越來越大剌剌,像注射了雞血一樣的興奮躁動。但回看歷史上由理想口號出發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1947年印巴分治造成血流成河的慘劇,看台獨的朽索駕馬,可謂" 臺北有日出,噴薄欲破曉 ",不免憂心忡忡。 

1789~1799年的法國大革命,它不是發生在經濟最壞的時期,也不在政治最黑暗的時期,也不是貴族特權橫行的時代( 一位親王和46位貴族加入平民派,寫人權宣言的拉法耶特本身就是貴族,他也加入平民派 ),也不是爆發在偏遠貧窮地區而是在首善之區的巴黎,更弔詭的是整個轟轟烈烈地革命幾乎找不到反革命的對象。事後歸結原因,僅僅是為了結束舊社會,以為去除了舊的,憑著理性的構建,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社會就會到來,結果卻是導致40萬人被屠殺的大悲劇 ? 誰該對這件事負責 !?用革命的手段終結了舊的社會權威與結構,新的結構與權威還沒建立,致專制恐怖主義抓權的雅格賓派羅伯斯比爾以殺止暴,戰友羅曼羅蘭、拉法耶特與親信丹東等自己人都被殺害。革命後的恐怖主義橫行,無人有自由,人人皆恐懼與自危,血流成河。接著發生熱月政變推翻雅格賓派,送羅伯斯比爾上斷頭台,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接著稱帝,理想沒達到,國家淪為二流。拿破崙被流放後,國家又一團亂,幾度共和。80年後才成立代議政治,165年後國家經濟才趕上英國。這樣的代價划算嗎 !? 

殖民地時期的印度領土包含現在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英國殖民前印度已經有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發生,英國300多年殖民帶來新的政治觀念、經濟結構與社會階層,為有效統治,乃吸收印度上層菁英與留學英國的學子們籌組國大黨。原本是英國主導的國大黨逐漸喚醒印度人民意識,自己要當家做主,開始動員民眾向英政府爭權。經過自1915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又經一、二次大戰的疲憊,英國對印度已是有心無力,也願意讓印度自治或獨立。只要英國撤離,印度就會好的呼聲甚囂塵上。但政黨政治的運作,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族群分裂,由於動員底層的群眾運動非借重宗教意識不可,致原本已有鏬隙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眾們開使對立,真那退出國大黨,立刻被伊斯蘭教眾擁戴成穆斯林主席、偉大領袖。族群的分裂使原本單純要趕英國離開的理想加入了政客們爭權分裂獨立的陰影。這分裂獨立的意識一旦出現,就形成巨大漩渦不可逆轉,在1931年巴基斯坦的人造國名已經出現( 註一 )。末代總督蒙巴頓調和印度不分裂的努力未果,被逼迫訂於1947年0815英國降旗歸國,另找一位從未來過印度的英國律師拉德克里夫按地圖閉門畫界,雙方都不滿認為自己吃虧。0815英國一撤離,積怨加上大批民眾遷徙的憤怒與恐懼導致衝突,50萬人被屠殺,1000萬人無家可歸,血流成河,印巴至今為世仇不解。25年後,巴基斯坦又因地理位置關係再分裂為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兩個窮困的國家。這是他們當初要的理想嗎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局很悲慘。英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略謂" 個國家發生革命,並非總是因為人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人民最初對統治者保持沉默,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這種統治的一些不合理之處;但當統治的壓力一旦減少,他們就會猛力推翻這種統治。但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比它之前的政府制度有所改善。經驗證明,對於一個壞的政府來說 ,最危險的時刻,通常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候到來的……人民起初耐心忍受一些邪惡,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他們認為有可能消除這些邪惡,邪惡就會變得是不可容忍的。」把這段話對應到我們最熟悉的辛亥革命來看當時革命黨與清政府的表現,可謂絲絲入扣,革命之後的軍閥亂象 、招致外侮、國共分裂,千萬軍民死傷流血,掩面淚和流,其過程與結果和法國大革命與印巴分裂有什麼不同 !?初衷如此美好,可這結果是先烈們當初追求革命想要的理想嗎 ? 

儒家主導中國政治思想3000年,揭櫫世界大同的理想,好在儒家從未真正有人發動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它。東漢王莽一度莽撞想要實踐,結果是身死漸台,人亡政息 。同時期被忽略的老子思想 :"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拆開來看慈是對人的態度,儉是對錢、資源的態度,不敢為天下先是對事情的態度。老子同時贊成抱殘守缺,認為現狀是時間和人類的智慧逐漸積累而成,其中合理的東西比想像的要多。的確,現有的傳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缺點可以依序來逐漸改良。兩相對應,知道老子認為切不宜興奮地去理性設計甚麼理想社會,對任何的畫餅之事都悠著點兒,不要太亢奮而全身撲上想一蹴而成。老子的想法和今日保守主義的思想相吻合,看由保守主義思想主導的英國與美國,其國家政治社會相對來說就穩定的多。

台灣現今的狀況有很多是歷史因素的遺留問題,只能耐心慢慢化解,歷史悲劇切莫重演。更何況頭頂上還懸掛著一把由紅細線拴著的達摩克利斯劍,更要戒慎恐懼,時時警惕,不能說什麼寧為玉碎、勿為瓦全,而主動以身試劍。豐滿理想下的殘酷殺戮,台灣會血流成河的分裂、獨立嗎 !? 這是想要的嗎 !?

附記: 

巴基斯坦( Pakistan )這個國名,完全是人為用各州省第一個字母自創拼湊出來的。P代表旁遮省, A 代表北部州,K代表喀什米爾。 

印度聖雄甘地家族,和以後的尼赫魯甘地、英吉拉甘地家族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字母拼法也不同,但他們沾了聖雄甘地同音的大便宜,對文盲普及的印度選民言,很容易杯誤導此甘地就是聖雄甘地家族的成員,使國大黨長時間居主導地位。聖雄甘地的命運頗為悽慘,他最後被印度教徒的羅門階層成員視為叛徒而被槍殺。有些類似解放黑奴的林肯總統,最後死於黑人之手的情境。

由於印度是一片封閉的次大陸,三邊是海,北邊被希瑪拉雅山阻絕,只有幾個隘口可供與歐亞大陸聯繫。且印度主要河流皆為東西走向,高山橫阻無法開通運河南北串聯,傳統上誰控制印北誰就控制印度。致印度從北方的外來宗教、民族向來是後來者居上。1526年由以穆斯林為主的莫兀兒王朝就雄居北印度,掌政治權力,人數雖較少卻是統治階層。伊斯蘭教義主張平等,只要入教就都是平等兄弟,吸引大量印度教種性階級意識的中下層民眾,統治更加穩固。


**  印度大一統 VS 地方千年家族 印度超越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難點

印度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國際關注,樂觀者認為英語、民主體制與人口年輕化三項遠勝中國,因此超越中國龍只是時間問題。其實擁有這三項的國家比比皆是,但貧窮落後的也在所多有,無法保證是經濟發展的利器。印度國土面積也夠大但資源缺乏;人口即將超越中國,但強大且影響深遠的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發展的制約,如 :

1. 政治上的種姓階級制度 : 婆羅門的教士與貴族的剎第利階級聯手,打造成成世卿世祿的龐大既得利益集團,對法令規章修改的影響力極大,且由於宗教信仰的介入,單純政經改革難以奏效。(王安石單純政經變法尚一敗塗地,若再加上宗教... )

2. 經濟上的弱中央、強地方諸侯式破碎、封閉經濟市場 : 29個邦,各有各的不同貨物稅率,國內互通無異於國際貿易的層層關卡,企業成本無法掌控,中央政府也收不到該收的稅額,財政力薄弱。( 孫中山先省的發達國家本,節制私人資本在印度可行嗎 !?)

3. 經濟法展的土地徵收問題 : 土地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上,平民多依附於世族的土地求生存。世族們為規避稅金,往往刻意壓低市場交易價格,價格遠低於實際價值。( 三七五減租、耕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印度能複製嗎 ?)

4. 小農式的勞工保護政策 : 如規定凡超過1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任何一個員工的裁減都要報經地方政府批准。政客們在選票的考量下決不會輕易得罪選民,因此企業不敢做大,永遠停留在99人的規模之內。沒人敢輕言修改、廢棄此條。( 企業規模是競爭力的根本,世界500大也多是世界500強。)
上述問題多是歷史因素的積累,想想王安石變法是如何失敗的。印度其他尚有語言多樣、文盲普及、宗教保守、官僚低效、基礎設施落後...,也都需要長時間、大投入的改革才能奏效。

上述問題前三項在同樣是文明古國的中國歷史上幾乎一樣,中國最終是靠革命來解決,印度行嗎 !?莫迪政府挾其在古特拉吉邦的政績高調主政,想推動王安石式的變法。他忘記了,他的政績正是來自強地方抗拒中央介入換來的。現在換屁股換腦袋,橫梗在他前面的幾座大山豈是輕易就能搬除 !?要趕上30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還得加把勁 ! 

* 印度許多有關勞工保護的法律,原本是源自殖民地時期,印度人在議會和殖民英國業主爭取的權益,極為有利勞工。獨立後,相關法令並未因情勢的改變而做相應調整,因為"正確的錯誤最難更改",誰能說保護勞工權益是錯的。保護私有產權的相關法令也是如此,業主不放,誰也沒有辦法強制徵用,這也就是印度的鐵路,獨立前、後的里程數,己乎沒有改變,高速公路也只有一小段新建。這就制約了原本印度經濟發展最大勞動力優勢的發揮,農業占用勞動力的一半,生產力卻最低;工業佔用了1/3的勞工,卻因小做訪視生產,無法降低生產成本,束縛了經濟發展。弔詭的是,這些矛盾印度人也知道,所以才有對服務業企業不受勞工法對加班時數、女性勞動力保護的限制,使服務業成為因度產業的一枝獨秀。

*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民族上原本同根,只因宗教意識不同而分裂。印度承襲過去的歷史,內在各邦國整體意識較為團結,且正藉印度教在大公約數,穿透各邦國、種性階層,把印度教民族主義蛻變成印度民族主義可以預見,這個過程是痛苦波折的,但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巴基斯坦的獨立卻存粹是因宗教關係,厭惡被以印度教為主體的印度政府統治,境內各邦國只有宗教意識形成的伊斯蘭教民族主義,而沒有民族、國家意識,極為鬆散,各自為政,東巴獨立為孟加拉後,國力相較印度更為衰弱。

歷史上終因兩國為近鄰,但從未發生戰爭,還因三藏取經對當時的天竺、身毒頗有神秘的好感。上世記70年代,美國為冷戰關係,為制止蘇聯勢力南下次大陸與印度洋,並避免巴基斯坦被印度消滅,極力支援巴基斯坦,兩國關係極好。此期間,美國為拉攏中國抗蘇,亟欲與中國交好而增溫。中巴關係則因1962年中印藏南邊境問題發生戰爭關係,與巴基斯坦增溫。這才是為什麼,季辛吉會借道巴基斯坦秘密訪問中國。

印度怕巴基斯坦與中、美聯合抗印,因此和蘇聯形成準盟國關係,蘇印關係進入蜜月期。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巴基斯坦原本阻蘇的棋子作用就大幅萎縮,美巴關係開始疏遠。911事件後,反恐成為美國主要課題,而賓拉登的被狙擊卻是發生在巴基斯坦,證明巴國庇護賓拉登,況且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總認為巴基斯坦基於同為伊斯蘭國家而不願配合,美國極為不滿。巴基斯坦失去美國,印度的壓力又罩頂而來,基於過去幾次印巴戰爭失利經驗,巴基斯坦急需找尋另一大國為奧援,中國在1962年修理印度後,兩國關係不佳成仇。

中巴在文化傳統與意識形態上極為不同,但政治上卻彼此需要,尤其是因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的修建,在巴屬克什米爾一段,印度認為侵犯了印度的主權與國家利益,極力反對。印度自認承襲過去殖民時期英國在印度的一切光環,對中國有自己是大國與六二恥辱雙重情節,自大又自卑,為與中國競爭,逐漸貼向美國搞什麼印太戰略。形成中巴與印美再次大陸與印度洋的爭鋒。

**2019 印巴新危機 ( 喀什米爾 )

前不久,巴基斯坦新總理伊姆蘭汗訪問美國,並會見了川普。在這次會見中,伊姆蘭汗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希望缓解川普上台後美國對巴基斯坦的疏遠,也就是美國取消了對巴基斯坦的援助這件事。美國當年為了侵略阿富汗,對巴基斯坦進行了籠絡,並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援助】以獲取巴基斯坦對美國反恐戰爭的支持。

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中並不順利,打了十八年,却把阿富汗塔利班打造成一個頑强的堡壘,以至于目前塔利班掌控了阿富汗近一半的國土。這當然是美國的失敗。但是失敗的美國既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也不願意為自己弄的爛攤子負責。於是就想撤軍,也想把責任推給不成器的阿富汗政府以及巴基斯坦。倒打一耙的川普就终止了給巴基斯坦的援助,理由是巴基斯坦並没有全身心的幫助美國。

伊姆蘭汗的另一個目的則是希望美國動用自己的影響力調和一下印巴關系。伊姆蘭汗上台後,就一直想缓和印巴關係。為此在上任後還特地和印度進行了双邊的溝通,但事與願違,印巴積怨幾十年,想要一朝化解談何容易,戰機入侵,邊境炮戰,伊姆蘭汗做的努力幾乎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可以這麼說,印巴局勢非但没有依照伊姆蘭汗的善意降低,反而升级了。這讓伊姆蘭汗很受傷。

印度是一個自尊心極强的國家,基本上不會甘受任何一個國家的狹制。在這一點上,與其說印度崇尚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更不如說印度其實就像一條横冲直撞的野牛,只會按照自己的性子行事。當然,它這麼做也不算錯,不加盟的外交政策是印度的一貫,且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勢力做朋友,盡管做不成知心好友,但却可以多方結缘,從而保持自己的超然地位。事實上,中國也是這麼做的,只不過中國做的更為圓滑與温和,所謂外圓内方是中國的特色,而印度則是内方外也方,這導致它的外交缺乏潤滑,且内心極為自尊【自負】,别人的善意會被他看作是軟弱或害怕,這導致了伊姆蘭汗想要緩和印巴關係的舉措被印度認為是進一步施壓巴基斯坦的好機會,也就導致了印巴關係的更加緊張。

前幾天,印度宣布取消印控克什米爾的特區地位,改成印度直轄地區。一直以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都屬於特區地位,有自己獨立的立法權和管理權,類似香港之於中國。但改為直轄後,一切權利都要歸於印度中央政府,這對印控克什米爾人來說無疑是不可接受的。也更加不為巴基斯坦人接受。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是伊斯蘭教徒,心理上比較靠近巴基斯坦。作為特區,在巴基斯坦看來還有一種地位未定的意思,改成了直轄地區,那就變成實打實的印度國土了。這當然是巴基斯坦政府不能接受的。所以,接下來這一地區的衝突會大概率的增加,甚至不排除發生戰爭。

印度人就是這樣,如果對方軟一點,他就會硬一點,你讓一步,他就會進兩步。這在中印多年的邊境爭端中屢有體現。只中國表現善意,印度就會覺得自己可以飛上天,然後胡作非為。而當中國真的舉起鐵拳他立馬就會痿下來,要求談判。這景象在去年的洞朗對峙事件中,表現的尤為淋漓盡致。

8月7日,巴基斯坦政府突然宣布,印巴關係生變:

1,降低與印度的外交關系;2,暫停與印度的双邊貿易;3,審查雙邊安檢;4,將此事提交給包括安理會在内的聯合國;5,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日),聲援克什米爾地区民眾“爭取自決權利的正義鬥爭”。6,8月15日(印度獨立日),設為巴基斯坦的“黑色日”;7,巴基斯坦軍隊保持警戒狀態;8,驅逐印度駐巴基斯坦高級專員(大使),并召回巴駐印度高級專員(大使)……。兩個國家完全撕破脸了,政治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是戰爭了。現在就在戰爭邊缘。

歷史遺留問題。歷史上的印度只是一個地區概念,從未真正成为一個統一的國家。1947印巴分治時,有三個土邦朱納加德土邦、海德拉巴土邦、克什米耳土邦。其中前兩個是民眾信印度教,幫主信伊斯蘭教,克什米耳剛好相反!在前兩個土邦發生爭議時,印度是很講道理的,全民投票決定歸屬。巴基斯坦天真的認為,克什米爾也應該比照辦理。呵呵!印度人果斷上大炮,双方由此爆發第一次克什米耳戰爭。戰爭結束後,印巴奠定了克什米耳實際控制線。誠然,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印度吞下了大半個克什米耳,却也因此埋下了動亂禍根。

消滅克什米耳游擊隊有兩條思路,要麼繼續增兵,把全體克什米爾人都看住!要麼就稀釋當地的穆斯林人口,把印度人嵌進去!第一種辦法不但會引起國際糾紛,而且耗資巨大,印度現在的經濟實力肯定扛不起。第二種辦法經濟壓力比較小,而且一勞永逸。請注意!問題就在這兒,為什麼莫迪之前的印度總理不這麼做呢?答案是印度憲法給了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其中有一條限制條款,非克什米爾居民不得在當地購買房產。没房子就不可能來當地居住,這個地方當然就是穆斯林為主。

那莫迪有什麼釜底抽薪的高招呢?現在,莫迪宣布廢除憲法第370條,印度人可以在當地購買房子,也可以在蓋房子,下一步必然是向這一地區移民。釜底抽薪嘛!印控克什米爾約1200萬人口,適齡兵役人口60萬以上,一旦矛盾激化演變成武裝暴動,必將是一場不遜於叙利亞戰爭的武装沖突。這就是為什麼各路國際觀察察家都預言,印度此舉將會“導致印巴走向戰爭”。

這麼多届印度總理都不敢幹,就莫迪最聰明 !? 莫迪上台之後,放棄了前任隱忍發展,左右逢源的總體政策,表現得非常激進鷹派。這兩年,又是洞朗邊境挑衅中國,又是空襲巴基斯坦;不僅敵視“一带一路”倡議,又和美國貿易摩擦。軍購外交上,貪圖F16生產縣,斷奶俄羅斯蘇57,導致後者難產。如今又反水美國,强買S400,進而在伊朗石油問題上要挾美國,其思路明顯從左右逢源悶聲發財轉成了四處樹敵的囂張敲詐。莫迪在這一系列高風險活動中並没有遭到什麼大挫折,反而從美俄手裡都拿到了好處,自信心爆棚。這一次克什米爾問題的爆發,只是莫迪風險投資的新花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