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為什麼工業時代一定爆發經濟危機?只有美國能躲過 ! 美國會發生能轉嫁的金融危機

 為什麼工業時代一定爆發經濟危機?

在幾百年前,中國是個重農抑商的社會。這句話說的對,但只對了一半。

古代社會沒有不重農抑商的,說中國重農抑商,為什麼流通全球的全是中國的商品?茶葉、瓷器、絲綢.....

呈現一定規模的帝國、希臘、羅馬、法蘭克等都重農,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都會認為農業才是國家的根本。那時的人有了財富,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購買土地,成為公民。

希臘同樣是農業民族,只是在一個土地狹小的島嶼區間內,對土地的訴求不能滿足自己,才會通過航海建立殖民地城邦,來緩解土地和人口的矛盾。

在古代的政治見解中,全球並沒有什麼不同,梭倫擔任雅典的執政官,進行社會改革,劃分社會等級,確定財富比例,同樣是以土地為重要的標準,如果商人完全沒有土地,就一定被認為是奸商和不可信任的。

其實想一想就很明了,為什麼高利貸「金融」在中世紀被認為是罪惡之源頭,還有為什麼猶太人「商人」長期被歧視?

在古代,農業是所有社會的基礎,只有在中世紀的時候,東西方的貿易已經走上正軌,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熱拉亞等城市剛好位於貿易的運輸點上,成為東方貨物輸入西歐的「二道販子」。

這樣的城邦共和國就在海岸邊上,不具備農耕的基本條件,最終成為了純貿易型的國家,但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歷史上,也就出現了這麼幾個。

重農抑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技術的發展緩慢,不足以支撐商品經濟的運行和人口的增長。那麼到了工業時代,社會將如何演進呢?

第一章:小農經濟時代

假定從前有個村莊,叫英國村,村里100個人,都是勞動力,50個男人種棉花,50個女人織布做衣服,在最原始的小農經濟時代,紡織土布,把棉花搓成條,紡線,再把線染色,最後織布,一匹布下來要好幾個月。

女人忙活一年,只能夠織2.5匹布,剛好給男人和女人各做一件衣服,剩下的0.5匹布,要繳稅給村長。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年只能做一件衣服穿,無論什麼季節,都沒的換,穿到衣服上就全是窟窿了,日子過得很艱難。

「第1次產能-小農經濟」2.5  X 50 = 125 整個村子,1年可以生產125匹布,這是總產能。

0.5  X 25 = 12.5 而村長可以收到稅收12.5匹布,村長用這12.5匹布去僱傭騎士,組織這個村莊的防務,避免土匪來攻打這個英國村「其實他們自己才是土匪」。

好吧,我們這裡先假定這個村長是正直的,無私的,而不是歐洲中世紀的領土,腦滿腸肥,又愚蠢又貪婪,只知道剝削農民。

其實歐洲中世紀對農民的稅收長期在40%-60%左右,什一稅,僅僅是教會就收這麼多,還不是國王的。十稅一,那是歐洲中世紀人民的夢想,只有在中國才有可能。

在這個時候,商品經濟根本做不起來,也無法流通,因為人們生產出來的商品還不夠自己用的!在古代社會,相當長的時間,自耕農都是繳納實物稅,交糧食交布匹,國家給官員的俸祿,往往是實物形式佔了主要類別。

中國古代的金融沒有形成體系,很重要的原因是商品的產出能力有限。根本就沒什麼多的東西去交換。

歐洲中世紀,糧食的畝產量長期為100公斤/畝,農民勞作一年,剛好夠吃喝;要知道100公斤的產出還需要30-50公斤的種子。

而中國農業技術的發展一直大比例領先於歐洲,在唐朝時產量在200-300公斤/畝左右。但即便如此,一家4口的最低要求是20畝地才可以夠自己生活。

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技術在工業革命前都在這個產量長期徘徊無法突破。這個狀況,沒有哪個國家敢去優先鼓勵商業發展。

這個產能,積蓄多年,也只是勉強能夠應付戰爭和外來侵略,要發展商品經濟,幾乎沒有可能。所以人們也沒啥娛樂活動,就是幹活填飽肚子。

要知道,在現代技術上,農業畝產達到了400-1200公斤以上,而且所需要的人力大幅度降低。

第二章:圈地運動與機械生產

但是漸漸的,在英國村里,技術開始發展了。首先是紡織機器開始出現,公元1200年,前後兩片的腳踏織機開始取代了純手工的紡織,效率提高了2倍;1733年英國人發明手拉機件,也就是飛梭,這是紡織上的一個重要進步,對比原來再次提升了2倍效率。1764年,織布工詹姆士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手搖紡紗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把生產效率提高了3-5倍。

這個時候,效率前後一共提高了驚人的12倍,女人一年可以紡織30匹布,除了繳稅,一年可以做20件衣服,從此衣服開始出現了冬裝夏裝,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衣服。

「第2次產能-機械生產」

30  X 50 = 1500  這個時候,英國村的總產量為1500匹布。而且衣服開始多種多樣,貨幣開始出現,人們可以用貨幣去換自己喜歡的衣服。但生產方式,還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小農經濟為主,女人們在自己的家裡織布。但技術還在不斷發展。

村長發現,利用水力紡織進行集體勞動,人們的工作效率可以再次提高2倍。

過去的人們都是用純肌肉產生體能進行紡織,但是1750年歐洲廣泛利用水力驅動棉紡機器,到1788年英國就有了143個水力棉紡廠。

這個時候,村子裡來了資本家,資本家對村長說我有錢,我可以投資工廠,有成套的設備,讓生產效率更高,你來幫我招工人吧,我給你好處。錢還是女人,我都有,要什麼給你什麼。

你不要?我們生產能力提升了,你可以收更多的稅,可以招募更強大的騎士保衛村莊。於是村長開始墮落了,幫資本家做了幾件事情,第一是把農民的土地都搶走了,開了個棉花廠做大農莊生產,第二是開了一個紡織廠,專門紡布。這叫圈地運動。

1688年,英國政府開始支持圈地運動,將農民從土地上趕走,英國600萬畝土地被圈佔。接著,資本家做了紡織廠,改用蒸汽機進行集約化生產。

農民沒有了土地,只好去做打工人。雖然農民們罵聲震天,恨死了村長,但看看村長的騎士們手中的劍,只好乖乖的聽話。50個人留下來打工種地生產棉花,成為棉花工人,還有50人在紡織廠打工,用棉花廠提供的棉花織布,成為紡織工人。

從17世紀開始,小農經濟逐步瓦解。現在,借助水能的強大動力和集約化的生產,每個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年可以紡織60匹布料。

「第3次產能-規模生產」60  X 50 = 3000  50個工人可以一年生產3000匹布料,這是現在英國村的產能。這個時候,對比原始的小農時代,英國村的產出提升了整整24倍。每匹布可以賣1塊錢。

資本家給每個工人發每年20塊的工資,工人可以拿20塊錢買20匹布,和自己原來做紡織,其實並沒有多大差別。

50個紡織工人加上50個棉花工人,一共工資是2000元,一年可以買2000匹布。可是總產能是3000匹啊。資本家剩下了1000匹布,問題來了,剩下的1000匹布怎麼辦?

資本家每天都換衣服穿,還拼命浪費,但他一個人一年也只能消費500匹布,結果還有500匹布放在倉庫裡面沒人要。能,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根本不會有人買,變成了庫存。這個,叫做工業時代的【過剩,是工業時代的必然】。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

村民們還可以繼續消費,用布匹做襪子做帽子做圍巾,但是村民們沒有錢,消費不起;資本家有錢,但是資本家再怎麼作怎麼奢侈,消費能力也是有限的。這就是,沒錢的人沒消費能力,有錢的人消費能力有限,於是生產相對過剩。

但是在這個階段,好歹庫存只有大約500匹布,佔產能的1/6,問題並不是很嚴重。

第三章:蒸汽時代與經濟危機

而兩個方面的變化,還會將過剩進行激化。

首先,技術的發展,會不斷的提升效率並且讓越來越少的人,產出越來越多的商品。瓦特改良蒸汽機後,1860年開始的蒸汽時代,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資本家發現,借助蒸汽機提供動力,生產效率可以再提高5倍,而且1個人可以幹  2 個人的活。實際上的生產效率提升了10倍!

「第4次產能-蒸汽時代」300  X 25 = 7500  

於是,50人的紡織廠調整了,現在是25個紡織工人,一年可以生產7500匹布;產能效率達到了歷史巔峰。

紡織廠的效率提高了,棉花廠的效率也在提高,現在也是機械化農耕,也只需要25個棉花工人了。現在100個人的村子,失業率是50%;其次,資本主義是一個比爛的製度,資本家希望用越來越少的人幹越來越多的活。

資本家發現,這些工人反正沒有土地了,他們只能打工,讓他們每天幹8小時他們也得乾,讓他們幹16個小時他們也得幹。於是廠長將原來的955改成了8-12-7,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了一倍,產出也提升了一倍。而工人的工資還是每年20塊。

於是,在一年後,英國村的收入狀態是:

借助蒸汽時代的強大動力,每個工人每天工作16小時,每年可以紡織600匹布料。

「第5次產能-福報時代」600  X 25 = 15000  

25個工人可以一年生產1.5萬匹布料,這是現在英國村的產能。

600  ÷ 2.5 =  240  

這個時候,對比原始的小農時代,英國村的產出提升了整整240倍。

但是問題來了,每個工人的工資還是每年20塊,工人可以拿20塊錢買20匹布。25個紡織工人加上25個棉花工人,50個人一年可以買1000匹布,消費能力還下降了500匹布。還有50個失業工人,消費能力是 0 ,他們1匹布都買不了!

資本家現在每天換3件衣服,簡直窮奢極欲,所有的衣服都是一次性的,換了就扔掉,依然只能消費1000匹布。15000 - 1000 - 1000  = 13000  

村長剩下了13000匹布,現在問題來了,剩下的13000匹布怎麼辦?根本沒有人能夠消費!庫都已經堆不下了。紡織廠可以關門了!因為不僅僅有庫存賣不掉,而且86%的產能根本沒有意義。

這個時候,資本家發現,根本沒必要有那麼多工人。工廠進行了裁員,將紡織廠25個人裁員到5個人,一年可以做6000匹布。

對應的,紡織廠裁員了,不要那麼多原料,棉花廠也裁員了20個人。結果問題更嚴重了,整個村子現在只有10個人有工作有消費能力,90個人都成了失業工人,完全沒有消費能力。做出來的布更加沒人要了!現在,失業率是90%!

這個時候,紡織廠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於是,工業時代的經濟危機開始出現,生產相對過剩-裁員-生產進一步過剩-再裁員-更加過剩.....工廠停工了,英國村的工業崩潰了。

經濟的根本就是循環,當循環停滯的時候,經濟就完蛋了。

金融與勞動狀況改善

這個時候,有幾種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

第1套方案金融手段介入,分期付款小額貸款等一起上。

資本家說我開個銀行,給你們貸款買佈吧。於是,開了英國村銀行,給90個失業工人貸款了20元,這90人又有了消費能力,可以買布了。

而還在工作的10個工人,是優質客戶,銀行也給他們貸款了20元,這些工人拿了錢買布開始做帽子做襪子......

於是,整個村子的工業又恢復了。

但是,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工人們的貸款用完了,用完了就一夜回到解放前。因為失業工人還是失業,就業工人的消費能力還是20元/年。

金融並沒有解決任何的實際問題,創造的需求都是虛假的!

不僅消費能力沒有提升,每個工人還欠了銀行20塊錢,銀行不僅貸款不出去,還出現了壞賬。不僅一切照舊,銀行也快完蛋了。

金融對實業有沒有幫助呢?

有,比如我一年賺了5000塊,存在銀行,一年後,這個5000塊是沒有增值的,也不會產生價值。但是,如果銀行將5000塊貸款給一個創業者,創業者用這5000塊本金開工廠賺了4000塊,一年後將5000塊還給銀行,還給了300塊利息,還賺了3700塊。

這就是金融產生的價值,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但金融只有服務於生產型企業,才能真正效率最大化。

第2套方案村長督促資本家開始全面改進工人的勞動狀況。

資本家終於發現,把工人剝削成窮光蛋,自己也完蛋了。在村長的建議下,資本家重新推進8小時工作制和提升工人工資,工人的工資一次性提高了10倍,到了每年200塊,讓工人有消費能力。

這個時候的運營模式進行了調整。

紡織廠一共50個工人,每個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人年可以紡織1200匹布料。這樣失業問題就解決了!50個工人可以一年生產6萬匹布料。年底兩個工廠工人一共結算20000塊,可以買20000匹布,但是還多了40000匹布。

這個時候,又出現了問題,就是工人一年200匹布,已經和原來老闆的生活差不多了,現在不僅可以經常換衣服,而且帽子襪子手套全套齊備,而且不同的顏色啥都有。這個時候,哪怕給工人300匹布,他也用不了。

200匹布料,是消費極限。生產產能絕對過剩了。理論上,工廠只需要一年生產2萬匹布料,就可以滿足全村人的需求。15個工人上班就夠了,剩下的35個都可以休息。

但是能讓他們失業嗎?失業了,消費能力也沒了,需要的工人更少,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失業-消費能力下降-再裁員-消費能力再下降。

沒辦法,現在的全自動智能工業化能力,動下手指按下按鈕商品就做出來了,比原來一群人汗流浹背乾一個月產出都多。

第一,技術的發展必然是減少就業率;

第二,壟斷的資本體系必然希望在同樣的產能下參與生產的人越來越少;

第三,人們的需求是有上限的;

第四,財富出現馬太效應,有錢人越來越有錢,但他們消費能力有限,沒錢人越來越沒錢,他們消費不起;所以,經濟危機的出現是一種必然。

第五章:羅斯福新政,邏輯上的完美

還一種解決方案,村長說我們修路吧,修了路,也許我們可以到外面去找市場。於是村長開始大規模基礎建設,一方面修路,一方面開始修公園、圖書館、碼頭、箭塔.....

現在15個紡織工人上班,35個工人開始做建築工人,大興土木。修水壩,修地鐵,村長也給他們發200塊工資,讓他們有能力消費。

這樣,整個經濟循環完美達成。

1、充分就業,每個人都有工作;

2、產能與消費能力完美統一,做多少貨賣多少貨,也不會過剩;

3、基礎建設穩步發展,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這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

15個紡織工人,一年做2萬匹布料;15個紡織工人加35個建築工人,工資剛好可以消費2萬匹布料。

理論上,這個經濟可以永遠良性循環下去,即使技術再提高,再多出來的工人去做基建就可以了。這一套,叫羅斯福新政。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資本家的錢和利潤去哪裡了?村長修碼頭修鐵路從哪裡來的錢?

羅斯福新政做了1年,資本家不幹干了,憑什麼讓我把錢來出來修這些沒用的路,這路修了對我有啥好處?資本家說我沒有必要養這35個建築工人。

因為村長要給35個工人每個人每年發200塊的工資,這個工資,相當於200匹布料的購買力,而這個布料,是資本家「企業」做的,不是村長「政府」做的。村長是不直接產生財富的,村長用於公共事業的錢,是資本家繳納的稅收。

資本家說你再這樣我就換1個村長。

村長聽了這個話很害怕,因為資本掌握了媒介,掌握了輿論,他說要換村長,是真的有這個能力。「西方世界的媒介完全由資本掌控」。

在這裡,政府和資本是矛盾和博弈的關係,村長希望村子能長期發展,而資本的逐利性必然是能多掙一分是一分。村長只能用資本家繳納的稅收來修路,但是不過是杯水車薪,資本家10年繳的稅,村長只能做一年的基建。

而羅斯福新政時代,另外一個措施就是不停的增發貨幣,來給工人發工資做基建。

在通貨膨脹沒有到達一定的程度前,這種方式事實上是劫富濟貧,因為美國1%的富人佔有了50%的財富,而增發的貨幣如果流入基礎建設領域事實上是在稀釋富人的財富。同樣的通貨膨脹,富人承受的膨脹率更高。但很多基建,短期內是不會產生收益的。

所以,羅斯福行政並不能持久,一旦國家大基建停止,工人就又開始失業,經濟危機捲土重來。除非;除非資本家的錢全部用來做公共事業,但是,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了!

資本家說憑什麼?我前期投資設備投資工廠難道就是為了做公益??而真正讓美國擺脫經濟危機的二次世界大戰。

第六章:殖民時代與世界大戰

終於在這個時候,由於基礎建設的發展,村長發現了另外兩個村,一個村叫印度村,這個村人口驚人,有10000人的規模。而這10000人還在用小農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10000人一年才能做2.5萬匹布。還不如英國村35個人做的多。

村長馬上新開了一家公司,叫印度公司,村長給印度公司配置了堅船利炮為貿易保駕護航,開始往印度村賣布料。這個市場太大了,英國村基建都不搞了,50人全部開始做棉布,有多少賣多少。

當然,馬上996時代又到來了,16個小時開足馬力幹活,資本家又開始了瘋狂剝削!否則,你以為資本家是為了讓工人過上好日子才存在的嗎?

而印度村專門給英國村提供棉花。

在整個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大約21萬產業工人,紡織業供應整個殖民體系的需求。這個殖民體係有多大?大約有4到5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的1/4。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4。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當時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而英國的紡織業,不僅僅服務於自己的殖民體系,高效率的生產在全球範圍內銷售。

另外一個村叫澳洲村,遍地是原材料,還有土著人,村長讓10個不努力工作的工人去澳洲村了,讓他們和澳洲村的土著人相互砍,被砍死了是命不好,砍贏了就搶東西。於是,有了印度這個巨大的傾銷市場和澳洲村這個剩餘勞動力解決市場,村長的工廠又活了過來。

而在這個時代,所有的戰爭,都是圍繞殖民地市場的爭奪,誰有了更多的殖民地,誰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原材料和傾銷市場。

但是,技術的發展依然在飛速前進。

1828年更先進的環錠紡紗機問世,經過不斷改進,得到廣泛使用,生產效率再次得到革命性進步。接著,各種新型紡紗方法相繼產生,如自由端加拈的轉杯紡紗、靜電紡紗、渦流紡紗、包纏加拈的噴氣紡紗、加拈並股的自拈紡紗等。

而工業化的本質,就必然帶來過剩,因為工業的最大優勢,就是規模化,工業追求量產,規模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產出越多。

所以,現在四管齊下。

技術的發展,其目標就是會不斷的幹掉就業率。

而資本的使命,就是越來越少的人,幹更多的工作。

工業規模化,讓更少的人有更多的產出。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

終於,英國村做的棉布可以供整個世界飽和使用了,卻依然不能解決失業和產能過剩的問題。

10年前,通訊行業流行的至理名言是:只有撐死的,沒有餓死的。啥意思呢 ?

你和其它的10個競爭對手都準備開手機工廠,但是你性格謹慎,想了半年,還沒想好怎麼做,做什麼功能的手機。半年後,當你抬起頭來,10個競爭對手裡面已經有7個抱著一堆庫存在發愁了,賣不出去。

你又想了半年,終於想好怎麼做了,這個時候,你發現這1年的時間,你養了一個團隊光發工資屁都沒幹,你已經到了行業前列了,因為已經有6個競爭對手抱著一堆庫存死掉了。

現在手機市場的產能,夠全球每個人每1.5年換一部。我們剛談的是服裝,產能過剩是一種必然,只能消費主義讓人們不停的換衣服。地產呢?早就過剩了,全球地產夠所有人居住。電子產業呢?全都過剩了,不停的在更新換代。

當然,以上是相對過剩加上絕對過剩。大量的工業部門早就處於嚴重過剩狀態,這個是由於工業化的本質所決定的。

這個時候,還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1是把庫存一把火燒掉;2是拼命的搶奪市場搞外卷;

3是資本家少賺錢多繳稅,提升窮人的購買力,多投資公共事業,如和北歐一樣的製度相對緩解社會矛盾「當然執行的怎麼樣不是本篇要談的」;

4是最終爆發了一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帶來需求,人為解決了過剩。

還有一條路,是進入金融帝國時代。

第七章:人類的需求不能跟上科技的發展

你會說,英國村模型有問題啊,多出來的工人,難道不能去做手機?不能去做家具,不能去做魚子醬?或者讓他們去拍電影?

資本家可以繼續投資做新產業啊。

因為這裡的英國村只是一個模型,我們把布料作為了人們所需要的唯一商品。但是即使需求多樣性,經濟危機依然不可避免的到來。

從產品的多樣性,到服務業的發展,到娛樂性消費,無論怎麼發展,人的需求都是有限的。

再好的床,你只能睡一張;再好的食物,你不能無限吃;在好看的電影,你不能同時看3部;因為

第一,人類的需求的開發跟不上科技的發展。這個,就猶如在80年代,只要做工廠,做什麼賣什麼,只要做得出黑白電視機來,有多少貨都能賣掉!

90年代,人們發現,黑白電視機不好賣了,需要做彩電,而且要把品質做好,才能賣好,做得不好,就會出現庫存。

到了21世紀,開始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崗位,產品經理,產品經理去重點挖掘,用戶到底有什麼需求,我還能做什麼產品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能挖掘出來一個,都不得了了!甚至是革命性的!

但是,再過10年,整個工業效率的急劇提升,即使能夠挖掘出新的需求,工業化的高速發展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滿足幾乎所有人。為什麼手機是個好東西?因為科技的發展讓手機不斷更新換代,讓人們不斷有新的換機需求!

第二,全球貧富差距依然不可遏制的拉大,1%的人佔據了全球50%的財富,最終,依然是1%的有錢人有最多的財富,但消費能力有限;30%的打工人成為了消費的中堅力量讓經濟正常運行;69%的窮人消費能力極其有限......而科技依然在不斷發展,讓5%的人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滿足100%的人的需求;而資本家依舊貪婪,希望用福報來掠奪所有人,讓2個人幹活,發3個人的工資,創造4個人的效益。

第八章:為什麼美國逃離了經濟危機

很遺憾,現在唯一逃離經濟危機規律的,居然是美國。

因為美國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全球經濟秩序,在這個經濟秩序上,美國的分工是開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的,並不需要工業。沒有工業就沒有生產,自然就不會過剩,當然不會有危機。就如同小農經濟時代,只可能生產不足,怎麼可能生產過剩?

美國農業產值佔GDP的0.6%;「中國為7.2%」

工業產值佔GDP的14.2%;「中國為42.7%」

加起來都不到15%,而美國的虛擬經濟佔比85%以上。

根據二戰後的全球秩序,美國生產什麼?

第一,生產國際貨幣美元,美國在核彈、航母和全球軍事基地的護航下,可以無限印鈔,無限量化寬鬆,美國不需要做衣服,用美元在全球買就可以了,而美國無限印鈔帶來的通貨膨脹,是全球一起承擔的。

要麼大家都不用美元,美國會死,因為那個時候他只有農業沒有工業,所以美國幹掉了利比亞和伊拉克,全面打壓歐元,將一切反對美元的聲音扼殺在搖籃之中。你可以不用美元,但是你用別的貨幣在國際社會上目前並不能被接受!除非遠離國際貿易。

第二,美國提供技術專利,最多提供底層技術生產,就如同供給手機生產的芯片,三星手機給高通打款訂芯片,高通收到錢了後給三星生產芯片。訂單化的生產永遠不可能虧損,生產端過剩三星手機賣不出去是三星的事情,和美國沒有關係;美國祇賺不虧。

第三,美國提供投資,二戰之後美國在全球投資,尤其在幾次金融危機後美國瘋狂的收購日韓和東南亞、南美洲產業,美國每年看報表等著收錢就可以了。

美國整體工業人口為1100萬左右,佔總人口比例的3.4%左右,其他人都忙著幹金融和服務業,即使美國所有的工業全部去掉,也就是增加1100萬人口的失業率。

而顯然,1100萬人口的失業率不會影響美國的美元霸權。只需要5%的華爾街和矽谷的人,創造全國100%的財富。剩下的人,是活著拿低保苟延喘喘還是得新冠死了,根本沒人關心。所以,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國家收益和美國國民生活的脫離。也就是說,美國的財政收入和普通人民基本上沒啥關係了!

因為美國每年的財政收入,基本上政府開支、軍費開支、醫療保險、美債利息四大項基本已經用完了,剩下的人,美國完全可以印鈔來發低保。他們有沒有工作,美國根本不在乎!不是川普,紅脖子早就被美國政府忘記了。我們居然還有人沒工作?

而美國能出現的,只能是金融危機。1960年代,美元持續走低,各國將手中美元擠兌黃金,美元成了人人嫌的燙手山竽。美國被迫破壞承諾,宣布放棄金本位制,美元成為信用貨幣,不能再兌換黃金。為使美元能成為國際通用貨幣的霸權,聰明的把美元綁在各國持續剛需的工業血液---石油上,只要石化能源未能被徹底取代,美元將仍是國際通用的貨幣。

美國不會發生經濟危機,其它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根本衝擊不了美國;而金融危機,美國可以通過世界銀行的地位來轉嫁危機,通過印鈔和無限QE把美元趕到全世界市場,至少可以拖全球一起下水,只要美元在手,在國際貿易上就什麼都可以買到。

在美元霸權還沒有打破前,美國,只能是無敵的存在。現在美元又持續走底,不知這次美國又會玩出什麼花樣 ? 各國若不能記去教訓,共謀對策,就仍將繼續被美國剝削、霸凌,各國勉乎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