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完的羅馬帝國興亡;耶路撒冷三千年;香料傳奇--地理大發現的推手
說不完的羅馬帝國興衰
第一,羅馬之後,没有誰再把地中海周邊統一起來。在西方人看來,曾經的羅馬在這一點上有些神乎其神,所以,在進入現代之前,羅馬的歷史,一直是西方世界關注的焦點。
第二,羅馬帝國衰亡的過程很長,從公元二世纪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講到公元十五世纪,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破。這期間横跨了十三個世紀,對應中國的歷史,要從東漢算起,一直數到明朝中期才算數完。
《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創作:作者吉本,前後花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六卷七十一章的内容。書中除了羅馬帝國這個主題,還叙述了與羅馬相鄰的眾多地區和民族的情况,能够駕馭如此複雜的歷史情境,吉本在歷史學家中間,也就享有了特殊的地位,在講英語的國家,没有哪一本歷史書,有《羅馬帝國衰亡史》這樣的份量,也没有哪一位羅馬史學者有吉本這樣、廣泛持久的影想力。
簡明羅馬史:
1、公元前四世紀,亞里士多德寫《政治學》的時候,他考察了希臘周邊上百個城邦,却未曾提到過羅馬。
2、公元前三世紀,羅馬的共和國,突然崛起,成為意大利半島上的霸主。
3、公元前二世紀,共和國的軍團,殺出半島,已是所向披靡。
4、公元前一世紀,也就是中國的西漢時期,羅馬逐一征服了地中海周邊所有地區。
5、内戰:羅馬共和國的軍團,以勇武、好鬥和兇残著稱,他們打遍天下無敵手,就開始染指羅馬政壇,手握兵權的將領們自相殘殺起來。公元前二世紀末,内戰一次又一次爆發,前後持續一百年。
6、帝國建立,内戰中,一個徹底改變羅馬的人出現了,他叫屋大維,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是羅馬著名政治家凱撒的侄子。公元前27年,屋大維在内戰中勝出。他創立了羅馬帝國,維持了地中海周邊的四百年的统一。這四百年中,前兩百年,羅馬帝國基本穩定,算是空前絕後的太平盛世。
羅馬帝國衰亡的第一個原因:帝制限制了人們的自由
帝制的運作改變了什麼:
1、共和制的分權的局面結束:羅馬城邦實行共和制,最顯著的特點是没有君王,政治由貴族主導,幾大家族相互競爭。在人口有限的小鎮子裡,想要稱王稱霸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羅馬却有更進一步的制度性安排,來防止一人獨大。
2、軍權凌駕在議會之上:
軍團指揮官帶兵常駐在外,不把政府放在眼裡。屋大維雖然一再聲明維護共和制度,對元老院表現尊重,施政大事還是要請貴族代表們討論通過,雖說大家都知道,討論歸討論,但是通過不通過,元老們說了已經不算了。
3、皇帝成為權力的來源:屋大維實要求士兵向他宣誓效忠,軍餉與獎賞都以他的名義發放,退伍時分配的土地與安置費由他安排,將官的位置更是由他親自任命。元老院的貴族很清楚屋大維是獨裁者,但是共和制度,在那個時候,意味著羅馬軍團自相殘殺,許多名門大户在殘酷的政治鬥爭裡,已經斷子絕孫,幸存下來的人早已接受獨裁者的現實。
4、批判:
制度既要有秩序,也要有“合乎理性的自由”。共和制度下的羅馬没有秩序,以致天下大亂。帝國制度下的羅馬恢復了秩序,但是皇帝大權一把抓,不將元老院放在眼中,只是維持一個“自由的表象”。帝國初期,君主的絕對權力握在賢明的皇帝手中,没有被濫用。但是,那只是因為皇帝個人的性格,以後的君主患一副脾氣,就難免變成暴政,將帝國引向衰敗。帝制成全了羅馬的盛世,也壓抑了人們精神的活躍,成為後來羅馬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羅馬帝國衰亡的第二個原因:蠻族的挑戰
防務沉重:在北邊,帝國有兩條邊界,一條是萊茵河,另一條多瑙河,二者加起萊有四千公里。河的北邊是化外之地,占去歐洲的大半,是日耳曼蠻族的天下。在東邊,羅馬帝國的邊界已經答到兩河流域,也就是現代的伊拉克與叙利亞之間。那裡的情形是兩強對峙,一强是羅馬帝國,另一强是位於波斯的政權,前有安息帝國,後有薩珊王朝。
沉重的防務需要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羅馬的邊防軍,最多時達到五十萬人上下。帝國的才政之中,軍費開支占到70%。後世再出現這麼大規模的軍隊,已經是千年以後的拿破崙戰爭了。
羅馬帝國不能看做是一段時間、特定區域的一個過往帝國史。由於羅馬帝國延續的時間太長,即使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其幽靈仍瀰漫籠罩著歐洲乃至更個西方。俄國沙皇的稱號就是凱薩,自認為是羅馬的承繼者,認為羅馬帝國並未亡國。更重要的是,在羅馬推行的各種政治制度、軍事組織、宗教遞嬗、經濟與文化發展,對今日世界仍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政治與宗教。
【另可參閱邏輯思維 39;52】
** 耶路撒冷三千年
01 耶路撒冷衛何如此重要?耶路撒冷和三大宗教有何關系?耶路撒冷都上演過哪些衝突纷爭?
02 書中金句
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屬於任何人,但它又存在於每個人的想象當中,這是這座城市的悲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
人性本惡,所有文明道德和善,都是數千年不斷積累發展的成果。
在耶路撒冷,真相通常遠不如神話重要。
03 耶路撒冷與三大宗教有著怎樣的關系?
耶路撒冷歷史的基本框架:
一、猶太教、基督教還有伊斯蘭教的誕生與發展
二、三大宗教信徒之間的衝突
三、耶路撒冷與三大宗教的關系
猶太教:
1、公元前1000年,大衛统一猶太民族,定都耶路撒冷,大衛的後繼者所羅門建造聖殿,安放約櫃,聖城誕生。
2、公元前六世纪,巴比侖人攻破耶路撒冷,第一次摧毁聖殿,流放猶太人。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
3、公元前一世纪,羅馬人將巴勒斯坦納入囊中,羅馬人扶持的猶太人國王大希律王讓耶路撒冷成為希臘羅馬世界的一座雄偉奇觀。
4、公元70年,下層猶太宗教狂熱分子反抗羅馬統治,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攻破,第二次摧毁聖殿。
5、公元130年,羅馬皇帝哈德良拆毁耶路撒冷,再次流放猶太人。在今後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裡,對於重建聖殿的期盼,成了猶太教的重要部分。
基督教:
1、公元30年代中期,猶太人耶稣在聖城耶路撒冷受難。
2、公元一世紀中期,使徒保羅在地中海東岸向外邦人傳播基督教。
3、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耶路撒冷得到修缮,成為基督教的聖城。
伊斯蘭教:
1、根據伊斯蘭教的《聖訓》,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上七重天,得到啟示,成為繼摩西、大衛、所羅門和耶稣之後的先知,並相信末日審判只會出現在耶路撒冷。
2、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得到啟示的地方,繼承者在此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耶路撒冷在穆斯林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確認。
第二個部分:耶路撒冷上演過哪些大規模的衝突呢?
兩個圍繞耶路撒冷的衝突,與三大宗教分立有密切關系:
第一個衝突,十字軍東征,它的参與者,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起因:
1、1004年,阿拉伯統治者捕殺基督徒,取締基督教的節日,在耶路撒冷關閉教堂,把它們改造成清真寺;
2、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宣誓要征服耶路撒冷,解放在耶稣受難之處興建的聖墓大教堂。
過程: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勢力和伊斯蘭勢力,呈現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局面。來自歐洲的十字軍勢力,與穆斯林的王朝不斷鬥爭。
结局:1291年,歐洲基督徒在中東的最後一個據點,被穆斯林攻占,失去了宗教熱情的西歐基督徒,才徹底放棄對耶路撒冷的企圖。
第二個衝突,巴以衝突,是現代猶太民族與阿拉伯民族的較量。 起因:
1、猶太人流散全世界,成為少數民族;
2、近代反猶主義興起,猶太復國主義誕生。
過程:
1、猶太復國主義者返回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借助英帝國主義的幫助,準備在巴勒斯坦建立獨立國家;
2、英國人在巴勒斯坦維持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平衡,在兩者之間相互應付,無意幫猶太人建國;
3、1947年,聯合國主持巴以分治,規劃耶路撒冷大區成立特别國際政權管理。
結局:
1、1948年以色列建國,阿拉伯聯盟入侵了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耶路撒冷大趨被分割;
2、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有全部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和穆斯林的衝突延續至今。
3、 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計劃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搬到耶路撒冷。
4、 12月7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除美國之外的14名成員國皆譴責川普的決定,但該動議被美國否決。無論如何,此舉為原本已動亂的中東再添一把乾柴。
**香料傳奇 --地理大發現的推手
一個美麗的“歷史誤會”:哥倫布當年遠航並非為了探尋新大陸,而是謂了找到去“就大陸”印度的新航路,最終目的是尋找香料發財。香料不僅是“地理大發現”的催化劑,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参與塑造了世界史。
第一,香料到底有哪些魅力,讓古代歐洲人欲罷不能?
1,口味。
古代歐洲人飲食中用得最多的東方香料是胡椒,而最早習慣性食用香料的是羅馬人。
古羅馬時期,胡椒被用於蔬菜、魚、肉類調味。羅馬人吃肉的時候,都喜歡蘸哲用香料做成的沙司吃。旅行者把胡椒做成香料酒,而另外一種“香料鹽”,則 可以幫消化和促進腸胃蠕動。
2,展示品味和財富。
羅馬人把香料當成理想的禮物,農神節的一個習俗就是給别人送胡椒,人們藉此巴結他人,或者顯示自己的慷慨。
而喜歡炫富的羅馬有錢人,餐桌上更是少不了香料。羅馬權貴對東方香料的窮奢極欲,引來了不少批評。羅馬的歷史學家李維甚至認為,羅馬的衰落就是從厨師的地位提升開始的。
3,包治百病的藥。
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己乎没有什麼病是香料不能治的。
以用途最廣的胡椒為例:它是治療關結痛和痔瘡的首選葯材;倒入耳中可以治耳朵痛;它還可以治療喉腫、牙病、肝痛;拌以動物油就可以治心肌絞痛;像咳嗽、肺病、水腫、痢疾等一切“邪氣入侵”的病,它都可以祛除。
4,精神魅力。
古羅馬人用香料向諸神獻祭。
西方自古以來也有用香料保存屍體或者火化屍體的傳統,認為桂皮象徵著永生。
基督徒相信,香料能幫他們復活,此外香料還具有救贖作用。
不過也有基督教衛道士認為,香料惠把你的各腫欲望勾引出來,影響靈修。然而對香料的抵制不但没有損害香料的名聲,反而增加了香料的吸引力。
第二,歐洲人對香料的執著,如何促進了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
香料的這些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它的難以獲得。羅馬人開辟了和印度的直接貿易,東方香料從印度出發,横跨印度洋,穿過红海,抵達埃及,然後再經尼羅河北上到出海口,跨過地中海到達歐洲。路程漫長,這注定了它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
随着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羅馬人的香料交通網被阻斷了,歐洲的香料消費急遽萎縮。雖然阿拉伯人很快接續了羅馬人的香料貿易,但香料一路上被層層加碼了。
到了15世纪,西亞北非還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中,歐洲人想要避開這片區域找到印度。
哥倫布:他認為,地球是圓的。東方的物品不一定自東方來,西方人也不應當花那麼多錢去填異教徒的口袋。既然地球是圓的,香料也可以從另一個方向來,繞過地球的背面從西方來,人們要去印度群島尋找財富,那只要從西班牙一直往西走就OK了。结果他發現了美洲。
達•伽碼:往東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跨過印度洋。1498年5月17日,他的船隊成功到達印度的“香料海岸”。 他帶著好消息回到了歐洲,從此以後,各國陸續在印度這個香料帝國建立貿易據點,近代香料國際貿易體系開始形成。
荷蘭東印度公司:17世紀中葉,荷蘭人從印度人手裡偷掠了香料,又用暴力趕走了歐洲的競爭者,壟斷了香料貿易致富。
普瓦夫爾:18世纪70年代,這個法國冒險家帶人從荷蘭在印度的香料基地偷走2萬株肉豆寇苗和300株丁香幼苗,帶回法國種植。香料的大面積擴產就成了不可阻擋之勢。
香料促成了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又反過來促成了香料地位的衰落。當香料逐渐成為人們買得起和熟知的東西,它身上的神秘色彩就一層層地褪去了。
**金雀花王朝( 約南宋至明初期間的240年,英國第三個王朝)的國王從諾曼王朝手里繼承的是一個四分五裂、流血漂橹的殘破國家,随後却將它發展壯大成為一個帝國,其版圖在巔峰時刻從蘇格蘭一直延伸到耶路撒冷。在這部史詩式的叙述歷史中,丹•瓊斯提出了一個觀點: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遠遠比不上之前的金雀花國王們,如開創者亨利二世、獅心王李察、失地王約翰( 因失去法蘭西領地,於1215 被貴族逼迫簽定大憲章 )等,那些同樣血氣方剛、英勇無畏而足智多謀的帝王。一連串出於四例爭奪的戰爭中,摸索出來一套現今以妥協為基礎的議會政治與法制觀念,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自由。
相對於中國是一群菁英們,以高理想的道德為出發點要來設計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被大多數國家沿用至今。現在對比看起來,太輕忽人性的私慾與惡,反治絲益紛,設計出來的制度與設計初心南轅北轍。
西方傳統權力掌握在國王、貴族、教會與平民四方手上,相互制約博奕,有事商量著辦。威爾斯親王是英國王儲、太子的正式稱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