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參謀與指揮官

參謀與指揮官  

隋煬帝因役民太甚致各地起義軍蜂起,初期楊玄感起義最為煬帝所重視,因為楊玄感的起義是象徵關隴貴族統治集團的撕裂,可能形成連鎖反應。適時煬帝正在遼東親征做第二次征伐高麗的戰爭,楊玄感奉命督運軍隊糧草補給的後勤工作,他在河南舉兵造反,故意遲滯漕運,企圖造成百萬遼東軍斷糧無炊,造成混亂譁變。同時進逼東都洛陽,再徐圖長安,一舉可成。

此前,楊玄感已開始祕密傾心結交各路英雄豪傑,私養死士,其中與" 牛角掛書 "的李密更是刎頸之交,奉為軍師。李密提出反隋上、中、下三策供楊玄感採擇。上策 : 擁兵出其不意,常驅入薊 ( 北京 ),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斷其歸路,高麗聞之, 必躡其後,旬月可不戰而擒。中策 : 關中天府之國,率眾西行直取長安,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守之。天子雖還但失其根本,可徐圖也 。下策 : 簡精銳,晝夜倍道,襲取東都洛陽以號四方。唯若百日不克,天下之官兵四面而至,此下計也 !  楊玄感聽後興奮的說" 公之下計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不取之,安能動物,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 ? " 果然,楊玄感兵敗,楊素家族滅絕,李密逃遁。

李密投奔翟讓,聚義於草莽,壯大瓦崗軍,成為各路反隋起義軍中勢力最強大的一支。一篇反隋檄文更使天下震動,風起雲湧,煬帝縮匿江都。此時,瓦崗軍正屯兵洛陽城下與官軍對峙。有人建議李密," 隋失其鹿,豪傑競逐,宜略過洛陽,直接西襲長安,不早為之,必有先我者,悔無及矣。"  李密說" 此誠乃上策,卻不能為。現昏君尚存,從兵猶眾,我之所部皆山東人也,若未下洛陽,人心不安,何肯相隨西入 ? " 這話和楊玄感拒絕西進長安理由何其相似。又有人建議 " 大眾久聚,恐米盡人散,師老厭戰,難以成功。宜直向江都( 揚州 )執取獨夫,號令天下。" 此策犁庭掃穴與進攻首都同工,然李密又不能。軍師、參謀時的李密與反抗軍領袖的李密,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 !? 

的確,貴族出身的李密率領農民起義軍,其領袖地位是靠打殺出來的,所部農民尚未與他形成牢固君臣關係,一旦失敗,立刻瓦解。西入關中是追求帝王之業,克定東都是鏟除暴政,拿下倉粟眼前利益,眾人未必會對李密的帝王之業感興趣,所以只能先顧及眼前利益,圍攻東都,繼續打勝仗。主帥、領袖的這一份心思顧慮,往往不是參謀、軍師擬定作戰計畫所會考慮到的。李世民曾說" 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但觀李密對楊玄感的上策,應該說李密是知道征戰遠略的,距帝業看似可遙望,只是天邊的彩霞終非一蹴可及,師老兵疲的時間又拖不起,兩難。

最近市面上有一本書" 另類戰犯 "說的就是參謀。計畫的擬定出自參謀,將軍們只是畫押批可,除非參謀太差,不然總會採納參謀意見,所以參謀看似無權,其實握有影響決策的權力。任何一個國家的謀本部,真正掌握實權的都是中、上校階層的軍官,最明顯的例子,如日本侵華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計畫、板垣執行,且不主張擴大事變。石原不過是中校,但戰略眼光遠高於一般擴大派將領,如譏諷東條只是一名" 班長 ",杉山元是" 便所扉 ",拿不定大主意,只會狂言 " 三月亡華",擴大全面作戰,反使日本陷入時間戰略陷阱。若論戰犯罪刑 ,石原不會少於板垣,但參謀職務卻使他規避了責任。

有一位德國將軍曾對軍官作了如下分類:“我把軍官分為四類:聰明的、愚蠢的、勤快的和懶惰的。每個軍官至少具有上述兩種品質。那些聰明而又勤快的人適宜擔任高級參謀,而那些又蠢又懶的人可以被支配使用。聰明而又懶惰的人適合擔任最高指揮,他具有對付各種情況的制裁和膽略。至於愚蠢而又勤勞者,那就危險了,應立即予以開除。” 我們一般讚揚勤勞,勤能補拙,天道酬勤...,但勤勞追求效率未必講方法,更重要的是效果。效率只是在一定目標和方向上的過程表現,而效果才是決定方向和目標的根本問題。“窮忙族”要想成功地進入“富閑”狀態,做事要學會管理時間與方法。我現在屬於閱讀的窮忙族,效果是不夠好,怪不得早早從軍中退伍。你屬於哪一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