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退出RCEP;色厲內恁的偽大國---印度

RCEP全稱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是由東盟10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已退出) 6個對話伙伴國参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税及非關税壁壘,建立一個15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它是以東盟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是成員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

相比區域外的商品就更有優勢,就能在這個大市場中占據更多的份額,同時在區域外也能因為成本優勢能去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

15 個國家中日韓工業化程度很高,搞了這個協議就能在這個大區域内占領更多的市場;

澳大利亞、紐西蘭是資源型國家,指望著通過這個協議在15 國内賣更多的資源;

東盟10國經濟落後,但是勞動力與土地便宜,指望著通過這個協議讓中日韓轉移更多的低端產業過來。大家各取所需,所以對於這個協議得積極性很高。

過去有美國的干擾,進度緩慢,美國戰略收縮加上目標轉移,改走雙邊一對一的路線,對RCEP不再進行干擾,所以今年推進很快,預計在明年初就可以簽定協議。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了一個幺蛾子--印度退出。

當下,印度的空氣污染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比如最近就有一條新聞 :  據世界衛生組織評估,印度空氣污染已經超過安全水平的20倍!一般來說,雾霾是工業化污染造成的。印度工業化水平很低,為啥雾霾也這樣嚴重?造成霧霾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原因是印度農民焚燒秸秆。

那為什麼印度不學中國推廣使用天然氣這樣的清潔能源嗎?因為沒錢。

印度是一個能源極為缺乏的國家,石油天然氣都需要進口,進口就要外匯,而印度特别缺外匯。印度這幾年經寄發展數據看上去很不錯,但是進出口貿易數據却很難看,是一個貿易巨額逆差國,且這個逆差持續數十年如一日,基本没有順差過。2018年,印度貨物進出口額為8367.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其中,出口3246.3億美元,增長8.4%;進口5120.8 億美元,增長13.8%。逆差1874.5億美元,增長24.7%。

2018年印度出口最大的三類商品分别是礦產品、化工製品與貴金屬製品。礦產品以鐵礦石為主,這是脈資源。貴金屬製品主要就是黄金、珠寶工藝品,這個出口看上去很可觀實際印度也賺不了幾個錢。因為印度黄金等貴金屬主要靠進口,印度也就是賺點加工費。化工產品主要就是著名的印度仿制葯,這個一年可以為印度出口創匯200億美元。

大家猜猜為啥歐美製葯巨頭可以容忍印度不顧專利公然搞“仿制葯”賺錢?因為印度用自己低種姓人群為歐美葯企做新葯人體實驗。哀,貧窮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不論個人還是國家,只要是貧窮,總會有最深重的苦難。

從這個進出口結構發現有什麼問題麼?印度進口(需求)很旺盛,但是出口創匯能力太差。因為印度工業製造能力不行,没啥能拿得出手的“印度製造” 。由於長期貿易逆差,印度這個表面上雄心勃勃的大國其實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為了出口創匯,這個 3 成民眾處於飢餓狀態的國家,居然還是糧食淨出口國。

【中國耕地面積比印度還略少,但是糧食產量是印度的兩倍,每年達到6億噸。中國反而是糧實淨進口國,每年進口糧食超過 1 億噸,另外,每年還進口大量的豬肉、牛肉、家禽、海鲜等等,為了環保治理,中國還能在農村推廣煤改氣,從國外大量進口天然氣。為啥中國這樣牛逼?

因為我們工業能力强!中國制造暢銷全世界,幾十年我們長期保持貿易順差,所以,中國就可以揮舞著外匯在全世界買各種資源,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長期外貿逆差,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印度是怎麼平衡外貿虧空的?

四個途徑 :

一個是在國外打工的印度人寄回國的僑匯,每年有幾百億美元。

一個是吸引外資投資印度,2018年印度吸引外資達到創紀錄的450億美元,比過去幾年增長了250億美元。而印度能够吸引外資一個是靠不斷提升的關税壁壘,一個就是印度各種修改統計數據,把GDP數字條高。( 作假 )

再來就是外國人到印度旅游、置業產生的外匯流入。

這三部分加起來仍不夠補外貿逆差,最後就只能向外舉債。印度外債高達1.4萬億美元,超過其GDP總量的一半,每年光是外債利息就要占印度政府财政收入的20%。

【中國GDP是印度的5倍多,外債只有1.8萬億美元。】

靠著上述4四途徑,印度勉强保持著大致3500億—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只够印度大半年的進口結算。

所以,印度雖然大部分國民對自己的國家有著蜜汁般自信,精英階層為了政治需要也要撑著一個大國的架子,有時在南亞欺負一下巴基斯坦,甚至在中印邊境製造點事端。但是印度本質上就是一個底子很差的窮國,所有對外强硬的表態都是一種色厲內荏的表現。

没有扎實的工業化基礎,不掌握現代製造業,印度要成為夢想中的“有聲有色”的大國就永遠是痴人說夢。

印度建國也有70年,為什麼工業化水平還如此之差?

首先,工業化建設要錢,要巨額的持續的投入。錢從哪裡來?

西方列强工業化過程主要靠對外掠奪與奴隸壓榨完成工業化投入,後發國家是無法仿效這個“先進經驗”的。所以後發國家要完成工業化主要就靠自己節儉——勒緊褲帶完成工業化投入。一個指標就是儲蓄率。

收入儲蓄水平最高的10個國家和地區分别是:卡塔爾、科威特、中國、韓國、博茨瓦納、挪威、尼泊爾、台灣、土庫曼斯坦和印度尼西亞。

在二戰之後,作為後發家實現工業化的就三個:中國、台灣、韓國,這三個國實現工業化都是高儲蓄率+非民主體制。

按:亞洲二戰後工業化搞得不錯還有一個日本,日本在上個世纪60—80年代儲蓄率也很高,達到40%左右。日本雖然是搞民主體制,但是日本在二戰之前就是工業強國,工業基礎、人才基礎是其他後發國家不能比擬的。

印度就比較悲催了,建國後搞得是民主體制,儲蓄率不上不下,長期在30%左右,與中國相比差了20個百分點。民主體制又制約了政府投資的效率,所以印度搞工業建設先天性就非常缺錢、缺效率。

其次,工業化需要大量廉價的土地。

印度是一個原住民為主的人口大國,原住民國家土地問題往往非常尖銳棘手。為什麼?

比較看看美國與印度的地圖就一目了然。

美國各個州分界線非常整齊,如同用鉛筆與尺子在地簽比與圖上的作業。

而印度呢?各邦區分界線曲折而且非常不規則(外觀與中國各個省分界線很類似,確有著本質的差異,中國的大一統觀念深入骨隨)。

美國各州分界線非常整齊,是因為美國是外來殖民國家!歐美殖民者來到美洲大陸,將原住民趕盡殺絕,然後建立了美國,没有歷史包袱,相當於一張白紙可以任意規劃。所以美國不僅農業可以搞大農場,搞機械化規模化農業,同時,也可以為工業建設提供大量廉價的土地。

印度就不行了。地盤不大人口眾多,原住民為主的特徵讓印度土地關系非常複雜,印度各個邦區曲折不規則的分割線代表着複雜的歷史沿革。這樣的國家加上民主體制的土地私有化制度,讓印度很難為工業化建設提供大量廉價的土地。

這個世界是非常殘酷的,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與未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就是兩個階層。

以中國為例,作為全球頭號强國,華盛頓一票政客咬牙切齒想掐死中國,但是中美貿易談判還是打打停停,為什麼?

因為中國有錢啊!我們工業產品通過全球貿易每年要賺幾千億美元順差,美國農產品、美國能源、美國波音飛機、美國汽車都指望著中國人的訂單。

而印度呢?没有實現工業化,就永遠只是一個色厲而內恁的偽大國。

莫迪執政之後,提出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計畫。其模式就是通過提高關税壁壘來培育國内的製造業。這種模式副作用也很大,關税壁壘,其他國家的市場也相對封鎖,後果就是進步緩慢與出口銳減。不但會導致整個國家走上閉關鎖國的不歸路。短期來看,光是國際收支就要出大問題——因為,進口的資源與產品對於印度是鋼需啊。

回到RCEP協議的話題,印度為什麼突然反悔拒絕簽定協議?

這其實反映了印度一種複雜矛盾的心態。印度錯過了工業化建設最好的時期,現在就非常尷尬。一方面印度希望通過建關稅牆來發展自己的製造業;另一方面又也希望融入全球貿易體系。

印度號稱“世界辦公室”,其服務貿易有比較優勢,通過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其服務貿易拿到的外匯可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所以,這幾年印度一直在建牆(關税)與拆牆之間反復搖擺。

印度也有"開發中國家葯房"之稱,但其原料藥物70%來自中國,占整個製藥成本2/3,且很容易被中國卡脖子。倒是寶萊塢的電影業是印度一道亮點,自主性強,口碑也不差。

實際上,印度與RCEP裡的大部分國家都簽定過FTA自貿協議,無奈印度工業太不爭氣,基本是每簽一次自FTA,印度外貿逆差就跪一次。比如與東盟簽定了自貿協議,然後來自東盟的逆差占比從7%迅速提升到12%。與韓國也簽定過FTA,然後與韓國的逆差占比從4.7%提升到6.5%。

與中國倒是没有簽訂FTA,但是中國產品戰鬥力太强悍了,羸弱的印度製造在中國權產業鏈壓迫下一敗塗地。以產業鏈最複雜的智能手機為例。最開始是中國製造,貼印度品牌出口到印度。後來升级到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兩年時間小米、OV等品牌把所有的印度品牌掃蕩一空,現在印度手機市場變成中國品牌+三星的天下。

這樣一邊倒的逆差印度是受不了的,所以這幾年印度拼命提高東亞與大陸工業品的關税,從百分之幾一路飆升到百分之三十,倒逼消費工業品企業在印度投資建場。這個戰略很成功,目前印度智能手機產業基本實現了組裝環節的進口替代。所以,印度参與RCEP協議談判時就是一種既想参與分肉吃,又怕自己的肉被别人吃了地矛盾心態。另外,印度最想要的勞務人口輸出完全被否決,也是退出主因之一。

RCEP協議15國基於印度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也很給印度面子,對印度做出很大的讓步,印度的關稅壁壘給予了5—15年的緩衝期。這個條件對印度是非常優惠了,莫迪也點頭了。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印度在二季度經濟增長突然大幅度下降達23.9%。

今年六月印度大選,在中央莫迪連任,高喊下一個五年將超英趕中,但在地方選舉上卻失利不少,經濟又下滑,國內製造業特别是一票印度國有企業跳出來鬧事,聲稱加入RCEP協議印度製造業就將淪為萬劫不復。莫迪因為經濟增長下滑支持率下降,叠加這票利益集團的强大阻力,最後就放了15國的鸽子。

其實對於中國而言,印度愛來不來不影響大局,中國加入RCEP協議真正的目標其實是要東亞這個個製造業基地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鏈條--日本。

按工業產值計算,全球排名第一是中國,日本第三,韓國第五,東亞三國懺執加起來戰全球高達50%以上。如果具體到手機、家電、電腦以及其他的機電產品,中日韓產值占比要高達80%—90%。

中國工業產值很大,但是大而不夠强,日本却非常强。目前中國與東盟,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澳大利亞、紐西蘭都簽定了了自貿協議,整個東亞製造業鏈條就差日本。

以前中日韓談判自貿區,總是要出么蛾子,不是釣魚島出點破事、主談人突然暴斃,就是韓國法院拿著慰安婦做文章,各種民意煽動起來之後,中日韓自貿區就不了了之。這一次,通過RCEP協議,日本這個關鍵鏈條就補上了。

在RCEP協議内15國可以實現商品、資源的全流通,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東北亞製造業商品的比較優勢,在全球其它地區爭奪更大的市場,同時背靠RCEP協議的自貿區,中國也可以減少對美國貿易的依賴。

印度失去這次機會,若他日又想加入,條件優惠自然不會比照先前,利弊只能靠自己評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4GoLy4dZU4&fbclid  《楊世光在金錢爆》RCEP來了 印度退群? 工具vs.關係 誰重要? 

附記 : 

印度國内,由於担心“開放准入”制度會導致中國以當地生產商和農民為代價傾銷廉價商品,加大逆差,貿易商甚至政黨紛紛達成共識,反對印度加入。中印貿易逆差世結構性的,看看台灣和日本的結構性逆差,50年來沒有改善。

印度還提一些措施,簡單的說,印度想要中國自我進行貿易限制,同時印度還要求“接受人才跨國界自由流動”。RCEP的各國除新加坡,都不讓印度人過去工作,所以印度不簽。然而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國,而且馬上就要變成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没有幾個國家敢接納放開對於印度的簽證。

RCEP也不接受人才跨國界自由流動,IT專業人員、教師和醫務人員是印度的優勢。印度只想輸出人口。

**印度只是地理上的一個概念,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英國殖民時,也是尊重各邦國自治,並以軍力威慑及宗教來控制印度。1947年,印度獨立,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1971年,東巴基斯坦又獨立成孟加拉。印度明明是個分離主義特别嚴重的國家,幾十年没消停過,却保持完整幾十年,也算一個奇迹了。

印度主體民族僅占30%(也有數據說是46%),除了中央各邦(恒河流域)之外,四周全部是有分離傾向的邦。它們是恒河水養出來的印度斯坦族,說印地語,基本不鬧事。

另外一個馬哈拉施特邦,就是孟買所在的那個邦,由於經濟比較發達,所以這個邦雖然和中央各邦差異較大(說馬哈拉地語),但並没有什麼分裂的苗頭(既得利益者)。除此之外,那真的是遍地狼烟!看看喀什米爾、東北六邦如阿薩姆邦的混亂示威 ! 

**印度民族主義情緒下的頭腦發熱,給自己帶來了惡果。禁中國電信設備、單單使用了歐洲5G技術,諾基亞已經向印度國營電信公司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後者在9月前結清1.21億美元欠款,若不滿足要求,將全面取消技術支持,完全没有討價還價餘地。

還有,它買陣風戰機,一款四代機,法國賣給它的單價高達 2 億多美元,這比五代機F35的1.5億美元還貴,價格跟F22差不多了,關鍵是買回來就掉漆,很可能是二手貨。在如,西方賣給印度的一款芯片,由于印度排外從而减少了自己的選擇性,也喪失了市場的競爭性,原本幾美元一塊的芯片,直接給印度漲價到15美元,印度原本想驕傲的抗爭一下,結果不抗爭還好,一抗爭,只得接受了高出正常價好幾倍的19美元/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