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沒有通才的天才 兼說 拉馬努金

沒有通才的天才,誰扼殺了偏才的天才 !? 

五育並重的教育理念既不理想也不實際 ,造就了一批平凡的通(庸)才,扼殺了許多單一天賦的偏才,兩輸。

愛因斯坦文科極差,曾被認為不適合就學,但數學、物理的天賦卻是不世之出;號稱中國第一才子的錢鍾書,不因為數學考零分而影響其在國學、文學的成就。何止是他們,叫得出名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貢獻的各行傑出人士多是偏才,長於此、短於彼。

天才、創意是無法教育出來的,但天才需要啟發,開竅後則創意無限。哥白尼40歲時提日心說,礙於宗教於死前(1543)才敢發表;牛頓的三大定律、微積分是在24歲(1666)前發現的;愛因斯坦於26歲(1905)拋出五篇曠世物理論文,相對論、量子力學橫空出世,誰教他們的 !? ( 1543、1666、1905 號稱物理奇蹟年) 灌漿式教育出來的是假天才,不具有開創性,但藉著實驗室不斷實驗,偶而也會有意外的成功發現,如愛迪生。有很多文明發現是意外的副產品。

僵化的教育體制往往在天才被啟發前就扼殺了,五育並重是真正的齊頭式假平等教育理念。為何不能用其長而容期短 !? ( 說穿了,見不得他人好或與眾不同的人性弱點是核心,在這個基礎上設立的教育理念與體制自有其大缺陷。 ) 

綜觀歷史,人才的出現往往是集中在某一個區域或國家集團性的湧出,這中現像稱" 湯淺現象 "( 湯淺克朝發現 )。宋朝時期,江西突然冒出一大片文化名人如晏殊、晏幾道父子、歐陽修、黃庭堅、王安石、曾鞏、文天祥、楊萬里、朱熹、姜夔等。再如,呂姓人家出現一大批政治能人。如呂蒙正、呂宜簡、呂端、呂惠卿、呂大防、呂頤浩、呂本中等,前四位尤為耳孰能詳。三位傑出女性,一文、一武、一妓,李清照、梁紅玉、李師師,更添一抹色彩。16世紀哥白尼、布魯克、加利略等是義大利時代;17世紀牛頓、波義耳、虎克等是英國時代;18世紀孟德斯鳩、盧梭、拉瓦錫是法國時代;19世紀貝多芬、歌德、馬克思等於德國、20世紀美國吸入世界各地傑出人士,如奧本海默、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開花於美國,21世紀呢 ? 俱往矣 !數風流國家人物還看今朝 。

東漢末年劉劭著" 人物誌 " ㄧ書用烹飪之五味,酸甜苦辣鹹表示一般人都是偏才,用以比喻官員,而最無味的水是通才,用以比喻的是皇帝是總統。首先以 "無味和五味”的原則。這是處理君臣、上下之間關係的原則。君臣本自不同能 ,君“以能用人爲能”,“以能聽爲能”,“以能賞罰爲能”,臣“以自任爲能”、 “以能言爲能”、“以能行爲能”,(《材能》)只有以這個原則用人,才能發揮人才的整體和諧的功能,才符合“以無味和五味”的原則。再以 “以一味協五味 ”的原則。這是處理百官群臣關係的原則。因爲“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於爲一國”。“以一味協五味”的原則其基本思想是要使百官長處不同,短處各異,以長補短,求同存異。

附記 :  劉劭 人物誌 節錄

第一,“以無味和五味”的原則。這是處理君臣、上下之間關係的原則。其一,因爲君主是“聖人”,具有“中庸”、“中和”的品德,這種品德本身就具有調合五味,兼綜他類,自然合節的功能:“中庸之德,其質無名,鹹而不鹼,淡而不醇,質而不縵,文而不缋,能威能懷,能辯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爲節”。(《材能》)“凡人之質,中和爲最。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和五味,變化應節”。其次,君上主管全面,應該是全材或兼材,是無味而全味。百官各管一面,應該是偏材。君臣本自不同能,君“以能用人爲能”,“以能聽爲能”,“以能賞罰爲能”,臣“以自任爲能”、“以能言爲能”、“以能行爲能”,(《材能》)隻有以這個原則用人,才能發揮人才的整體和諧的功能,才符合“以無味和五味”的原則。
  第二、“以一味協五味”的原則。這是處理百官群臣關係的原則。因爲“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於爲一國”。“以一味協五味”的原則其基本思想是要使百官長處不同,短處各異,以長補短,求同存異。

**讓天才佩服的天才,印度數學天才 拉馬努金

拉馬努金1887年出生在印度一個窮困潦倒的家庭,童年時期家境很窮,他常常衣衫襤褸、踩著破草鞋, 12歲時,高年級的同學借給他一《三角學》,他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完全讀懂了整本書,做出了書中所有的問題,還推導出了歐拉公式:eix=cosx+isinx,他的數學天賦很高,即使只是看看教科書,也能無師自通,發現新定理。14歲時,接觸到英國數學家卡爾寫的《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概要》,裡面有5000多個複雜的數學公式,但只寫出了結果,而沒有給出證明過程。拉馬努金雖然只有接觸數學4年,但這本公式他掃一眼,腦海中就能浮現出證明過程!他考入大學卻花了三年時間,因為太偏科。每天廢寢忘食,只研究數學。他說 : 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會夢到自己所信宗教的女神——娜瑪卡爾女神。

女神每天都出現在他的夢裡,給他靈感。所以,拉馬努金每天清晨都要趕快拿出筆記本,把冒出來的公式記在本上。幾年下來,他得到了3900個複雜的公式!1913年,他把自己成果中的一小部分,寫信分別寄給了3位英國數學家,其中一位回了信,他就是當時英國最有才華的數學家——戈弗雷˙哈羅德˙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拉馬努金的來信,信中列出了100多個複雜的公式。哈代仔細研究,發現即使是他這樣的天才,也完全無法發明如此複雜的公式,有些公式甚至難以理解。他立刻寄錢給拉馬努金,讓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結果哈代發現了更令他驚訝的事情——拉馬努金幾乎沒受過任何像樣的數學教育,許多常識性的數學定理,他從未聽過。拉馬努金把他之前寫滿公式的筆記本讓哈代過目,哈代看完後也對他五體投地!筆記本裡記錄著整個歐洲史上所有重要的數學公式,而這只占了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是他沒有見過的全新公式。哈代感慨道:「他一個人就戰勝了整個歐洲數學界。」

哈代對拉馬努金的評價,是超越整個世紀,1000年也遇不到的數學奇才,可以與歐拉、高斯,這種等級的天才相比擬,智商超群的數學家哈代,在他面前就只能俯首稱臣。他們在一起的5年裡,寫出了29篇重要的論文,為數學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哈代將這段經歷描述為「我一生中最浪漫的事」!拉馬努金後來患上肺結核。1920年,他的病嚴重惡化,哈代帶著病危的他搭計程車去醫院,當時計程車的車牌號是1729,哈代覺得這個數字毫無規律,認為有不好的徵兆,而拉馬努金迅速說道:「不,1729是個很有規律的數字,它既是1的立方與12的立方之和,也是9的立方與10的立方之和。」這次對話成為了兩人最後的故事。

拉馬努金在臨終前,他又夢到了女神,並且用手寫下了最後一個數學公式,這個公式讓同時代所有的數學大師都不解,只能猜測它描述了一種神秘的函數。2012年,這個神秘的公式終於被破解,科學家們說這個公式對黑洞行為的研究具有幫助,然而在100年前,人類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黑洞!1976年,有人在劍橋大學圖書館,發現了拉馬努金的第4本筆記,裡面記載了600多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數學公式,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他那些令人費解的公式,對現代人工智慧、粒子物理、統計力學、電腦科學、密碼技術和空間技術等不同領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他的數學公式引領了人類科學進步100年。天妒英才,1919年,他32歲就過世了。

**天才的答辯 

就一般學生言,璧玉得之於璞石,非良匠之鑑識,則無以面世成寶,故賞璧玉之美亦當識巧匠之心;紙鷂成之於地,而能翱翔於九天之上,非獨鷂之善於翱翔,乃得利於信風之助,致能出人頭天,受眾目仰望。學生有才與否或能否揮發其才,老師往往是良匠、信風,扮有重要角色。但就天才言,則往往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進學校、拿學位只是踏上平台的門檻與入場券。看看這幾位天才的答辯 : 

馮. 諾伊曼 : 1926年,馮·諾伊曼以22歲的年齡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現代電腦之父。據傳在博士學位答辯時,主持答辯的老師沒有人敢提出問題發問,只象徵性地問了一個不相干的聊天" 你這件衣服做的真不錯,裁縫是誰 !? " 答辯就結束過關。( 大家稱馮. 諾伊曼是計算機之父,他卻謙稱其概念來自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是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電腦科學之父 )。 (馮,諾伊曼 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入籍美國。)

路德維希‧約瑟夫 維特根斯坦 :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面。1929年,維根斯坦在劍橋大學,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由羅素和G.F.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羅素是他老師兼好友,沒能提出問題,只客氣的說你的論文說實在我們看不太懂。他跑去拍拍每位教授的肩膀,然後說" 我寫的東西,你們確實是一輩子也看不懂 "。 答辯就算通過。( 出生在奧地利,後入籍英國 ) 

羅伯特 歐本海默 : 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在哈佛讀書,三年時間,就修完四年功課。二十三歲到德國哥丁根大學,三星期就得到博士。他的量子力學論文,使主考教授甘拜下風。主考教授詹姆斯.法蘭克在口試後說:「幸虧我趁早開溜,他已經反過來向我發問了!」

李敖 : 台灣現存的讀書種子。當年李敖考上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入學口試時,由沈剛伯,姚從吾等老師主持。當時李敖已是名動公卿,文筆口才犀利。老師們沒人敢提出什麼實質性的學術問題,只由沈剛伯院長提說" 你以後還是穿長袍馬褂上課嗎 !?。大家哈哈一笑,口試就算結束。可惜,李敖中途認為在所裡學不到東西就主動退學了。不然,畢業論文的答辯或許有更精彩的火花對答。

清康熙年間,為攏絡中原士子,除一般的制度性科考,還針對年紀已偏大且在地方有一定聲望的士子另開博學鴻儒科,通過後授以翰林名位。一般制度性科考上來的翰林譏諷博學鴻儒科的翰林是" 野翰林 "。按現代話來說就是學院派和非學院派之爭。這些" 騷人、墨客、酸秀才;酒囊、飯袋、老菸槍 ",不登大雅之堂的通文縣丞(野翰林)往往具有更多的社會經驗與實用技能。在台灣像已過世的南懷瑾、許晏駢(高陽)、郭衣洞(柏楊)和仍在世的李敖,他們的功力與學術貢獻,個人以為遠大於只能縮在校園的學院派" 叫獸 ",試問有哪一本叫好又叫座且具影響力的著作是" 叫獸 "們寫的 !?。學院派的人生經驗都太蒼白順遂,沒有深刻體驗,只能教科書裡來書裡去,何能有好著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