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呆若木雞與唯唯諾諾

呆若木雞,語岀 【 莊子  達生】篇。養鬥雞。十日而問:鬥雞養好了嗎?曰:“未也,方虛浮驕傲,而且自恃意氣。十日又問,曰:“未也,還是聽到聲音或者見到影像就有所反應,意思是心還是為外物所牽制。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作為鬥雞的基本素質夠了),別的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從上述得知,呆若木雞”這個詞,本是一個最高級的褒義詞。現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癡傻發楞的樣子,或因恐懼驚異而發楞的樣子。是一個貶義詞
愛讀武俠小說都知道,當一代武學宗師出場時,常會用淵渟嶽峙來形容 ,喻人品德如淵水深沉,如高山聳立,氣勢平靜自威,情緒不受外界影響。狀如木雞,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後發先至。如此態度投入,心境移出就事半功倍。和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做成一件事,除事情本身因素外,影響成敗的主要是情緒與自信。行百里者半九十,往往就是失去了穩定的情報與自信而放棄堅持,功敗垂成。故情緒穩定是真功夫,拉高層次來說,與儒家格物、佛家入定功夫相同。

唯唯諾諾,漢朝以前, 對長輩, 上司的最尊敬的應答是--唯. 如論語,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 " 唯 ".  漢朝則習慣用--諾. 史記.項羽本紀:良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 諾 "。 因此, 連稱唯唯或諾諾, 是極度尊敬順從的意思.

如今," 唯唯諾諾 "的意思變為--自己毫無主見,立場, 一味順和別人的想法與作為. 基本上與" 阿諛奉承 ", " 曲意逢迎 "的意思相當. 

附記:  中國文字之根本是象形文字,雖說有會意,形聲、假借...,是因應需要擴充而來。象形顧名思義,可望形生義。流用至今,因便利書寫、美觀等需要,大部分已很難從外表上再來望形生義。如打字,是否想過,日常用打的機會極多,卻感覺與打子本意似乎無關,如打扮、打尖、打盹、打酒、打魚、打牌、打算、打賭、打牙祭、打毛衣、打官話、打情罵俏...太多,為什麼會用打字? 若從字形,手、丁為打,手要完成釘的作用有舉、揮、擊、進四動作,以此來解,恐能破譯一些,更多老祖先的智慧,等待你來發揚,說明、補充。

讀王安石【傷仲永】一文

  誰扼殺了天才,使天才泯然眾人矣!

依王安石文意看,小仲永之天賦,被其無識的父親忙著做搖錢樹而疏忽明師教導啟發,致被所處普普環境扼殺成凡人。故父母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關鍵,明師教導是第二關鍵。到一定年齡以後的自我教育,則是天才當事人本身自我認知和期許決定天才境界。

首先要問天才兒童他們超乎常人的才智是從那來的 ? 若說是天賦,那麼有些明顯是要後天教育才可能知曉的知識,是什麼時候進入他們的腦袋 ? 個人認為這只能說是以前累世所學的積累。套句佛家語,是阿賴耶識的種子內涵一部分,種子影響現行,現行積累種子。彷彿漸修漸悟至某一世爆發頓悟。伯樂父母、明師啟發就是頓悟的引信,少了伯樂明師,天才泯然眾人矣。千里馬不遇伯樂,只能與耕田馱貨的駑馬同槽爭食。馬是其理人亦然。

此外,天才面對挫折的情商處理,對天賦發揮之境界有決定性影響。明代天才唐寅、徐文長皆因情商不足,終至潦倒;同樣的天才張居正,幼年有賢父明師,13歲時在巡撫顧璘愛才,認為天才也要磨煉,於舉人考試時刻意使其落榜,後來終成一代明相。( 自古英雄出煉獄,不經打擊老天真。)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言針對的恐是以凡才為主,但天才仍然需要,只是起點較高,其過程經歷稍短而已。至於天才的一些怪辟如孤傲、散慢,生活白癡...,只間接證明天才多是專才而非通才。陰符經謂"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 ,用師萬倍 。"就是這個意思。( 斷絕所有對任何利益的希冀期待(絕利),很簡單、很單純的專心致力在某有發展性的事物(一源)上,你的用功可以得到十倍的效果。不斷的晝夜重複,你的用功可以得到萬倍的效果。聾者善視,盲者善聽,電影" 雨人"裡能背電話號碼簿,算賭場機率的主角最是例子。)

中國古来的大音樂家,差不多全是瞎子。像師曠為了要使自己的音樂素养更上層楼,他覺得眼睛外视容易使精神耗散,所以將自己的双眼刺瞎,结果果然成為中國的一代音樂宗師。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不见可欲,其心不亂”。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 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丐於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人材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
(指後天的教育)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為愛而死的虞姬 VS 為愛而生的呂雉

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常隨項羽出征。自此,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虞姬三千寵愛在一身,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與心愛的男人馳騁天涯。霸王一生百戰,何懼險境環生,鉅鹿城下破釜沉舟,定陶之戰蛟龍出海。皆有虞姬笑傲身旁。

然而這一次,在垓下的月光裏, 項羽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唱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可以不死而死,她自知身陷: 1. 無處可逃,2.絕不落敵手,3.不再連累項羽,最終選擇香殞一瞬。 先項羽自殺以明志,既鼓勵、安慰了項羽,也為自己身後留下一抹絢爛色彩,供後人詠吟低唱。虞姬如此以卿之命期能換霸王之平安,然而獨活的項羽卻更為艱難,只能也隨之而去。

劉邦斬白蛇而起,十萬弟兄奔咸陽,呂雉就是個隨軍眷屬,絲毫沒有虞姬的威風,伴在劉邦身邊的是令她妒火中燒的戚夫人。彭城一戰,呂雉和劉邦的父親一同被項羽俘獲。朔風獵獵,當虞美人依偎在霸王身邊,華服錦繡,美艷萬千。呂雉像可憐的小羊在風中瑟瑟發抖,她被項羽押到兩軍陣前,以烹殺來威脅劉邦:“要天下,還是要她。”那一刻的淒涼和驚悸就像露珠在清晨滾落,劉邦的回答讓三軍失色:“你愛殺就殺,悉聽尊便。”是的,難道他放下武器就真的能換她生回?想想鉅野城外的坑坑白骨,想想咸陽大火三月不滅,棄天下,俱死,得天下,皆生。
隨後的四年,呂雉一直被囚在楚軍之中,受盡了折磨和淩辱,只能等待與祈禱丈夫的勝利。鴻溝和談,呂雉回到了劉邦的身邊。生,還是死,不再是個問題。然而為愛而生的呂雉,其心頭早已磨出了厚厚的繭,消融過無數風霜利劍,這繭也如鋒刃沾滿罌毒,那般冰冷決絕。殺韓信,誅彭越,造“人彘”,毒殺趙王劉如意,她冷如霜雪,艷若雲霞。

每當對比虞姬與呂雉,耳畔總依稀響起,彷彿同時從遠方迴盪傳來,虞姬的悽愴歌聲與呂雉充滿怨懟的磔磔笑聲。其實,她兩人根本無從比較起,各自做了最適合自己地選擇。我歌頌虞姬愛情的堅貞,並為她深深扼腕;我心痛呂雉遭遇,佩服她地堅毅,後人責她對功臣、對政敵戚夫人太殘忍,手段確有可議之處。其實這是體制問題,試想,她若不計殺韓信,漢之走向會如何; 戚夫人若奪嫡成功,呂雉,劉盈的命運又將會如何? (在我部落格20120504曾發表一篇"令人佩服的女人: 漢高后 呂雉 "。


附記 : 

綜關古今中外,舉凡大英雄、大志士等強者的愛情多或可歌可泣或風流不羈,然婚姻則多是或草草收場或怨偶相離,蓋他們志在偉業,本不該為世俗婚姻綑綁。當愛情與婚姻不能並存時,情愛往往會顯得更為純真美艷,甚至驚世駭俗 。此時 ,愛情面臨的不是情愛會不會變質,而是情愛要一個什麼樣的歸宿。

情愛需要激情與勇氣,婚姻需要權衡與深思。英雄面臨的不是一場尋常婚姻,不能用尋常男子的尋常辦法來處理。英雄不能逃避其本色,若英雄選擇尋常辦法,走入家庭或歸隱山林,不只英雄會失去其靈魂,而剩下與尋常人一樣的肉體生命,情愛也註定要變質。英雄的內心本湧動著有為之士的無限激情,血液裡奔流著強烈的權力慾望,其意志、靈魂、本性、智慧都是為其本色而生。為了自己的信念,可以去犧牲而無怨無悔,其品行與才華注定只適合創造轟轟烈烈的偉業。若捨此大生涯,而去譜寫生生死死的尋常情愛奇迹,只是將棟樑化作柴火,縱然也有一片光焰,那不過是燃燒自己而已,英雄的生命失去了最遜爛的光焰。一位生機勃勃的英雄鉅子,就消失殞落在平凡瑣細的消磨中。生命中最堅實的根基化為流沙,靈魂也就會不由自主的沉淪,而另一方也會更加痛苦。因為她所愛的那個強者本色已不復存在,她寄託在英雄身上的情懷、想像也已碎裂成泡影,婚姻變成索然無味的相互折磨。這一切都是輕率地把原本應分離的愛情、婚姻,強行衝動的綁在一起的結果。

大婚對英雄的情愛不是最佳選擇,甚至不該有婚姻,但英雄往往不自知。她往往把愛情的本質看得比他更清楚。若她愛上了英雄,面臨的往往是愛情的選擇而非危局,選擇是痛苦的,錯選的衝動結合其結局往往慘烈。若他有幸遇上的是知己而非橡皮糖 ,她往往會選擇放棄成為妻子的機會而成全他的本色,似完成了宗教的任務,自己卻走向遠方,但他會持續感受到來自遠方她那炙熱關注的眼神,激勵關注的欣賞著他。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生 VS 命 VS 運

生命、命運,我們習慣併聯使用,但細究發現各有含意。

生: 有體,且具體存在曰生,生著重物質。萬物有很多都是有"生"無"命"的,如石頭,礦物...,它們具體存在,也會隨著時間消蝕,風化,變成沙、泥,或化為烏有,有著成住壞空的固定程序。

命: 是有思想感情的曰命,著重精神。故生命是有思想感情的具體存在,一般所言動物都是生命。由於思想感情有層次的高低,故生命亦有化生,濕生,卵生,胎生四種,又有爬蟲,兩棲,靈長等類之不同。但都有著生老病死的固定程序。至於有一些植物,似乎有命的傾向,尚無法具體理解感受,恐介於兩者之間。

運: 是生命中間變化的過程。如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手機,廠商大量生產出來是 "命" (暫借命字,便於說明)。但被誰買去則是運各不同,有的被珍藏,有的被頻繁使用,有的立刻進入垃圾堆,墳場,其運大不同。范縝的" 神滅論" 如是觀點。物如是,人亦是,只是人可藉自身努力,做某一程度的改良。

甘羅發早子牙遲,彭祖顏回壽不齊;范丹貧窮石崇富,八字生來各有時。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萬般不由人。(算命占卦盲人。)

諺云, 命好不怕運來磨, 此語有命中注定之意, 命決定一切, 後天的運, 只是短暫波瀾花絮, 無實質影響, 努力亦無用. 又說一命, 二運, 三風水, 四讀書, 五積陰德, 又似乎有命即使欠佳, 亦可藉後天的努力, 做一定程度地改善. 命不是鐵板一塊. 關鍵的是, 誰能知道自己的命是什麼? 但是可以這麼說, 天命之事, 努力了, 最壞的結果是零; 不努力, 最好的結果是零, 故不論天命如何, 還是要盡人事.
命運就像你的掌紋,儘管再曲折,卻總掌握在自己手中 ???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不遷怒,不貳過


德國的名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是對有名的搭擋。德國當時會強盛,不但是俾斯麥這個首相行,同時也因為有這個寬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宮中,經常氣得亂砸東西,摔茶杯,有時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砸壞。皇后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威廉一世說:“對呀!”皇后說:“你為什麼老是要受他的氣呢?”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面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裡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裡出呢?只好摔茶杯啦!”所以他能夠成功,所以德國在那時候能夠那麼強盛。( 李世民VS魏徵)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有一天在后宮與皇后談笑,朱元璋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興得跳起來說:“想不到我朱元璋也會當皇帝!”手舞足蹈,又露出了他寒微時那種樣子,非常失態。當時還有兩個太監站在旁邊,他沒有留意到。一會兒朱元璋出去了,馬皇后立即對那兩個太監說:“皇帝馬上要回來,你們一個裝啞巴,一個裝聾子,否則你們兩人都會沒有命了,記住,聽話!”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不對勁,剛才的失態,將來給兩個太監傳了出去,那還了得。於是回到后宮,一問之下,兩個太監,一個是啞巴,不會說話​​;一個是聾子,沒有聽見,這才了事。否則這兩個頭豈不掉下來了?

怨天尤人”,就是遷怒的一例。一個人到了困難的時候怨天,這是普通的事。說到“怨天”,如韓愈所說的,一個人“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這是自然的現象。又如司馬遷《史記》中對《離騷》的評論:“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澹,未嘗不呼父母也。”這裡所指的“窮”,並不只是沒有錢了才叫作“窮”。一件事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就叫作窮。此時往往情不自禁地會感嘆:“唉!天呀!”脫口而出:“我的媽呀!”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人到無可奈何的時候,心理上就逃避現實,認為這是上天給我的不幸。

“尤人”,就是埋怨別人、諉過於人,反正是“我沒有錯”。古時平民文學中有一首詩說:“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行人望晴農望雨,采桑娘子望陰天。”像這樣,天作哪一種天才是好天呢?作天都難作,何況作人?所以一個人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難免的。尤其領導的人,受人物議,更是必然。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也就是包含了要我們效法天地廣大包容的氣度。

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行人望晴農望雨,采桑娘子望陰天。


【李世民VS 魏徵】用功不如用過

李世民與 魏徵千百年來一直被譽為君臣關係的典範。但回顧兩人過往處事之歷史經驗來驗證,覺得兩人都有深層不得不的原因。為洗惡名,只能動心忍性的戴上假面具,一拍兩合的演一齣戲。

李世民、唐太宗在歷史上被評為最賢明、缺點最少的帝王已是公論。所謂"行周公之事" 的玄武門之變,是他一生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他縱然能在生前看史官的記載,還囑咐史官不必隱諱,照實實錄,且其事功早已大瑜掩小瑕,但後人的評論是他無法控制的,也是他最不自信處。因此,他要在帝王最難做到的 "納諫"與" 聽言"上努力。恰巧,魏徵的到來,給他提供了好舞台,好對立面。

魏徵一生,先為隋小官,又先後投李密、李淵、竇建德、再投李建成,玄武門事變後被俘,改投李世民。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保命為先,我們不宜依此來苛責、懷疑魏徵的忠誠。但同樣," 事六主" 一事已是他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也是讀儒書的他,最難自我面對的慚德,更何況歷史的斧鉞。因此,他要在臣子最難做的" 犯顏直諫"上努力。好運,他得君行道,李世民給他提供了好舞台,好對立面。

一對有心人,兩條潑膽漢。一個 " 買賢君 "、一個" 沽名臣 ",在演戲的過程中也非一路順暢。本 "守成難、止兵戈以息民、尚儉以富民"主張諫君的魏徵,不止一次把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氣得要殺掉這個田舍翁。幸明師長孫皇后英明,早已洞燭玄機的說" 君明臣直",適時點撥俱有權勢的李世民,不要功虧一簣,好學生李世民也一點就醒。

魏徵若沒有李世明,他肯定只是凡臣一個,抱恨沒沒無聞而終。李世民沒有魏徵,會不會仍然能成為一位聽言納諫之賢君,只能臆測,但很難再碰到另一個"魏徵"。就此點言,他們是幸運的,也抓住了歷史機遇,共譜一段歷史佳話。

虛偽做假本是應受指責的,但世人的行為,只能論行不論心,論心無完人,已進入佛的境界。做之不止,久假不歸。假善人、假孝子、假用功....,假了一輩子就是真的。好的德性要行出來才是真德行,有善念而無善行是偽善。對李世民、魏徵的作為還是要給予喝采。李世民有言,"用功不如用過",李、魏就是在其過上用功,污點變動力。

李世民生前多次要看其實錄都被褚遂良等拒絕,最後問到房玄齡,終得一觀。房玄齡未參與太原起兵,在玄武門事件卻是出謀劃策,主張先發制人的要角,若說骨肉相殘玄武門事件,對李世民是慚德心病;那用陰拆人骨肉,對房玄齡同樣是慚德心病。李世民美化事件,房玄齡同受其惠。何樂不為 !?

【淺說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全書僅6075個字,簡約而深邃,抽象又實用。其戰爭原則之闡述已超越時空限制,百世而不惑。今日軍事科技的發展,雖使戰爭形態與傳統迥異,仍在動於九天,藏於九地之範疇內。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19個字是該書的戰略指導思想,其餘皆為戰術與戰法之闡述。旨在說明要慎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與老子: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也,不得以而用之",意同。故其核心思想是一個" 全"字,全國為上,乏謀制敵。

中國古代以道德治國,戰爭是貴族的紳士揖讓行為,方正之師,堂堂之陣,如同比賽,有其規則,不用謀詐。遠非現代人對 "戰爭"兩字的理解,謂" 宜將剩勇追餘寇 "。左傳: 宋襄公之言:「君子不傷傷者,不捉頭髮花白的人。古人打戰時,不在險隘處扼阻敵人。我雖然是亡國的後代,還不至於攻打還沒列陣的敵人。 」因此被冠以婦人之仁,為後世所訕笑。就知人論世言,宋襄公為其時代思想所限,泥古而無大錯。

孫子兵法則一反周朝之仁義治國思想,說" 兵者 詭道也 "。打仗就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善兵伐謀。但孫子兵法之<詭>字又不能盡以欺、騙概念來蓋括,而是變也。勢者因利而制權。戰場瞬息萬變,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否則無異紙上談兵。僅熟讀兵書,無法成為傑出軍事家,趙括就是佳例。岳飛說"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最能說明。

今世對孫子兵法的運用早已超出軍事,其原理原則廣泛被工商企業界衍申運用。惟用致勝爭強之兵法,套用在互利共榮的非軍事部門,如何運用的恰到好處,最為關鍵,過當則形成詭譎紅海一片,蓋勢用盡矣,恐禍大於福,亦超出孫武著兵法之本意。

戰爭被視為是貴族的紳士揖讓行為,不僅存在於古老中國,在古歐洲的騎士精神,其決鬥也同樣有禮、有節、有規則,點到為止。
有人評孫武,說" 詭道有餘 ,仁義不足 "。我也常在想,孫子兵法畢竟是2千年前,孫武一人所為,究竟有無罅隙缺漏 !? 遍觀孫子兵法,似未提到長期消耗戰之【拖】字訣,抗日戰爭就藉此轉劣勢為優勢。



**  孫子兵法 :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中國的崛起,在國際社會裡,激起一股疑懼、不安的氛圍,不確定未來中國會怎樣對待他們。在東南亞,中國衰弱時,華人在政治上被歧視的情況下,藉自身的勤奮已高份額的控制當地經濟,一旦中國強大,其恐懼心理可以理解。因其原因、實力各有不同,相對應中國心態與方法亦大不同。

美國是現行霸主,不願見挑戰勢力的崛起,但也已無法以武力壓制。中國面對美國,在戰略上高喊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國,同時強化與蘇俄與歐洲關係,在戰術上全方位外交為表,投資加金援為裡,在經濟上則是東協加三,RCEP對抗美國。這就是典型的伐謀。外在沒有絲毫煙硝味兒,但棉裡針。

對日本,中國則採關閉一切官方溝通管道,政府對外回應亦止於外交部發言人層次,下駟對上駟,僅私下民間留有一小門開放交流。中國駐外使館則藉歷史事實,運用駐在國媒體全方位批日。這就是典型的伐交,縱橫捭闔,言詞交鋒尖銳。

至於越南,中國應對之道是以三戰舖陳伐兵之勢。所謂三戰是指法律戰,輿論戰與心理戰。除外交部門之嚴正警告,要求道歉、懲凶與賠償外,已兩次端出正式文件,如九段線之劃定在1947年,當時各國均無異議,國際海洋法成立在1982年(1994才正式生效),再如1954年越南總理范文同正式書面承認南海是中國固有之疆域的外交文書,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放文件給所有聯合國會員國家,先求師出有名,站在道德制高點。宣傳越南之失,促其自知警悟,懸崖勒馬。同時兵陳邊境,軟硬兼用。若仍一意孤行,戰火煙硝,恐隨時會起。這就是典型的伐兵,為攻城做準備。

附記 : 一個社會乃至於整個國際,在某種體制或力量下運作久了,人民會去適應而安於現況。對於任何新的,或潛在可能來到的改變力量,總是充滿疑惑而產生恐懼。看歷史上變法大多失敗,其原因一言以畢之, "民曰不便"的抗拒心理,最為明證。若現況惡劣到無法忍受,相對應而起的則是革命。歷史上的革命成功,絕大部分是基於" 厭舊" 而非" 喜新"。新,最多只是憧憬,共產主義快速興起,就是憧憬的證明。

一般所說的文明只能說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即使未被揚棄,也已變成物質的附帶。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飢寒則必起盜心,最能說明。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埃及、巴比倫、印度,後三者早已名存實亡,埃及、印度早已非古文明者,巴比倫也只是伊拉克、伊朗之一部,唯中國一以貫之,實拜祖先英明,把文字和語言脫鉤,拜始皇文字統一的早,使域內即使語言不同,不妨害文化傳承與溝通。但百年的失落與屈辱,外人有中國文明西來說之議,自己則也早已喪失自尊心與自信心,附和洋議,高唱全盤西化說。睽諸歷史,中國亦數次迭經起伏,南北朝更長達四百餘年。好在歷史是循環式前進,也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只是期間的長短。當人類文明載體毀壞,就全體滅絕入一大劫,新生命,新人類文明再重新次第發展。依據佛教"留形住世"說,佛陀涅槃前曾囑咐四大弟子留形住世:大迦葉 賓頭盧尊者 羅睺羅 君屠缽歎,無始劫文明仍有所傳承。因此,就長期言不必太在意,只是對當世人,有些情何以堪虞?  20140624 FB


** 戰事思想之演變: 以實例說明。一次大戰,德國施行無限制潛艇戰術,美國被迫參戰,採取大規模報復手段,不惜成本大破壞獲勝。二次大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瞬間美國死傷慘重,遂參戰,諾曼地登陸與跳島戰術、轟炸東京也是大規模報復手段,不惜成本大破壞,外加兩顆核彈獲勝。越戰期間,美軍仍採大規模大破壞之戰爭手段,無奈越南以坑道游擊戰對應,舊戰術戰法失靈,且自身陷入" 費留泥淖 ",政治、道德、軍事成本極大,國內反戰,引發政治危機。1999年,20世紀最後一場的科索沃戰爭,美軍零傷亡,一時" 以信息技術為主導之精確指導武器,使戰爭走向局部非暴力,少傷亡之仁慈化謂為主流。但再從日後戰事如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觀之,慈化戰爭是理想,與孫子兵法" 伐謀,全國、軍、旅、卒、伍為上;攻城、野戰,破國、軍、旅、卒、伍為下相對照,攻城野戰也仍是必備之必然最後手段。

對於' 費留 '的解釋引用了《中平兵典》的思想對'費留'解釋為'戰無功、勝無利,費道也,行無為、治無用,留道也,戰勝攻取,不隨其功,主亡主凶,主亡主凶者;命只曰'費留''費留'並非一種概念,而是強調了費道和留道,簡要的說;雖然戰爭勝利了,卻未能達到戰爭的目的,戰爭勝利後,又不能很好的鞏固勝利的果實,即使戰爭勝利了,也會迅速的導致失敗。

什麼是宗教 ?

什麼是宗教 ? 

人的思想意識和情緒,有個假設的寄托,這就是宗教。不要追根,沒有理由,只要信,不要問,宗教是不准問的。追跟究底的問就是哲學了。

宗教無罪,信教有罪。宗教是個人心性寄託之彼岸,也是團體罪惡之源。 若不能把信教局限於自身,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妄解經,勿己所欲,強施予人),否則越是積極虔誠者,視自身為救世主,故罪惡越大。人誤宗教,還是宗教誤人,已分不清了。

1540年哥白尼的地動說論點引起極大的騷動,除了少數科學家之外,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反對,包括羅馬天主教、馬丁路德、約翰喀爾文等宗教家都予以大力的抨擊,並將之列為邪說異端。教會為了鞏固權威於1616年宣布:「哥白尼學說為異端,地動說違背聖經教義,不得任意傳授與公開談論」。

1622年烏魯班八世即位羅馬新教皇。1632年伽利略撰寫《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宇宙論的對話》,來解說兩種宇宙論的觀點。隔年,伽利略就被押到羅馬宗教法庭總部,並被指控為「反對教皇、宣傳異端」的罪名,可憐的伽利略在布魯諾被燒死的陰影、和不堪身心折磨的情況下,終於口頭上承認自己學說的錯誤,並接受無限期在家監禁的處罰,直到教會滿意為止。

1984年,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六世公開發表談話,承認當年教會迫害伽利略的行為是錯誤的,伽利略長達300年的冤屈終於獲得洗雪。

從近日20140816美國密蘇里州佛格森市的黑人抗爭活動,已四處蔓延至紐約、洛杉磯,有燎原之勢。美國白人警察對有色人種的歧視對待,黑奴、黑白隔離時期不說,日常就發生不斷,像1992年洛杉磯黑人因Rodney King被四名警員圍毆致死,引發暴動"We will treat you as a king" 成一時反諷的流行語; 1994年辛普森杀妻案,看似一般刑事案件,由於掺入種族問題,引起極大震撼。所謂民族大熔爐,文明衝突不斷,深層原因就是種族歧視。現在文名色變的"IS"組織,殘酷的無道德底線,它之所以會如此,核心也是宗教,宗教教義、教條高過世俗之道德觀念。佛洛伊德有言" 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稱為博愛的宗教,對於那些不屬於它的人們,也一定是冷酷無情的 "。你說它殘忍,它說我救世。怎麼說呢 !?

睽諸歷史的經驗,歐洲的黑暗時期、禁錮思想,宗教對立、教派紛爭...,尤其是1096~1291的九次十字東征,其禍害慘又長。看中東現今之情勢,尤為歷歷,宗教、派系之爭,已是罪惡淵藪,能不痛心。唯有中國的文化發展,倡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廟宇裡眾神同祀,信徒也一香多拜,毫不衝突。你可以本位的斥為功利性濃,換一個角度講,"宗教"本是不分家,善神貴人不嫌多,求個心安,又有什麼不妥 !?

附記: ** 【政教合一必亡】

世界人類文化,站在宗教的觀點來看政治,好像每一個地區的政權,不過是由宗教製成的一個作品;相反的站在政治立場來看宗教,任何宗教不過是政治上的一環而已。凡是純粹的宗教徒,最好站在政治的立場來看宗教。西方的宗教不去管,在中國的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政​​治如果扯上了宗教問題,便非失敗不可。
中國歷史上,秦漢以下,三國時的黃巾張角、元朝的白蓮教,近代如紅燈照、義和團、太平天國等都是政治扯上宗教關係。凡政治扯上宗教關係來玩的,非失敗不可。西方的十字軍東征,這麼大一個戰爭,為了宗教的觀念而起的,成功了沒有?失敗了。現今除了伊斯蘭教國家奉行政教合一制,西方國家多在憲法明載,政教分離,一般學校不得教授單一宗教課程。

今日假使不脫掉宗教的外衣,不打開宗教的大門,還是閉關自守,對所有宗教而言,便有八個字的定論——“關門主義,自殺政策。”宗教是誰在排斥?並不是宗教之間的鬥爭,而是自然的發展,科學文明在捉弄宗教。(克隆技術已威脅上地創造生命 )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改變歷史的青年對決

雖說時勢造英雄,英雄切莫問出處。

BC202年垓下之戰,29歲的韓信(BC231~196) PK 30歲的項羽(BC232~202)
項羽在25歲時,正處於BC207年鉅鹿,打敗章邯後,各諸侯" 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之顛峰期時,韓信24歲,在漢中登壇拜將,展露頭角,伺機強強對決。

韓項二人,軍事上赫赫戰功,史上鮮有出其右者。他們的成功因素基本相同: 軍事才略、勇氣與信心。
韓信作為统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败绩,天下莫敢與之相争。垓下戰前,項韓未曾捉對廝殺。

項羽鉅鹿破章邯、彭城敗劉邦、克滎陽,百戰百勝,未逢敵手。東城快戰,項羽率28騎猶能數潰漢兵,證明自己非不能戰。雖垓下烏江自刎,仍未言敗。

他們的失敗都在其個性上,柔情一面之弱點。
韓信敗在對小恩小信之優柔,在關鍵時刻不聽蒯通之言「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君疑臣,臣必死相勸。但韓信始終抱著「漢終不負我」的幻想,說什麼"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不忍棄劉邦而三分鼎立,致有鐘室之禍。"夷三族"下場極慘。
項羽之敗在其過於自負與急於炫耀父老的個性。在"天下侯王一手封"之功業高點時,不聽韓生之言據守關中,而急於說什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給韓信竄起之機會,遂有烏江畔,天亡我之嘆聲中自刎。

韓信,項羽都是英年早逝,失敗的悲劇英雄。兩人之事功,在司馬遷生花妙筆之下創造出70餘個成語,如錦衣夜行、衣錦還鄉、沐猴而冠、胯下之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國士無雙、解衣推食、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一飯千金、背水一戰、多多益善、推陳出新,問路斬樵等。( 問路斬樵是有關韓信成語中,唯一一個帶有負面意思。只是其出現的時間甚晚,是明朝時期,恐為小說家添"花"之筆,堪疑。另謠傳象棋,風箏都是韓信所發明。(相傳堯發明圍棋)

附記 :

韩信點兵多多益善,如何點,自有其一套。舉例 : 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餘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3人;站7人一排,多出2人。在兵荒馬亂時,時間緊破你能立刻知道確數嗎 !? 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73 ( 用最小公倍數。先算排數的最小公倍數,105,因大於1000,故擴為1050,再算多人數排7,與少人數排3地最小公倍數21,再加上多人排之餘數即可。)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忍辱包羞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

胡曾 :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敗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易實甫: 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無命欲從龍。咸陽宮闕須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李清照,王曇皆有詠項羽詩。

時代考驗青年 青年創造時代; 英雄造時勢 ,時勢造英雄 英雄莫問出處

漢中對 VS 隆中對 【秦末與漢末的兩篇戰略文告】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全文重點在: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佔領益州,建立三分天下根據地,再聯吳抗曹。

信拜將禮畢,上坐。漢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 ​​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馀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全文重點在: 項羽匹夫之勇,不能任屬賢將;婦人之仁,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實失天下心。
於是韓信獻計 : 樊噲明修棧道,韓信將奇兵,出勉縣,穿秦嶺,暗渡陳倉,敗章邯一舉平定了雍、塞、翟三秦大地,俾與楚項爭天下。

隆中對旨在三分天下而鼎立;漢中對旨在一統天下 。在秦後中國大一統之觀念而言,諸葛亮已居下風;在戰略事功上,善於治國,拙於征伐的諸葛亮六出祈山皆敗,又失一籌。但在歷史評價上,諸葛亮遠在韓信之上,主要是諸葛亮在道德上的公、廉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忠義氣節。( 公生名,廉生威 )


看國際現勢,活用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 :"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一個社會乃至於整個國際,在某種體制或力量下運作久了,人民會去適應而安於現況。對於任何新的,或潛在可能來到的改變力量,總是充滿疑惑而產生恐懼。看歷史上變法大多失敗,其原因一言以畢之,"民曰不便"的抗拒心理,最為明證。若現況惡劣到無法忍受,相對應而起的則是革命。歷史上的革命成功,絕大部分是基於" 厭舊" 而非" 喜新"。新,最多只是憧憬,共產主義快速興起,就是憧憬的證明。

中國的崛起,同樣在國際社會裡,激起一股疑懼、不安的氛圍,不確定未來中國會怎樣對待他們。在東南亞,中國衰弱時,華人在政治上被歧視的情況下,藉自身的勤奮已高份額的控制當地經濟,一旦中國強大,其恐懼心理可以理解。因其原因、實力各有不同,相對應中國心態與方法亦大不同。

美國是現行霸主,不願見挑戰勢力的崛起,但也已無法以武力壓制,遂在戰略上強化圍堵,高喊重返亞太,戰術上縱容日本改變二戰後之國際局勢,挑動馬前卒騷擾中國,經濟上鼓吹TPP 抵制。中國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在戰略上高喊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國,同時強化與蘇俄與歐洲關係,在戰術上全方位外交為表,投資加金援為裡,在經濟上則是東協加三,RCEP對抗美國。這就是典型的伐謀。外在沒有絲毫煙硝味兒,但針鋒相對。

日本賊心不死,且恐懼中國報復百年世仇。千方百計拉攏美國做靠山以對抗中國。藉東海釣魚台列島主權問題挑事,今天香格里拉、明天G7國際會議等場所散佈中國威脅論。現中國則採關閉一切官方溝通管道,政府對外回應亦止於外交部發言人層次,下駟對上駟,僅私下民間留有一小門開放交流。中國駐外使館則藉歷史事實,運用駐在國媒體全方位批日。日本對美國軍事支持之決心程度仍有懷疑,況國內反對修憲等聲音不斷,經濟亦未見改善,安倍能撐多久 !? 因此內心是焦慮的。這就是典型的伐交。縱橫捭闔,言詞交鋒尖銳。

至於越南,既無美國的靠山,也沒有日本的實力,佔領中國南海20餘島礁,並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盜取資源,中國多已容忍。不料越南竟對中國在西沙中建島陸硼仳連區17海浬範圍內作業的981第一口井探勘作業進行實質騷擾,實為不智。在海上是軍艦,漁船齊出衝撞,蛙人之佈索軍事破壞行動;在陸上則縱容排華,燒砸破壞華人投資場商...等不理性行為。

中國應對之道是以三戰舖陳伐兵之勢。所謂三戰是指法律戰,輿論戰與心理戰。除外交部門之嚴正警告,要求道歉、懲凶與賠償外,已兩次端出正式文件,如11段線之劃定在1947年,當時各國均無異議,國際海洋法成立在1982年(1994才正式生效);再如1954年越南總理范文同正式書面承認南海是中國固有之疆域的外交文書;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放文件給所有聯合國會員國家,先求師出有名,站在道德制高點。宣傳越南之失,促其自知警悟,懸崖勒馬。同時兵陳邊境,軟硬兼用。若仍一意孤行,戰火煙硝,恐隨時會起。這就是典型的伐兵,為攻城做準備。

【友誼】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是管仲成名之後所說,雖愧色摯友,仍有自表之嫌,若在失意時如是說,時人當笑其無恥。

時人常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因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終生不復鼓琴;張劭與范式的雞黍之交,重然諾、守信義和死生不渝的交誼。然時人所謂之友誼,多為利益之交,而一旦發生衝突,則反目相殘,傾軋之事瞬時而至,友誼最終成了經不住品嚐的棉花糖,在利慾熏心面前剎那間融化。《史記》中記載的龐涓與孫臏、韓非與李斯的故事莫不如此,而張耳、陳餘之「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最終以陳餘的頭顱落於張耳之手而謝幕。

司馬遷感歎道,為什麼他們曾是那樣真誠地相互傾慕、彼此信任,而後來又那麼決絕地相互背叛、彼此傾軋,彼此的態度是那樣的乖戾呢?難道不是為了權勢、利害相互交往的嗎?死生契闊,談何容易! 不怕帽兒綠,只要頂子紅。
真正的友情不是秀給人看的棉花糖,大多數時候它是默默無聞的,過於膨脹、過於聲張的表演,在甜蜜的誘惑面前,往往瞬間融化。當刎頸之交早已塵封,也就僅供回憶而已,一旦回歸現實,窘態立刻暴露:「生,還是死,這的確是個問題。」因為「一死一生,乃知交情」。所以,一個人在患難時刻,看看誰還站在你身邊。

【哀潘金蓮】

哀潘金蓮之遇,嫁了不該嫁的人;憐潘金蓮之情,愛了不該愛之人;惜潘金蓮之為,殺了不該殺之人;恨傳統之不公義,扭曲了人性。潘金蓮是耳熟能詳的小說人物,在父權社會衛道人士的渲染下,數百年來已成為淫蕩、無羞恥、殺夫壞女人的代名詞。

首先,在當時女性受壓迫的社會制度下,潘金蓮反抗大戶逼婚,不慕財勢,只憑這一點就先令人佩服。選擇無奈的報復性下嫁不能風流的武大,以杜糾纏。代價是長久的情感壓抑與生、心理之苦悶。鮮花牛糞能不令人哀嘆噓唏。

潘金蓮是愛情至上的主動追求者,且心思靈巧,善於營造生活情趣。當看到從不知曉有未謀面,高大威武有氣力 的小叔時," 懮飢 "的潘朵拉盒蓋被打開。不顧與武松已定性的社會關係,從偷偷摸摸的過度關懷;到曖昧言語調情,挑唆喝雙杯酒;終至嫂叔共爐烘暖,酒要雙杯,火要常熱,發嗲攤牌,要武松喝她喝殘了的半杯酒。武松則是明明白白的從閃躲裝糊塗敬嫂,終至潑酒於地拒嫂,並祭起道德大棒與拳頭表示絕決。(水滸傳第23回)

武松與潘金蓮的愛情發展本有三種可能:
1. 潘金蓮理解武松對她的拒絕,並將其感情昇華為敬重與欣賞。
2. 潘金蓮無可奈何的接受武松的拒絕,回到原來生活軌道。
3. 潘金蓮由愛生恨,並遷怒武大,投入西門慶懷抱。

由於武松拙劣的拒絕方式,雖然把潘金蓮推離了自己,也推離了武大,並使潘金蓮發現道德與自己的幸福竟是如此尖銳對立,因此,她恨命運、恨社會、恨倫理道德,遂走向最差的第三條,終投入西門慶懷抱。潘金蓮雖有不是,武松卻要負大部份責任。可憐呀 !!

武松也因哥嫂的死,而徹底成為一個無親無掛的獨行客,只能落草投梁山泊水寨。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愛情我們不能接受,但沒有什麼愛情不能理解;總會又一些愛情我們不能報以愛情,但沒有什麼愛情不能報以溫情;總會有一些愛情我們必須拒絕,但沒有任何愛情我們可以嘲弄和譴責。若武松拒絕的方法是人情世故與人言可畏的情與法律難容的說理來拒絕,或能使潘金蓮產生顧忌,而將對武松地愛情因顧惜昇華。至少不會衍發如此悲劇。ˋ

水滸傳通篇說英雄少有愛情,縱提到如林沖自私休妻、嚴婆惜背叛宋江、李固和盧俊義老婆紅杏出牆...等情事,多是男的每日只顧打熬力氣舞槍弄棒,而疏於滿足妻子在情感與生理上的滿足所致。王矮虎與扈三娘雖也是怨偶,王矮虎卻愛風流而無此憾。潘金蓮與武大最是悲劇典型。


** 水滸的女仕們 :

顧大嫂、孫二娘 : 身活的男人婆,毫無女人味兒。
潘金蓮、潘巧雲 : 身死於禮教下的硬刀子。
扈三娘 : 哀莫心死於義下的軟刀子。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罵人的髒話】

【罵人的髒話】Foul Language 罵字可宣洩情緒,消氣化痰,既能克敵制勝亦可能惹火燒身,功用大矣 !

國罵的起源周,《戰國策 .趙策》載: “ 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
曰 : 叱嗟,爾母婢也!'卒為天下笑。”齊王問候周人的母親。


英語裏的罵人話,總是會和宗教意識掛鉤。如罵人「邪異」、「異端」、「反基督」、「邪惡」、「瀆神」、「迷信」等。
在世俗的君主威權時期,權力傾軋,派系鬥爭加劇,不同政治勢力為了鞏固自身的正當性,粗口髒言的指向亦隨之改變。如罵人「叛徒」、「亂賊」、「懦夫」等。這種罵人的語言,是要藉罵人來排斥異己,收編「團體內的忠誠」。


為了政治權力鬥爭和出現的粗話髒話,後來在民族和種族主義的煽動下,延伸出許多「國際罵」,甚麼黑鬼、苦力、中國佬等,而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亦負隅頑抗,罵白人為白種豬,洋鬼子等絕不口軟。

20140207美國負責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努蘭女 士日前與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皮雅特在電話交談時脫口罵道:「Fuck EU!」(去他的歐盟 ),舉世譁然。

時下的罵人語言,大略可分成階級主義和性別主義兩大類。如罵人「傻B」、「浪蕩」、「下流」、「無知」、「不要臉」、「流氓」、「惡棍」、「無賴」、「王八蛋」、「暴發戶」、「不三不四」、「下三濫」等。這一大堆罵人的話,都是「身分道德化髒話 」的一部分。另外是性別主義。性別方面所造成的髒語粗話多和生殖器官有關,如三字經、五字經多屬之。但有些如" F "、" TMD "、"去你的"等,因太普遍有時只是口頭禪,並無辱罵之意。


罵可以是優雅的,也可以是粗俗的。前者要訣在罵者的學識,多用典故成語,罵人不帶髒字也,但受者也不能太差,否則對牛彈罵。高明的罵,會像煲湯灑鹽一樣,恰到好處帶出湯的鮮味,不徐不疾的隨風潛入,潤細無聲,使受者品味;笨拙的指罵卻是一道颱風,聲驚四座,吐沫飛竄,受者亦拍案而起,喧斥以對。

看歷史上的名罵 :


【諸葛亮罵死王朗】: 曹魏軍師司徒王朗對孔明說:“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王朗首先說出一大套理論,甚至勸諸葛亮“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諸葛亮聽後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汝既為餡諛之人,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後人有詩讚孔明曰: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還不如女人】;西安事變,國民黨救援意見分文攻、武略兩派。何應欽、戴傳賢等為武派。蔣脫險後,語帶譏斥說武派 "見識還不如一個女人(宋美齡)。"老夫子戴傳賢氣得用雞毛撣子把一個珍貴花瓶給砸了。何應欽則沒有如此強烈感受。

【四大檄文,非黑即白之罵】;陳琳<討曹檄文>,曹操反愛其文采,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武則天責宰相遺珠於野,朱升《朱元璋北伐檄》,曾國藩《討粵匪檄》。

* 別具風味的罵: 【打情嗔怨的罵】,受者一天沒挨幾句,渾身癢癢不對勁兒,此景多是女罵男,難得 !
【潑婦罵街】,街頭一景,髮張手演,聲色俱厲,不相干地旁人聞之,洩氣噴飯;
【吳濃軟罵】,猶如對口相聲,淺吟低唱,配以挽袖捋胳膊,恰如看戲;
【當丘八穿草綠服的】,語不帶粗言既不夠味兒又不服人。粗,才建立革命感情。

【彌衡赤身擊鼓罵曹,罵出殺身之禍。】

曹操問道:“今日老夫大宴群僚,你彌衡當著百官之面赤身露體究竟是何用心?”
彌衡微微一笑,說:“赤身露體,方顯得我禰衡是個清白之人。”
“那你說說這裡誰是混濁之人?”
“你 曹操就是個混濁之人!”
誰知 曹操聽了卻絲毫未惱,仍不動聲色地道:“既然你說老夫是混濁之人,那就說說為什麼吧。”
彌衡毫無所懼,慨然應道:“你不識賢愚是眼濁,不納忠言是耳濁,不讀詩書是口濁,常懷篡逆是心濁。我彌衡乃是天下名士,你身為丞相卻將我用為鼓吏,難道不是混濁之人!”
曹操聽罷哈哈大笑,說:“老夫興兵以來,橫掃天下,赫赫威名無人不曉。你不過是個狂妄無知的小兒郎,竟敢在老夫面前自誇自量,真是太可笑了。”

曹操想出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他知道荊州的劉表是個性情暴躁的人,如果派彌衡去荊州勸降劉表,依劉表的脾氣非把他殺了不可,這樣一來,非但可以將彌衡除掉,自己還可不擔那殺害名士的惡名。彌衡果被劉表部將黃祖所殺。

【瑣瑣以為能,察察以為明】

胡適先生一九三五年曾經在《獨立評論》撰文勸告當時的蔣介石委員長不要干涉他職權之外的事,「其實這不是獨裁,而是打雜;這不是日理萬機,只是侵官」、「最高領袖的任務是自居於無知,而以眾人之所知為知;自處於無能,而以眾人知所能為能;自安於無為,而以眾人之所為為為。凡察察以為明,瑣瑣以為能,都不是做最高領袖之道」 ,句句是學問,不是學術。

胡適當年勸蔣介石不要「瑣瑣以為能,察察以為明」,是希望他「不可多管細事,不可躬親庶務」;馬英九若想在有限任期內還能稍有作為,實在該重讀一遍胡適文章,體悟無知、無能、無為之訣竅。

五月下旬,馬英九到馬祖勞軍時,跟外島官兵大談特談的話題是酒駕。各種數據倒背如流,從二○○六年的酒駕死亡人數七二七人,背到去年的二四五人,再背到今年與去年相比,死亡率大約減少四成左右;談警察人數、預算比,臉書對方仰寧被按讚之數量多寡,令人匪夷。

又如李安和蕭青陽在文創領域大放異彩、張逸軍與陳星合都登上太陽劇團的舞臺,古又文和吳季剛也在國際服裝設計界大放光芒;四年來,我們臺灣子弟更在歐、美、亞等各種國際發明展與設計展中,屢屢拿下總冠軍。" 讀這一段你知道這是20120520馬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全文嗎 !? 除了李安較熟悉,吳季剛我聽過,其他我皆耳生,日理萬機,軍國大事的總統怎麼會去注意這些雞毛蒜皮,不解 ?這就是落入瑣瑣以為能,察察以為明地陷阱,還自以為是親民,關心民瘼。其實不只馬英九,太多人皆如是,對八卦瑣聞興趣高於一切。

西漢,漢文帝明習國事,早朝時問右丞相楊勃" 一年秋決了幾個獄囚? 勃不知;又問"糧價如何? 勃又不知。勃惶愧,汗流濕背。漢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同樣問題,陳平坦然說"各有主管者,問決獄,責廷尉;問錢谷,責治粟內史"。 漢文帝說" 那麼卿所主何事?" 陳平說"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宰相(行政院長)尚已只重政、戰略規劃事宜,何況總統級。諸葛亮不總是事必躬親,食少事繁而活活累死 !?


【說閒話】 【{說髒話】

 **說閒話

沒有人自稱喜歡道聽途(塗)說,蓋德之棄也,但人人都樂此不疲。中國人說: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外國人說: 大人物討論思想理念,一般人議論天下事宜,小人物談論別人閒話。前者太嚴肅,說多了累;中者瞎子摸象各說個話,聽久了煩;唯有後者,既探人隱私,又滿足好奇,饒富趣味。何況八卦、小道還可以賣大錢,看狗仔滿街橫行,八卦雜誌永遠高居銷售榜首,最是說明人性陰暗面。矛盾嗎 !?

其實,更有人會高興自己是流言主角,不惜自製,熱炒以搏版面,既熱衷那份被關注的感覺,又站在舞台中央搶鎂光燈,致於燈滅後的指點譏嘲,那是從來不以為意的,他們最知道人性善忘。千萬別說這只是藝人明星或 AV 的伎倆,各行各業都有,政客們炒得最來勁。認為比被人談論更糟的就只有是被人遺忘,不被人談論。

坐下來説别人, 站起來被人說。誰跟你說閒話,亦會說你的閒話。似乎閒言話語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多少人可以像 麥當娜 、Lady Gaga  那樣完全不理會別人怎樣看自己?認為人們怎樣說我 ,與我無關。所以她能我行我素,奇裝異服,妖冶怪誕。但這種完全自我中心的行徑,雖未違法,但道德上恐違善良風俗,作錯誤示範,此為她們被非議的原因。別人的閒話,我們要留意,別太在意,有則改之,無則如秋風過耳,不留痕跡。

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口誅筆伐,人言可畏,說得就是閒話。英國黛安娜王妃不就是被小報鋪天蓋地的口筆給逼死,活生生的例子;莫妮卡.陸文斯基因為愛錯了人,成為"負面"女人代名詞;豔照門事件頻發就更不用說了。 當公開羞辱成為商品;揭發隱私成為產業 ", 羞辱文化的網路市場就出現、點擊越多,市場越成長、茁壯。你我可能已經或將會是下一個網路霸凌、線上羞辱的對象。

**閑說 "髒話 "

"髒” 這個概念,該怎麼界定什麼東西是髒?没有什麼東西本質上就是髒的,是放錯了位置的東西才是髒的。飯菜,在碗裡就是乾淨的,掉到了地上才是髒的。泥土在花園裡就是乾淨的,抖落到了床上就是髒的。正如髒話在合適的環境裡,就没有什麼問題。但是放錯了地方,才是髒的。"髒話"在人類文化中也一樣,用對了地方,大有用處。

第一,髒話一種强烈情感的表達。全世界的髒話,在發音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音節特别短,元音特别重。這種發音特徵,能幫助我們忍受疼痛,發泄情感。當手機掉到馬桶裡了,說一句“天哪”,是没有用的。你需要來上一句髒話,或者由髒話演化來的稍微乾淨點的表達方式,比如“我靠”才行。
有學者說,髒話還陳述了一個哲學真理。罵人不是跟自己有關的一個舉動,它抱怨的是人類某種極端的處境,允許罵人能够防止更加嚴重的破壞。《髒話簡史》作者梅麗莎.莫爾說:【拿走髒話,我們就只剩下拳頭和槍了。】

髒話是不好的。那是不是不該說髒話?髒話不好,這恰恰是髒話存在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好,它觸犯了禁忌才有用。我們才能靠一句髒話走到語言的盡頭。就像有句話說的一樣,每立一個規則的用處,不僅是管住人,而且讓人們有規則可以搞小破壞。每有一個關於髒話的禁忌,就是讓我們在極端情况下能够小小地破壞這個禁忌,來達到特定的目的。

一般都以為,髒話基本上都和性、排泄功能有關。但是,如果你理解了我們上面說的原理,你就會發現髒話其實只和禁忌有關,有什麼樣的禁忌,就有什麼樣的髒話。比如说,在中世纪的歐洲,因为基督教信仰特别强大,髒話一般都是和宗教有關的。現在人們的房子越住越大,室内布局發生了變化,人們有了一些性愛和排泄的私密空間,性和排泄就變成了禁忌,所以有關的髒話才多了起來。

髒話還有第二個社會作用,就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髒話有打破隔閡的作用,所以在軍隊、體力勞動者中、搞音樂的人中,髒話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因為他們需要親密無間的合作。為什麼有這個作用?因為髒話是非常好的人際關係地測試工具。如果我判斷可以在這個場合,可以當著這個人面前說髒話,其實意味着對方通過了我的親密關係測試。彼此之間不見外,有共同的價值觀,因此不會討厭我們使用犯忌的詞。就像在商場,商人特别喜歡带商業合作者去洗澡。他的目的是兩個:第一,大家赤身裸體,不能带任何錄音設備,談話無須戒備,可以深談;第二更重要,就是大家都袒裎相見過了,穿上衣服後,多了一層信任和親密的關係。這個原理和我們講的髒話能促進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不是有神似之處?

理解了這個原理,你就知道為什麼不能在孩子面前說髒話了。髒話既然是成人之間某種關係的測試和加强,它就只應該出現在成人世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不適用,因為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必要的尊嚴。至于孩子將來自己學會了說髒話,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不應該主動跨過這道門槛。在小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對錯;在大人的世界裡,對錯的界限就没有那麼明確了。代替對錯之分的,是我們的行為舉止是否得體,這才是最重要的。

附記 : 

日語中是没有髒話的,最厲害的無非是巴格呀鹿 ,那也只是混蛋的意思,没有和性相關的髒話。 因為日語中有敬語系统,同樣一層意思,對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尊卑的人有不同的說法,違反這個規則,就是打破禁忌。所以,日本人表達冒犯别人,不需要講和性禁忌有關的内容,只需要打破敬語系统就可以了。比如,在日本,學生對老師的稱呼,如對阿久津真矢老師的稱呼,若是直呼其名“真矢”,而非一般所用的敬語“阿久津老師”,這就是對老師不敬的行為,起到了罵髒話的作用。

【豹子頭林沖】凡人心態,坎坷英雄

豹子頭林沖是許多年輕人喜歡的水滸英雄,他是英雄嗎 !?

東京八十萬禁軍棍棒教頭林沖,具備充分的英雄素質,且頂著看起來頗雄壯威武有權有勢的頭銜,但面對高太尉養子花花太歲高衙內兩次調戲其妻,其表現出的是畏懼權勢、委曲求全,為保職、保身、保名譽,就是不保妻。第一次抓到高衙內,拳頭已高高舉起,但一發現是高衙內,就頹然放下拳頭,縱其揚長而去。第二次得知其妻被高衙內鎖在屋內調戲,林充趕到不是踹門衝入,而是在門外喊" 娘子開門"。門開期間,高衙內有充分時間躍窗而逃,分明是故縱。

當林沖被設計持寶刀入虎節堂,被判充軍。林沖與其岳父話別之對話堪供玩味。先述夫妻三年未曾面赤,感情彌篤。再稱為免其妻受累,願當岳父與眾高鄰面寫休書一紙,以利其妻改嫁。書曰" 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冲為因身犯重罪,斷配滄州,去後存亡不保。有妻張氏年少,情愿立­此休書,任從改嫁,永無爭執;委是自行情愿,并非相逼。恐後無憑,立此文约為照。

這份休書寫得有些特别,特别在哪里呢?1. 多麼看重體制內之頭銜,致委曲求全,老婆可棄,名譽、前程、性命不可棄。其實此刻早已不是什麼教頭,還幻想式的頂著不放。2.【委是自行情愿】,完全是.自行情愿。這分明是畏懼,知道高衙內不會死心,撇清自己,高衙內爾後再騷擾其前妻,就不會再找自己麻煩。根本是在逃脫高衙內,其妻已成為自己累贅。這才是林沖內心實際想法。林充在權勢下茍生,得了嚴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認同接納了高衙內。

其他林沖在發配牢營的途中,百般巴結押送的董超、薛霸,毫無英雄處世原則,仍險些被害死,幸魯智深搭救才保全性命。到了牢營,仍然是凡人心態,送錢給營管與差撥,巴結獄卒畏畏縮縮不成樣,直到在草料倉庫門後偷聽到營管等一潑人,要燒草料庫害死林沖。如此,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林冲,终於在山神廟前,奮起抗争,風雪之­中,快意恩仇,结果了一路坑害追殺自己的小人!但偌大的世界,也已經没有了他林冲的立­足之地。

投梁山泊,首領王倫要他立投名狀,三日內下山殺一個人,提頭來證明,這種違反英雄原則的事,他雖然不情願,但亦不敢反抗,僵持期間,適逢劫生辰崗的晁蓋、吳用等七人也來投梁山,才又憤而殺王倫,重組水寨,坐了第四把交椅。此後的林沖,可謂哀莫大於心死,人生了無生趣,更別提英雄作為。武松有與林沖極為相似的此段遭遇,但武松的表現,在英雄氣勢上較林沖高明的多。

1973年,發生在挪威斯德哥爾摩的一次銀行搶案中,在搶匪與人質相處期間,人質在「求生存」的目的下,下意識的配合施虐者,經過一段時間後,竟會打從心理上去說服自己認同施虐者,這種行為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一女人質在全案結束釋放後,竟選擇嫁給一搶匪。(大多數人都有此症。當社會黑暗不公時,輕則是忍,做一個麻木的看客;重則委之為命運不濟,皆受考驗,選擇接受現況,當自己成為示眾的標的時,才發現已沒有人能再為你說話,才感到懊惱悔恨。)


看【特立獨行的李勣,靠本事吃飯】,笑張顯耀

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李淵賜其姓李世勣,後避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

老年回顧自身謂: "12、3歲為無賴賊,逢人則殺;14、5歲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17、8歲為好賊,上陣乃殺人( 17歲投瓦崗寨李密 );年20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從上觀之,其一生應是不好讀書,舞槍弄棒,充滿江湖氣,俠士氣與英雄氣。

太原起兵期間,李勣隨秦王李世民先後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和徐原朗等割據勢力。貞觀年間,曾參與平定東突厥、薛延陀、高茍麗諸戰役,可謂戰無不勝,功業彪炳,與世民同輦向太廟告捷。後出將入相,世民譽為國之長城,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隋唐時期,魏晉門閥高第之氣仍重,唐朝上層統治階層係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把持。李勣非集團一份子,亦從未依附任一派別勢力。在玄武門事件中,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武有尉遲敬德、侯君集等,自己保持中立;真觀17年,太子奪嫡激烈,李勣仍保持中立不選邊站;李治時期欲廢后立武,詢之李勣,他的答覆是" 此乃家務,何必問人",態度一貫,仍不參與。

這種不依附黨派,靠本事屹立的人,對帝王來說是既愛之,又恨之。世民臨終前曾對太子李治說:「李勣這人太忠義,你無恩於他,恐怕日後他無法盡心輔佐你。朕先貶他外放,若他欣然赴任,等你登基後,再將他召回,授以僕射,如此一來,就有恩於他,他就會對你誓死效忠。若他稍有口吐怨言,瞻顧徘徊則殺之。」果然,唐太宗將他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李勣聞命,心照不宣,高手過招,克日赴任,連家都未回。李治即位後根據唐太宗的遺命恢復了他的職位並拜相。

回看房、侯、長孫下場皆悲,李靖、尉遲晚年皆閉門謝客,以杜疑忌,可謂寡歡。對照李勣之特立獨行,史評" 以義籓身,與物無忤,遂得功名始終 ",高下立判。李勣晚年對其弟說" 我地子孫若有效房、侯、長孫等依附行為者,先斬之再墳前告我"高壽83。不幸,預後之言,一語成讖,其孫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竟被族誅,李勣也被剖棺戮屍。到後來李顯復辟政權之後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雖以時代有異,然人性未變。以李勣之處世方式,看沸沸楊楊的張顯耀因共諜嫌疑逼辭官案,眾說紛嚷,或有所思。張與馬既無總角同窗密友之情誼;又無贊襄選戰,斬將助定鼎大寶之功,可說從來就不是馬集團之核心份子,只是外圍。

當朝中無將,風雲際會,張被委以政務官,參與機務,已是僥倖。全案密笏如羅生門,自不宜妄議,然視張聞命後之反彈、開記者會,哭哭啼啼要辯個明白,只能供市井笑談噴飯耳。他至少未做到為官不在多言,合則留,不合則去的為官基本態度,更何況是隨政策起落之政務官。古言" 君不密,亡其國,臣不密,亡其身"。張亡其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