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高喊凍漲之幽靈再現

稍為對經濟學有些理解的人都知道,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來決定。任何非經濟手段如限價,凍漲等來干預管制價格,只能治絲益紛,效果是零,還扭曲了供需,增加非經濟社會成本與不公不義之事。唯有製造者增加供給,或消費者減少需求才能降低價格。幾個月前,馬政府才擇善固執的解除油價凍漲的錯誤政策,停止補貼回歸正常。接著國際原油價格走疲,國內汽柴油隨之連13降。這月起,原油價格又陡漲,國內汽柴油又三連漲,遂又有政客打著顧民生招牌,高調要求再實施凍漲,其心態可議。可以預估,隨著美國 QE3 的推動,會有新一波原物料漲價潮,石油首當其衝,時間亦可能拉長,使油價長期居高檔,凍漲的代價將更勝於以往。

過去幾年的油電價凍漲,其價格差額是由用人民納稅的錢,建立營運的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流血補貼。這兩家現在都負債累累,這些負債最終還要靠全民血汗錢來補平,不然只有破產倒閉。但凍漲的利益,一般消費者由於用量少,金額小又分散,多無感或感受輕微,只為眼前看得見的小利益而支持凍漲,卻忽視或刻意看不見,因凍漲帶來影響深遠的大漏失。真正的受益者是工商運輸業等大用量戶,但他們大多並沒有把利益回饋消費者,還以原物料漲價,要反映成本為由,提高售價轉嫁於消費者,可謂兩頭賺。另有一些以外銷為主的大企業,享受特別減免條例,靠用了廉價的油電,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其競爭力,營業利益亦只是由公司與股東分享,一般民眾是沒有的。政客們為政黨或一己選票利益,就利用一般民眾的短視近利心理,討好消費者與工商企業,說是顧民生,其實是顧自己。至於後遺症,反正是由國家全民承擔,而國家大的很,責任攤不到自己。看看印度因凍漲油價帶來的弊害,作為例子值得借鏡。

金磚四國的印度象,在 2004至2008 年間經濟呈現雙位數成長,一度與中國龍相爭輝,人口紅利較中國猶大。但從金融海嘯開始走滑,2011年的通貨膨脹達7.23%,貨幣盧比兌美元貶至歷史新低,主權債信評等被調降至負面,而造成這樣情況的主要元兇是財政赤字。因為印度80%的石油仰賴進口,因此油料價格波動對物價指數影響很大。2007年國際石油一桶51美元,2010年最高漲至一桶147美元,漲價幅度高達188%。印度政府怕通膨太大,對國內汽柴油,天然氣等燃料採補貼措施,只小幅漲了35%,補貼額度占GDP的2.4%,使財政赤字升高達近GDP 的6%,情況極為嚴重。2012年初,印度政府欲停止補貼,回歸正常,就立刻引發民怨與通膨顧慮,終至5月31日的全國大罷工,"顧民怨" 亦或 "救經濟" 形成兩難。我們可釐清看出,油價凍漲補貼使財政赤字惡化,貨幣盧比貶值,貿易逆差擴大,通貨膨脹升高,外資撤離,整個跌入財政貿易雙赤字,經濟低成長,物價高通膨,貨幣大貶值的惡性循環泥淖裡。不僅金磚恐將除名,十年努力亦付諸東流。可見凍漲後再解凍之敝,遠大於正常反應成本上漲之通膨。

綜合比較,我們的總體經濟面固優於印度,但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卻更勝於印度。因此,短期油價凍漲補貼所形成的惡果,不啻飲鴆止渴,值得警惕。原油價格長期的大幅波動,原因複雜,是否為某特定國家或集團,操縱的經濟戰爭方式亦不可知,唯可確定的一點是,我們只能是油價的接受者。因此 ,經濟問題只能用經濟方法解決,任何非經濟手法,都只會使問題扭曲,暫時隱藏致越來越嚴重。民意是沒有底價的,永遠不會滿足,政客的自私卑劣是不會停止的。只有先把整體經濟弄好,民怨自然減少,至於政客們就不理會吧。


後記:沒骨氣的經濟部,又作了一次惡劣的 "政治正確" 決定,來處裡經濟問題 ,電價緩漲至明年十月再議。屆時又會考慮2014選舉,再延長至選後,非把台電拖垮,或增加巨額財政赤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