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兩個半聖人---王陽明

王陽明原名王雲。長到5歲,却還不會說話,家裡人都很著急。所謂奇人自有異相。

有一天,一個路過的和尚看到了王雲,端詳很久,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王倫聽了,反而思量良久,覺得不能再叫“王雲”,改名“王守仁”,取《倫語》知之及,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的典故。

第二天,祖父王倫在書房寫字,剛寫了“大學之道”幾個字,王陽明便滔滔不絕將《大學》背誦了一遍。問他是怎麼學會的,他說是看祖父日日誦讀,已經爛熟於心。果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有一天上課的時候,王陽明突然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說:惟讀書登第耳。

王陽明很不以為然: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爾。”

十一歲的王陽明就把當聖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認為的聖人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新婚之日,王陽明看著滿院賓客倍感無聊,於是出了岳父家,到街上閑逛,來到一個叫“鐵柱宫”的地方。裡面一個老道在打坐,

王陽明很感興趣,語老道攀談了一夜,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到天亮才想起來錯過了自己的洞房花燭夜。他永遠最感興趣的依然是:做聖人。

當時宋明的主流思想乃是程朱理學。王陽明經過反覆思考和老師婁亮的指點,認為朱熹所說“格物致知”才是成聖悟道的關鍵。

於是有了著名的“陽明格竹”事件。王陽明堅持了七天,直看到眼冒金星,體力不支,暈了過去。

遭遇挫折對程朱理學產生懷疑的王陽明,開始科舉之路。在兩次會試落榜之後,公元1499年,二十七的王陽明高中進士,進入官場,成為六品兵部主事。

當時的明朝官場,宦官當道,大太監劉瑾權勢熏天,百官噤若寒蟬。王陽明仗一執言上書彈劾劉瑾。遭到劉瑾打擊報復,拖到午門廷杖四十,打得血肉横飛並被投進詔獄。王陽明第一次面對死亡的威脅。但他並未對自己堅守的信仰有任何懷疑。王陽明在獄中,靠推演《周易》,磨礪心靈、堅定信念,終於堅持到了出獄的一天。

大難不死的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驛做驛丞。當時的貴州為烟瘴之地,基本被流放到此的人都是有來無回。劉瑾本來就没想讓王陽明活著回來。不僅如此,他還派出殺手一路尾随,找機會在路上殺掉王陽明。王陽明作絕命詩:

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

在錢塘江邊,王陽明把衣服和詩放在岸邊,跳如江中,藏在一艘商船的下面。殺手追上來,認為王陽明投江自盡,便回京給劉瑾復命。善水性,在危難關頭救了自己一命。

驛站條件異常簡陋艱苦,而且瘴毒横行,王陽明只能暫時住在山洞里,他給自己的山洞起名叫“陽明小洞天”。在山洞旁邊,他又搭建了一間茅屋,取名“何陋軒”。

這份豁達艱韌,支撑著他不改初衷,依然在苦苦追尋自己的理想。

王阳明做了一個石頭棺材,放在山洞裡面,每天晚上,他都睡在棺材裡面,思索他的理學成聖之道。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棺材裡發出一聲長嘯。王陽明悟到了困擾自己許久的格物致知之道:“心即理,心外無物。”開啟了陽明心學的篇章。

王陽明重新翻新了他的茅草屋,正式命名為“龍岡書院”,開始講學。漸漸地,一傳十,十傳百,除了漢人,連當地的少數民族彝族、苗族等,都來聽王陽明的課。

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這個觀點都在影響著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最簡明易懂的解說是: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所謂知易行難。

王陽明却用一生去追求真理、升華思想,踐行“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王陽明被貶三年後,朝廷任命他為廬陵縣陵縣知縣。在廬陵任上,大太監劉瑾倒台,王陽明開始了坐着火箭的升遷之路,返京任職。在他心中,依然把如孔子那樣傳道授業、教化四方作為自己的理想。

王陽明回京後的第一件事,也是開彈講學、廣收學生。在興隆寺講學,成為京城文壇一大盛世。不久,他再次被調往南京。仕途的起伏周折在王陽明心中並不重要,“心外無物”,講學傳道才是他最感興趣最喜歡的事情。

公元1517年,南方匪患横行,朝廷束手。王陽明一介文臣,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江西平定匪患。在上任途中,官船沒有兵員,便遇到流寇搶劫船,危急關頭,他用險,讓旁邊的商船都掛上他的官旗,排成一路縱隊,鼓樂齊鳴。流寇以為官軍到來,嚇得四散奔逃了。

王陽明用他超凡的智慧和勇氣,運用陽明心學的“事上練”思想,分化瓦解、分而治之,一年多就平定了四大股土匪。談笑間樯橹灰飛烟滅。

王陽明說了一句名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外在的危機容易度過,心中的危機不易消解。追求内心强大,不動如山,“吾心安處是故鄉”。正如儒家所推崇的:格物、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即便在战事最為激烈的時候,王陽明也没有停止建書院、興教化、撫萬民、安百姓。不論處江湖之遠,還是居廟堂之高,王陽明始終没有忘却少年時立下的志向:做聖人,以天下為己任。他創立陽明心學,也是位了教化大同、福澤萬民。

剛處理完土匪,又面對反賊。真是剛出狼窩,又入虎穴。

公元1519年6月14日,南昌寧王朱宸濠起兵謀反。

此時的王陽明正在豐城,寧王忌憚他的才能,先派了一支人馬去追殺他。王陽明換裝乘船,逆流而上才逃出生天。此時的王陽明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但他想的不是繼續逃跑、,而是要平定叛亂,拯救生靈。

“强者自救,聖者渡人。

王陽明一面飛馬給朝廷上疏“寧王反叛”,當時的官員都說“江西有變、南昌有變,而不敢說是反叛,就是害怕萬一有一天寧王成事,自己會遭到清算。王陽明執著於心中的大義,不會首鼠兩端、明哲保身。另一面發出好多封書信給寧王的下屬謀士,感謝他們做朝廷的卧底,意在引寧王懷疑,離間瓦解敵人。

同時,王陽明向鄰近省份請求派兵支援,幾天之内,便聚集了一支人馬,不過都是些散兵游勇,戰鬥力不强,真正能上戰場的不過兩萬人。這時的寧王,已經帶領主力部隊拿下南康、九江,圍攻安慶,意在占領南京,與朝廷分庭抗禮。

王陽明帶領這支臨時組建的部隊並没有去解救安慶,而是採用圍魏救趙之策,回攻南昌。朱宸濠在南昌留了一萬人馬,也非主力。王陽明分兵幾路,誇大聲勢,七月十五日攻下南昌。朱宸濠缺乏戰略眼光,不敢孤注一擲,因為疑心也不聽從謀士之言,搬兵回救南昌。

朱宸濠有十萬大軍,而王陽明僅僅兩萬人。很多人主張堅壁清野,以待援軍。王陽明不同意,他要主動出擊。他的勇氣和智慧再一次併發光芒,

深刻地分析形勢、準確地判斷戰局之,王陽明把有限的人馬分兵幾路,多設伏兵,側翼包抄,大敗寧王前鋒,將其逼退到鄱陽湖。双方主力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寧王聽謀士建議,將自己的大船全部連接在一起,王陽明利用火攻,大破敵軍,活捉朱宸濠,好像是火燒赤壁的經典橋段。這一天距離寧王起兵僅僅四十二天,寧王精心謀划十年,在短短四十二天就被王陽明打敗了。王陽明用每一次的出奇制勝踐行自己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精華,也用心中的大義拯救萬民免於戰火侵襲。

平定寧王叛亂,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功德。但皇帝朱厚照並不認可,因為少了一次給他玩耍的機會。他想要御駕親征,最厚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把朱宸濠先放了,讓朱厚照又抓了一次,這場親征鬧劇才算結束。

公元1521年,朱厚照駕崩,嘉靖皇帝即位。王陽明被封新建伯。但是王陽明和他的心學依然受到朝廷打壓。他索性辭官不做,專心講學,傳播王學。

陽明心學發展到“致良知”,聽從内心的指引,“知善知惡是良知”。

1527年,廣西暴政激起民變,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前往廣西平叛。此時的王陽明已經病體纏身、命不久矣,但君命難違,只得勉强上路前往廣西。歷經一生仕途坎坷的王陽明依然志慮忠純,坦蕩至此。

王陽明到達廣西後,仔細分析形勢,採用招撫的策略,掃除了在廣西盤踞多年的土匪,稳定了局势。朝廷给了王陽明五十兩銀子的獎賞。王陽明並不在乎朝廷恩賞、百姓讚譽,他只相信自己認定的價值觀,堅守自己心中的真理。

此舉不僅没能帶來朝廷認可,反而引來多方彈劾。此時的王陽明病體日漸沉重,每况愈下。幾次上疏朝廷要求回鄉養病,都被朝廷拒絕。王陽明没有辦法,自作主張踏上了歸途。

公元1529年1月29日早晨,王陽明在回鄉途中溘然長逝。死前他的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却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公元1530年,朝廷褫奪王陽明新建伯的爵位,並且禁止傳播陽明心學。

公元1584年,從祀於孔廟。

王陽明一生坎坷磨礪,却堅守信念、索求真理;一生不被認可,却執著大義、心懷天下。黄宗羲評價說:震霆啟寐,烈耀破謎,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孜孜以求精神的最高境界,一生教化四方、門人學子遍天下,一生智慧结晶,陽明心學燭照千秋。千古一人而已。

附記 :

儒家聖人 : 孔子至聖。四配 : 四配─復聖顏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民間聖分文武 : 孔聖、關聖 

春秋時魯國大夫公孫豹曾稱 「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據說,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文聖兩個半 : 孔子、王陽明、曾國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