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雜記22勝敗子產貴人師選敵司馬懿和光固執張作霖

** 西諺:法律不過是政治的僕役。何只政治,是強者之詭辯工具。

** 易經 旅卦56: "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於易,凶"。(光看熱鬧,牛受驚而自走,旅人後知而大啕。)

和光同塵絕非唯唯諾諾的鄉愿作風  

擇善固執VS冥頑不靈,都表意志堅定,差別是所執是惡或是善。(卜居,漁父) 前者目標不變,心態、方法則與時俱進。後者一路走到黑。

固執VS執著
固執的意思就是堅持自己想法、做法是最對的,一旦決定之後,任何人都不能夠改變他,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建議,一意孤行,這就是固執己見。執著的意思是放不下,非常在乎、介意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或自己的立場、態度以及身分;只要是與自己相關的任何時、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乃至於任何觀念,你都很在乎的話,那就是執著。表面上看來,固執和執著好像一樣,但是執著不僅如此。執著是心中放不下的牽掛,有的是牽掛著愛情,有的是牽掛著名位,有的是放不下名利權勢;有時候雖然沒有特別的對象和原因,但就是對任何事都非常在乎。

** 【積極的人生】
聖嚴法師《積極的人生》:一個人如果沒有努力的目標,的確很容易就喪失生命的原動力,而一般人的努力,無非是追求名、追求利、追求權、追求勢、追求位。其實,追求的本身並沒有錯,更不是罪惡,問題是在於追求的過程中,是不是不擇手段,有沒有傷害到別人,或是傷害了自己的品德?又如果,雖然很努力很努力地追求,目標卻越來越遠,這時候該怎麼辦?是不是還要追求?是不是非要得到它不可?積極的確是很好,可是在追求過程中,如果太在乎目標的達成,往往會忽略自己所處的環境因緣,忽略周遭別人的感受。所以,除了積極的追求之外,還要常保平常心。能夠得到固然非常好,即使不能得到,那是因緣不具足,不必那麼難過。所以進取心、積極心要有,但是得失心最好少一些,一切‘盡其在我’就可以了。這樣子,生活才會過得比較愉快,也不會因為自己的積極,而讓他人受到傷害。這道理聽起來和象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其實兩者還是有一點不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這個觀念是正確的,但是態度有一點消極。積極的態度,應該是在耕耘之前,做好更多的准備。詳細考慮之後,耕耘的結果,才容易和我們的預期相符。

生一棵樹的氣》: " 秋風落葉亂成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閒處坐,任它落地自成灰 "。有一次,師父看到一個人在掃院子,一邊掃,一邊抬頭看看樹上的葉子,最後將掃把一丟,坐在地上歎氣。師父問他在做什麼?他說:‘我剛剛才把地掃過,可是風一吹,葉子還是掉下來,根本就掃不完,我還要掃嗎? 師父問他:‘你早上吃過飯沒有?’ ‘吃過了。’ ‘等一下要不要再吃中飯?’ ‘肚子餓了當然要吃。’ ‘既然吃了以後肚子還是會餓,為什麼又要吃?’ 他想一想,拿起掃把,悶不吭聲地又去掃了。這個掃地的人竟然在生一棵樹的氣,這就說明,人的情緒會受到波動,並不限於對象與事件,隨時隨地都可能會動情緒。所以要轉念 。

【司馬懿】
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熟讀三國的都知道, 除掉了曹爽,司馬懿本就可以為所欲為了。魏主曹芳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相當於曹操在漢獻帝時的地位,並令司馬懿父子三人同領國事。
    
這時司馬懿達到了事業的高峰。過了兩年,他就老死了。臨死時他對兩個兒子說:“人皆以吾有異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後,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但有違者 ,乃大不孝之人也!”
    
司馬師、司馬昭遵囑咐,遵守了諾言,到頭也沒有篡權。雖然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知歸知,他終是未篡。不過,到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就顧不了這麼多了,逼魏元帝曹奐禪位,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最後三分天下歸一統,魏、蜀、吳三國爭半天,讓晉朝最後得了天下。   

綜看,司馬懿的確是一個心懷叵測而又善於隱藏的人。《晉書》卷一《宣帝紀》稱讚他:“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在中國這種最具危險性的繼承接班的政治遊戲中,他一直能夠遊刃有餘,在魏國歷事四主三朝,雖然幾次外放冷落,幾次褫奪兵權,但總能在政治風波中化險為夷,“鹹魚翻身”,最終身居高位,居於權力的頂峰。應該說,司馬懿不愧是三國末期最出色的政治家。(蔣,毛、鄧均為幾上幾下,能進能出 )

司馬懿在魏朝,跟曹操在漢朝,外表上看大抵相同,人臣之地位極矣,權術之運用入化境。但是兩個人的性格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簡單地說,曹操比較剛狠,性格如火,敢作敢為飛揚跋扈;馬懿比較柔強,性格如水,內敛陰忍。老子認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這就是司馬懿,至死難以被理解。 今日政壇王金平有些類似司馬懿,唯未如司馬黑如無色,厚如無形,睜著眼說假話,不若古人多矣 !

谷兄的史識和對歷史人物性格的瞭解,小弟佩服。君子積學以為寶,旨哉斯言也。孟德文韜武略器識,在中國政治家中是數一數二的,如此優秀的政治家未能一統天下,締造盛世,卻便宜了司馬家一群貪鄙的子孫,只能嘆造化弄人。
也許天道好還,曹孟德重法,忌刻,司馬仲達陰險詭譎,兩人都是城府權謀不測之人,心術不正,故其子孫亦少親情,終至內憂外患,自取滅亡,都作了一場春夢,徒給說書人,謀生的素材。

曹操言"如天命在我,吾願為周文王。" 司馬懿誡子之言,有相似意思,尚知守分。但生長在膏粱富厚,權勢薰天的子孫們,就直接了當的多。曹丕篡位只6年及死於色;司馬炎篡位15年,有白癡兒子司馬衷,導致八王之亂,司馬家族之後多死於鬼,極為悲慘。
 ** 邵康節云:‘唐虞揖讓三杯酒, 湯武征誅一局棋。

** 【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 洪自诚有言:“物莫大于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讓征誅,而康節云:‘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則無時間感之空虛苦悶,也不會衍生出空間感之漂泊無根,流離失所感。

「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亦可視為涵攝康德「時空觀」之現代「詩意公式」:「時間」是「內在性」之主觀感性形式,現代人的自我內在於時間之中如同籠中之鳥。空間是「外在性」之主觀感性形式,現代人的自我游離在外在空間如同水上浮萍。

杜甫作為古代詩人,何以能展現如此驚人的「現代性」:因為杜甫晚年被完全排除在朝廷皇權體制的權力位階之外,窮困潦倒,漂泊無依,被強迫成為一個失去任何位置,「時間脫節了」的「現代人」。現代人的時空感就是一種沒有位置的空洞時間與沒有軌道的漂浮空間。
延伸杜甫之「詩意公式」,可以涵攝現代文學藝術中各種「無目的漫遊」之類型:
法國小說家塞林的《旅行到黑夜盡頭》,喬依思的《攸里西斯》,卡謬的《異鄉人》,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溫德斯的公路電影,杜哈絲的白色書寫,地景藝術與嬉皮運動,直到好萊塢電影《阿甘正傳》,皆指向一種「時間之囚人,空間之流放者」,從
時間感之空虛苦悶,衍生出空間感之漂泊無根,流離失所。
而當代各種「空間」論述蔚為流行,諸如「旅行」、「流浪」、「遊牧」、「離
散」等,其實是喪失「時間性」思考的一種思想的無能與轉移逃避。

** 風虎龍雲亦偶然,欺人青史話連篇。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數十年。

** 位崇則身孤,望重則歡少,年高而念廣,體泰而情索,自是相識滿天下,孤芳徒自賞。變相的寂寞呀。

問風流文采,誰當獨步!? 嘆勳名福壽,孰可兼全 !?

** 麻姑三見滄海化桑田,我則一年三換老花鏡。所以寫文章只能聊暇日以銷憂,不必抱欲取鳴琴談,恨無知音賞的奢望。

** 【護法運動】民國六年,黎元洪總統與段祺瑞總理就是否應參加歐戰,對德絕交一案,立場大相逕庭。段召集各省督軍在天津開會討論對德宣戰,並發動公民團向正式開會也在討論對德宣戰案的國會請願,秩序因而大亂。督軍們又到徐州開會,並通電糾劾國會,黎也使出殺手锏鍵,下令免除段棋瑞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之職務,派伍庭芳繼任。於是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發難,通電宣告獨立,並楊言運兵北上。王士珍給黎出點子,召張勳入京調停時局。此舉頗像【東漢大將軍何進召董卓入衛長安一樣。引張勳狼入室】,辮子兵搞起復僻的把戲,解散國會。段率共和軍趕走張勳,黎元洪辭職,馮國璋代理大總統。但段總理又不尊重約法,不恢復被解散的國會,要召集臨時參政會取代,國父乃宣佈護法。(據傳民國9年,直皖戰爭後,張作霖得勢進入關內,入宮禁覲見溥儀,東北謠傳張亦想搞復辟把戲,後因溥儀態度傲慢令張不悅而作罷。張只會寫天理良心和張作霖七個字。)

** 【曹錕,吳佩孚】親家親不如你我親

民國13年,直奉二次戰爭風雨欲來,馳電交相責。(民11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直勝,曹吳聲勢如日中天。現曹賄選成功,穩坐九五不想打仗,吳佩孚則想武力統一。)曹之江山是吳打下來的,曹與張作霖又是親家,曹的不積極令吳不滿,楊言出走,曹大驚,發電慰留:

"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親家親不如你我親,一切都聽你的"。結果吳慘敗,曹的顏惠慶內閣總辭,由黃郛組攝政內閣,辦的第一見事就是"修正清室優待條例" ,(民14年,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奉大戰,奉敗)。最後被馮玉祥和鹿鐘麟逼破遷出宮,溥儀遂被日本操縱為傀儡出走滿州,成立偽滿州國。

**勝與敗【 勝利留給別人說,失敗留給自己論 】

1916年英德甲特蘭(Jutland)海戰,英德各自詡為戰勝國。該戰役,英國噸位的損失是德國之2倍,人員損失是德國3倍,但是此戰結束後,德國海軍就只能貓在港內,再未與英國海軍交戰,制海權落入英國手中。到底是誰勝誰敗,自不難判斷。1950年韓戰,交戰雙方均死傷慘重,人數超越各自在二次大戰之傷亡數。戰爭結束,一切回到戰前原點,有誰能說是戰勝的一方?中國用最大的傷亡,表明了不許美軍陳兵鴨綠江地決心,但也不能算贏;美國未敗卻失去了面子與自信心;南北韓淪為焦土,更不敢言勝。越戰打了近20年,美國同樣失去了面子與自信心,但民生不受影響;退回19世紀,淪為焦土的越南卻自詡"戰勝",不覺心虛嗎?英、蘇、美先後攻打阿富汗,都灰頭土臉,鎩羽而歸,都失去了面子與自信心,但焦土百年的阿富汗能說打勝列強嗎?

勝與敗是屬於精神層面。對日抗戰,自九一八以來,為14年差38天;自七七以來,為8年又33天。要為鼓舞士氣,撫慰人心,說我們勝利了,自有其必要。但這種"慘勝"真情何以堪 !?日本承認失敗,但說是敗給"美原","蘇武"(美國原子彈,蘇聯大殺傷性武器),不承認敗給中國,這才是日本最可恨、可憐的地方。

**無贵,賤不悲;無富,贫亦足。——杜 甫  不與富交,我不贫;不與贵交,我不賤。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處樂境,

**感謝文宏兄大哉問。管見掛一漏萬,僅供參考討論。國土疆域地形成與文明發展有關。早期漁獵、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人口數量亦少,沒有固定範圍的需要。當發展到農業文明,生活趨於靜態化,人口開始聚居,對生活資源就有保與養的需求,遂有固定疆域地觀念,隨生活資源競爭日益激烈,民族、政府組織等依次發展健全。看地圖就知道,各國疆界因山川河流自然走向而犬牙交錯,像非洲因早期殖民地關係,國與國疆界程直線狀,說明是人為的,為方便與政治需要,往往未考慮民族文化差異因素,故種族屠殺事例多。
基本上文明發展早,人口數量多,領土面積就較大,當然也因原居地條件限制如海島,或民族再分裂等因素而瓜分如歐洲各國。中國相對周邊國家發展早,人口多,國勢強,他們都曾是籓屬國,獨立晚,南海就因此早早成中國棲息與漁業資源範圍,按現國際法,50年實質佔有,又無他國異議,就成為領土。當然後續能否守得住,是另外一個問題。清末民初,中國共丟失了300餘萬方公里土地。蘇聯原2200餘萬方公里,解體後,現1700餘萬方公里。西伯利亞每1平方公里人數不及一人,按國際法屬無人區,若非國勢強,很容易丟失。
土地不增,人口增加快,領土資源為各國第一敏感事,產生糾紛,沒有公理正義,戰爭是唯一解決辦法。

【子產殺鄧析而用其竹刑】: 鄧析是司法訟棍刀筆吏

鄭國有許多人在交通要道,人群聚集的地方張貼文字對抗新法令,子產下令禁止到處張貼,鄧析就改用投遞匿名書信的方式進行。子產下令不准隨便投遞,鄧析又附在其它物品中到處投遞。子產的法令不斷地變化,鄧析應付的方法也就沒完沒了。這樣,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就無法區分了。既然可不可以做都無法區分,在這種情況下施行賞罰,其結果自然是罰得越多越重,社會就越混亂,這是治理國家所不能允許的。所以不符合事理的辨別就是奸巧,有知識才華不用在正道上就是欺騙。姦巧欺詐之人都是先王所要殺掉的。事理,就是判別是非的根本。洧水漲水,鄭國一個富人被淹死了,有人得到了他的屍體。富人的家人請求買回這具屍體,得到屍體的那個人要了個高價。富人家裡把這件事告訴鄧析,要他出主意,鄧析說:“放心吧,那個人找不到其他有買這具屍體的人。”得到屍體的那個人害怕了,也去問鄧析,鄧析又回答說:“安心吧。他們在其他人那裡買不到這具屍體。”


【那些毀傷忠臣的人跟這就很相似。如果那些忠臣沒有功勞得不到老百姓的擁護,那些毀傷忠臣的人就會以他們沒有功勞,得不到老百姓擁護去詆毀忠臣;如果忠臣建立了功業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那些毀傷忠臣的人又會以他們建立功業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威脅到君主的威望與地位來中傷他們。那些沒有是非準則的君主們不知道這個道理,這不是很可悲嗎?比干、萇弘就是這樣被陷害致死的;箕子、商容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走投無路的;周公、召公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招致懷疑的;范蠡、伍胥還是因為這樣才被迫漂流世間的。生死、存亡、安危的結果都是從這裡產生的。】

子產治理鄭國,鄧析想方設法為難他。他和那些有官司在身的老百姓商定,幫他們打官司,大的案件要用一件上衣作報酬,小的要用一件短衣作報酬,因此有無數的老百姓獻上各式衣服來跟著他學習怎樣打官司。這樣就導致了把錯誤的當成了正確的、正確的當成錯誤的,是與非之間都沒有了標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的標準一日數變,打官司想要他勝他就勝,想要他受刑罰就讓他受刑罰,鄭國因此非常混亂,老百姓議論紛紛,不知所措。子產對此很是擔憂,於是殺掉了鄧析,並施以戮屍的刑罰。這樣民心才順服,是非才確定,法律也才可以施行。今天社會上的人,很多人都想治理自己的國家,但卻沒有殺掉象鄧析這樣的人(訟棍),因此造成了想治理好卻反而越治理越亂的結果。

【子產不毀鄉校】: “鄉校”是當時人們舉行比賽、宴會和其它公共聚會的場所。子產執政後,人們常在鄉校議論他為政的得失。有人勸子產把鄉校毀掉,但子產不同意,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 他認為防人之口 ,猶如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還不如開一個小口,讓它注入河道中。他的言行連反對他鑄刑鼎的孔子都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因此,應該說子產實在沒有殺掉鄧析的動機。


子產壞晉館垣】外交
鄭國多年來受盡了晉國的欺壓勒索。七年前,子產曾勸告範宣子輕幣,收到相當的效果。這時換了趙文子執政,鄭伯來進貢,竟然藉故拒不接見,這就更難忍受了。於是子產就大膽拆掉晉國館舍的圍牆,引起晉國的責難,藉此機會批評了晉國的傲慢無禮,迫使趙文子道歉。由此可見,小國弱國也可辦外交,關鍵是首先尊重自己的國格,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


** 【溥(ㄆㄨˇ)儒】: 留學德國有兩個博士學位。詩書畫極好,自認秩序為文史、詩、字、畫最後。但因是皇孫遺族,自幼已養成不少劣習。1. 好吃,不知飢飽,吃相難看愛獨食,旁若無人尤好蟹。2. 生活白癡。無法自理衣食起居,不會用錢,出門不識回家路。3. 善忘好煙,一切要人照料。
畫畫只寫干支,不寫中華民國年號。書畫皆交榮寶齋搭理,所以榮寶齋就是他的銀行。來台以後沒有銀行了,蔣介石關心其生活,他又似頗有骨氣的對蔣說" 我來台灣就是準備吃苦的。不必担心"。彷彿有六如居士" 不煉金丹不參禪,不作商賈不為官,閒來寫得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之風。

昔燕太子丹烏頭白而去秦。田光薦客恨衰朽,廉頗據鞍徒爾為? 老驥伏櫪志千里,黃鵠垂翅中心悲。我欲長歌將何補,烽煙滿地龍在宇,世衰不見燕昭王,誰向金台掃塵土?
罵溥儀: 九廟不立,宗社不續,祭非其鬼,奉非其朔。是作嬪異門,為鬼他族之再醮婦人


** 清朝,滿漢喪禮不同規。父母喪,漢人穿孝三年,滿人服喪百日。所謂奪情是不准穿三年孝,只准一百天。

** 清末重實業而不尚清談者只有;盛宣懷,張季直(謇 ,大戲迷 ) 與梁士詒(五路財神)。

【手舉一半】辛亥革命,東三省是否要響應,新舊軍分成兩派,新軍贊成但總督趙爾巽與張作霖反對,開會表決,一位新軍盧協統在炸彈威脅下,率先把手舉到耳朵邊,其他人無奈相繼舉手,趙大喜,暫不響應只觀望。會後新軍責備盧,盧辯說" 有命才能革命,沒看到炸彈嗎 ! 況且我手只舉至耳朵,算一半贊成一半反對,你們不察,跟著舉手,怎能怪我呢 ?" (196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中國會籍案表決,塞內加爾政治上傾向中共,但在舉手表贊成我會籍票時,塞國代表不知是搔癢還是下意識動作,手舉到耳朵處,被認定是贊成票,大出正反方意外。)

** 五四運動一大缺點是沒有具體政治方案,亦無政治組織配合。(學運多是如此) 

** 民國元年至15年,內閣頻頻改組,財政總長換了33人次。

** 【蔣作賓】民國20年蔣作賓為駐日公使,適逢駐日使館升格為大使館,蔣重遞國書,日皇裕仁用日語第一句話即"日本軍人在華所做所為,對不起中國人,深引以為憾。"表示愧疚。日外相廣田在旁,惶恐不安。懇求蔣作賓勿將此對外揭露,否則日本少壯派軍人將會有逼宮和流血革命的慘禍。蔣自認為了大局,除向中樞報告外,確曾保密甚久。( 什麼是大局 ? 誰的大局 ? 流日本人的血是慘禍,那流中國人的血呢 !? 簡直糊塗) 。民初國內留學日本甚多,國內瀰漫一股懼外,恐日又媚日的小媳婦心態,殊為可恨。蔣作息規律,每天固定時間要散步,雷打不動,有散步大使雅號,也意謂工作很輕閒,有餘裕。(蔣碩傑為其四子)

** 【1949 國共六人和談代表

國民政府和談代表團由張治中任團長,成員有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劉斐等,政府和談代表集體投向中國共產黨,留在北平。不只是國民黨之奇恥大辱,這六位投機份子的今日之我,如何面對昨日之我。忽必烈曾問降元之漢將,"汝等為何輕易投降 ?" 眾降說" 賈似道當國,優禮文士而輕我武士,臣等久積不平,故望風附降。"忽必烈聞言,輕篾一笑說"賈似道的確看不起汝輩,但這只是他一人之過,宋國君並未對不起汝輩 ,何以輕率辜恩? 依朕所見,賈似道看不起汝輩理實應該"。 

**【發現你的貴人】
1、激勵你讓你看到自己優點的人;2、幫你理清生活工作思路的人;
3、願和你分享新觀念好消息的人;4、提醒你讓你看清自己不足的人;
5、願介紹成功朋友給你認識的人;6、信任教導你向上成長成功的人;
7、欣賞你維護你並志趣相投的人;8、給你正能量帶去輕鬆快樂的人;
9、能提供學習機會成長平台的人。       你想起了誰嗎?

** 共濟朔同舟,直諒多聞,此後更誰能益我 !? 中流憑砥柱,公中體國,方今何可少斯人

** 論文自可兒司馬,罵座還當弟灌夫。何其狂也 !  自來好色成天性,只愛風流不愛官。
  
與虎謀皮,八百里用報小戎,忠憤久填膺,彼何人斯,忍與終古;引狼入室,九州鼎鑄成大錯,老臣不瞑目,望吾君者,不在私恩。【(前批李鴻章中日何談;後罵中俄密約)】

** 有的人活著時受人景仰;有的人死後受人景仰;有的人時間過去越久越受人景仰。


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在趙元任楊步偉作歐洲遊記載:一次大戰後,他們夫婦到英國,經Southampton港口入海關時,官員明目張膽要賄賂一英磅,頗敢訝異。過去總認為貪污是貧窮國家專利,其實天下烏鴉一般黑,這是人性,禁不得試煉,窮人無廉恥,富貴生尊嚴。

【為張作霖叫叫屈】風虎龍雲亦偶然,欺人青史話連篇。

張作霖遼寧海城人,少孤貧無力讀書,年未冠及投清武毅軍馬隊當兵,因精明強悍,又善騎射,很快被提升為哨長(排長)。參加甲午戰後離開武毅軍。清兵潰敗,不少槍械流入民間,致土匪四起,各鄉鎮乃組團練護鄉。張作霖也乘機與張作相、湯玉麟等數十人在臺安縣桑林子組成鄉團,維護治安。殺巨凶,擒盜魁,甚得鄉民擁護,鄉團人數已擴充二百餘人。庚子年,義合團全匪亂,俄寇趁機入侵東北,姦淫搶掠。張作霖號召同胞邊成義勇軍,對俄寇作遊擊性之打擊與威脅。拳匪亂平後,清廷為安定地方,對願招安者,一概不究既往,收編為正式防軍。張作霖所部因實力強、軍紀好且有一千餘人,編為新民巡防營,張作霖任管帶(營長)。後日俄戰爭,土匪蜂起,張作霖率部剿撫,綏靖地方有功,到宣統元年,張作霖被升為奉天前路巡防統領,轄步、騎兵七營。辛亥革命時,東三省總督命張作霖兼中路巡防統領,他此時已成巡防軍實際首領,建立了掌握東北政權基礎。

張作霖無學有識,人情熟透,且愛國家,愛民族意識強烈,他曾對其他軍閥們說,略謂" 我們之間再怎麼打,都還是中國人,但絕不可以與外國勾結,出賣國家作漢奸"。由於東北是日本併朝鮮,奪滿蒙、佔中國侵略國策的關鍵地,張作霖為當地軍政實權人物,自是日本人打交道的重點對象。日本首先認為張為草莽人物易高壓利誘,張作霖的對付辦法是公務上虛與委蛇,私人上,對任何來訪的日本人無不熱情招待,以示親善。對日各政黨、民間組織,只要開口有所求無不出錢出力作友誼性的幫助。高壓利誘不成,日本改採投其所好,欠人情債使其日後回報之策略。日本知道張作霖有旺盛問鼎中原之企圖心,乃提供軍事顧問,協助訓練部隊,協助政治、經濟情報之蒐集,做竭誠之服務。奉軍自民七年入關駐河北、民九直皖戰爭、民11年直奉一戰,民13直奉二戰等,都有日本人直接參與。關鍵是民14年,郭松齡反戈張作霖發動戰爭,情勢對張作霖極為不利,日本大力助張,打敗郭松齡,回報條件是施行袁世凱簽訂的21條。但張作霖把協助當為對其私人之恩,乃盡其私人財力五百萬元,贈送關東軍以為回報。對條約的不履行,日本認為張作霖此舉是忘恩負義,自然恨之入骨。既然軟性手段無效,就用硬性方法,遂有民國17年,6月4日之南滿鐵路皇姑屯爆炸案,炸死張作霖,年僅54歲。

歷史的帽子或標籤效應,往往使某一團體或某一時期之人物,有一丘之貉,與子偕小的負面效應。一說起 "北洋軍閥",貪污,腐化,爭權搞笑...等刻板形象立刻顯現,其實這是後朝撰史者為政治需要,刻意妖魔醜化。一說起黃埔軍校生,似乎都是忠黨愛國份子,其實變節份子一堆,看共產黨上層幾乎全曾是國民黨與黃埔軍校生。(今日民進黨亦相似)。另一種極端現象,如周恩來臨死前念念不忘的是囑咐文史工作者說," 楊度,馮玉祥...,都是忠貞愛國份子,因為他們是共產黨員。"其實事後綜觀,北洋軍閥們雖有些私心甚重,割據稱雄擾民,破壞國家統一,但他們無力也無法賣國,他們最大的弱點是" 成功必須在我",太膨脹了自己。你也有標籤嗎!? 好像有呢 !? 

【張作霖之鴻門宴】據說張作霖在剛擔任奉天督軍時,有一次參加由日本軍方與領事館人員在瀋陽城外舉行之宴席,張作霖頗富機智,只帶隨從副官赴宴,但吩咐衛隊長鮑德山在飯店外特別警戒。席宴上照舊觥籌交錯,但總覺日本人鬼鬼祟祟,似另有陰謀。乃在酒酣耳熱之際,藉如廁和鮑德山換軍帽,換座騎做尿遁。與兩千年前楚漢鴻門宴劉邦尿遁如出一輒。回到城內,經過大南門之教育廳門口,突然落下一枚炸彈,除了馬驚,雖未造成傷害,也驗證張作霖之預感不差。

【張作霖因無學而特尊敬老師】據說每逢孔子誕辰紀念日或逢年過節,張作霖都會對老師打躬作揖,口中連念感謝老師教學之辛勞與功積,並致上一份禮品。偶一為之恐被譏為沽名釣譽,但作之久,誰又能說是假呢 !? 昔日張之洞也對老師特為尊崇,到孔廟拜禮盡後,張之洞會另外對老師們進行叩禮。以官本為時代之當朝一品大員,向普通老師行最敬禮,就尊師重道一項,其作為誠屬珍貴。

** 【張宗昌】今世人多以三不知來譏笑張宗昌(不知兵、錢、妾有多少 ?)除了第三項,過份放浪形骸,另人詬病,但仍屬私德。在人、錢兩項,實不能以今日之觀點論之。當時軍閥併起與歷史上群雄縱橫並無差異。如漢之劉項爭雄,韓信點兵。世民廣納群雄,自然是來者不拒,大量收編。他們又何嘗知道兵有多少 !? 若必檢點清楚則恐小鮮落網而漏吞舟之魚。況且當時部隊吃空缺是極普遍現象,是頭頭的發財之道。若水太清,既吝爵又吝賞 ,誰還會來投靠 !? 古人"千金市骨",今張宗昌"千金市官、留將"。


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16日在北京被擁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最後一任統治者。6月18日在中南海懷仁堂就任大元帥,行使大總統職權,並令潘復組織軍政府內閣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3日夜,張作霖自認不敵北伐而來的國民革命軍,於是由北京返回奉天,6月4日凌晨5點,在皇姑屯事件,也就是東北軍控制的京奉鐵路與南滿鐵路的交界處,被預埋炸藥炸死。

【慎選你的敵人】

將遇良才,棋逢敵手是人生一大樂事。下駟對上駟,是對上駟的污辱。

三國演義中妙筆生花的空城計故事,姑不論真偽存在與否,羅貫中給諸葛亮和司馬懿,各選一位匹敵的可敬對手。也給千餘年後,西哲王爾德說"慎選你的敵人以維自尊"。作了最佳的範例詮釋。空城計故事可有兩個層次的詮釋。1.惺惺相惜,彼此相知甚深,欣賞對方的智慧與能力,走高層次路線,處處激發智慧交鋒的會心火花,即使敗在對方手上,亦不覺屈辱。2.養寇自重。試想,司馬懿若果然進兵,破城虜獲諸葛亮,如此蜀滅,司馬懿恐亦將走上弓藏、狗烹的老路。曹魏對三馬同槽的司馬父子仨,早已憂心提防,遲遲未出手就是因為諸葛亮在呀!

* 章回小說與武俠小說,都常有" 來人自報姓名。本寶刀不斬無名之輩"。要先掂量掂量對手,莫污辱了自我。就是這個意思。

* 昔重量級拳王喬.路易斯,有一次和朋友在路上被一群混混羞辱圍毆。事後別人問拳王,為什麼只一味閃躲,不亮名嚇退或還擊? 拳王說"我是世界級的重量級拳王,怎能隨便出手? 何況對手是這些小流氓。拳王既證明自己的自尊與自信,也展現了自制。他深知一但出拳,恐會致人於死。民國40年,路意斯曾到台灣訪問,海軍拳王張羅普曾上台與拳王作友誼較量賽,結果不問可知。敢上台就是勇氣 ,住在左營海軍眷村的三、四年級者,或耳有所聞。

已故名男高音斯義桂,在國內常有人請他友誼客串唱歌,他常拒絕並說" 我的歌聲是世界級的,唱一首至少500美金,怎麼能不擇地擇時的亂唱"。是,不能低賤了自己。現仍能聽到他唱趙元任曲,劉半農詞的【叫我如何不想他】。

** 【是師道墮落還是師字亂用 】
天、地、君、親、師,就人世言,師與君親並列,其地位在傳統文化中極高,所謂教人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
師除了作為教師尊稱外,還可以指:對在某個領域上表現優異者之尊稱。
中國古代,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或技藝者稱為師。
明清兩代,生員、舉人學台、主考官為「老師」。
亦可稱為「先生」(粵語南語和日語等),日本所稱的「先生」只限用教師、醫師律師畫家,而且不能隨便用。
而今剃頭的稱髮型設計師,殯葬業者稱禮儀師、伙夫頭稱廚師或廚藝總監、裝潢工稱美術設計師、澡堂按摩、捏腳、修指甲、還有更不堪入目的,也皆各有"師"的稱謂。看看名片嚇一跳。過去刻意貶低某些行業固屬不當,今日則無限上崗,似亦不當。
雖說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但師這尊稱,要別人來說。自己從事不為社會公認的冠師行業,千萬別沾沾自喜,還真以為自己是個師。

在春秋時代,孔子相當提倡「人師教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相對經師謂「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可是到了戰國時代孟子卻說:「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可見時代變遷,當時價值觀變質了,孟子看到了弊端,所以大聲疾呼教育界的問題。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一種對老師很好的要求與鼓勵,但是也有很不好的暗示!結果卻成了「好為人師」!為什麼?這些人很多是受到讚歎、鼓舞,可是缺乏「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幫他踩剎車!凡夫的習性就膨脹了,聽他們坐在高台上講的,千篇一律是「記問之學」,沒有自己心得,沒有獨到見解,不足為師。現代社會價值更變化的大,學知識是稻粱謀之要,滿是學店,別說人師、經師,能有一為稱職的記問學師已是不易。

二○○一年香港的《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李怡的文章〈跑步之喻〉,內容提及董建華問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為什麼他的民調可以高達七成,當時有人開玩笑地替馬市長回答說:「多打籃球,多跑步!」作者認為
常打籃球、常跑步,表現出與民眾一樣的生活作息,而非好為人師,他像是市民的朋友,因此才會得到如此高的民調。
他說:「在絕對權力的體制下產生的首長,難免會陷入柏楊所說的『三作牌』。『三作牌』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總是要做高高在上的『皇上』,做人民的長輩,做『人之患』,即『好為人師』。」李怡認為馬市長常打籃球、常跑步,表現出與民眾一樣的生活作息,而非好為人師,他像是市民的朋友,因此才會得到如此高的民調。(現在低人氣的馬總統倒非好為三作,是個性使然。)

** 陶希聖: 名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湖北黃崗人。國民黨理論家,曾為中正執筆寫《中國之命運》一書。1939年8月,赴上海參加汪日談判,1940年1月與高宗武脫離汪組織,在香港聯名揭發汪日密約,史稱【高陶事件】。後留港辦“國際通訊”。一生搖擺於蔣介石與汪精衛之間,做過汪偽之宣傳部長。陶與高宗武參與汪與日本所謂"中日關係調整綱要"之簽訂,最為人詬病,史稱【高陶事件】,既違職業道德,又損學術清譽。陶家兒孫和他幾乎不相過從,視同莫路,生並住院亦乏人探視,晚景極為悽涼。

杜月笙將汪精衛手下两位大将高宗武和陶希盛拉過來“反水”,而且讓他們偷出了汪精衛和日本谈判的绝密文本,在香港《大公报》上刊登出来,讓汪、日秘密交易曝光,顯出了汪精衛的賣國嘴臉。

汪日密約”在媒體公開披露,對日本和汪偽集團引起的震撼不亞於一場政治地震,使全國同胞更加認清了日本侵略者企圖亡我中華的狼子野心和汪逆的賣國賊嘴臉,從而堅定了抗戰到底的決心,也促使抗日陣營中一些原先對日本尚抱有幻想的糊塗人士丟掉幻想,頭腦清醒起來。當有人批評高、陶此舉在道義上背叛重用他們的汪精衛時,高、陶義正辭嚴地公開表示:他們參加了汪日談判,在道義上應有保守秘密之責任,然而當洞悉“ 日本方面割裂及滅亡中國之企圖”,汪精衛組織“不可得而私為秘密”,“希聖宗武等為萬萬同胞及萬代子孫之獨立自由與生存計,認為上述之道義上責任不復存在矣”。


** 【匕鬯不驚】 (ㄅ一ˇ ㄔㄤˋ)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出處】:《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例子】:贛、寧之亂,坐鎮上游,~,指揮若定。
** 【斲ㄓㄨㄛˊ輪老手】: 
春秋時,齊桓公有一位名叫扁的工匠,專製車輪。砍製車輪得心應手,製做精巧。雖心中自有絕竅技術,但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出,傳給兒子。故七十歲依舊斲輪。典出莊子˙天道。比喻技藝精練純熟或經驗豐富的人。亦作「斫輪老手」。

** 附傭風雅情多有,隨波逐流理可無,滿身名牌一身淺,(銀行赤字日日高)。食有粟,出有車,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心無憂,體無病,門無債主,即成地上神仙。
 
** 【曹丕死於色,諸葛亮死于算,司馬家族死於鬼】

彌勒菩薩偈所說:“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我看世上人,都是瞎扯淡;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

*曹丕早死原因有三,一個是用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逼退曹植,被立為王世子,篡魏。誰知,只當了6年皇帝就死了,40歲。

二來,當皇帝以後多次南征孫權失敗;忙於集中權力,設立中書省等來大權獨攬;還有防備曹植篡權;開拓疆域,征服北方鮮卑、高句麗等部落,擊退東吳入侵。這些操勞可想而知。

第三他過於好色,曹操剛死,曹丕就把後宮妃子全部移到自己宮殿,騎羊隨機臨幸。


* 諸葛亮年壽53,也是短命。其人的死因是殺伐過度,和心機過度。當年火燒藤甲軍10萬人後,孔明說自己必然短命,有以白起坑殺為戒意。在第六次出祁山,恐求勝心切,仍然打算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欲望掩蓋了懺悔之心。當時,諸葛亮用木牛流馬的計策,奪得司馬懿30萬擔糧食。

當時蜀國老百姓因為天旱沒糧,已經人吃人,甚至已經交換兒子來吃。這個時候,諸葛亮竟然把這寶貴的30萬擔糧食摻了火藥,放到上方谷,欺騙求糧心切的司馬懿進入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偏偏9個月沒下雨的上方谷突然天降大雨。司馬懿得救。司馬懿在上方穀說:不用想出去了,諸葛亮就是會算計,該用多少硫磺硝石才能殺光我們,諸葛亮早就算得準準的了。

諸葛亮臨死,還用錦囊來指示殺人妙策,欺騙魏延,裝作要立他為元帥。卻用馬岱殺了魏延。六出祁山,寫出師表攘外安內,設計木牛流馬,日夜學習兵法虛實陰陽變化,考察地形應對,用腦過度。

不順應自然,不願意偏安,一切都算到,只有自己不知足,不自量力沒有看到。換來自己的一死,點七星燈求壽都沒成功。這裡說明人算不如天算,好在諸葛亮不好色,娶了個醜女,才比曹丕多活了一輪。(按:無法說天算,誰知天算是什麼 ? 就積極做好人世本份,諸葛亮並沒有錯,殺伐是否過重是另一層次問題。)

* 至於司馬懿,雖然也是心思縝密,不好色,不逆天而為,總是順時取勢,致活到72。司馬炎迫魏元帝曹奐禪讓,
改國號為晉。家族幾代表面風光稱帝,唯第二代司馬衷(白痴晉惠帝)始,皇后賈南風亂政,導致八王之亂,如同現世惡報。司馬家族後人雖然高官顯爵,但多是如被惡鬼附身,自相殘殺而死。


** 曹操死後,曹丕和一些大臣威逼漢獻帝劉協,學習唐堯虞舜把皇帝位禪讓給曹丕。220年10月,曹丕如願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封劉協為山陽公。末代皇帝大多結局很慘,


【劉協為什麼能活下來呢?】

一是劉協在位32年一直是傀儡,劉家的勢力已經不足以對曹魏政權形成威脅;二是曹操將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劉協,二女兒曹節是皇后,曹節的性格比較剛烈,曹丕即位後向曹皇后索要皇帝璽印,曹皇后竟敢將璽印擲于欄板之下,並且大罵:老天有眼,決不讓你長久!( 落勢夫家,皇帝兄妹,這妹妹該如何 ? )(王政君怒擲玉璽致缺角,王莽以銅補之。)


** 【公自平生懷直氣。誰能晚節負初心?】

死去的哲人的詩句已經替那些好學不倦、守經不變的耄勤之士指出一條危機,我們不惋惜錢謙益、章士钊的老不自愛,我們只惋惜黃梨洲、江亢虎的晚節難全!羅馬史家李維(Livy)曾對西辟奧·阿弗裏卡納斯(Scipio Africanus)批評道:Ultima Primis cedebant.(他的晚年不及他的早年。)環顧國中,有幾個可愛的老年人能擋得住這種判決呢?

病情是指出來暸,可是沒有藥方,答案不是沒有,而是不需要一個越俎代庖的青年人來提供,至少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覺得我有資格去做評議員。對那些老不成器老不曉事的老爺們,我不願再說什麽,對那些老著臉皮老調重彈的老奸巨猾們,我也不願再說什麽,只是對那些以老當益壯自許、以老骥伏枥自命的老先生們,我忍不住要告訴妳們說:我們不會搶妳們的棒子,我們不要鳴鼓而攻我們的聖人的棒子,我們不稀罕裏面已經腐朽外面塗層新漆的棒子。我們早已伸出暸雙手,透過沈悶的空氣,眼巴巴地等待妳們遞給我們一根真正嶄新的棒子!(李敖)


老年人抓住棒子不放的另一原因,是他們的長壽心理,古人“有生者不諱死”,其實 “諱 ”字應該校改爲“知”字,許多老年人整天做著“竊比我于老彭”的好夢,不慌不忙,從來不知死之將至,據說虞舜九十五歲才把帝位“禅”出來,其老不倦勤之概可想。比照虞先生的尺碼看來,人生七十歲開始也不嫌遲。怎麽預備做一個白頭的新人物呢?”其實做白頭新人物談何容易!在近人中,被冷紅生罵做“媚世”、被章老虎罵做“媚小生”的梁啓超庶幾近之,其他的聞人實不多見。

【同學少年都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除非能遺世而獨立,活在人世間逃不了天,地,君,親,師的制約。師在古代是唯一可以彈性,揀從的。有師,就一定有同學。同學是同甘苦,朝夕相處的夥伴,也是相互攀比競爭的敵人。
離開師門,不論出仕或從事工,商,同學間的友好互動,相互拉拔,都能發揮魚水相幫的加成作用,如張儀,蘇秦相知相惜,彼此砥礪;但如果同門相忌,往往成為必須除之而後快的頭號敵,好孫臏,龐涓,韓非,李斯。
在官場上志同道合的同學,可以拉幫結派,成為令人側目的權貴,共榮共損。可是若你不齒與張牙舞爪的同學為伍,或髙尚其志,不肯同流合污,下場若不是英俊沉下僚,慘裂一些的恐要身死名滅。因為知之深,所以忌之甚。
杜甫的秋興這兩句詩妙在後句的一個"自"字,少年時代的同學都飛黃騰達了,同學都知他才識俱髙,對他卻敬鬼神而遠之,自享榮華富貴,鮮衣怒馬,也不願對窮得到處欠酒債的他伸出援手。
人情似紙,亂世更薄如秋雲,除了生不逢時,遭時不遇的感慨,同學的冷淡寡情,倍令人羨慕清秋的燕子成群結伴友愛。

* 讀讀太平御覽的"車笠交": 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輯,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彼此有如是相交心態,當可少怨。可惜在食衣住行一切都是階級地為顯現的社會,做到車笠交,不容易呦。借這句話" 公自平生懷直氣。誰能晚節負初心?",在什麼都變動不居的狀況,能維持初心,則成佛有餘。看投名狀,清末劉文祥刺馬案,歃血為盟的把兄弟,當外在條件改變,身份雲泥時,仍按劍相向,最能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