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的階層只是决定了我們的起點,而非我們的終點 ( 階層固化 )
出身的階層只是决定了我們的起點,而非我們的終點 ( 階層固化 )
老子在道德經有一句話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句話說的是自然的法则,損减富裕以補充不足的。人類社會世俗的做法却不然,是損減貧窮不足的,來供奉富貴有餘的。聖經《新约·馬太福音》也有一句體現類似思想的一句話: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傳達了一個非常冷酷無情的信息,那就是階層固化,窮人越窮,富人越富。這個現象叫"馬太效應"。中國人諺語 : 三歲看老;英國人諺語 : 七歲定終生;台灣人諺語 : 沒有跳龍門的命,就要有鑽狗洞的勁兒,都表示同樣有認命的意思。
馬太效應和道德經都說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當一個人機累了如金錢、名譽、地位的優勢,那麼他們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貧窮家庭的孩子,在語言、記憶、自我調節等等多方面的腦功能發展,往往受到限制。所以,當對比來自富裕階層和貧窮階層的孩子時,我們不僅應該看到金錢財富這些表面上的區别,還應該看到那些隱藏在表面下的更關鍵因素。
個人品行、成長還境和教育三向是影響階層固化的深層原因。據研究,孩子的聰明與否,只有2%是來自于基因的貢獻,而絕大部分是來自環境的影響。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容易表現出很多出色的品質如,自信心、有明確的人生規劃,閱讀優良課外圖書雜誌、要讀好大學、要成為某行著名的佼佼者。中產家庭的孩子,幼時的夢想往往宏大但寬泛,比如反對種族歧視、復興國家。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夢想可能更只是吃飽飯、少挨打、挨罵,日常在街頭打架或孤單寂寞,一整天都找不到人說話,缺乏来自環境的有效刺激,即使本來具有優秀的基因,也無法被喚醒發揮作用。富家子弟這些優良良的品質並非天生的,而是和父母的教養密切相關。豐富的成長還境刺激優勢基因,促進智力發育,影響到孩子品行的培養。五陵子弟、大家閨秀與泥腿漢子、小家碧玉風采的差別不就是在這兒嗎 !?基因優勢的展現需要豐富的還境刺激。
豐富的成長境並不絕然等同于優越的物質環境,還需要父母、學校對於孩子成長的關注,放牛班的孩子就少人關注。好的教育讓孩子终身受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好的教育讓孩子和一群優秀的同齡人在一起互動,形成一個未來社會菁英的社交網絡。考上頂級名校並不是在這些名校,能學習到其他大學學不到的知識,而是加入了一個未来精英的團體,自然形成一股向上的勢頭,未來起步點就高。同樣地,在大都市的生活遠比農村生活更為艱難。但留在大都市,才有更大的機會和優秀的人一起工作、成長,這就是不斷上進的根本原因。每向前一步,就能加入到有更多、更優秀人的階層。如此往復,才有機會打破既存的階層固化,邁向頂層。
階層是真實的存在,階層背後資源的不平等也是毋庸置疑的。"人生而平等"這句話說的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非指資源上的平等。不過,這並不意味没有機會。出身的階層只是决定了我們的起點,而非我們的終點。有了這樣的認知,如何能堅持、自控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良好教育才是重點。自控力是預測人生成功的非常有效的指標。試想一下,連自己生活壞習慣都控制不了的人,怎麼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堅持不懈朝着目標奮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