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

(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從今天角度回看當時歷史,簡直是一場鬧劇,但它就發生了。造成此鬧劇的人也都是當時的菁英份子,其中必是各種條件、原因風雲際會地湊再一起拱出來的。

1917年5月,大總統黎元洪與國務院總理段祺瑞針對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張對德宣戰,而國會多數議員反對宣戰。黎元洪立場傾向於國會。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 (依據約法,黎並無權免段總理之職 )。段離京赴天津,聲明該總統令沒有他的副署,依法無效,並策動各省督軍宣布獨立,史稱「督軍團叛變」,全國形勢危急。

黎元洪乃電召督軍團首領長江巡閱使張勛入京調停。段祺瑞也欲利用張勳壓迫黎元洪,支持張勳入京。( 類似東漢末年,何進搞不定宦官,聽袁紹建議,引董卓西涼兵進京,尾大不掉。 ) 張勳以解散國會為調停條件。時任內閣總理的伍廷芳拒絕簽署解散國會之令而辭職。江朝宗被黎元洪任命為代理國務總理,簽署解散國會之令,隨後卸任。6月,張勳率辮子軍五千人北上,駐天津,威脅北京,6月14日入京。只是,張勳與北洋軍閥關係並不深,只做過袁世凱部屬,權位不高,望也不重,何敢貿然辦復辟之事 !?

歸納原因:

1. 府院之爭,段祺瑞憤而辭職赴天津,中樞混亂。

2. 立憲派如康有為、革命黨如章太炎等反共和,成為反對派支持復辟。( 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 下聯: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 橫批四個字,旁觀者清。)

3. 有外國武力支持,如日本田中義一。

4. 獲有大軍閥段祺瑞、馮國章、陸榮廷等口頭支持。 

5. 有前清遺老,各地督軍書面簽名支持的黃凌絹,加上自己也有三萬精兵武力。

6. 因軍閥橫行混戰,對百姓狂征暴斂,稅負遠超國帝制時代,部分民意也支持恢復帝制。ˋ

為何僅12天就虎頭蛇尾,樹倒猢猻散 :

1. 張勳推動復辟後,僅封"退位"大總統黎元洪為一等公 (袁世凱洪憲尚封黎為武義親王 )。復辟本已與黎元洪本意等差距太大,且又只獲封小官 ,黎憤而辭職,讓位馮國璋,並復請段琪瑞回任總理。

2. 段祺瑞原只欲借張勳逼黎,現既回任總理,遂在天津馬廠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勛,馮國璋晉位大總統自然也反張勛,陸榮廷遠在廣西本就為觀望,何來支持!? 

3. 日本也本只為敷衍,謂支持是田中義一個人行為。

4. 各省督軍簽名的黃凌絹,被見風使舵者偷走,死無對證。

5.真正支持的 前清遺老、立憲派等人,無錢又無勢,民意更是鬆散,沒有具體團體。

故討逆軍圍住張勳住宅,在民眾圍觀下,亂槍打鳥放了5千發子彈恫嚇,欽定的黃龍旗製作尚不及 ,就宣布復辟失敗,張勳逃往荷蘭使館避難,寫" 翻雲覆雨、出予俄頃。人心如此,安勘浩嘆",責罵背信人士。 惟段祺瑞隨即發布赦令,不追究張勳責任,反通緝康有為、沈增植要為事件負責。張勳晚年在天津做寓公,努力生孩子,成績不錯,70遂病死。歷史逆流的浪花一去了無痕。

北洋時期在教科書上被描述成顢頇、迂腐、貪權戀勢等的一群,似乎一無是處。其實不然,如段祺瑞之人品與能力至今少有勘比者;徐樹錚奔襲烏蘭巴托(庫倫),鞏固外蒙主權;謀以戰勝國姿態派出第一流外交團隊出使巴黎和會,惜受阻於國內憤青之愛國運動,簽約不成又被冠為賣國賊,嗚呼哀哉! !

民國元年~十六年 ( 1912~1928 ),是民國近代史最紛亂的一部分。1912~1916袁世凱當政,死於洪憲;1916~1920皖系段祺瑞執政,府院之爭,1917張勳復辟;1920~1924曹錕、吳佩孚直系執政;1924~1928奉系張作霖執政。1928東北易幟,北伐成功,亂局稍止。細心觀察,發現規律恰巧都是四年一變,一目了然。

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