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從德國撤軍,美國弱化歐盟 ( 德國的拷問 );英國的心結

從德國撤軍,美國弱化歐盟

美國國防部長艾思博不小心說了實話,"美國從德國撤軍,是因為不希望歐洲和平", 事後極力否認說是"口誤",此地無銀300兩。從支持英國脫歐到德國撤軍,美國弱化歐盟的思路一脈相承,要撤軍到波蘭與義大利。

波蘭是德國與俄羅斯的世仇,被雙方反反復復地瓜分,缺乏安全感。它不太在意歐盟如何,只想緊抱美國大腿尋求安全。另外美國在羅馬尼亞和捷克也有布局,再加上親美的烏克蘭,美國在東歐已經有了一個針對性的布局,把華沙、基輔、布加勒斯特、布拉格組成鐵四角,横在德國與俄羅斯中間。

意大利和德國的制造業基本重合、但又比德國差點。而且意大利的經濟結構是自由分散的城邦模式;相比之下,德國是集成的大軍團模式,更有戰鬥力。就毆盟内部沿,意大利經濟上相當於被德國割韭菜。

對德國來說,要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歐盟的軀殼。保歐盟對德國有利有弊 :

弊 : 時不時要扶持相對落後的小伙伴。比方说前不久設立“疫情恢復基金 ”        ,默克爾心中不樂意,但嘴上不能說。

益 : 化解二戰冤仇,德國商品可在歐盟内部自由流通,國防開支也很少。

如果没有歐盟的軀殼,德國很多事都很難辦。

所以德國和美國的博弈也挺有趣——

特朗普:俄羅斯很危險,多掏錢,大哥保護你們。

默克爾:伙伴們,俄羅斯現在是能源基地,貨便宜。

默克爾堅持和普京搞“北溪-2”項目,一方面想用便宜的能源,不想被美國昂貴的頁岩氣绑架;另一方面是想告訴歐盟伙伴,現階段俄羅斯並不危險,歐盟可以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至於普京,巴不得和默克爾搞好關系。一方面俄羅斯確實缺錢,另一方面俄羅斯需要改善外部壓力。

其實德國跟著美國混,也能保住歐盟外殼,為什麼一定要和俄羅斯改善關系?除了經濟障(俄羅斯天然氣便宜), 還有一筆歷史帳。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幫助英法打敗德國,讓德國失去政治話與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曾經推出道威斯計畫援助德國,但是在1929年經濟為基爆發時,美國無情撤資,讓德國經濟崩盤,希特勒上台。在關鍵時刻,美國選擇幫助蘇聯和英國,再次擊敗德國,讓德國失去軍事話語權。

二戰之後,蘇聯將東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及周邊精華地區劃定為自有,把東普鲁士剩餘部分划给波蘭。東普鲁士可是德國的龍興之地,條頓騎士團那裡崛起,大哲學家康德、赫爾巴特,大數學家哥德巴赫、希爾伯特等眾多歷史名人也在那裡誕生。

1947年,蘇聯再次施展留地不留人的冷血政策,區竹東普鲁士的所有德國人,讓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遷到此地,東普鲁士相當於被完全摧毁。蘇聯解體之後,加里寧格勒成為遠離俄羅斯的一塊飛地,徹底貧瘠下來。

美國對德國的政策:低谷幫,邁向高峰就打壓。或者換個角度,德國不論政治還是軍事話語權的丢失,都和美國息息相關。

如今德國已經失去政治和軍事話語權,美國逼迫德國放棄“北溪-2”,相當於逼迫德國放棄經濟話語權。這對高傲的日耳曼人來說是不可忍受的。

再看俄罗斯,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美國那時還不承認蘇聯政權,但私下裡貿易搞得火熱。羅斯福上任之後和蘇聯建交,並且給蘇聯大規模經濟援助;二戰時給了蘇聯很多戰略物資,並聯手打敗德國。可以說蘇聯走向巔峰的過程,美國功不可没。

二戰之後美蘇冷戰,美國又拉著德國去對付蘇聯。最後蘇聯經濟話語權就此丢失,政治話語權大幅削弱,只剩下軍事話語權。

德國和俄羅斯這兩位被美國支援過又蹂躏過的國家有很多共同的言語和心得,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所有歷史問題都會延伸到現時中來。

"北溪-2”項目對德國來說,除了經濟利益,還意味著經濟話語權;對俄羅斯來說,除了錢,還意味著政治話語權增加。如此好的機會,連吃瓜群眾都能看明白,默克爾和普京絕對没有錯過的理由。

美國想從德國那裡搞錢時,發現德國和俄羅斯這兩位前手下敗將在靠近。德國這也是在警告美國,不要太過分,否則誰也别想好過。現在川普其實也進退維谷。如果美國不惜一切代價搞散歐盟,那麼德國只有兩條路——

要麼在北約内部平躺,任憑美國揉捏;

要麼為抵冲美國霸權,選擇和中俄抱團。

美德俄版三國殺也到了關注點,地球村舞台越來越精彩了。


**英國的心結

一個對世界發展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英國,在歐盟内,很難有所作為。

英國對德國人的自私行為十分不滿 

如果僅僅是上面這兩點,英國人也許就忍了算了。但讓他們受不了的,是在外貿問題上,歐盟尤其是德國,對英國的“整體式捆绑”。 看個例子,英國的優勢產業越來越從製造業轉向金融與服務業,其中一個大客户是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但歐盟在德國主導下,和中國進行的自由貿易談判,將製造業放在頭等憂先的地位。 

這導致了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作為製造業領軍者的德國大量獲益。據統計,德國2014年對華出口總額超過 74億歐元,是英國對華出口的五倍多。這讓被捆住手脚的英國人,十分憤怒。可是他們不能越過歐盟,單獨與中國達成協議。英國人越來越感到,讓渡一部分外交和貿易主權給歐盟,是一件吃虧的事情。 

他們認為,歐盟要的是歐洲範圍内的自由貿易,但英國人,要的是全球範圍的自由貿易。因此,英國人單幹的想法,如乾柴遇烈火,越燒越旺。盡管英國在歐盟内享受到一定的政治優待,英國人可以在歐洲自由遷徙,英國產品享有歐盟大市場自由貿億機會,英國也可以平價採購歐盟成員國的產品,但這點好處,抵不上以上損失。 

英國損普通人民感覺加入歐盟吃虧了,因為移民急遽增多,飯碗變少了,福利攤薄了;英國很大一部分政治精英感覺加入歐盟失算了,因為條條框框增多,手脚被捆住了,發展被限制了。 

英國不能單獨製定外交政策,不能單獨與其他國家簽定貿易協定。在歐盟之外的世界經濟強勁增長的今天,英國人越來越覺得歐盟的法律像一根繩索捆住了自己。 

於是前英國前首相卡梅倫作為精英代表,導演了脱歐公投。公投的结果。脱歐,對英國這樣一個曾經統治地球,曾經縱横捭闔的大國而言,是十分正確和明智的一項選擇。 

英國脫歐,有利於中國,因此我是樂觀其成的。很簡單的道理,國際政治資源是一個常數,少了一個强大的歐盟,對於三國演義中的中、美、俄而言,就少了一個競爭者。 

中俄兩國不可能公開表明支持歐盟分化,得罪歐洲。但美國就不顧這些禮數了。美國總統即明確支持英國脫歐,而且還一再正確地指出,英國脱歐的協議英國吃了大虧。 

他甚至公開教唆年輕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脱歐,承諾可以因此給予法國貿易優惠待遇等等。在重要的外交場合,美國竟然把歐盟排在所有國家之後,和非盟這個纯粹的協會組織擺在一起,足見美國對歐盟主導者德國的不爽。 

為什麼呢?歐盟在高技術產品貿易上,是美國的第一對手;歐元超過英鎊、日元、人民幣,成為第二大國際貨幣,也是美元的第一勁敵;歐盟想組建歐洲軍,大有要取代北約之勢。 

美國是當今世界的美元、軍事、科技霸主,真正可能動搖其地位的是歐盟和中國,歐盟又排在中國前面。所謂嫉妒之情,"骨肉"甚於外人。這讓美國總統心裡如何好受?因此,大國競爭的氣場,不利於歐盟的强大。 

英國脫歐的意願,被美國借用了。如果說,當初美國支持英國入歐,是希望這個哥們進去攪局,那麼,現在美國歡迎英國脫歐,則是希望借此打擊歐盟的氣焰。 

英國的脱歐,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心理原因,就是英國的驕傲感無法滿足。英國---昔日霸主,其實也在盼望自己的復興。現在跟歐洲小國排排坐吃果果,浪費時間,是他們無法容忍的。 

英國是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的國家,没有之一。他們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占據了地球陸地四分之一的領土,這個成績只比成吉思汗略差。 

但是,和蒙古人的單靠武力和軍事謀略,短暫征服世界不同,英國人發明了代議制民主制度、現代大學、物理學、天文學、蒸汽機、電力、DNA、青霉素等等,深刻影響了人類的發展。讓英國這樣一個國家寄人籬下,是不可能的事情。歐盟失去英國,是走向更純化,還是衰敗的開始,還有待檢驗。 

歐盟這個機構,只是滿足了一些大國政治家統合歐洲的夢想而已。但是,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具有自己的悠久獨特性,和美國各州為了共同利益捏在一起是兩碼事。德國、法國、意大利作為歐盟的核心國家,也存在脱歐的呼聲。當發展不平衡,經濟低迷使得這三國經際不堪重負的時候,當主張脫 歐的政治家登台時,歐盟就可能分崩離析。 

歐盟是德法政治家為永久消弭彼此恩怨而設計的政體,當更多國家為獲得利益而加入後,已經變成一個各種國家組成的大雜燴。它最终只會做為一各關税共同體而存在。歐盟,永遠也成不了歐洲合眾國。


附記 : 

一戰、二戰、冷戰蘇聯解體,都是在歐亞打起來的,使美國保持了持久的繁榮和强盛。道理很簡單,歐亞是戰場,歐亞的財富、人才、技術都會避險,逃到美國去,成就了美國的富强和繁榮。

川普提出美國優先、美國再次偉大,搞製造業回流,是不可能實現的;搞玩金融詐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唯有老套路:那就是使歐亞爆發戰亂,或者歐亞重新冷戰。美國再次成為最佳避險地,繼續吸纳歐亞所有國家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成果。美國陰謀能否再次得逞,在歐亞發起熱戰或冷戰的關鍵點,就是看歐盟。

歐盟未來有三條路:一是繼續追随美國,充當馬前卒,搞垮歐亞。二是放棄美國,跟中俄合作,共同推翻美國的世界霸權。三是保持歐盟的獨立,既不跟美國,也不跟中俄,而是坐山觀虎鬥 ,看中俄與美國的對決,然後待機而動,加入勝利的陣營,獲得在新格局新秩序中的歐盟地位。

歐洲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和血的教訓,歐盟選擇獨立路線的可能性最大。從歐盟象徵性地尾随美國,對香港暫停了引渡協議,這是告訴美國,我不站隊中俄。但也没有符合美國的冷暫宣言和鐵幕演說,而是開了一個會,宣布7500億歐元的復興計畫,充分說明不搞冷戰,而要把發展疫情後的經濟擺在第一位。

現在歐盟是27國。意味著歐盟國家抱團成為一個大的國家組織,實現了貨幣統一,要實現真正統一,必須實現財政翰軍事上的統一。但歐盟軍事要統一,必須驅離美國駐軍,解散北約,才可能實現歐盟統一。美國只要由他領導的北約,統一的歐盟就犯了美國的大忌,遂以各種方式不停的挑播離間與打壓,現在歐盟攪屎棍--英國被趕走,歐盟純淨不少,但要真正統一,仍然路途遙遠。

**德國的拷問

為了華為問題,德國經濟部長阿耳特麥爾在記者會上發出這樣的拷問:我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世界。我記得“棱鏡門”事件爆發時,當年我還是(默克爾內閣)幕僚長,而你(記者)不停地在寫文章抨擊美國政府有多不靠譜,不值得信任。我們也没有抵制美國啊?

短短一句話,内涵很豐富啊!

1,“棱鏡門”是2013年的事,阿爾特麥爾是親歷者,因未按照泄露出來的美國情報顯示,美國情報機構長期監聽默克爾的手機。

2,這引起了德國人的憤怒,默克爾可是德國總理,還是美國盟友,美國人這樣做太不地道。

3,即便都到了這個地步,德國也没有抵制美國呀。

言外之意,美國在“國家安全”上那麼不靠譜,德國都没有抵制美國;我們没有任何華為不靠譜的證據,憑什麼要抵制華為。

這不就是赤裸裸的雙標嗎?

美國駐德大使格雷内爾立刻發表聲明,指澤阿爾特麥爾侮辱了美國。

他說:最近德國高級官員的指控,將美國和中國共產黨相提並論,是對成千上萬為捍衛德國安全的美軍士兵的侮辱,是對數以百萬致力於更强大西方聯盟的美國人的侮辱。

注意,美國大使隻字就是没敢提“棱鏡門”,與監聽莫克爾手機之事。

大使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德國人哭笑不得。大使立刻發來威脅信:如果德國不排除華為,美方將削弱兩國間的情報共享。

還有,對於德國的軍費開支,美國大使很不滿,認為德國狀况“讓人無法接受”。這樣的指手畫脚,倒是很美國作風。

德國議會副主席沃爾夫就直言,這名美國大使是“不受歡迎的人”,“如果美國大使的言行像是一個佔領國的高級專員,那他就必須明白我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所以,大家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去年G7加拿大峰會,是默克爾而不是其他領導人,默默貼出了那張著名的“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照片。一圖勝千言! ( 有興趣,自己上網查看圖片 ) 


**英國脫歐中國是有利的。

第一,英國脫歐會加深英國人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第二,英國脫歐對歐盟的挫傷,也是對歐元的打擊,歐元是美元之後的第二國際貨幣,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兩大攔路虎之一;

第三,歐盟弱勢,將增加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英國聰明地認為,限制對華武器出口只能逼中國發展獨立的武器系統,所以它竭力主張歐盟解除華武器禁運。英國脫歐之後,它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對華出口武器了。 

倫敦是人民幣最大的國際結算中心,英國也是打破美日聯手抵制的困局、第一個帶頭加入亞投行的西方大國,英國人甚至提出,要開啟中英双方合作的黄金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