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微調課本鋼領,有感<中國> 一詞之概念
教育部微調課本鋼領,有感<中國> 一詞之概念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民勞>,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漢書地理志謂"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故周天子分封各諸侯國於東西南北四方(土),京師雒邑居天下之中,故曰中國(土)。到東周時,東戎,西夷,南蠻,北狄漸次興起,中國(土)之範籌為區分華夏與夷狄,稱呼的區域擴大至華夏各諸侯國。
從上述得知,衡量華夏與夷狄之別,不是以地域而是以文化為要素。只要認同華夏文化,奉行周禮的都是華夏中土;反之,不認同華夏文化,不論位在何處皆是夷狄。故中國一詞傳統上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區域,國界概念,數千年來,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名號。數次的大一統融合,到清朝時,各民族融合成中華民族之過程已基本完成,中國一詞的含義與區域也因而大大拓展並趨於固定。清朝,自鴉片戰爭後,在外交上自稱為中國與西方往來,但其國號仍是 "大清"。 辛亥革命成功後,才正式以中華民國為國名,簡稱中國,昭告世界,普獲各國承認,現今中國既是文化概念也是主權疆域國名。1949年後,政治上雖分裂為兩岸,但中國的內含與區域並未改變,只是各分治一部分。
既然是文化認同,漢族因盤子大、文明發展早且高於周遭地區,因此,例如五胡亂華時期長達三百餘年,這些以武力取勝於一時的少數民族,都因有意地如各式漢化運動,或無意的生活認同,界線消弭於無形,血緣因婚姻也早已融合。當然,漢族也從少數民族與外來文明吸取養分,內化為己有。故"五胡亂華"一詞是汙名化了。
天空展現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故廣闊無比;高山不攘細土故成其高壯雄偉;大海不擇細流,不論清濁,故成其浩瀚無涯。應如是看。至於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是從過往主權說起,再則,看我們使用的語言、文字、習俗、祖先堂號....,哪一不是緣自內陸漢文化!? 所以,除了別有政治意圖,否則說台灣不是歷史傳承至今地文化、主權中國的一部分,邏輯上不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