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謝司小起義,邦聯換聯邦

謝司小起義,邦聯換聯邦

獨立戰爭後,1783年,英美双方簽訂了《巴黎和約》,規定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區域都屬於美國,並且再也不管美國人了,隨你去吧。

在獨立戰爭的勝利前夕,1781年3月,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相繼批准了《邦聯條例》。之前管事的“大陸會議”被邦聯政府所替代。

這個邦聯政府更像是如今的“歐盟”。除了一個國會,啥都没有。没有國家元首,没有制定法律,甚至連直接徵税的權利都没有。各邦的自主性很强,對邦聯頒布的法令態度就是看著辦。有利於自己的法令就執行,有罵名就讓邦聯政府背,不利於自己的法令,就直接頂回去。

說到底這是對獨裁政府的不信任,防止權力的過度集中。但其實還是對自身利益的看重與維護。對"國家"來說很不安全。果然, 没過幾年,英國人就帶著加拿大人打回來,把白宮都給燒了,現今白宫那麼白,就和這次反攻有關。 

美國那時候也有不少精英人士看出來了問題,比如漢密爾頓,他到處游說: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一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一個國家活下去和崛起的關鍵,不過没人理他。政府是富人政府,做了一系列缺心眼事。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在反抗英國人過程中,没收的屬於英王和英國的田莊,以拍賣的形式賣给了有錢人,畢竟窮人没有那麼多錢,大家一起賣命流血趕走了英國人,好處全被富人占了,而且你還不能說啥,誰要你沒錢?

既然大片的土地我買不起,那我買個小的總行了吧。很遺憾,還是不行。

1785年,邦聯政府規定西部的土地由邦聯政府統一出售。但是出售的每塊地640畝為一單元,每畝2美元,你必須一次性拿出來1280美元。這個門檻讓窮人只能望地興嘆。有錢人則笑眯眯的大肆收購,囤積待漲。

這個時候農民們崩潰了,本來流血奮鬥鬧革命就因為我是無產者,想要推翻壓迫獲得田地。結果搶來的好處還是跟農民没官系,依舊是個無產階級。這跟誰說理去?

此時在獨立戰爭中吃了瘪的英國人並没有善罷甘休,英國對付孱弱的美國,從軍事進攻切換為經濟打擊。

首先,限制美國的出口,英國屬地的港口不對美國開放,也就是美國的商船不能停靠岸,這個就很恐怖,大洋上絕大部分港口都是英國的,被英國給禁了幾乎等於被全世界給禁了。

其次是對美國的貨物苛以重税,你們過想單過,今後就也别想跟英國做買賣。在獨立戰爭之前美國發展的好,主要因為她們生產多少物資英國就收多少,現在英國不買了,你們賣給印第安人吧。

以馬薩諸塞州的造船業為例,這是美國當時的支柱型工業,獨利戰爭之前,每年下水船只125艘。但是到了美國獨立後,每年下水的船只有15到20艘,不到之前的一個零頭。

此時美國還還是個農業大國,商品以農產品為主,生產出來全賣給了英國人。現在英國不收了,美國內部各州一下子變成了相互競爭關系,互相壓價,互相豎立關税口岸,商人在十三州内部做買賣都要征收重税,如同今日印度各邦,以至於工商業根本没法發展。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內部各州對存量的爭奪厮殺日益加劇。

另外,當時美國人民還背負著第三座大山,那就是沉重的税務。因為獨立戰爭中的軍費是通過舉債才籌措到的。戰爭結束,到时候還錢了,各州為了償還這些債務,不斷的提高赋税。這其中有人丁税、土地税、市鎮税、郡税和班税等。以至於到1786年,税收平均占到公民收入的三分之一。

而且往往是越窮的州税越高,因為政府還不上債務,唯一的辦法是各州均攤。還有通貨膨脹,從1775年發行的“大陸票”,購買力就一路打折下跌。1777年,100面值的大陸票就打了七四折,1778年,打了一四折(100元面值的僅值14元)。到1781的春天,只值1元了。美國諺語,“一個大陸幣都不值”(not worth a continental),說的就是這事。

随後成立的北美银行,發行新貨幣,乾脆宣布“大陸票”作費,那一塊錢也没了,簡直坑人。農民們怎麼能經得起他們這麼折騰?一些過不下去的只好低價出賣自己的土地,或者靠借債過日子。而一旦還不上錢,就會被告上法庭,投入監獄。馬薩諸塞州的一座監獄,因負債被關押的人占到所有囚犯人數的一半。這其中,就有很多退役的老兵,很多人無奈的只能把戰爭獎勵的土地賣掉。

有人會問,為什麼國債這種事最後會轉移到窮人頭上,不應該是富人納的税更多嘛。

當時各州法律規定,参加選舉的人必須是土地所有者,每年納税不少于三鎊,或者財產達到60镑,注意了,這是選舉門檻,有了3磅纳税才能去選舉别人。而如果要成為被選舉人,資產更是要達到300鎊的門檻,這在當時是一大筆錢。而競選參議員的財產要求就更高了,窮人沒資格。

各州議員都是有錢人,誰會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給自己加税呢?富人有一百種辦法避税,窮人却没辦法。總結一句話,擁有大資本的富商和地主、銀行家竊取了獨立戰爭的果實,美国底層人民的生活並没有什麼好轉,反而是陷入了更加絕望的境地。( 這現象在今日美國重演 )

這個問題一直持續,後來美國聯邦乾脆成立了史詩級的部門“美國國税局”,稅官們掛著槍開著小坦克去徵税,就問你怕不怕?

既然靠動口的議會無法解決問題,暴力就成了唯一途徑。

自發的起義組織和活動已經在馬薩諸塞州的各個縣出縣,而起義者的目標則是本應該保護他們個人權利不受損害的法院。州長詹姆斯.鲍多恩面對這些刁民,也没有絲毫的客气,直接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名義下令抓捕所有起義領袖。但是這種以暴制暴的模式終究也走不遠。

1786年9月26日,馬薩諸塞州的最高法院前人聲鼎沸,兩波面目嚴肅的人正在此地對峙。一方是600多名起義者,而另一方則是嚴陣以待的政府軍。氣氛一度非常凝重。此實,從豈義者的人群中走出來一個人,向法院遞交了一封措辭非常强硬的信。要求法院立刻停止對人民的審判。

這人就是民眾推出來的起義領袖——謝司。

謝司参加過“大陸軍”,打了兩年仗,還被提成了上尉。1780年,戰徵結束后謝司選擇了退役回家。本以為打下的會是個新世界,但是没想到會變成一個爛攤子,越奮鬥越窮。到最後,謝司窮的聯法國貴族贈與自己的軍刀都賣掉了,可還是還不上錢。無奈之下,只好走上“武莊起義”的道路。

面對謝司一伙人的要求,官方當然不會在意,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你們這群刁民還想搶不成?這種態度徹底激怒了起義者,談也談了,意見也交換了,既然談不攏,那就動手吧。

謝司随後率领600多名怒不可遏的群眾與軍對發生了正面冲突,法院在一片混亂之中不得不中斷了審判。美國著名的“謝司起義”便在這樣一場人民的小小勝利當中拉開了帷幕。到(1786年)底,起義軍的人數已滚雪球到15000人。

一廠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迅速蔓延開來,成席捲之勢。謝司起意軍明確的提出了“公平財產”、“土地是屬於所有農民的公共財產”等綱領。這一刻,他成了“謝自成”。

富商、地主、銀行家們紛紛集資,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凑到了四萬英鎊,裝備了一支四千四百人的隊伍,並找到了班杰明.林肯作為這隻隊伍的總指揮。他曾經在獨立戰爭時期担任大陸军南線司令,算是軍界的大腕。看得出來,為鎮壓起義的部隊,權貴們下了血本。

班杰明.林肯在絕對優勢下擊潰了謝司的起義軍,2月4日,謝司被捕。2月26日,政府軍掃清了馬薩諸塞州的最後一支起義軍。以謝司為首的农民起義至此結束,整體而言,比陳勝吳廣都短暫,不過影想巨大。

建國初期國父們内部也經常有辯論,如代表“工業黨”人物漢彌爾頓和農場主頭目“杰斐遜”,就為美國“是不是需要一個中央政府”這事吵了好幾年,不過一直也没啥實質性進展,成了學術之爭。

謝司起義震動了美國的創立者們,意識到,如果没有聯邦,弄不好今後這就是常態,誰也别想好好過日子。1787年5月,一批對處境有清醒認識的美國先驅在費城召開了《全國制憲會議》。經過四個月的爭吵、辯論,美國從邦聯制轉向了聯邦制。

制憲會議隊於美國而言,相當於第二次新生。結束了十幾年的州之间各自為政的局面,併選出了第一任美國總統——華盛頓。也就是說,1776年,《獨立宣言》誕生、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但直到1787年,美國才有了第一任總統。

美國人從此以厚愛上了一個東西,叫“法西斯”,對,你没看錯,“法西斯”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法西斯的標誌是那個“束棒”(像一綑綁在一起得一束筷子,現仍到處可見 )。

建立聯邦這事對美國的影響非常大,不會再出現13個州各自和外國談判,互相競爭性殺價。( 歐盟類似邦聯,正為此煩惱 )

而且聯邦政府拉高了關税,防止英國工業品冲擊北美市場,政府也有了點關税可以運轉起來,養了一支常備軍,並且開始發債修建運河公路等基礎建設。可以說,謝司他們一伙人的鬧騰改變了美國。

第一任財政部長漢米爾頓開始發行美國國債,華爾街就是那個時候開始蓬勃的繁榮了起來,慢慢成了美國最重要的一個經濟引擎,一直到現在。最重要的是,廢除了國内關税,使美國内部統一市場的形成。美國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一個茂盛的國内市場,老百姓自己生產自己買,又健康又良性。不像台灣、日本或韓國等,生產的東西主要賣到海外了,外國人不買東西本國就經濟危機。

美國聯邦政府的成立後,聯邦政府又有好幾輪擴張,權力也越來越大。南北戰爭打破自願加入聯邦的默契,南方各州想跑路,沒門,強制留下。在1929年大蕭條,施行以工代賑,政府需要大量的人力來管理那些政府項目,政府再一次擴張。

在這之後是二戰,冷戰,因為要跟德國和蘇聯對抗,先後上馬了曼哈頓原子能,軍工,星球計畫,互聯網等項目,這些國家主導的項目一個比一個大,聯邦和各州需要的人力越來越多,政府規模進一步擴張,軍工複合體變得徹底尾大不掉。到現在,美國政府有多大呢?截至217年2月,美國政府共有公務員2232萬人,以總人口3.247億計算,占比為6.87;如果排除郵局、醫院、學校、軍隊、公用事業及交通部門的1296萬人,公務員占比是2.88。這個占比,比14億人口的中國3.2%及0.5%,要高大的多。

為什麼美國一次小起義能產生那麼深遠的影響,而我國古代那麼多次起義整個國家一直在坑裡轉呢?關鍵是技術,技術進步把均衡點往前推了。

整個人類古代技術進步非常缓慢,所以就算一次大起義改變了當時的格局,不過新格局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有點像你把水和油的混合物一頓搖,静置一回兒又分開了。

歐洲也一樣,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也發生過千百次起義,也都一潭死水。在工業革命之後,每次革命都會產生大變化。其實背後本質是技術革新推動社會的變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