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酒 以品酒、品人、品己

酒 以品酒、品人、品己

台灣地區近年最會、最能喝酒的或恐當屬 古龍,可謂嗜酒如命,有些酗酒。據說,他死後,棺材裡塞滿了48 瓶各類好酒陪葬,最好的一副輓聯是 " 小李飛刀成絕響,人世不見楚留香 ",幾人一齊去天上繼續喝。

品酒、嗜酒、喝酒與酗酒不同。沒喝出酒味又不想喝而被迫喝酒的是苦差事,最常見是在飯局中被上司或長輩點名是喝苦酒;若是無時無刻藉喝酒來麻痺沉溺自我、逃避現實的傷己誤事則是酗酒玩命;能喝出酒味,不論是淺斟低唱助興、助眠,或是藉酒進入微醺醺然、陶陶然的境界,享受短暫的自我放鬆的喝是嗜酒但不如命;後者多能擇時、選地,前提是不誤事也不傷人。更高的一個層次則是品酒,不但品出酒味,還能藉酒品人、品己。試看 :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綠竹翁論酒,祖千秋與豪客品酒論杯,稱得上是論酒的經典,是全書精華之一,可單獨成章傳頌,可邊讀邊下酒,恨不能出斯人於紙中同浮一大白,誠大樂事也。唐朝盧仝的"飲茶歌",分明是在說酒,略謂 " 一碗喉吻潤( 解渴 )。兩碗破孤悶( 心暢快了)。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神思敏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契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茶越喝越清靈沉穩,只宜對隱士,哪裡會有酒興、酒性的揮發,飄飄欲仙,乘風歸去之感。盧仝把酒在人體隨量發酵的層次描述得鞭辟入裡,可是說人與酒的經典。

三國演義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是曹操藉酒品劉備的胸襟見識,曹操以龍之變化說套劉備,劉備對之以驚雷遮面顯城府極深。此節之精采足以與史記鴻門宴一節分庭,是入選教科書之經典佳作,惟一般學院培養出來的教師,未必有此功力與見識來發揮其精義。天龍八部蕭峰喝酒只看人合不合,不論酒之優劣,馬副幫主人雖好但話不投機,酒不對味,來往就少。在酒館誤把段譽做慕容復,段譽雖不能飲,但藉六脈神劍之氣逼酒與蕭峰豪氣對飲,雙方因酒義投而金蘭;大鬧聚賢莊,與群雄喝酒斷義,往昔沒有過命交情的則不論身分拒與之對飲。古龍在酒店不屑與黑社會人士對飲合照,而身遭兩刀刺傷,輸血感染肝癌而加速死亡,也是喝就只看人不論酒。這皆是以酒品人。

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此兩首是李白略帶悲劇的人生態度與價值的寫照,是典型的以酒品己。頗有三杯通大道、一斗接自然的逍遙自在。求仁得仁,夫復何求 ! 

酒之為物,論述多矣 ! 儀狄功過,各自去解。佛經說酒有36失,現實社會則是酒能成事,亦能敗事,端看飲酒之人。生活中要交到一位意氣相投、善飲又會飲的酒友,著實不易。寒夜煮酒喜相逢,燈下評古論今,醒則清談吟唱,神交古人,醉則抵足而眠,糞土王侯將相,何其快哉,若更有紅袖添香,雖南面王不易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