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書法演進下一步 ! 火星文 !?

書法演進下一步 ! 火星文 !?

倉頡字、竹簡書、青銅銘,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西周金,秦篆漢隸、唐楷源遠長。在筆發明以前,中國人以刀代筆在竹簡書寫,字形較剛硬,從倩人代刀、刀筆吏可以說明。蒙恬發明毛筆後,書寫速度加快,字體屬軟筆部分的如撇、捺、點益發顯出藝術美感,文字除傳道表意外,也是各家藝術欣賞品。行書、草書的個性揮發開始出現。當紙張、綿帛大量廣泛被使用,書寫的硬體部分如豎、橫、勾仍要求剛勁有力,所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對造型美感更是講究。

篆書包括大篆及小篆。大篆是指秦以前的石鼓文,是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始皇下令「書同文、車同軌」,由當時的李斯、趙高等詔令文字,就是我們所知的小篆。小篆結體較為對稱統一,有一股均衡之美,大篆變化較多,結構大小錯落自由多變。

秦人程邈為求書寫上的快捷,改變篆字的圓滑均勻的筆劃而求平正,就產生了隸書。隸書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橫畫中的起筆有如蠶頭、收筆有如鳳尾,相較於篆書,有著輕鬆飄灑的意趣。漢代碑文多是隸書。

楷書是端整的字體,由隸書漸漸演化而來的正體字,沒有隸書挑起的波磔,形體較為方正。萌芽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唐代時最為鼎盛,一直通行到現在,印刷文體方面尤為常用。

行書也是由隸書逐漸演化而來的,東漢末年即已流行,至東晉時代,可謂極盛時期。由於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它比工整的楷書流暢,比率性的草書易學易認,成為當代實用性最強的書體,書法愛好者多重視行書的習寫。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快雪時晴帖》、《蘭亭集序》是行書的隨手作,根本未想到會傳世卻最真實反映個性。其他如宋蘇軾《寒食詩帖》、米芾《菬溪詩》也是珍品。

草書相較於行書更為便捷,幾乎成為簡單的字符,草書行雲流水,姿態千變萬化,狂放自由,如張旭、懷素的狂草,一般人甚難識別一二。草書不是亂寫,書寫時須顧及前後文字的連貫、筆法及轉折,因此是十分需要書寫基礎的書體。這種線性筆法的律動感,是欣賞草書時很重要的審美要素。

臨帖使字體逐漸固形,個性被磨煞,印刷術的發明使字體固形。臺閣體的形成是在明朝初年,朱棣甚愛書法家沈度的楷書,清秀婉麗,並譽為「我朝王羲之」。於是當時的讀書人紛紛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當時的「臺閣重臣」如楊士奇、楊榮、楊溥為皇帝起草詔告時,亦採用這種字體,號稱「博大昌明體」,因為他們位居臺閣,這種書體亦稱為「臺閣體」。到了清帝國康熙時期,臺閣體演變成以烏黑,方正,光澤,大小如一為特徵之館閣體。由於清帝國殿試是不用謄錄,評卷關鍵往往在應試者的書法,甚至扭曲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不以標準館閣體書寫者無法進入翰林院。到故宮博物院看清朝官員的奏摺,字體與印刷品無異。因此,科舉制度可以說是館閣體形成的催化劑。館閣體對書寫者的書法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也因其呆板失去個性而受到詬病。

現代人書寫,因社會競爭激烈,既受西風與書寫科技工具發明的影響,效率要求超越一切,從打字機、電腦輸入,掃描張貼,甚字語音輸入、存檔,使機械文字作品件件工整清晰少錯字,但也因而廢了大多數手寫的技能與藝術。一旦手寫則同音字亂套,錯別字滿篇的火星文,語意模糊費猜疑。火星文對豐富語詞變化功能小,危害文字傳承文化與藝術性的斲傷甚大,是文化傳承載體的一大隱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