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再讀隆中對

公元207年,諸葛亮在隆中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一整套戰略,核心要點有幾個:1.不要再跟曹操和孫權硬碰。他們家大業大,不可與之爭鋒。2.要先取荆州(湖南湖北)這一帶為根據地。3.再取益州 (四川 )。和曹操、孫權成鼎足之勢,三分天下。4.等到中原有事,天下有變,就兩路出兵。一路派一位上將,從荆州向河南一带出兵;第二路由劉備自己從四川向關中,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出兵。這兩路出兵,可得中原。

後來的歷史,基本也就是這樣發展的。第一步,占領荆州、第二步,占領四川,劉備做到了。第三步,因為關羽大意失荆州,《隆中對》的戰略布局失去了重要一側,所以後來無論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姜維的九伐中原,都没有成功。

在“隆中對”之前,到公元207年見到諸葛亮,劉備已創業奮鬥了23年。在這23年的時間裡,劉備的創業模式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打不過你們,我就加入你們,成為你旗下的子公司”,也就是“加盟店”的模式。劉備先後投奔過很多人,如公孫瓚、陶謙、吕布、曹操、袁绍、劉表。雖然到處深得人心,但到處都混得不順利。所以劉備感慨說:“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爾!”

劉備出生在河北涿州,46歲之前,一直就在中原打轉。起家的地方在中原;當時的繁華富庶在中原;最大的仇人曹操在中原;要興復漢室的皇帝也在中原。如果後來不是被曹操逼急了,跑去依附劉表,估計連長江流域都不會去的。要不是26歲的諸葛亮點醒,他怎麼會把目光投向他根本不熟悉的四川呢?

這就是認知升级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其實都被局限在世界的一個角落裡。不是没目標,不是没資源,不是没能力,不是不努力,但往往就是很難突破,為什麼?因為没有看到更大的地圖。

舉個例子,看喬布斯在蘋果公司的經歷。喬布斯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但是中途被董事會趕了出來,在外流落了十一年。1996年,蘋果公司的情况非常不好,喬布斯又臨危受命,回歸蘋果。當時蘋果公司就和劉備迷戀中原一樣,拼命在個人電腦領域發展,光是麥金塔(Mac)電腦系列,就有幾十個版本,每個版本又有各種牌號。可謂樣樣通,樣樣稀鬆,哪個版本也没賣好。喬布斯回歸時候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砍掉了90%的產品線。但真正的神來之筆,不是砍業務,而是做了一個增量,轉進到音樂播放器領域,在2001年推出了iPod。這款播放器不僅大獲成功,而且後來以iPod為基礎,2007年推出了iPhone,讓整個手機市場徹底洗牌。過程中,喬布斯走出了整個電腦業界也没有想到的路綫。在全新的領域落棋子,迂回前進重回主流,王者。

往往在一個大局中競爭,重要的往往不是力量和資源,而是認知能力。也就是你能看到更大的地圖,你就能找到全新的關键破局點,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再殺回來赢得競爭。如何才能看到更大範圍的地圖呢?《隆中對》也给我們做了示範,有兩個方法。

第一,是從過去歷史上看;第二,是從未來的終局上看。

先說歷史,《隆中對》裡,諸葛亮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在提醒劉備,不要小看偏遠的四川,也就是益州。資源很好,而且更重要的是,漢高祖劉邦正是從這個地方起家,成就了帝業。( 秦始皇也是聽司馬錯意見取四川,進而得天下。)這就是從當前的局勢中跳出来,回到歷史經驗中,找到更大的地圖。

再看從未來的终局上進行判斷。《隆中對》裡另有一句話,說“天下有變”。什麼意思?為什麼諸葛亮那麼早就能判斷,曹操不會對劉備窮追猛打,而且總有一天,天下會有變呢?這就牽涉到對曹操處境的判斷了。曹操的創業模式是 “挾天子以令諸侯”,好處是可以利用中央政府的名義廣納人才,壞處則是這些人才到底是忠于漢朝還是忠于他曹操,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曹操陣營的構成最複雜,也最不稳定。比如,出現董承的“衣带詔”事件,就是典型的内亂。這就是諸葛亮講的“天下有變”從這個终局出發,倒推回來,諸葛亮才判斷,因為曹操的獨特處境,會給劉備留出一個足够長的戰略機遇期,讓他能够拿下四川,獲得根據地。

《隆中對》的戰略有什麼缺陷呢?就是荆州的位置問題。荆州(今天湖南、湖北一带)在地理位置上跟四川隔開了。但是,荆州和孫權的江東之間却是幾乎連成一片。即使有朝一日,劉備能從這兩個地方同時出兵,也很難實現軍事配合,只能各自為戰。這一個客觀局限,後來的歷史業已應證了。

另外,還有一個局限。這不是《隆中對》讀有的局限,而是所有戰略構想的共同局限。所有的戰略構想,都建立在一些前提條件的基礎上。比如,己方的獨特優勢、特定的時間窗口等等。看《隆中對》在這兩個方面的局限。首先,劉備獨特的優勢的是啥?是他漢室宗親的身份,可以打出“復興漢室”的旗號。在群雄之中,他具有最正統的政治號召力。曹操,名為漢相相實為漢賊;孫權,只是一個承繼父兄之業的軍閥。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後果。當時,曹操的政治地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没有人可以在政治上挑戰他,但唯有劉備可以,因為他是惟一一個奉旨要消滅漢賊曹操的人。也就是說,在政治上,劉備成了曹操唯一的對手。有了“復興漢室”這個價值願景後,他就成了整合和吸引資源的一個樞紐優勢。劉備不僅可以快速的完成内部整合,也成了除漢獻帝及大漢正統的代言人。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構想的重要條件,政治正確。

但是,益州當時在劉璋手裡。劉璋也得到認可的漢氏宗親地位,劉皇叔不去打曹操、孫權,去打另一一個漢是宗親,在政治合法性上怎麼解釋得通呢?

打劉章的戰術行動背離了上述條件,原來的戰略構想就要付出代價,效果上就難免要打折扣。果然,劉備偷襲劉璋,拿下四川之後,内部很不容易搞定。本來是最有政治號召力的一支力量,反而成了“三國”中,内部最不稳定的一支力量。“夷陵之戰”失敗之後,益州的一位郡守叫黄元,就立即起兵反叛;劉備死在白帝城死後,最南邊的三個郡也反叛了,而且還拉着邊疆的少數民族一起,就是後來所謂的“七擒孟獲”。看,劉備政治合法性的光環,在益州本地似乎不大起作用。這跟他偷襲劉璋,是很有關係的。

《隆中對》戰略構想,另一個條件限制是時間窗口問題。《隆中對》有一個預設前提,那就是漢朝政府還存在。只要政府還在,有朝一日,天下有變——就是曹魏內亂,劉備就可以手拿“衣帶詔”,號召天下,兩路北伐,消滅曹魏,復興漢室。但是,就在《隆中對》提出十三年後,曹操的兒子曹丕,把漢獻帝给廢了,自己當皇帝。而且,曹丕沒殺漢獻帝,而是供養起来。這下劉備的政治處境就非常尷尬。說要復興漢室,漢室没了;“衣帶詔”是漢獻帝给的,但是漢獻帝現在不是皇帝了,該怎麼辦呢?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正統”,劉備只能强行稱帝。位什麼說是“强行”?因為,漢獻帝没死他是不能稱帝的。所以他只能製造漢獻帝已死的傳聞,然後公開發喪,走完這一套之後才能稱帝。可是,漢獻帝還活着是没法一手遮天的瞞著,為了政治博弈,只能這麼辦。

於是“大漢”變成了“蜀漢”,除了在益州,劉備已經喪失了政治上的號召力。諸葛亮十幾年前預想的,什麼劉備一旦發兵,中原老百姓就會“箪食壶漿以迎將軍”的情景,就再也不會出現了。這一切,十幾年前的諸葛亮是無法預想的。歷史就给了十三年的時間,時間一過,原先看到的機會,和實現機會的前提都消失了。

附註 :

總結《隆中對》的最终失败,得到什麼教训 ?

第一,凡是戰略構想,都有它的基礎條件。一旦戰術行動背離這些條件,戰略效果就要打折扣。

第二,凡是戰略構想,都有它的時間窗口。一旦時過境遷,實施戰略的機遇也就不復存在了。

【刘备怎么变成“刘皇叔”?这是因为两次偶然事件。一是他帮助曹操消灭吕布之后,跟着曹操一起到了许昌,见着了汉献帝,获得了正式的官位和爵位, “汉左将军”和“宜城亭侯”。從此官方认可了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二是所谓的“衣带诏”事件。說 : 汉献帝被曹操欺负,就写了一封密诏,要诛杀曹操,这封密诏是藏到衣带里的,所以叫“衣带詔”。所有参与这个事件的人都被曹操杀了,只剩刘备,号称是手里有皇帝的“衣带诏”,要奉旨讨伐曹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