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從大歷史解讀美帝霸權瓦解的必然 ( 上 );川普主義對美國的影響

 從大歷史解讀美帝霸權瓦解的必然 ( 上 )

公元前139年之前,亞洲、歐洲幾乎是隔絕大陸,世界是孤立的,基本上是你過你的,我過我的,各族之間的文明被山脈、海洋和沙漠所隔絕,科技和文明沒有辦法交流。

公元前140年,大漢武帝劉徹即位,由於長期受到匈奴的侵襲,漢武帝最大的夢想之一就是徹底擊垮他們以一雪前恥,在前138年,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想聯合各民族一起對抗匈奴。

以那個時代的技術,旅程凶險萬分,張騫這一去就走了13年,差點就死在路上,從開始的100多人,回來就剩下兩個人,不過這個事情,揭開了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此後,以長安為起點,經過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東西方開始建立了穩固的聯繫和通商貿易,歐亞非逐漸成為了一個相互交流的整體。

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裡說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北非,南部非洲被撒哈拉沙漠隔絕,一直是一個孤立的世界,以悲慘的方式進入了歷史,一千年後一出場就被歐洲人買到美洲當奴隸。我們現在也可以理解非洲地區分為北部的穆斯林「白人」和南部的黑蜀黍,差異很大。

在此之後的近千年,中國是世界商業的源頭,而在中東的阿拉伯世界成為了連接中國和歐洲的樞紐。歐洲人要買中國的東西,就必須要從阿拉伯人手裡買。

我們的茶葉、絲綢、瓷器、紙張等商品通過阿拉伯商人源源不斷的輸入歐洲,同時,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即通過廣州和泉州走海路​​經過東南亞,再到達阿拉伯世界的波斯灣,最後到達歐洲。

海上絲綢之路除了中國的貨物,阿拉伯商人還給歐洲人帶來了一種重要貨物-東南亞的香料!香料其實就是現在的調味品,肉荳蔻、丁香、胡椒、肉桂等。

物以稀為貴,在那個時候,歐洲根本沒有啥娛樂活動,就是靠調味品增加些生活的樂趣,這些來自遙遠東方的貨物非常昂貴,是貴族的專屬奢侈品,僅一袋香料就能換一小群牛羊。

歐洲人對東方的貨物艷慕不已,但是這些東西具體是從哪裡來的,怎麼來的,歐洲人一無所知,只知道在遙遠東方,有中國和印度。最後,他們只能乖乖的出高價從阿拉伯人手裡去買。

阿拉伯世界,是歐洲獲取東方貨物的必經之路。

從公元7世紀木司令開始興起,伊斯蘭教逐漸將碎片化的阿拉伯世界進行了整合,加上大量貿易利潤的湧入,阿拉伯人陡然而富,老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白話說就是人有了錢,看著氣質都不一樣了。這個時候,穆斯林要比基督徒各個方面都文明,富有和開放。

耶路撒冷被穆斯林控制,穆斯林打開大門喜迎天下客,你基督徒要來朝聖?沒問題,歡迎歡迎,我們還給你們提供便利服務。其實很簡單,當時基督徒是穆斯林的客戶啊。人家過來找你買東西,難道對自己的客戶喊打喊殺?

事實上阿拉伯人自身的創新能力有限,但作為連接世界的中心,佔了天時地利,對各種文化融會貫通,希臘的古典哲學、幾何學,拜占庭制度、基督教教義學、羅馬法典,古敘利亞和埃及亞歷山大學派的煉金術、科學研究,波斯的文學、藝術,印度的數學、天文學、醫學和中國的造紙、火藥、印刷術等都得到了吸收。

可以說全球的創新科技,都展現在了阿拉伯,就像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的發明,結果阿拉伯學了去,再傳入了歐洲。而這個時候的歐洲,又是另外一幅光景。

由於蠻族入侵,導致羅馬帝國的崩潰,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連渣都沒了,歐洲一夜回到解放前,愚昧的基督教在歐洲凌駕於世俗王權之上,上帝的旨意高於一切,歐洲人還在土裡刨食。

那個時候的歐洲就是悲慘世界,技術退步,不僅各個封建主之間搶地盤搶人頭征戰不休,王室與宗教教廷也是激烈鬥爭,農民忙活一年還填不飽肚子,屋裡人和牲口都住在一起,同吃同睡。

而中東對他們來說,是遍地流著蜜和牛奶的土地,簡直就是夢想中的天堂,尤其是聖地耶路撒冷。看著阿拉伯人躺著賺錢,自己辛苦一年還比不上人家一單生意,歐洲人氣得吐血。

終於,歐洲不甘心木司令壟斷了絲綢貿易的樞紐,以奪回聖地為藉口,向阿拉伯世界發起了持續200年,為期9次的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戰爭,但最終鎩羽而歸,啥都沒撈到,最後還是只能從阿拉伯商人那裡買東西。打不過很正常,歐洲人一邊和穆斯林打仗,一邊還要找他們買東西資助敵人,怎麼打?

這時歐洲的財富集中在港口城市手中,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熱拉亞等,他們作為阿拉伯人的二道販子將東方的貨物再分銷到西歐。在整個西歐還處於封建制的狀態下,威尼斯等城邦共和國已經是富有的資本主義商業共和國了,他們因為絲綢之路繁榮了近1000年之久。

這個時代,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是品牌商,掌控全球科技與貿易;阿拉伯世界是一級代理商;意大利城邦共和國是二級代理商;西歐的破落戶們是終端用戶。

1347年,黑死病席捲歐洲,奪走了歐洲1/3的人口,不得不說,有時候多難興邦這句話還真的有道理。歐洲人想盡一切辦法對抗瘟疫,但當時的醫療技術還是落後的放血療法,根本沒用,隨著死的人越來越多,一個想法在歐洲開始蔓延。

靠,都說我們是上帝的子民,這上帝從來沒有保佑過我們。教會,除了忽悠我們的錢,騙我們買贖罪卷,屁用都沒有。

終於,從1517年的馬丁路德開始,歐洲開始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重要意義是:世俗人權大於宗教神權。簡單的一句話至關重要,說白了就是:老子活著就是來享福的,直接跟上帝溝通。

對財富的渴望開始真正壓倒一切,資本主義時代到來了。要賺錢,最快的方案就是尋找通向東方的航海通道。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到來了。

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早期最大的紅利被西班牙人拿走了,他們在最初沒有發現印度,但發現了美洲,美洲大片土地成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這標誌著全球殖民時代到來。

這個時候的殖民時代的特點很簡單,就是殺人搶東西。很不幸,南美洲的原住民也有著不遜色歐洲的高度文明,但是他們的科技樹被點歪了,如瑪雅文明在建築、曆法、數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們居然沒有發明輪子、也沒有發明冶煉青銅,所以更不要說冶煉鐵的技術了。

上天確實不眷顧印第安人,即使是動物也分配的不公平,印第安人沒有馬,只有羊駝....沒有鐵和馬,自然就打不過歐洲人。

至少600萬南美洲原住民即印第安人被西班牙人屠殺殆盡,要麼死於刀劍槍砲之下,要麼死於西班牙人帶去的天花病毒之下,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倖存者過的更為淒慘,多數被殖民者趕去開礦。而西班牙殖民者,最初時只有168人....

西班牙運氣好到爆,在美洲大陸上,挖掘出了幾十輩子都用不完的黃金白銀,被源源不斷的運到了歐洲,理所應當的,西班牙成為全球首富。

幾乎同一時間,地理大發現同時發現了非洲南部,於是,黑蜀黍們悲慘的300年開始了,大約1250萬名黑蜀黍從非洲賣到了美洲,路上就死了一大半,到了美洲做奴隸採礦或者種地....300年期間,非洲損失了超過1億人口.....

而西班牙從南美洲搶走了多少黃金?2500噸黃金和10000噸白銀。2500噸黃金是什麼概念?佔據當時全球黃金總量的87%;隨後的幾百年,人類技術高速發展,金礦被不斷發現,即使今天202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全球第一,也就是8000多噸。德國黃金儲備全球第二,也就是3300噸。

黃金白銀堆滿了西班牙王宮,西班牙國王心花怒放,這麼多金子,生生世世都花不完啊.....

但是搶劫這個事情,幹不長久的,再多的錢,總有搶完的一天,最要命的是西班牙來前容易,不僅没有發展任何的工商業,本地的工商業基本都死光了,連貴族莊園的田都荒廢了,因為根本没必要幹這些活兒,錢根本就花不完,所有的一切都買買買。

缺糧食?買 ! 缺衣服?買!缺戰船?買!西班牙自己的工商業很快就垮了,不僅如此,源源不斷的黃金造成了通貨膨脹,各種產品價格一直蹭蹭的上漲。西班牙根本不在乎,老子有的是錢!

但是問題是,搶劫這個事情,又不是個技術活,你能搶,別人難道就不能搶?很快,英國開始搞起了國營海盜業務,下發劫掠許可證,你西班牙不是從南美搶東西到歐洲嗎,等你快到的時候,我就截胡,把你搶的東西搶了. ...

西班牙怒不可遏,老子辛辛苦苦搶的東西,這是我的勞動成果。終於,戰爭爆發了。這次的戰爭非常有趣,因為西班牙除了錢什麼也沒有,就從荷蘭,法國,英國買軍事物資。

於是西班牙一邊和英國打仗,一邊給英國送黃金;於是英國一邊和西班牙打仗,一邊給西班牙送軍艦;但是,伴隨英國技術的發展,英國越打越有錢;工業基礎,是戰爭的先決條件。

英國,是個狠角色,他是資本主義的最終代表,即使今天,美國也不如他能代表資本主義。英國,是真正做到了為了錢什麼都好說,可以做一條絞死自己的繩索賣錢,我們今天打了他的紫石英號,他明天就可以笑呵呵的和我們做生意。

約1763年,瓦特發明蒸汽機,隨後,伴隨技術的進步,用機器紡紗是人力紡紗效率的15倍以上,一個新的時代工業時代到來了。

英國的手段,比西班牙高太多太多了,他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首先英國用圈地運動把農民的土地全搶走了,把農民全部趕到了城市,正所謂要搶別人,先搶自己。英國人直接解決了土地問題,將農民的土地變成了大農場和牧場。

當然,英國有一個諺語,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很好,就是: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國王也不能侵犯公民的私有財產。英國是保護私有財產,但是要看你是不是資本家,你是資本家,當然保護了,不是資本家,人家不進你的房子,但直接把屋拆了。

農民沒了土地,只好去當流浪漢。英國女王笑了:想當流浪漢遊手好閒?想得美!於是逼著農民去打工,一天幹15-18個小時,小朋友也不能倖免,8歲開始全部去做童工。

一有技術,二有人力,三瘋狂剝削,英國的商品具備了無與倫比的優勢,伴隨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帶著技術加持,英國開始構建自己的全球化霸權。

英國的殖民體系和西班牙殖民體係有非常大的差異,西班牙是直接上來殺人搶錢搶礦,英國是將殖民地嵌入自己的商業資本貿易體系。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原料提供市場和商品分銷市場。

就比如英國經營得最成功的印度,是英國的掌上明珠,心尖子,命根子,沒有印度,就不可能有繁榮的大英帝國。整個印度給英國種棉花「後期還有鴉片」,哪怕數次飢荒讓印度餓死了幾千萬人,也要種棉花,不要種糧食。大量廉價的棉花到了英國的紡織中心,英國瘋狂的剝削工人紡紗紡布,然後再買回給印度或自己的全球殖民體系。

英國瘋狂的斂財,然後再瘋狂的做軍備。英國的海軍艦隊,無敵於天下,日不落帝國的旗幟飄揚在全球,最強大時領土達到驚人的3400萬平方公里,全球只有十多個國家沒被英國打過。那個時候的倫敦,是全球當之無愧的金融中心。英鎊的地位,遠遠強於今天的美元。

英國有了錢,【就開始不停的製造矛盾和挑撥離間,把仇恨和矛盾灑向整個世界】,全球到今天一大半的領土矛盾、民族矛盾都是英國搞出來的,英國就快樂的扮演一個仲裁者的角色;另外一個方面,為了搞平衡,今天聯合俄羅斯打法國,明天聯合法國打俄羅斯,看著歐洲大陸天天在打仗,英國人樂開了花。今天的美國人也是。奉行戰爭經濟學。

英國沒有朋友,幾乎所有國家都和英國打過仗;英國沒有敵人,幾乎所有國家都和英國結過盟做過生意。在這個時代,殖民戰爭已經不是簡單的殺人搶劫了,而是將殖民地納入自己的殖民體系。

一讓自己的殖民地做自己的原料市場,提供初級的農貿產品,印度的棉花,澳大利亞的羊毛,加拿大的木頭,非洲的礦石;

二是讓自己的殖民地成為自己的商品傾銷市場,讓自己的產品零關稅到殖民地進行銷售並全力打擊殖民地的工商業;

在這個時代,所有的戰爭幾乎都分為兩種。

一種是英國為首的帝國對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奪戰爭;

一種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搶地盤的戰爭,就是德國說的:我也要陽光下的土地!憑什麼都是你的!

1945年之前,儘管美國生於不義,鴉片貿易、販奴運動、屠殺印第安人等等這些都有美國的份,但相比較貿易殖民時代,美國代表了進步的力量。這個進步,是個中性詞,奴隸社會不好吧,但是我們要說奴隸社會對比原始社會是進步。

所謂進步,都是對比出來的,法國也在非洲殖民,但比起歐洲其它國家,公平來說要好太多了。

帝國主義列強全球搶地盤,新興的德國俄國要幹翻老牌帝國主義,昔日的霸主英國要穩定自己的霸權,終於在1914年-1918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的巴黎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主張,希望有長期而持久的和平,代表了美國的想法,給予民族自決的權利,讓他們獨立。美國這樣想,很簡單,並不是美國是信了耶穌,他們自己屠刀上印第安人的血都還沒乾:

那時的美國,因為逆天的地理環境,兩面大洋,整個西半球無強敵,平穩發展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工業強國,愛迪生等科學家在19世界層出不窮,新興技術和資本的力量迅猛壯大;1918年,美國是工業強國,英國是金融強國和軍事強國,當時美國的海軍實力,還遠遠無法和英國抗衡。

但是很可惜,美國製造沒有能力暢銷全球,因為放眼望去,幾乎不是英國的殖民地,就是法國的殖民地。那美國能怎麼辦,他美國製造能賣到印度去嗎?印度是英國的地盤。能賣到越南去嗎?越南是法國的地盤。美國能從非洲開礦嗎,整個非洲都已經被歐洲瓜分完了。

所以在一戰結束後,威爾遜興沖沖的趕到歐洲,希望推動各殖民地獨立,建立全球新秩序,奈何這個世界誰拳頭硬誰說了算,威爾遜被英國法國百般嘲諷,灰溜溜的回到了美國。

美國非常生氣,看著加拿大的木頭,澳大利亞的鐵礦,印度的棉花,南非的黃金,垂涎三尺......但是他們並沒有等待太長的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看到的是全球反法西斯戰爭,但是在美國看來,是瓦解歐洲殖民體系,搶奪英國霸權的戰爭。

法國總統戴高樂說:美國參加二次世界大戰,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我們憑什麼要感謝他?人家戴高樂50年前就把這個道理明明白白講出來了,今天還有人糊里糊塗的說,美國人幫我們趕走了日本人。

每個日本坦克裡面的鋼鐵,飛機裡面的燃油,可都是美國給日本的。陶行知從美國回國前憤怒的對美國人說: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彈炸死,請你們不要忘記,我身體的百分之五十四點四是被你們美國炸死...

20世紀30年代,美國和日本德國的目標事實上是一致的,都要顛覆英法的傳統霸權。但是日本德國顯然沒有美國聰明,當然,最關鍵的是如德國日本也沒有美國那麼好的地理環境,面對傳統殖民霸權,日本和德國直接去搶,而美國忍到了最後一刻利益最大化時才出手。

從3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60年代英法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舊時代的體系瓦解完畢,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全球從商業殖民時代進入了金融殖民時代。】

英國的殖民體系,美國根本看不上,既浪費人力也浪費物力,美國懶得去管殖民地,很多國家哭著喊著要加入美國,美國說你也配?但是全球除了少數幾個國家幾乎都是美國的殖民地,【美國的殖民統治就是你們都要用美元,我來收稅!】

輕鬆一張綠紙片,無憂無慮的掠奪全世界萬萬年。

我們往往對美國有一種誤解,什麼是美國?

歷史上的蘇聯,國土面積2240萬平方公里,歷史上的大英帝國,國土面積3400萬平方公里;今天的俄羅斯的國土面積1710萬平方公里,但俄羅斯並不是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美國,一直沒有在聯合國海洋公約法上簽字,因為美國非常清楚,美國的領海是5大洋!美國今天的有效領土,約8670萬平方公里!俄羅斯,太小了。在美國的心中,整個藍星都應該是他的。

美海外軍事基地374個,分佈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還有50多個國家,是美國覺得沒價值,根本不願意去駐軍的。甚至波蘭這樣的,想做美國的殖民地,讓美國過來駐軍,是要跪舔過來的。

除了中俄伊等少數幾個國家,整個藍星都是美國的領土,美國,從來不是大洋彼岸那個937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國家,而是二戰後建立的以華爾街為中心,統治全球的軍事、貿易、文化和金融體系。美國將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嵌入了自己的金融殖民管理體系。藍星的殖民時代,從15世紀開始,到現在,還遠遠未結束。

本章完,第二篇-詳解美帝全球金融殖民體系即將推出。


**川普下台後,川普主義仍將持續影響美國嗎?

首先需要確定該如何定義“川普主義”。有些人認為,這是川普當政時期持有的政治立場的集合,比如經濟民族主義,政治民粹主義,排外傾向和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外交上的單邊主義,等等;另一些人則把川普主義看作是川普本人的一些性格特質在政治上的運用,比如更情緒化、具有煽動性、傾向陰謀論和虛張聲勢、反科學和事實、社交網絡重度愛好者,等等。

目睹過2020年大選計票過程的每一個人都會得到這樣的印象:一如2016年希拉蕊的敗選一樣,川普的敗勢遠不像最終選舉人票所呈現出來的那麼大,有接近50%的美國選民的確將選票投給了特朗普。而更進一步的民意調查也解釋了這一半選民的投票動機:共和黨選民和潛在的親共和黨選民的確在很多關鍵議題上與民主黨選民背道而馳,比如移民。

對於前者,“川普主義”的影響被認為已經由特朗普在這一次大選中仍然堅挺的支持者數量所證明:即使是新冠疫情和BLM( 黑命貴 )連續兩場程度空前的打擊也沒有讓大多數他的支持者選擇離開,這無疑表明他的主張切中了至少一部分美國人——還是數量可觀的美國人——的主要關切,也被認為將會長遠地影響川普之後共和黨的政策取向。

對於後者,引起關注的則是一批多少帶有川普色彩公眾形象的美國州議員甚至是國會議員正在紛紛嶄露頭角:在國會,已經有既是川普支持者,也和他一樣是陰謀論愛好者的佐治亞州代表格林和科羅拉多州代表博伯特入選眾議院,在州一級,也有密蘇里州參議員喬什·霍利和阿肯色州參議員湯姆·科頓成為地方政治新星。

時勢造英雄,川普的誕生並非偶然,他的影響也很難隨著他本人總統任期的結束而結束。何況他已宣布要再戰2024。

是川普的立場造成了選民傾向還是選民傾向決定了川普立場,在眼下已經有點像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排斥移民的傾向不是一小部分人個人意見的結果,而是社會潮流。在整個美國面臨的人口結構變化面前,這種逆向的排斥和抵抗幾乎是必然的:本地白人人口的持續萎縮日益明顯,美國人口普查局預計,到今年年中,非白人將占到美國7400萬兒童的大多數。到本世紀40年代的某個時候,白人將占美國人口的49%,拉美裔、黑人、亞裔和多種族人口將佔51%。

和看上去不同,這種長周期變化的存在在現實中並不會簡單地帶來更傾向於多種族移民友好政策的民主黨的勝利,而是會首先造成美國主流白人選民的日益強烈的不安全感,而另一側的多種族移民群體卻因多樣和破碎化而更難實現統一意見。眼下共和黨內外普遍存在著這樣的預期:最有可能在選戰中佔據優勢的策略是在抱持川普主義立場的前提下避免激怒中間派選民。

政治人物的“川普化”?

與此同時,另一種超越國家、政黨和政治立場的趨勢也正在變得日益無法忽視。

川普上台前後,全世界多國出現民粹右翼政治人物,其中的一部分的確與川普一拍即合,比如在本輪新冠疫情中表現同樣引人側目的巴西總統波索納羅。National Review雜誌主編里奇·洛里 在10月26日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無論好壞,川普都是席捲媒體、學術界、美國企業、好萊塢、職業體育、大基金會,以及幾乎所有領域之內壓倒性的覺醒文化潮流的最重要像徵。”

社交網絡與它背後的普羅大眾喜歡諷刺甚於說教,喜歡脫口秀甚於變相講座,喜歡陰謀論甚於學術論文,喜歡嬉笑怒罵而非政治正確,喜歡meme( 網路迷因 )而非嚴謹科普……建制派精英在這種新生態中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作為社交網絡發源地,美國在這一新時代潮流中首當其衝,但美國政治系統尚未準備好如何應對它。

作為公眾人物,川普和他的追隨者在社交網絡上表現得更直白和粗野,並因此讓更多人感到親切,這種親和力又迅速地被轉化成了選票和民調結果。另一方面,川普們與過去建制派精英最大的不同還在於,他們不關心是否符合政治正確價值觀,也不在乎是否會得罪一部分人,用一部分人的厭惡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狂熱支持— —對於目前的美國政治生態來說這似乎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在整個美國排外情緒和不安全感日益強烈、種族矛盾也趨於激化的大背景下,與川普選擇相似路線的政治新人也極有可能會在具體政治站位上和他保持一致。

誰會是下一個特朗普?

美國媒體Intelligencer不久前推出了一份長篇梳理,尋找可能的下一個川普。按照目前的盤點,未來美國面臨的可能是“川普vs川普”之戰:可能是一個更溫和版本,比如馬克·盧比奧,可能是在意識形態(比如白人至上主義)上走得更遠的人,比如目前的密蘇里州議員喬什·霍利,可能是另一個川普比如伊万卡,也有可能川普本人還會在下一個四年東山再起……

從目前所有這些可能人選來看,被認為需要在川普的基礎上加以“挽回”的選民群體大多被鎖定在美國城市和城郊的白人選民身上,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將川普推上總統位置的敵意和排外情緒並未消失,民主黨想要的意識形態回潮還遠未到來。川普的四年以及剛剛過去的大選證明了一件事:這樣的政治站位與宣傳路線大有可為,在四年後更為撕裂和破碎的美國來說更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