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當前教育問題的剝絲抽繭

當前教育問題的剝絲抽繭

當報載有67大學科系招不到學生,一時大學教育問題引起社會關注,甚至部分台清交成碩博士班也招生為零問題的深度剖析。少子化是表象膚淺的看法。當前教育最大問題癥結是競爭太激烈,教育變質為如何贏得競爭而非提升素質、能力,有如軍備競賽永遠無解。教育可粗分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

應試教育針對考試而來。其目的也可在粗分為兩大項,提升能力與贏得競爭。這兩項互通但後者必然會反噬前者。因為人的能力一項需要長時間考察,且長於此恐短於彼,很難界定優劣。現實社會競爭激烈又不可能用長時間來考察每一個人的能力、再衡量,只好簡單化的一試定終身,如此贏得競爭自然凌駕能力提升。

素質教育講求五育並重,理想性極高但不切實際。一般說的素質是生活性的音樂、跳舞 、繪畫等軟性課目,能力優劣更難省察。但這些科目不論是誰來排 ,在教育體制上,都會排在語文、數理的後面,難道語文、數理不是素質的重要部分!? 據上述推演,針對應試需要其帶來的影響是只要不考就絕不學,看多少學校教學忽悠或跳過這些課目 ! 硬要考也只是在已慘烈無比的重擔上再加砝碼。考試過後的失敗者產生激烈的厭讀症,終身不願再學習,即使是成功者,也不願再深入探索以前應考獲得的知識。試問幾個成功的文科生還知道Sin與Cos的差別,即使在當時考試時他們是知道的。

要緩解激烈競爭表面上看有兩途可選,其實徒勞。辦法 : 

擴招。20年前台灣廣設大學採的就是此途,實驗證明是錯誤不可行的。競爭變質為是要台清交成、中字輩、老牌私大還是聽都未聽過的阿里不達大學。18分進大學 ,不論品質,學士問題解決了,只好轉而向碩士、博士擠壓比量,結果是造就一大批只會讀教科書的流浪低質碩博士,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說是高級人才,實際是社會底層。傳統學習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觀念破滅。

還有一大偏差問題是投資教育已成為永遠的政治正確。只要說增加教育經費大家都鼓掌,如此政客有選票、官員有政績、學校巧立根本連老師都不會的新科系所招生、吃教育飯的擴大飯碗何樂不為、父母子女虛榮心得以滿足。其實教育的投資早已超過實際需要,好比是經濟上的QE,是麻醉劑甚至是陰謀。學校招不到學生就是說明。

再一項辦法是分流。學術與技職分流,德國師徒作坊制有很好的例子,但我們不可學、不能學。不可學是指觀念上的萬般皆下品;不能學是說產學結合制度一旦引進馬上就會變質,虛擬幽靈學生騙補助情事發生、企業廉價使用變相學生勞力...。技職一詞,英文稱Know-How,是實踐技術。例如大廚的鹽少許是甚麼 !?包水餃,讀罷幾本烹飪理論的書,不如跟師傅實作半小時;學游泳要下水,學製造不如找郭台銘,學電子商務不如找馬雲等都是,學院的教授們是不懂、不會的。

分流,自古本是傳統家庭對眾多子女自然的選擇,如曾國藩家族,曾國藩出仕科舉,家族支撐就轉落在四弟曾國潢身上,不再出仕,自然做出選擇。( 曾國荃是因緣際會靠軍功出仕 ) 但計畫生育扼殺了家庭自動分流的選項意願,我們過去的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再在重男輕女、唯有讀書高,嫌惡黑手的觀念作祟下,不論孩子資質興趣,一律往學術唯一金字塔上擠爬,必然產生的問題已如前述。這不是台灣的單一現象,亞洲凡是實施過計畫生育的國家,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都有此競爭激烈問題,且生育率再也無法回升。歐美國家相對來講就輕的多 ,生育率也比上述國家要高,傳統都認為法國最低,其實法國最高,達2.1% ,台灣最低1.06%。這是當時推行計畫生育始料所不及的後遺症。

現行的教育亂象就短期言是無解的,誰要說有辦法肯定是騙子。19世紀英國倫敦為馬路上的馬糞困擾,只要有馬車就無法解決,只有當汽車出來,馬車被淘汰消失,問題自然解決。教育問題也要從根本改變起,假以時日或許有效果。惱人的空氣汙染問題,也只能等無排放的新能源大部分取代現行石化能源,空汙、暖化等問題緩解或解決。

現代社會常說情商教育比智商教育重要,樂觀心態比悲觀心態有利協作。但情商教育需要學子們長時間無競爭性的共處、共遊戲中學習,但現行教育體制,學校卻只能提共單向的智力教育; 從人的進化史的烙印來說,傳統為求生存而考慮的謹慎競爭策略使人的心態往往趨於悲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居安思危等話最能說明。而工業化的分科教育更專精、窄化學習且加重競爭,更不利於彼此的協作,尤其不利於需要樂觀以適應進入講就陌生人高度協作的城市化網路社會,這是進化史和現代文明衝突帶來的挑戰。惟當人的觀念轉身成功,教育問題或許就解決了。

興趣是最佳的老師,最能激發學習動力,全情投入。但因為競爭,遂使上自國家政府,下至家庭父母都亟力的介入教育,說是照顧其實變質成干涉。干涉照顧的外在獎勵太多,使學習成為手段而非目的,恰巧是扼殺了學生興趣的尋找 ,還說什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現行適合工業化社會的教育體制,已無法滿足互聯網社會的特質與需要,況且未來還要加入機器人與學子賽跑。只有當政府只提供良好的環境與選擇平台,家長盡可能的放眼旁觀並接受,讓孩子自然與同儕共處中摸索興趣,學習情商,在互聯網社會中建構個人的金字塔,與傳統學術唯一金字塔或工業化社會的分科金字塔共崢嶸,像做麵包的鄭寶春、個人工作室或無數微創業成功的年輕人,他們在擅長的領域裡打出一片天,小而美就是例子。

附記: 

* 1932年,凱因斯曾說" 預估100年後,人類將徹底解決糧食的溫飽問題。" 82年後回頭檢驗,看美國僅以2%不到的農業人口不僅解決了美國自身的溫飽,還大有餘力輸出,3D打印取代機器製造,新能源革命都已成形。若暫時放下爭論不休而無答的轉基因食品到底有無害的問題,現在或許就能宣布此一問題已經解決。當人類奮鬥的終極問題得以解決,你能想像當人類有大量休閒時光的社會將是甚麼樣子 !? 什麼樣的工作會是下一輪的主流 !? 人與人之間相互娛樂、相互服務的體驗、分享式經濟活動或許是主流,教育變成是不追求結果的歡樂,將完全顛覆現今追求結果的知識傳授教育體制。

* 創新是一個極為時髦的高大上詞兒,不談創新不是好文章。但就生物學言,遺傳才是最佳的生存策略,看" 習 "這個字就是鳥類要不停的學習基因帶來的飛翔技術以適應生存。而創新對生物研就是突變,但99.9%的創新對生物言都是變態會被淘汰。就人類而言,創新者往往就是怪胎、異類。大家熟知埃因斯坦,甘地、弗洛伊德,賈伯斯或我們的莊子等,他們都不善於人際交往,情商極低又是偏才,自甘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他們的一言一行常出乎人之常情想像,而又覺得有一定的哲理。

創新是無法識別、培養與測量的,若能,哪就不是創新了。比爾蓋茨中途退學,人人都說他傻,那一刻的決策就是創新,卻絕非人人敢學。我們現在講微創新,不妨解釋為改良式的創新,麥當勞漢堡搭配薯條可樂的組合就是創新,汽車裡毫無技術含量的的飲料杯裝置,就是體驗需缺的微創新。用一個流行的段子或能說明體驗經濟的創新。 女對男 : 若他事情竇初開,妳就寬衣解帶;若他閱人無數,妳就爐邊灶台。男對女 : 若她涉世未深,就帶她歷經繁華;若她歷經滄桑,就帶她旋轉木馬。缺什麼,給什麼,就是體驗創新經濟的精隨。


 【讀鄭也夫先生" 吾國教育之病理 "一書心得筆記分享 】

附記 : 馬未都談讀書有什麼用 : 20121206 觀復嘟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kxOdROjY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