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方式去想 VS 想的方式去活 標籤與抽象
活的方式去想 VS 想的方式去活
有一句話說 : 不趕緊按心想的方式去活,那遲早會按照活的方式去想。乍聽感覺沒什麼新意,實則是南轅北輒的差異。後一種心智模式是把當前的一切都合理化,認為現實都有其合理性,其實隱藏了一個極大的傷害,就是把自己封閉在自構的模式裡取暖,對外部世界封閉排斥,拒絕激發改變的各種可能性。前者則是鼓勵持開放心態,個人與所處環境相互調適,與時俱進。
"原則"一書作者瑞 . 達里歐說 : 若你現在不覺得一年前的自己是個蠢貨,就說明你一年來沒有學習到新東西。" 這句否定自我的話太傷人,是多數人內心難以接受的。人在進化的過程中為生存的需要,在基因裡早已預裝了設定好的程式軟體,這些預裝在過去生存奮進中曾發揮了巨大的貢獻。惟人類生物體的進化需時數十萬年,而技術爆炸則在瞬間百年,就如同在原始人的大腦與身體上配備最現代的裝置的不相稱。原裝未更新的軟件是否已成" 知識闌尾 "成負擔拖累 !?若是,困難點將是要和百萬年來形成的基因預裝對抗。
兩種預裝認知本能 : 標籤化與抽象化。
人對外部世界最省力的理解是標籤化,取個名字、貼個臉譜。因為大腦的資源寬帶有限,人又想要快速把握世界,標籤化雖然未必準確,但有一定效果。比如樹,只要看到幹枝葉的植物就認定是樹,不會認為是草,即使各類樹有千差萬異,基本上犯錯機率很低。把物標籤化,同樣可以把人標籤化。如我是一個內向的人、他是個是勢利鬼,女人都愛財,男人都好色、高雄人都不守交通規則、台北人都自以為是,很浮華、白人都很陰險貪婪、黑人都很兇暴...,明顯犯了以偏概全的謬誤,易使人自卑、自暴。貼個負標籤不好,那貼個正標籤是否就好,答案是也不好,感覺太自戀。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句話被很多父母奉為經典,這是給孩子貼個好標籤。孩子考試成績特好、或做了件超齡的事,往往會誇說真是個聰明的好孩子來誇。久了,孩子就會避免不聰明的方向發展,放棄了嘗新試錯的機會。若把聰明換成努力、認真來單誇一件事,就能避免後遺症,效果更好些。我是在財務上保持零負債的人,這正面標籤同時也把自己捆綁住,因為一切要備好足額現金,肯定困難重重;我是聰明又受歡迎的人,因而會處處顧慮怕做出不聰明又冒犯人的舉止動作而畏首畏尾。好人只要做一件錯事就千夫所指,壞人偶爾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浪子回頭、改過遷善。因為好人、壞人早被標籤化了,好人的錯事就是壞事,好人怎麼能做壞事呢 !?
標籤化是希望能盡可能準確地描述,抽象化則是盡可能的擴大描述範圍,兩者有重疊但不相同。比如,有人在樹叢草堆裡被蛇咬了,事實就會被抽象擴大成森林都有蛇、森林是危險的。人們的確因而規避了很多風險,但也丟失了森林的利益與機會。一位直銷業績不佳的員工,根本原因是臉皮薄,受不了他人的拒絕。但自我檢討可能會衍生出 :
1. 我不適合這家公司。
2. 所有直銷公司的銷售我都不適合。
3. 所有公司的銷售洽談工作,我都不適合。
4. 所有公司要對外聯絡的工作,我都不適合。
5. 我不適合工作,只能宅在家裡。
層層擴大,合理化的封閉自己。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可能會成為生命的自證預言,還認為是命運。
夫妻吵架,最常講、罵的總是" 你 ( 妳 ) 總是、從來、根本、一直如何如何,這種全稱肯定判斷用詞,恰恰是失敗的人最愛用,所以會遇到很多障礙。抽象的反義詞是具體。善於處事的人往往是就事論事,解決具體問題的人。例如,太太說 " 這個星期你有三天晚上沒回家,要給我一個說法"。先生說" 這半個用妳只為家人煮了一餐飯,我想知道有什麼具體困難嗎 ?" 看,用全稱詞語與用具體詞說事大不相同,火藥味降低許多。再如,問" 如何提高創新 ?'、"如何提高公司產品品牌形象 ?" 這些往往都不得到有價值的建言,因為提問缺少具體細節。
世界很複雜,不是非黑既白,有很多事是不能量化的。因此,用標籤概念定義事情,信息量太小,偏頗誤差會很大;用抽象概念去定義事情,打擊面太大,往往抓不到重點。學會當別人用標籤論事,我們論事實;當別人用抽象認知外界時,我們用具體,避免標籤與抽象的偏頗與空泛。股票市場的散戶往往是一贏二平七虧損,別人貪婪我恐懼的道理人人懂,但臨頭就是做不到。因為這是反本能。不過要注意的是,暫時不適用,不表示無用。只有學不到的知識、經驗,沒有無用的知識、經驗,何況預裝本能,時機拿捏與運用有度而
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