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 VS 金融危機,如何形成 ?
補上一堂經濟課,經濟危機 VS 金融危機,如何形成 ? 哪個更可怕 !
實例說明 :
小王要買一套100萬的房子,首付是自備的30萬,剩餘的70萬是銀行貸款。首付30萬是實打實的錢,可70萬貸款却來自銀行,這可是憑空( 信用 )產生的。是的,信用就是錢,地產商拿到這100萬是能随意用的,根本就不分是小王的積蓄還是小王創造的信用。
有人會疑問:70萬貸款應該是其他儲户的存款啊,銀行吸儲70萬再對外放貸70萬,它是某些人實打實的錢,怎麼就成了信用?這裡面牽扯到貨幣的創造功能。當地產商拿到這100萬如果不花,從而變成了銀行的存款,銀行是不是就有100萬可對外放貸?這100萬中是不是有70萬是小王的貸款?存款變貸款、貸款變存款……如此往復循環,錢就被創造出來了。這裡面内容太複雜,大家記住结論就好了:【銀行貸款就是信用創造。】
若因某些意外(失業/重病/身故等),小王無法按期歸還銀行貸款款,可銀行必須得向地產商(儲户)支付100萬的存款啊。如果“小王”足够多,那相當於銀行放出去的錢大量的收不回來,可對儲户的存款還得100%的兑付……銀行没錢,又要兑付,怎麼辦?銀行破產唄 ……銀行債務(也就是儲户的存款)就此一筆勾消。
儲户的錢没有了,那怎麼去消費、去生產、去經營、去流通呢?儲户没錢消費,就有人收不到錢……如果數量足够多,市場中就會極度缺錢。錢去哪了?前文說了,信用就是錢、信用憑空創造……而今因破產的“小王”太多,信用又憑空消失了,信用就此崩潰,錢也沒了。市場極度缺錢、交易就此減少或終止……以致發生經濟危機。
小王們就是"窮人"、是不合格的貸款人,是他們引發了經濟危機。這裡的窮不是絕對的窮,而是相對於他們的收入來說貸款太多。當然也不僅僅是買房貸款,任何貸款(個人消費貸/企業經營貸等),只要還不上,當金額達到一個量都會引發經濟危機。
因“小王”們貸款違約而造成嚴重的經濟危機——企業大批量倒閉、人們大批量失業、市場極度的蕭條……那是以前的事了,美國1929-1933年大蕭條是這種經濟危機最極端的展現,現在的危機更多的是金融危機。
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有什麼區别?經濟危機對生產力能造成極大的破壞、並能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映,如政治動盪、社會混亂、革命起義等。
而金融危機更多的是貨幣/信貸/債務上的,對經濟的破壞力較小。現實的例子就是1929大蕭條和2008次貸危機,前者是嚴重的經濟危機,後者是一次金融危機……二者對社會衝擊完全不同。為什麼同因,却没有產生同樣的果呢(有的是經濟危機、有的是金融危機)?
因為科技盡步、因為大數據發展、因為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因為政府(央行)管控貨閉信貸手段能力的提高……因為主權信用貨幣體系被廣泛的使用和接受。
以前的貨幣體系是金銀本位制,貨幣數量的多少主要受制於金銀的儲量(主要是黃金)……有金子才可發行對應數量的貨幣,如果央行没有那麼多金銀儲量……那就不能發行更多的貨幣啊。銀行破產、市場缺錢、交易停止……政府一點辦法也没有( 除非政府濫發 ),經濟危機就此產生。
而現在是主權信用貨幣時代,政府發行貨幣的多少不再取決於金銀儲備的多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而決定是否增加或縮減貨幣數量。
銀行没錢支付儲户存款要破產?没關系,政府來救——央行印錢給銀行,讓銀行去支付儲户的存款,即使银行不得已破產,政府也會保證儲户的錢不全部損失光(比如保證100萬以内的存款絕對安全)。
結果是什麼?能保證市場中還有相當數量的貨幣,不會因為信用崩潰而極度缺錢、以致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銀行不破產、儲户仍然有錢(有一定數量的錢),就可以繼續消費、生產、經營、交易……經濟就不會因此停滯,對經濟的破壞也就没那麼大。
金融危機的缺點是什麼呢?有人獲利、有人受損,會造成貧富分化。經濟危機的影響是整個社會普遍性的貧窮化,没有獲利者、只有受損者,相當於推倒重來、一次大洗牌。
得到政府救助的銀行或儲户資產損失有限、甚至得以保全,而一些底層群眾却因金融危機而失業,且得不到政府印出的錢就會變得更貧窮。況且,央行放出的水會推高資產( 如房地產 )的價格,而持有資產的人都是有錢人、因此受益更大。
商業銀行對外貸款也會選擇那些較為優質的借款人——這又是些較為有錢的人,他們更易獲得貸款、更多的去買入待漲的資產,並由此越來越富。其他的平民百姓也就在此過程中相對的越來越窮。
如何破解呢?很難。但一個緩解的方向就是鼓勵直接融資、限制以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
直接融資就是出錢的人和用錢的人直接對接,如股票融資、債券融資、各類直接投資等(如VC/PE/pre-IPO……以及創業/生意/經營等)。它相當於有錢的人把自己的閒置資金讓渡给借錢的人使用……如果項目失敗怎麼辦呢?那就是投資人的錢打了水漂啊……且風險只限於投資人、不會向整個社會蔓延。
間接融資就是出錢的人和用錢的人不見面、没聯系,需要借助中介機構——主要是銀行來完成資金的籌集和出借。這裡面有信用的創造(通過貸款和存款之間的互變而“印刷”出錢來)和槓桿的放大(100元的存款,或許能創造出1000多元的錢),銀行在中間有担保、承諾的作用。一旦項目失敗怎麼辦?損失是銀行的,但銀行還得對儲户(出錢的人)保證錢能100%兑付。
幾乎每一次經濟/金融危機都是由銀行過渡信貸造成的。銀行放出去很多貸款,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借给了"窮人"——無法按期歸還、超出了自己償付能力的人,一旦違約金額達到一定的量就會造成銀行破產……以致帶來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我們也知道,科技進步、創新研發……甚至新的商業模式等都是不可預測的,要想實現它們不可能靠在辦公室裡空想,得去實踐、去嘗試、去探索,而這期間就存在失敗的可能,這就是試錯的成本。
社會進步的試錯成本誰來出呢?讓銀行出嗎 ?一旦失敗且損失巨大將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危害。最好的選擇是讓有錢人出、讓有閒錢的人出(當然一旦試錯成功,也會有巨額的回報),失敗的危害僅限於出錢的個體,而成功的收益却是整個社會分享。
以大陸市場為例,百團、甚至千團大戰後,團購網站活下來就剩一個美團;眾多電商平台鏖戰後活下來就淘寶/天貓/京東等少數幾個巨頭;共享單車在燒了成百上千億的資金後,也僅剩數家……失敗的都是成本,但也因此促盡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並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便利。
這也就是政府大力鼓勵並發展股市、科創板、創業、實體經營的原因,因為這些是直接融資,在社會發展進步的試錯過程中,能把社會危害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内。
現代經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生態系統。經濟危機的禍源是因為貸款給窮人買房?這只是原因之一。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銀行過度貸款給那些不具有還款能力的人(包括企業和居民),當違約額達到一個量,就會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會引發經濟為機。
上面的例子,很單純,僅限於國內因素,若涉及到國際、外資又更複雜了。本地銀行、企業、人民沒地方可跑,外國投資者就不一樣了,他們是有退路的,看到政壇動盪和可能引發的危機,就會未雨綢繆地抛售資產拿著錢暫時離開,等局勢明朗了再回來繼續玩。這就是所謂的外資撤離。
外資恐慌性撤離不僅會造成一些依賴外資的企業倒閉,也會造成外匯儲備下降,貨幣貶值、市場波動,進而引起股市的波動等連鎖反應。
經常說一個國家要“獨立自主”,這四個字包含了太多的東西。從過去各類的危機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定要有自己健全的製造業,至少基本民生物資盡量減少對外國、外資的依賴;還應該意識到,對外來資本要有合理的管理機制,尤其要防止它們快進快出引起羊群效應,造成社會民心恐慌;還應該意識到,管控信息的重要性,市場會因為各種各樣的有利因素艱難又緩慢的好起來,但也會因為一條小道消息一夜崩潰。想要恢复一個已經崩潰了的市場會花掉很多時間,也會花掉大筆的資金,這也是有些國家欠下巨額外債的原因,現成的例子,南美洲最多。
附記 :
一套房子100萬,貸款了50万,還掉了45了,就剩最後5 萬没有還了,結果經濟危機來了,連3個月的貸款都還不上,銀行强行把你的房子拍賣了。由於發生了次貸危機,原本100萬的房子跌到只剩50萬了。銀行把你價值100萬的房子以50萬的價格賣出去了,然後扣掉你欠銀行的5萬貸款,把剩餘45萬還給你。只因為你差了3個月的貸款,就被以半價强行拍賣了!
嚴重後果是,次貸危機使大量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危機過後,你被賣掉的那個房子又漲到了100 萬。然而,你已經買不起了,成無殼蝸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