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燃料---十九世纪的愛爾蘭人;開國君主與能臣猛將
工業革命的廉價燃料,十九世纪的愛爾蘭人
在十九世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白人,他們人口眾多,信仰虔誠,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帝國的子民。但他們在祖國被侮辱,被傷害,低賤如牛羊,被壓榨到最後一滴血汗,然後像割稻子一樣死去。為了求生,他們遠渡重洋,來到另一個未來的世界帝國,繼續被侮辱,被傷害,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求生。朋友,你知道奴隸制與黑奴嗎?黑奴可比他們高貴的多,這就是19世紀的愛爾蘭人。
有關愛爾蘭的故事,我們不妨從一部愛爾蘭電影談起,這部電影叫black47,中文翻譯叫黑色1847。這部電影以愛爾蘭歷史上最大的慘劇,愛爾蘭土豆大饑荒為背景。一個為英國出生入死的愛爾蘭老兵費尼終於回到故鄉,却發現母親已經餓死,哥哥則被絞死,嫂子和侄女被警察趕出家門後活活凍死。失去全部親人的老兵放棄了移民美國的夢想,決心向英格蘭人復仇。
從諾曼征服開始,英國逐漸成為歐洲最强大的國家之一,而以凱爾特人為主,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則成为英格蘭這只猛虎定期捕食的羊圈。到十七世紀,護國公克倫威爾剛砍下查理一世的腦袋就馬不停蹄,帶著他的新模範軍來征服這個鄰國,1801年,愛爾蘭正式併入英國。
19世紀的愛爾蘭處在白人世界核心最方便掠奪的殖民地。當時整個愛爾蘭已經盡數歸於英格蘭人之手,而全體愛爾蘭人則淪為英格蘭地主的佃農。愛爾蘭在自己的故鄉不但没有資格購買土地,申請獎學金,出任公職,甚至不能開設超過兩個學徒的作坊,個人擁有的牛馬價值不能超過五英鎊。
當法國大革命爆發,還有緊随其後的拿破崙戰爭,英國人忙於在歐洲打仗,受到鼓舞的愛爾蘭人也發動了起義。起義失敗後,英國宣布因為自己“保衛”了愛爾蘭,六百八十萬愛爾蘭要承担超過1.13億英鎊的債務。這筆錢是什麼概念,英國人打赢第一次鴉片戰爭也才花了420萬英鎊,折算白銀1200萬兩左右。當時清政府一年收入大約為400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愛爾蘭人積欠的債務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十年的全部收入。
此時正值羊吃人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人對本土都要刮地三尺,愛爾蘭更不用多說。規定一切愛爾蘭產品都不能出口,愛爾蘭便淪為英國商品的傾銷市場。1815年開始,為了維護英國大地主們更多的牟利,制定了谷物法,通過嚴禁外國糧時輸入英國本土來人為抬高糧價。因此,愛爾蘭收穫的糧食都被地主們運到了英格蘭來牟取暴利,而無奈下,愛爾蘭人只能依靠一種廉價高產新食物,那就是土豆。下層人吃麵包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时代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炸魚土豆從此開始主宰英國人的食譜。( Fish & Chips )
在極度窮困而没有希望的生活裏,愛爾蘭人不講衛生,没有文化,普遍酗酒(19世紀的劣酒甚至比糧食還便宜),重複著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生活,人口竟快速增加起來。貧窮才是最好的催生劑。當人的生存標準降到最低,多養一個孩子也不過是多一口粥,只要土豆够吃,能走路說話就能幹活,自然生的越多越划算。而在英格蘭老爺們看來,他們吃著豬狗食,居然還生的那麼快,又都是異教徒,根本就不是人。正所謂老百姓是芝麻,芝麻越榨越出油。
窮難的生活像在鋼絲繩上行走,墜落深渊有一陣風就够了。你想苟且下去,苦難可不會讓你苟且下去。當愛爾蘭人把土豆當做生存支柱時,巨大的災難已經悄悄降臨了。
在說土豆之前,我先說說香蕉。可能有人知道,十九世紀吃的真香蕉已經全球滅絕了,我們如今吃的不是當年的原品種。因為香蕉是一種無性繁殖的作物,每一株香蕉樹都是同一個爸爸的親骨肉,非常單一,所以抗病性極差。當一種流行病到來的時候,香蕉樹的下場就可能是滅絕。
土豆和香蕉一樣,都是無性繁殖的作物。從1843年開始,一種馬鈴薯晚疫病從美洲迅速傳遍全球。當時的土豆是歐洲下層老百姓的主食之一,飢荒不可避免,尤其是工業革命越是徹底的地區,越是如此。從1845年開始,三年多的大饑荒中,八百萬人愛爾蘭餓死了一百萬,逃亡了一百萬。1845年,愛爾蘭有八百五十萬人,而如今愛爾蘭也只有不到五百萬人口,相反,全球有近五千萬愛爾蘭人後裔。這次飢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個國家。
大饑荒,英國人也搞了點救災。從美國買來大批玉米,準備低價出售,只不過時間晚了點,到貨時間已經是1847年春天。可是愛爾蘭人没錢啊,受災的是土豆,又不是正經糧食,田租是不可能減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減的。由於這些愛爾蘭人民以飢荒為藉口不肯交出足够的租子,倫敦的地主們開始對試圖抗租的農民發起大規模驅逐運動。大量的愛爾蘭人被趕出家園,而大地主們趁機完成了新一輪土地兼併。飢荒之後是流行病,大規模流行的熱病前後又感染了超過一百萬人,至少殺死了三十萬人。
一開始英國人也搞了一段以工代賑,可飢荒持續的時間超過三年,英國人根本没辦法提供足够長時間和足够多的崗位。拖到最後,英國只能改為發最低限度的救濟糧。於此同時,英國政府可没忘記收税。三年間英國人一共向愛爾蘭下發了八百萬振濟款(一半賑濟,一半高利貸),然後從愛爾蘭收走了八佰五十萬英鎊的税收和貸款利息。更可悲的是,由於以工代賑没有持續下去,整個英國都在嘲笑愛爾蘭人是活該受到天譴。
同時,愛爾蘭人也没有資格服兵役,不過英軍允許一部分愛爾蘭人以志願兵的形式参軍,這和爱國没關系,純粹就是混口飯吃,而苦活累活自有他們來幹。第一次鴉片戰爭就有愛爾蘭人参戰,甚至還留下了名字。一個叫麥克爾·庫辛的愛爾蘭列兵,在清軍收復寧波之戰中將功折罪,拆下監獄門栓帶頭打退了翻牆進城的清軍,在軍史里留了一筆。
故鄉已如地獄,愛爾蘭人唯一的選擇就是離開,夢想是新大陸。整個19世纪,成千上萬的愛爾蘭人奔向新大陸,尤其是在愛爾蘭大饑荒之後。早期的愛爾蘭人去新大陸其實就是去做白人奴隸,靠做三到四年的契約奴隸來還清船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幸好大西洋貨運業的發達,愛爾蘭人總算買得起去新大陸的船票了,當然是坐貨艙。大飢荒最嚴重的1847年,有四萬愛爾蘭人死在這種根本不適合運人的貨艙里。從1820年代到1920年代,一共有457萬愛爾蘭人來到美國。
愛爾蘭人從英國来到美國,也不過是從一層地獄逃到了另一層。大部分愛爾蘭來到美國之後,已經是身無分文。他們當然聽說過美國西部和淘金熱,但他们中的絕大部分根本没有餘力前往還没充分開發的美國中西部地區,只能集中港口城市,而作為農夫的愛爾蘭人在這樣的地方也根本找不到工作。
他們擠在平民窟里,酗酒,打架,淪為社會邊緣。霍亂,天花,精神病,愛爾蘭社區被認為是都市裏最髒亂差的社區,明明以青壯年為主,疾病死亡率却是其他社區的己倍。在十九世紀的美國,愛爾蘭人至少有兩處死穴,天主教徒,酗酒,這兩點在清教徒為主的美國簡直是異教徒中的敗類,注定了要飽受歧視。
愛爾蘭最重要的聚集地紐約,據統計有1855年從事佣人工作的有2.9萬人,其中愛爾蘭婦女有2.3萬人。愛爾蘭男人只能從事最髒,最累,工資最低的工作,如修運河、修鐵路、建公路、在碼頭當搬運工人,下煤礦等,即使到了1877年,百分之八十的愛爾蘭男人也以此為生,以至於很少有人能見到白頭髮的愛爾蘭人。
作為大英帝國傳統炮灰的愛爾蘭人即使在大洋的彼岸也逃不了炮灰的命運。在歷次美國戰爭中被大量消耗。美墨戰爭中,墨西哥最有戰鬥力的部隊聖帕特里克營居然全部是由在美軍中服役愛爾蘭逃兵組成的,在墨西哥戰敗後,美國人吊死了這些逃兵。
最悲惨的是南北戰爭時期,整船的愛爾蘭移民剛剛在紐約落地,還没回過神來就被统一拉走,簽署了自願服役保證書,成批死在人類第一次工業化戰爭中。著名的紐約征兵暴動就是以愛爾蘭移民為主力爆發的,聯邦政府出動一萬正規軍,用重型榴弹炮才恢復了紐約的秩序。有超過十五萬愛爾蘭人参加了這場戰爭,他們為了逃避暴政而漂洋過海,如今却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相互厮殺。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南北戰爭共造成了超過一百萬美國人的傷亡。那些幸運地從戰場上活下来的愛爾蘭人發現,由于大量南方黑人涌入工廠,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了。再之後,是來自中國更加吃苦耐勞的華工,華人和愛爾蘭人尸骨一同構成了美國早期工業化奇迹的基石,“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個愛爾蘭工人的尸首。”
這就是19世纪愛爾蘭人的故事,没有救贖,無處可逃。愛爾蘭人作為第一批被動卷入工業革命的族群,他們成為兩個帝國前進的燃料,受盡了苦難。在今天,愛爾蘭魚1937年已經赢得了獨立( 北愛爾蘭 6 個郡卻屬於英國 ),眾多愛爾蘭裔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了,但他們的故事不應該被遺忘。資本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他的全身上下每一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不應該忘記這句話,也不要覺得它們裹上華美大衣之後會變得有什麼不同。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漫長的十九世紀,很多時候,十九世紀持續的比我們想象的要久的多。
**開國君主與能臣猛將
開國君主大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這種人順應歷史大趨勢而生,身邊會雲集一幫能人、賢人、狠人,從而建立一番赫赫功業。那麼功成名就之後,這些雄才大略的開國君王們如何與幫助他打天下的肱骨之臣相處?殺戮還是共享榮華?就成了大歷史天空下一道絢麗的風景。
01 殺戮與否?
開國君主與功臣的故事填滿24史,前後橫跨數千年,看似非常複雜。但仔細研究之後,就會發現很簡單。他們的關係大致如下:
第一種情況,殺功勳;代表人物劉邦、朱元璋。劉邦殺韓信、殺英布、殺彭越,殺得歷史上留下一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典故;逼得張良趕緊退隱。但劉邦好歹沒殺文臣,蕭何、曹岑、陳平等都得以善終。
到朱元璋那裡更嚴重了,殺藍玉、馮勝、傅友德等武將,也殺李善長、楊憲、胡惟庸等文臣。劉伯溫想學張良歸隱?沒門!
第二種情況,共富貴。代表人物嬴政、李世民;劉秀、趙匡胤。不論是文臣武將,都不殺。但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嬴政和李世民,文臣武將都繼續用。嬴政讓蒙恬帶大軍在北方修長城,抵禦匈奴;讓屠睢、趙佗南征百越之地。李世民讓李靖北征突厥,出將入相。而且把大將軍李勣留給自己的兒子,繼續東征西討,打下赫赫大唐江山。
劉秀和趙匡胤,基本上是用文臣不用武將。
劉秀做得相對比較隱晦,通過“高秩厚禮,允荅元功”,去實踐“偃干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學”。於是武將們紛紛解甲歸田,包括歷史上流傳的“雲台二十八將”。其實就是實控人(開國君主)通過高官厚祿買斷創業者(功臣肱骨)的股份。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也是一樣,高官厚祿買開國元勳的權力。只不過他幹得更著急,還沒有拿下燕雲十六州就急著收權。
開國君主與勳貴背後的關係,大致就這幾種情況。那麼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們,如此選擇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千百年來,這些問題一直比較吸引大眾的眼球。畢竟都是共患難出來的,如果不能共富貴,確實很刺眼。
02 如何共富貴
解釋一:性格不同。
劉邦、朱元璋來自社會底層,看了太多人性醜陋,容易猜忌,所以成功之後,容易開殺戒,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嬴政、李世民這種,出身比較高,有貴族氣質,所以成功之後對肱骨之臣容易信任,可共富貴。
——這種解釋呢,不能說沒有道理,其實很牽強。劉秀,其實出身也不高貴,反而各方面平衡得都比較好。嬴政早年的際遇其實很不好,最終也沒有過於猜忌。另外還有成吉思汗,其實和嬴政一樣,也沒殺任何功臣。
解釋二:格局不同,缺乏共享思維。
劉邦,搞什麼“白馬盟誓”,只封劉姓王;先前封了幾個異姓王,最後都想辦法弄倒了。
朱元璋,乾脆只封自己的兒子去各地當王爺,而且把子子孫孫的待遇福利搞得很好,以至於明朝末年,數量龐大吃皇糧的朱家子孫嚴重拖累了明朝財政。
——這種解釋呢,其實也牽強。
那麼本質是什麼?有兩把鑰匙:
03 歷史鑰匙
對於開國君主來說,不論是哪個階層出身,能走到開國君主那個位置上,都經歷過最殘酷的考驗。他們早已超越了出身的階級,進階到食物鏈最頂層,他們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政治家,都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當他們做戰略性質的決策時,主要看戰略大趨勢,很少會被細節影響。
戰略層面上,這些人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納天下英才為“我家”所用。劉邦晚年的《大風歌》,其實是所有最高領導的心聲。“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實就是找人給咱家守護家產的意思。
理解了這些,就很容易明白,殺功臣還是不殺功臣,關鍵要看這些功臣——時代俊傑——是否威脅到皇權?肱骨功臣是否威脅王權的評判標準有兩條:
標準之一,歷史經驗。
中國人善於總結歷史經驗,二十四史其實就是歷史經驗大總結。開國君主,會以史為鑑,總結哪些因素對皇權構成威脅。
嬴政時代,他的政治理想氣吞天下。統一六國之後,他還想繼續開疆擴土。那種情況下,人才太少。所以文臣武將都要繼續發揮作用,所以功高蓋世的王翦也能善終,所以聲名顯赫的蒙恬、李斯等人都能繼續風光。
劉邦不同,他經歷了秦末大起義和楚漢戰爭,深知傑出將帥的破壞力,所以選擇殺韓信等人。同時他又需要搞建設,所以把能臣幹吏都留了下來。
從歷史進程上來看,武將並沒有辜負西漢。諸呂威脅劉家皇權,太尉周勃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七王之亂,又是周亞夫力挽狂瀾。在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開疆擴土。最後篡西漢皇位的王莽,也不是武將。
這種情況下,東漢開國者劉秀,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時,自然沒必要效仿劉邦去殺武將。如此劉秀和他的雲台二十八將,反而在青史上落得好名聲。李世民在凌煙閣刻24功臣圖,其實就是效法劉秀,同樣也落下好名聲。
然而東漢和唐帝國,最終都亡於軍閥,這是血淋淋的教訓。所以到趙匡胤開創宋之後,再次總結歷史經驗。加上趙匡胤他自己是軍人造反起家,還沒等拿下燕雲十六州,就急匆匆杯酒釋兵權,導致宋朝先天缺陷。到南宋趙構,竟然連岳飛都殺了。
宋重用文人,最終被游牧民族征服。對漢文化底蘊深厚的南方而言,那是奇恥大辱。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對文人官吏集團前所未有地苛刻。
在大一統王朝歷史上,明是對文官最為苛刻的王朝,開國便屠戮文官集團,撤銷宰相制度,非常罕見,但也是對歷史總結的結果。
光憑歷史經驗,無法解釋所有問題。
——如果都是學前人,朱元璋就應該吸取劉邦封“劉姓王”太多,最終導致七王之亂的情形。實際上朱元璋給自己兒子封王,比劉邦還狠。
——歷史的經驗,文官和武將都有過誤國的時刻,不可能全部都靠殺戮解決。
那就是第二把鑰匙,君王本身。
開國功勳能否威脅到皇權,和開國君主本身有很大關係。
如果勳貴們比皇帝年齡大,死在皇帝前面,自然就無法威脅皇權。常遇春死得早,避開了朱元璋的屠刀。
看看不殺功臣的開國創業君主:嬴政,20多歲親政,30多歲統一中國,比李斯年輕得多,和蒙恬歲數差不多大。李世民,比凌煙閣24功臣都年輕。成吉思汗也是,起家時很年輕。——起家年輕的開國創業者,文臣武將都能繼續使用。尤其是建國之後還非常年輕的李世民,也能把文臣武將的價值最大化。
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和二十八將中的主要功臣年歲相當。趙匡胤(927年-976年),和主要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等人年歲相當。——和肱骨之臣年歲相當的開國創業者,大致能和諧相處,但武將會失去用武之地。所以東漢和北宋的開國武將都早早功成身退。
再看看殺功臣的開國君主:
劉邦比嬴政小3歲,比韓信大20多歲。韓信死時,才35歲。要知道劉邦在35歲時,還在市井中逍遙快活呢。所以劉邦無論如何不敢留一個年富力強的韓信在身後。劉邦殺韓信、英布、彭越的時間,都是公元前196年。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劉邦在,能震住他們。劉邦認為自己死後,老劉家沒人搞得定他們。劉邦臨死之前才殺掉他們,就是擔心幾位威脅到自己老婆孩子的生命和財產。看了這個時間點就明白,劉邦並非是亂殺,而是到了那個點,不得不做選擇。
再看朱元璋殺的藍玉、馮勝、傅友德,時間點也類似。在1392年之前,朱元璋並沒有殺武將。常遇春死於1369年,病死。李文忠死於1384年,病死。徐達死於1385年,病死。其中徐達、常遇春和朱元璋算同代人。藍玉、馮勝、傅友德就比朱元璋年輕許多。
1392年,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選擇年幼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如果朱標還在,藍玉、馮勝、傅友德都不用死。因為朱標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在明朝建立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威望,能震住那幫淮西勳貴悍將。
朱允炆乳臭未乾,所以朱元璋只能選擇在1393年殺藍玉,1394年殺傅友德,1395年殺馮勝。朱元璋本人死於1398年。也就是說,朱元璋殺掉最後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也是風燭殘年了。
朱元璋這時候怎麼沒有考慮留下一兩個武將輔助朱允炆,防止出現漢朝老劉家王爺造反的那般局面?也許在他心中,朱家人造反,江山還是朱家的,但無論如何也要把所有外人造反的可能性滅掉。
——開國君主屠殺功臣與否,關鍵就在於它:時間。
任何朝代,開國創業君主年富力強時,都不會屠戮功臣。如果功臣比開國創業君主年輕太多,如韓信比劉邦年輕20多歲,那就危險了。這裡的危險,也有兩層解讀。比方說藍玉,如果朱標不死,藍玉還能保住命;換成年少的朱允炆,就活不成了。湯和,比朱元璋年紀大,快掛了,就能保命。
理解了這些之後,就可以揭開很多歷史謎團。
其實歷史上很多所謂的謎團,抽絲剝繭之後,都會發現其因果並不複雜,而且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我所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