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用橫切面的大視野來讀歷史

用橫切面的大視野來讀歷史

前幾年有一本"另一半中國史 "的著作,看書名本以為是跳脫一般歷史教科書著重縱切面論述帝國王朝興衰、宮廷權謀智鬥、疆場軍事較量的窠臼,改以著重經濟金融,氣候變遷等的不同角度來剖析。翻閱過後,才知道作者是從與漢族共同構建中國歷史的對立面四夷,亦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或更多其他種族文明,從他們的興衰起伏,與在彼此折衝樽俎間對漢族的影響,彌補與匡正了單重漢族立場角度論事的偏頗與不足,視野擴大不小。唯對金融、氣候、地理位置的影響及同時並存更大範圍的橫切面環境、文明勢力仍少著墨。

先舉個例子來看,北宋在歷史上比較來看,同時間與草原放牧的大遼、森林漁獵的女真(金)、戈壁綠洲的西夏與雪域高原的吐蕃四大勢力並存,環境的複雜度較前後的各朝都為高,競爭也因而更為激烈。就此時歷史的橫切面看,在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下,且環境空間的物質供應量短期不可能暴增,致五方任一的互動起伏、舉動都會引起彼此警惕的猜疑鏈。其對歷史的塑造與影響較各自縱切面的國內事務尤為劇烈。這五方,還都曾是先後、長短期的隸屬於大漢文明過,再看一個決然分裂、獨立的多方事例互動。

1851~~1864年,發生在大清中後期的太平天國事件。大清在疲於奔命欲剿滅之同時,還同時要應對列強、尤其是當時霸主的英國與法國打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境況實不容樂觀,除力不如人外,更擔心洋人會否助匪為虐。但此同時看對手英法所面臨的情況也頗為複雜,境況並不比大清樂觀。橫切面看在太平天國亂世期間,世界先後發生1853~~1856的英法聯軍與俄國為爭奪小亞西亞的克里米亞戰爭、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事件、及1861~~1865的美國南北獨立戰爭,都與英法、尤其是英國有直接的關係,任何一方處置失當,都恐會深遠連鎖影響其他。

1848歐洲革命年,也稱歐洲民族之春,是指歐洲各國爆發的一系列武裝革命,波及範圍之廣,影響國家之大,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共產主義宣言也是在這一年發布的。"革命"一詞是當時歐洲的顯學。沙俄趁機想竊占小亞西亞,期能對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兩海峽的控制權。英法在歐洲本向來是世仇,1853~~1856年,為小亞希亞的地緣戰略利益竟然聯手抗俄的擴張、阻絕沙俄染指東南歐。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原本是透過英王特許的東印度公司代理英國政府來治理,成立甚早。經一再的擴權,東印度公司不僅具有行政管理、徵稅、鑄幣、甚至在印度成立軍隊與敵對競爭勢力、國家宣戰媾和,儼然已具備是政府雛形。事例如1711年,東印度公司在廣東建立了一個貿易點(澳門十六柱),使用白銀買茶葉( 歐美國家貨幣是金本位,大清是銀本位 );1773《茶葉法案》,給予東印度公司在與美洲貿易時更大的自主權,公司的壟斷行為導致了波士頓茶葉事件。這也是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導火線。公司以謀取經濟利益為最大目標,對殖民地治理的手段與方法往往甚為扭曲、偏頗,令人憤恨。

1857年初開始在印度僱傭兵營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以豬油、牛油混合的潤滑油塗在來福槍(步槍)的子彈紙皮包裝上。豬油、牛油分別觸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禁忌。印度士兵拒絕使用,並發生攻擊、槍殺一名英國士官長。英軍判攻擊的印度士兵絞刑,並對所屬團對施以集體處罰,引發軍隊嘩變,一發不可收拾。5月11日抵德里後,當地的印度人紛紛加入。在嘩變軍隊的擁戴下,早已名存實亡的蒙兀兒帝國末代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扎法也宣布接受推舉,名義上統率戰事全局。英國人最初反應遲鈍,沒能馬上組織起有效的反擊。雙方在德里形成僵持。直到九月中旬,英軍得到了原本是開往中國作戰的援軍,臨時被截往印度增援,才再次發動進攻,重新奪回了德里。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何耗時甚長的原因所在。

印度民族大起義事件給英國深刻的教訓。1858年底,唯利是圖的東印度公司被撤銷,改由內閣派總督駐印直接治理,當然,這將導致英國統治印度的成本大增,是沉重負擔。英國意識到任意摧毀殖民地或敵對國家原本的政治結構,將導致災難性的反撲,尤須謹慎。內閣並以此告誡英國在華作戰的軍隊,目的是要擴大貿易,強化在華經濟利益,不得觸及中國政體。這樣的教訓與認識,美國至今尚未學會,看看伊拉克、利比亞就是例子。

獨立戰爭後,美國在政治經貿上已與英國罅隙、摩擦日深,英國則對美國的門羅主義早生不滿。1861~~1865的美國南北戰爭,英國表面維持中立,實則偏袒南方,不僅立刻承認南方組成的美利堅聯盟是交戰政體而非叛軍,並暗中協助南方造艦,造成北方大為不滿。南方一旦獲勝,美國分裂為二,對英國制衡言是好事一樁。隨著戰事的發展,英國赫然發現押錯了寶,若北方獲勝,英國恐失去美國大市場。概中國與美國是當時英國兩個最大的貿易市場,英國從美國南方買進大量棉花,製成紡織品絕大部分賣往中國;再從中國買進大量茶葉,絕大部分事銷往美國。今兩個國家同時發生內戰,或讓英國經濟陷入衰退。為維持市場的安定,英國要選擇最可能獲勝的一方來支持才最有利,因而改變暗助南方的立場。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初期英國內抱有歐洲的革命熱情餘緒,外對陌生但打著拜上帝旗號的太平天國頗具好感,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前後,多次派遣傳教士與官員接觸太平天國,結果失望了。除了旗號,一切完全不合聖經教義,且天朝上國的傲慢觀念私毫不遜於清廷,內部派系傾軋造成的天京事變尤為慘烈。經綜合考量上述同時期大事件的互動與潛在影響,決定先打敗清廷,清廷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英國不僅以此獲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領土和賠款,而且可以沿長江深入內地,鴉片貿易合法化,外國公使可以駐北京。為鞏固上述利益,英國再幫助清廷剿滅太平天國,保住中國這個大市場。1861年,巴夏理阻止太平軍入侵漢口,保住武漢;英國人率領的洋槍隊、常勝軍助清是最好說明。試想,若英國承認太平天國是交戰政體,太平天國則可向英國貸款、購買軍火,洋槍隊、常勝軍助太平軍抗清,那中國歷史發展將會如何 ? 實難逆料 ! 

英法世仇為什麼會在遙遠的中國聯手作戰;英法在歐洲革命熱潮的幻想中,為什麼不擁抱南方太平軍;為什麼不助太平軍滅清,攫取更大利益再反手滅太平軍,與其他列強俄、法、日等達成瓜分中國的共識;為什麼打敗清廷,英國又反手協助清廷剿滅太平軍;為什麼這次戰爭拖延五年餘,較第一次鴉片戰爭長一倍,且其中有一段近似休止期間。這一切轉折在了解過程中其他事件的動態,對於英國態度的轉換就能找出合理解釋。這甚至對庚子之役後,美國為什麼立即照會其他列強,提出中國門戶開放政策,而英國率先支持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維護了中國領兔與主權完整都有直接關係。這些與善意無關,都是從自身利益為出發點考量。

讀歷史只從縱切面讀單一事實本身是不夠的,恐有很多轉折點無法由自身發展來尋找合理解釋,自圓其說,需要看同時期橫切面其他事件互動造成的影響。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前十年,英法一直採取相對中立態度,沒有介入中國內戰。與此同時,英法在下一盤更大的棋:打第二次鴉片戰爭,在中國謀求更大的特權。

附記 : 

克里米亞戰後,俄國擔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屬地可能會遭到英國的報復而被搶走,因此迫切希望內戰剛剛結束的美國能出價接手,一來免遭白白損失,二來可讓美國牽制英國在北美的勢力。1867年,美國最終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微薄代價( 每英畝 2 美分 ) 獲得了後來被認為史上最划算的不動產交易。這與法國廉價讓售路易斯安那一樣,對美國發展言,是天上掉餡餅般的好事。對俄羅斯則是悔恨的罵祖宗。

我在2012 0831曾寫有"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一文,可以參考。越是縱切面的歷史筆法,越容易被人抹粉塗脂,若相對應同時期的其他參照比對物或記載越多,歷史真相的保留也會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