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人生的多面向 越看越糢糊

人的一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工作職位的替換, 都是同一時間扮演多種角色. 因此多面向呈現出來的立體多面貌, 有時很難綜觀, 更難統一. 是好兒子的可能是個壞丈夫, 不稱職的父親, 但同時又可能是個好朋友, 好部屬. 勤政愛民的可能因循守舊, 因而有時很難用好人壞人簡單的二分法來界定. 壞人也有好的一面, 好人亦非完人. 活著的時候還能跳出來辯解, 往生的呢, 就只好任憑人說. 一般凡夫俗子轉眼被遺忘也就算了, 但載入史冊的歷史人物呢, 不論是名垂的或是遺臭的是否皆公允? 一萬年來誰著史! 秦始皇, 曹操被自認儒家正統的寫史者批鬥惡評了二千年, 何其長也, 直到近百年才有人為其翻案, 恢復其應有之面目, 應得之評價. 始皇魏武太久遠, 那麼試看近百年前的袁世凱與孫中山.

現翻看兩岸的歷史教課書, 對袁世凱的記載多側重向榮祿告密, 出賣光緒致維新變法失敗的小人, 洪憲帝制鬧劇的丑角, 與日本21條密約賣國, 可謂遺臭. 但袁氏一生並非只有這三件事, 只是這三件事最能對比凸顯同盟會革命之角色, 與民主共和之可貴, 也最符合時下政治需要. , 袁世凱早年在朝鮮抗日的英勇事績, 是其日後發跡之始. 對清朝(中國)有一定貢獻. 一度有改納朝鮮為中國一省之議; 庚子亂後, 袁世凱入山東對義和團的雷厲舉措, 對安定時局功不可沒. 籌練北洋軍. 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必要的. 假如以北洋軍日後淪為袁氏私人武力而苛責, 不究其歷史因素, 那日後蔣介石的國民黨軍又該如何評論? 也因北洋軍強大, 怕中國統一, 日本才會燒冷灶扶持革命軍. ( 看孫中山( 同盟會 )身邊有多少日本政界與黑龍會友人就可知 )其目的在希望中國長期的南北分裂對抗. 1911年11月袁迫清廢皇族內閣, 另由他組建責任內閣, 此舉與革新主張者相符, 應獲掌聲, 但多數歷史學者責袁世凱剽竊辛亥果實, 在任內大玩養敵自重期獲漁人之利的戲碼. 袁世凱確有私心, 先派軍隊力挫革命軍銳氣, 收復漢口漢陽, 對武昌圍而不打,並表示願和解; 又縱容革命軍打南京, 以恐嚇清廷. 但試想, 你若是處在當時袁世凱的位置會如何做? 效忠清廷掃蕩革命軍, 再回去被攝政王戴灃鳥盡弓藏殺掉, 當岳飛? 年羹堯?  還是轉臉逼清廷孤兒寡婦立刻遜位. 迎革命軍入繼? 先不論憑什麼要求袁世凱作年作岳!? 再則, 要有實力的袁世凱, 交勝利果實給實力較弱的革命軍, 於法理情均不合外, 以當時革命軍派系鬥爭激烈, 地域山頭林立, (前述用革命軍一詞只是為撰文便利. 武昌起義是共進會, 文學社組織所為非同盟會之功. 而同盟會一般又被認為是革命軍的代表, 要拿大頭. )也接不下來. 只能使軍閥割據, 劃地為王之分裂局面提早到來. 無論革命黨人多麼不情願, 必須承認1912年的中國, 袁世凱是唯一真正有實力與能力使中華民國成為現實的人. 袁世凱以半哄半脅方式, 讓清廷在保有最基本之尊嚴下, 不流血和平退位. 政治手腕高明.真治世之能臣也,不然可能重演太平天國時民族內部大仇殺之悲劇. 就國家與人民角度言,告密與帝制還是壺內風暴, 21條賣國賊才是致命污點, 遮掩所有事功. 但就歷史角度言 ,恢復帝制是逆歷史潮流就注定要被歷史淘汰的悲劇人物,道德上並非如教科書說的不勘。


袁世凱執政, 當大總統, 當皇帝, 內憂外患國窮財盡, 為籌錢乃有1915年5月"21條密約"出現. 事發後, 不僅國內震驚交相指責賣國, 國外亦輿論譁然, 期期以為不可. 其實袁世凱簽的21條與日本原樣的21條有很大差異,不然為什麼簽訂後,日本外相加騰高明被指交涉不力,被迫辭職下台,袁世凱亦因群情激怒憂憤而死. 然在一片指責聲中, 唯有孫中山緘默. 據胡漢民回憶, 南京政府初立, 安徽特使來京請餉, 孫中山大筆一批就是20萬元, 胡拿批條去財政部, 發現金庫只有現洋十塊. 與袁世凱齊唱" 英雄為錢發嗟歎", 面對的窘境相同. 此時, 日本主動伸出橄欖枝, 在日本浪人宮琦滔天, 山田純山郎撮合下, 孫中山以 "中華民國政府"名義, 用蘇省鐵路公司, 漢冶萍公司, 招商局為抵押, 與三井株式會社簽約貸款500萬元. 同樣, 事發後群情激憤, 實業總長張謇憤而辭職, 黎元洪電斥, 要求槍斃參與協議的盛宣懷等人, 意在( 沛公 ). 孫中山不得不狼狽的取消協議. 後又有協助中國成立中央銀行之議, 貸款一千萬日元, 除抵押與利息外, 還有發行紙幣之特權50年, 後因南京政府解散而作罷. 最令人詬病, 幾乎無法相信的是, 出賣中國主權的" 割讓滿州 "貸款. 此一秘事直到1980年代, 因日本三井財團檔案" 井上侯爵家交附的文件" 解密而曝光. 日本教授藤井升三著有" 孫中山的對日態度 "一文, 收錄在中國公開出版物 " 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p 2525--2537 ), 稱此一危險交易, 將對新生的中華民國帶來巨大災難.另孫中山在1914年11月寫過密函給日本首相大猬重信, 1915年3月14日給日本外務省政務局長小池張造寫過密函, 1915年4月還和日本訂有15條密約, 這些密件在二戰後, 美國駐日盟軍總部清理日本政府檔案時查出原件而曝光. 這些密議遠遠超過袁世凱21條密約的條件, 所以緘默不語. 若以21條批判袁世凱, 那孫中山之舉又怎麼說!?(註一) 其他如自己身為洪門要員,革命前利用會黨洪門、青幫、袍哥等籌錢、出力,革命成功後斷然拋棄會黨,拒絕由地下會黨轉為政黨的要求,就國民革命的本質與目的言,切割、鎮壓有其不得不,甚至在歷史上抹煞其功勞,但道德義氣言確有背信棄義的可議之處。孫中山先生首創革命, 締造共和, 擘畫治國方略, 對中華民國有不可磨滅的創國之功, 因而被尊崇為國父. 但另一面向所呈現的也說明他并非完人.


人辭世的時間點無法選擇, 但其對後事評價影響卻很大. 假使 (歷史沒有假使) 孫中山不是死在1925年國民黨聯俄容共期間, 而是在1924年前或1927年後"清黨"時期, 孫中山的歷史評價在對岸一定會大不同, 絕非革命先行者, 可能被鬥臭. 在國民黨這邊也會受影響, 試問屆時是否仍會有清黨之舉? 若有, 則不僅證明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錯誤, 同時要對已造成的傷害負責; 若沒有, 則可能的結果之一是國民黨被赤化或是分裂, 中華民國亦將被作本質性的改變. 不論是那一種情況, 其評價一定遠不如現在. 袁世凱若在1908年慈禧太后死, 跟著致仕退隱或殉清, 或1911年死於在攝政王戴灃之刀下, 與死於洪憲皇帝任內, 歷史評價也必都大不同. 不論袁世凱將來被列入清史還是民國史, 若按史記筆法, 應被列為"奸臣傳", "貳臣傳"或是"本紀" 單列一章? 身影越看越糢糊, 只好挑愛看的面向來看看.



註一: 綜李敖" 鳳凰衛視 ,李敖有話說" 演講, 與達觀出版 梅毅(赫連勃勃大王)著鐵血華年 辛亥革命那一槍 p281-284

附記 :  造物主賦予林徽因驚豔的美貌,就不必再賦給她爵世才情;而賜予她絕世才情,就無須在給她光輝燦爛淒豔之美。既然兩者兼而有之,則必假上帝之手設法令其不壽,天耶 !命耶 !? 抑或天命歟 !? 1955 0401 51歲死。睽之於今日,林之墓碑被紅衛兵砸毀,活著的家人在風雨中煎熬,她的早死,是上帝的撫愛 ,是不幸中的大幸,若逢文化大革命,其小資風格將極悲慘。

王莽謙恭下士時,周公恐懼流言日。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沒弄清楚真相的時候就去世了,那麽他們真正的爲人處世的品格就沒人能夠知道了。

南宋抗元名將,敗阿术、戰伯嚴、鬥劉整、敵董文炳的夏貴,南宋半壁之茍延,他有一份大功。訝異的是,宋降元後,他以80高齡舉淮西地投降,使數十年功業付之東流,三年後病死。時人諷曰" 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嗚呼夏相公,萬代名不"朽"。由忠臣變貳臣,人很難選擇死亡時間點,但死亡時間點,恐影響後世的評價。

李甲情負杜十娘,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千百年來民眾為杜十娘掬一把同情淚。李甲當然有該被譴責與義論處,但杜十娘身為妓女,試想,身為士子的里甲在當時的風氣下,怎麼有可能把杜十娘娶回家!? 此情與孫中山與會黨之關係有什麼差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