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體詩 說李白 杜甫
古、近體詩 說李白 杜甫
李白的詩跟杜甫的詩有什麼區别 ? 一般都會說說,李白浪漫,杜甫寫實。其實這不是他們最大的區别。最大的區别是,李白寫的是古詩,而杜甫寫的是新詩。是不是有點突兀 !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别在格律。古體詩的格律限制很少,這是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的一大原因。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着唐代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巅峰。李白寫詩,為什麼可以提筆就來呢?天才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杜甫也是天才,為什麼就慢得多呢?請注意下列兩首詩在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李白的《春日獨坐寄鄭明府》:
燕麥青青遊子悲,河堤弱柳鬱金枝。長條一拂春風去,盡日飄揚無定時。 我在河南別離久,那堪坐此對窗牖。情人道來竟不來,何人共醉新豐酒。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兩首都是七言詩,形式上看似乎看不出區别。但實際上,它們分别屬於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簡單講,第一首是古詩,第二首是新詩。
第一首屬於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因為唐朝以前的人就用這種形式寫詩。每句七個字,這是必須的,但到底寫八句還是更多,這倒無所謂。第二首詩屬於近體詩,也叫今體詩,可能是受科舉考試要求的影響,有了更多的規範。表明它是“當代”新興的詩歌體裁,是古代没有的。 首先,新在格律上,其次,新在謀篇布局的結構上 。格律是它最重要、醒目的特色,所以也叫做律詩。如果一首詩有八句,每句七個字,就叫七言律詩。如果在八句以上,就叫七言排律。如果你看過過《唐詩三百首》,也許知道這本書就是按照詩歌體裁来分類的,分成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等。
近體詩特别重視格律。所謂格律,顧名思義就是格式和音律。格式很簡單,每句七個字。音律要複雜一些,古人把漢字的音調分為平、仄兩類,一旦有了清晰的平仄概念,就可以有意識地來調整詩歌的音色美了。讓詩歌讀起來更好聽。核心的平仄規則就是:平聲字和仄聲字要有交替,有錯落,詩歌讀起來就會特别有抑揚頓挫的感覺 。抑揚頓挫,抑就是仄聲,揚就是平聲。有了平仄,才有對仗。所以寫對聯不但要有字義上的對應,還要有平仄關係上的對應。七言律詩的八句話,本質上就是四個對聯。依次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首聯和尾聯雖然平仄必須有對應關係,但語意可以不對仗,而頷聯和頸聯必須從平仄到語意都構成嚴格的對仗關係。所以,即使你還没有理解好平仄,也可以僅僅從上面兩首詩的頷聯、頸聯的語意關係上判斷出是古體詩,近體詩。“我在河南别離久,那堪坐此對窗牖”,顯然不是一幅對聯,而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至少你能看出來三顧對兩朝;天下計對老臣心”,這是再明顯不過的對仗關係。漢朝駢體文正是近體詩的一大淵源,對平仄的認識也正是從南朝,尤其是齊、梁兩代發展来的。
比起近體詩,古體詩幾乎可以說是自由體,格律限制非常少,想多寫幾句就多寫幾句,在七言裡邊穿插一點三言、五言都行,想換韻就換韻,平仄只在韻脚的地方才需要留意一下。
唐代詩壇,李白的最高成就在古體詩,杜甫的最高成就在近體詩。古體詩自由散漫,特别適合李白的性格。正是這種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體裁,才能讓他 “斗酒詩百篇”、“敏捷詩千首”。如果改寫近體詩,任憑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很難做得到。曹植七步想也難。
附記 : 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