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局部 : 說以少勝多
關鍵局部 : 說以少勝多
中國古代戰爭中,很嚮往以少勝多的戰役。像韓信的井陘( 音 : 型 )之戰,創造了“背水一戰”和“置之死地而後生”兩個成語;還有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還有魏晉南北朝时期的玉璧、淝水之戰,等等。傳統的印象通常是在數量上以少勝多,也就意味著在實力上以弱勝强。但仔細分析之後,不是按字面所想的那樣。真實情况是,總體上以少敵多的劣勢,被轉化成了在關鍵局部中的以多敵少。換句話說,以少勝多,是少的一方把力量集中到了關鍵局部優勢,而多的一方往往備多力分,在關鍵位置無法集中所致。
所以,在《孫子兵法》中從來不談什麼以少勝多的奇蹟。要談兵力對比,《孫子兵法》的說法是: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說明《孫子兵法》强調的是兵力優勢。
《孫子兵法》裡也有一套叫“知勝之道”戰法可以参考。也就是不上戰場,就可以知道勝利與否的辦法。這五條分别是 :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能而君不御者勝。什麼意思?
1、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就是不指望在戰場上靠運氣獲勝,而是在必勝條件下,一戰而定,這叫“知勝”。對自己心裡有數的一方能勝。
2、識眾寡之用者勝。就是知道需要多少兵、自己能帶多少兵、怎麼帶兵、怎麼用兵的一方能勝。
3、上下同欲者勝。指的是上下一心、士氣高昂的一方能勝。
4、以虞待不虞者勝。“虞”就是預備、防備,爾虞我詐的意思。這句話和那句名言“機會是屬於有準備的人”一樣,指的是準備充分的一方能勝。
5、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就是將領能幹,君王又不干預的一方能勝。
從這五條可以很清晰地發現,在《孫子兵法》思想裡,打赢只有一種辦法,就是以强勝弱。但什麼算弱、什麼算强,不能只看數量。所以,習以為常的以少勝多只是表象,事實上仍然是以强勝弱。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戰”,謝安、謝玄的八萬兵馬戰勝了符堅的八十萬兵馬,看起來神乎其神,但是深入歷史細節會發現,符堅的戰敗並不是意外,他犯了和宋襄公"正義之師、堂堂之陣"的婦人之仁,同樣的毛病,給了謝安謝玄形成局部兵力優勢的可乘之機。
戰爭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公元383年,符堅率八十萬大軍在淝水邊列陣,而東晉這便的謝安、謝玄只有八萬兵馬。於是謝玄就派使者跟符堅說,你把軍陣列在河邊,我渡不了河,咱兩没法交戰。你稍微退一退,讓出點地方來,讓我渡河,和你一決勝負。符堅就同意了,後人都罵他蠢。但實際上,他是想假意同意,退一退,讓晉軍渡河。等晉軍半渡時,鐵騎掩殺過去,就把他們都消滅在河裡,晉軍根本没機會上岸。但符堅過於自信,忽視所率八十萬兵馬的内部結構是統一北方各路人馬拚凑起來的,互不統屬各懷心思。將領士卒們,真心為符堅賣命的隊伍並没有多少。
符堅本人有巨大的性格弱點,是没原則的濫好人,不合慈不帶兵原則。比如,他在滅人國之後,只要投降,原來的皇帝、將軍都可以在其帳下帶兵,沒有斬草除根一說。再則,謝玄要求符堅往後退,符堅就揮旗指揮軍隊後退,但後面的部隊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又犯了知兵五條的第三條" 上下同欲者勝"。符堅意圖只有自己知道,大部隊不明白。有一個東晉投降來的將軍叫朱序,就大聲驚呼:秦軍敗矣!秦軍敗矣!其實這時候根本還没接戰呢。秦軍前面在退,聽後面在喊,遂造成群體性恐慌、非理性暴動,人人心驚膽戰,個個狂奔亂逃,完全崩潰,自己成為最大的敵人,根本就收不住。淝水之戰,八萬對八十萬的勝利奇蹟就是這麼來的。對照《孫子兵法》的知勝之道,知符堅必敗。
對敵, 傷其九指,不如斷其一指來的影響大。所以,勝敗的邏輯,從來不是總體上,或者平均數上的力量對比,而是關鍵局部的强弱對比。
附記 :
消耗戰是另一孫子兵法未提及的戰法。以當時原始小農經濟水平的生產力,實在無法談國力消耗戰,期能拖垮對方。只能在有限後勤的給養下,速戰速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