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傲物的愛與恨;天才的答辯;罵死王朗 !?
恃才傲物的愛與恨
馬龍白蘭度,一位對觀眾敬業的巨星,卻是另合作者如導演、製片等人頭痛的人物,他遲到早退耍大牌,我行我素,還對片酬貪婪無度。在碼頭風雲;教父、現代啟示錄等電影裡可已看到,兩度得到奧斯卡影帝是對他演技的肯定,但他拒絕領受金像獎。在第45屆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他請一位叫小羽毛的印地安女孩上台,斥責美國的種族歧視,總是在電影上把印地安人與偷摸酗酒、兇殘、懶惰、暴力、不思長進等負面形象掛勾,凸顯他對美國社會氛圍的不滿。(另一位拒絕奧斯卡金像獎的演員是扮演巴頓將軍的喬治.思科特 ) 極具個性與叛逆,但實力派令人又愛又恨。
科技界蘋果的賈伯斯,也同樣是一位令合作者既愛又恨的頭痛人物,產品一推出總是使消費者驚艷而愛不釋手。他自我中心,個性多變易怒,不分對象常歇斯底里、控制慾強常口出惡言傷人自尊、行為粗魯又善哭、惡臭襲人不講究個人衛生,捧人捧上天踩人踩到底,但他極具天賦,引領風潮的創新理念、挑剔性的追求產品細節完美、無日無業的敬業精神,又是商場追求成功者的必需,企業搭上了就飛黃騰踏,失去了就銷聲匿跡,所謂蘋槪股。I Phone系列產品成功上市的轟動,與富可敵國的股票市值就足以說明。
民國有三瘋子,大瘋子章太炎,二瘋子劉師培,黃侃是三瘋子。三個瘋子有個共同點:學問大,脾氣也不小,喜歡罵人。但要說到這三位當中誰言談舉止最出格又最愛調侃胡適就是黃侃。他的脾氣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學界聞名。周作人談到這位大師兄時,也頗有微詞:「他的國學是數一數二的,可是他的脾氣乖僻,和他的學問成正比例,說起有些事情來,著實令人不能恭維。」
黃侃說 : 30後不讀書,因為書都讀完了;50前不著書,閱歷磨練不夠要藏拙。從知天命之年開始方是學術研究的收穫季節。個人頗為認同。反觀今人,大都抱著出名要趁早之觀念,稍有所得,即唯恐世人不知,急於發表、自售,以博取功名金錢。長此以往,【容易將一孔之見放大為普世真理】,不假思索地拿西方尚未必成熟的理論框架加以套用,忽視其所需的必要語境和適用範圍,其學說看似天馬行空,熱鬧非凡,實則原地踏步,非驢非馬,橘枳難辨,無甚創獲,並未走出前人設下的五指山,學術單純成為追名逐利之工具。台灣教改是最佳惡例 !
*【天才的答辯】
就一般學生言,璧玉得之於璞石,非良匠之鑑識,則無以面世成寶,故賞璧玉之美亦當識巧匠之心;紙鷂成之於地,而能翱翔於九天之上,非獨鷂之善於翱翔,乃得利於信風之助,致能出人頭天,受眾目仰望。學生有才與否或能否揮發其才,老師往往是良匠、信風,扮有重要角色。但就天才言,則往往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進學校、拿學位只是踏上平台的門檻與入場券。看看這幾位天才的答辯 :
馮. 諾伊曼 : 1926年,馮·諾伊曼以22歲的年齡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現代電腦之父。據傳在博士學位答辯時,主持答辯的老師沒有人敢提出問題發問,只象徵性地問了一個不相干的聊天" 你這件衣服做的真不錯,裁縫是誰 !? " 答辯就結束過關。( 大家稱馮. 諾伊曼是計算機之父,他卻謙稱其概念來自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是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電腦科學之父 )。 (馮,諾伊曼 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入籍美國。)
路德維希‧約瑟夫 維特根斯坦 :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面。1929年,維根斯坦在劍橋大學,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由羅素和G.F.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羅素是他老師兼好友,沒能提出問題,只客氣的說你的論文說實在我們看不太懂。他跑去拍拍每位教授的肩膀,然後說" 我寫的東西,你們確實是一輩子也看不懂 "。 答辯就算通過。( 出生在奧地利,後入籍英國 )
羅伯特 歐本海默 : 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在哈佛讀書,三年時間,就修完四年功課。二十三歲到德國哥丁根大學,三星期就得到博士。他的量子力學論文,使主考教授甘拜下風。主考教授詹姆斯.法蘭克在口試後說:「幸虧我趁早開溜,他已經反過來要向我發問了!」
李敖 : 台灣現存的讀書種子。當年李敖考上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入學口試時,由沈剛伯,姚從吾等老師主持。當時李敖已是名動公卿,文筆口才犀利。老師們沒人敢提出什麼實質性的學術問題,只由沈剛伯院長提說" 你以後還是穿長袍馬褂上課嗎 !?。大家哈哈一笑,口試就算結束。可惜,李敖中途認為在所裡學不到東西就主動退學了。不然,畢業論文的答辯或許有更精彩的火花對答。
清康熙年間,為攏絡中原士子,除一般的制度性科考,還針對年紀已偏大且在地方有一定聲望的士子另開博學鴻儒科,通過後授以翰林名位。一般制度性科考上來的翰林譏諷博學鴻儒科的翰林是" 野翰林 "。按現代話來說就是學院派和非學院派之爭。這些" 騷人、墨客、酸秀才;酒囊、飯袋、老菸槍 ",不登大雅之堂的通文縣丞(野翰林)往往具有更多的社會經驗與實用技能。在台灣像已過世的南懷瑾、許晏駢(高陽)、郭衣洞(柏楊)和仍在世的李敖,他們的功力與學術貢獻,個人以為遠大於只能縮在校園的學院派" 叫獸 ",試問有哪一本叫好又叫座且具影響力的著作是" 叫獸 "們寫的 !?學院派的人生經驗都太蒼白順遂,沒有深刻體驗,只能教科書裡來書裡去,何能有好著作。
* 罵死王朗 !?
魏蜀對陣,王朗縱馬而出,孔明於車上拱手,王朗在馬上欠身答禮。朗曰:「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
首先,王朗指出對方是無名之兵,不義之師。孔明謂:「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意思說西蜀繼承的是漢室正統,曹魏不過是篡漢逆賊,伐魏是合乎天理正義的公道。當然,雙方心裡都很明白,漢朝亡了數十年,星換斗移,還分什正統、殘賊?但這些話事觀誰佔領道德制高點,這是一面耀眼的旗幟。
王朗也是個聰明人,他要從根本上摧毀這面旗幟,為曹魏正名。他說: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土;劉表占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 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孔明為了掩飾內心的虛弱,先大笑了一陣,然後才說 :「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接著他又把漢末混亂的局勢複述一遍,內容大致與王朗所述一般,然後正式開罵: 「……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地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王朗激憤吐血,墜馬而亡。
對手是什麼樣的人很重要。王朗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王朗是泥古儒生,是被自己的道德意識與正統教條給困死。假如王朗是法家、縱橫家之徒,豈會因孔明一席話而亡 ? 禰衡赤身擊鼓羞辱曹操,曹操心懷遠志,忍而未殺,轉送劉表。劉表宅心仁厚,未殺而轉送黃祖。黃祖一介武夫,秀才遇到兵,禰衡無禮,黃祖毫不容忍、遲疑立刻殺無赦。元朝,完全不合儒家法度,一定不具所謂正統、法統地位。但元朝就得了天下,按儒家天下有德者居之說,那麼元朝就是正統法統。元朝會因儒生的道德非議指責而亡 ! 爾後的中原王朝仍然要承認元朝是正統,朱元璋仍然要為元朝著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