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正" 字有一"止"字之象,故年號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
"正" 字有一"止"字之象,故年號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
清朝雍正皇帝時的名人汪景祺在其【西征隨筆】中有一篇"歷代年號論"的文章說,"正" 字有一"止" 字之象,故年號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汪景祺遂因而成文字獄受害者。經逐一檢讀果如是,看 :
"正隆": 是遼廢帝海陵王的年號。只看金史金對她的評價" 「海陵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欲爲君則弒其君,欲伐國則弒其母,欲奪人之妻則使之殺其夫。三綱絕矣,何暇他論。至於屠滅宗族,剪刈忠良,婦姑姊妹盡入嬪御。方以三十二總管之兵圖一天下,卒之戾氣感召,身由惡終,使天下後世稱無道主以海陵爲首。可不戒哉!可不戒哉!」可知其人,足以和北齊的高偉媲美。
"正大": 是金哀宗的年號。他本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只是運太差。即位後,鼓勵農業生產,停止侵送,與西夏修好,進行內部改革,剷除奸佞,重用抗蒙名將,收復了不少土地,使金朝呈現出一片全新的景象。哀宗欲與宋聯合抗蒙,並說:「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我,我亡必及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宋人不許。天興三年正月己酉,蒙宋聯軍攻破蔡州,哀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把皇位傳給統帥完顏承麟,自己上吊自盡。末帝完顏承麟聞知哀宗死訊,「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哭奠未畢,城潰。」末帝同日死於亂軍中,金亡。末帝在位僅一個時辰。
"至正": 是元帝國黃昏元惠帝( 朱元璋看他順天應人的北逃,退出中原,改諡順帝) 的年號。看歷史對他的評價 : 即位前,元朝太史的看法:「不可立,立則天下亂。」清朝史學家的評價是:「絕人巧智,惟事荒恣;綱紀懈弛,用殄厥世;稗史所稱,非明宗嗣;附會詔書,事近曖昧。」其人與海陵王有相似處。
"正統": 是明英宗的年號。朱祈鎮明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王振、徐有貞等,打過土木堡败仗,當過俘虏,做過八年囚犯,殺過忠臣于謙,兩次登為當皇帝卻無政績可言。他不是壞人卻也絕非是好皇帝,是個庸主。唯一的善舉是廢止殉葬制度,至少他任內執行過。
"正德" : 是明武宗的年號。朱厚照,根據《明史》記載,武宗一生,貪杯好色建豹房、尚兵無賴寵宦官,怪誕自封為「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親征,擊潰蒙古韃靼小王子,回去後又給自己加封為太師。但是也有人認為武宗追求個性解放,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朱宸濠之叛,是極具個性色彩的皇帝。追求自我又權力無限,受害的則一定是全國百姓。黃梅戲電影江山美人"戲鳳"的朱德正皇帝,就是這位主兒。
"雍正": 清朝大大有名的胤禎。嚴格來說他是一位勤政的好皇帝,但終生跨不過得位不正的陰影,始終為釐清 "篡位" 疑雲而奮鬥。對兄弟手足太過殘忍,逾越人情,同時深化文字獄,建立密摺奏聞制度,重用酷吏,創設軍機處,使皇帝中央集權,專制達到最高點。也正是這些,使得雍正在歷史上評論是貶多於褒。謠傳,雍正死後不見頭顱,無柰以黃金鑄頭代之。是耶、非耶,恨不能起雍正於地下問之。
若"正" 字有一"止" 字之象,故年號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為真,那麼名字中有正字的是否也適用 !? 如蔣中正 , 領導抗戰勝利,立憲治國不能說無功,一時威望如日中天,然四年即潰,兵敗退至海角一嶼又何其速也 !? 命耶 ? 運耶 ? 人事耶 ?
附記: 據傳海陵王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即興題詩稱:「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紹興三十一年(正隆六年,1161年)出兵伐宋,進迫長江。采石大戰中了南宋江淮參軍俞允文的埋伏,兵敗為部下所弒,享年40。死後追貶為「海陵王」,又追貶為「海陵庶人」,被以庶人之禮安葬。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權力、權利 說 " 民主共和 "
權力、權利 說 " 民主共和 "
" 權力 "一詞多用於國家和組織層面,是指依法律規定享有的支配、指揮他人的力量。"權利 "一詞多用於個人層面,指一個人依法享有的利益。國家權力是用來管理公共事務的,既然是公共事務,每一位公民就都有權力參與,但公共事務必須集中管理,也不需要社會每個成員都來參與。因此,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可以把這個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利" 讓渡 "出去," 委託 "一個自己信任的人代理行駛這份權利。這個委託過程就是選舉,使社會其他成員課已去從事其他工作。總結來說,國家權力來自個人權利的讓渡,通過這特讓渡過程,分散的個人權利轉化成為集中的國家權力。
民主制度不是一個完美的制度,一投票選舉,社會就分裂為多數與少數。民主最重要的一條" 少數服從多數" ,雖然多數意見可能代表了多數人的利益,但多數恰恰可能就是平庸的多數。菁英永遠是少數。大眾民主未必能保證人類社會朝正確方向發展,反成多數暴力。因為人民並不具備高尚的品德,他們總是被偽裝成愛鄉、愛民的政客們蠱惑、欺騙。政客(民代 )們最常做的都是為挑撥取悅人民,提出自己都不相信的意見",而人民又常常為政客的承諾所蒙騙,為非理性的熱情所煽動。絕大多數國家的國名,不論其是否標榜民主,都是" 某某( 民主 )共和國,民主共和四字常一起使用,共和就是和平共存共榮,民主是基礎,共和才是目標,否則民主就流於多數暴力。民主過程中的種種邪惡,就是因為" 假民主 "太過氾濫所致。
這些受委託的代表們,固然帶來了他們的智慧,但同時也帶來他們的偏見、錯誤、地方利益、政黨利益與個人利益。"共和國" 的目標不是愚民,而是要培養有智識的公民。透過教育提高知識水準,推廣數學,以提高公民的思辨能力,學會獨立思考,因圍文明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少不了數字,如此才能慎選你的代表。很不幸,我們兩千年的皇權專制統治,就極大束縛我們數學文化的發展。我們以往的數學如算經,只是實用的管理數學和木匠數學,抽象的數學思維能力被剝奪。
民主不是個人行為,也不是一種道德觀念,什麼好人行民主,惡人行霸道。民主是一種制度,這個制度一經確立,就同時帶來約束。民主有一定的遊戲規則,有一定的法律來保障,違反了遊戲規則,就要接受法律制裁,而它的最高準則是憲法。很不幸,台灣的民主偏差了,因為人民根本沒有此一素養。早年國民黨傾向用哄面,金錢來推行假民主;現今民進黨則用近似群眾暴力、癱瘓議會、挑動群眾製造對立等方式來推假民主,成為笑柄。
遵守遊戲規則、妥協、認輸、會議程序保密,是民主的重要精神,而人民需要訓練,由其實經歷兩千年皇權專制文化影響下的國人更需要訓練。很不幸,台灣的民主偏差了,因為人民根本沒有此一訓練與素養。早年國民黨傾向用哄面,金錢來推行假民主;現今民進黨則用近似群眾暴力、癱瘓議會、挑動群眾製造對立等方式來推假民主,人民只願享民主之利,而不願受民主之約束,暴民、民粹於焉橫行豈是偶然 !?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參謀與指揮官
參謀與指揮官
隋煬帝因役民太甚致各地起義軍蜂起,初期楊玄感起義最為煬帝所重視,因為楊玄感的起義是象徵關隴貴族統治集團的撕裂,可能形成連鎖反應。適時煬帝正在遼東親征做第二次征伐高麗的戰爭,楊玄感奉命督運軍隊糧草補給的後勤工作,他在河南舉兵造反,故意遲滯漕運,企圖造成百萬遼東軍斷糧無炊,造成混亂譁變。同時進逼東都洛陽,再徐圖長安,一舉可成。
此前,楊玄感已開始祕密傾心結交各路英雄豪傑,私養死士,其中與" 牛角掛書 "的李密更是刎頸之交,奉為軍師。李密提出反隋上、中、下三策供楊玄感採擇。上策 : 擁兵出其不意,常驅入薊 ( 北京 ),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斷其歸路,高麗聞之, 必躡其後,旬月可不戰而擒。中策 : 關中天府之國,率眾西行直取長安,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守之。天子雖還但失其根本,可徐圖也 。下策 : 簡精銳,晝夜倍道,襲取東都洛陽以號四方。唯若百日不克,天下之官兵四面而至,此下計也 ! 楊玄感聽後興奮的說" 公之下計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不取之,安能動物,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 ? " 果然,楊玄感兵敗,楊素家族滅絕,李密逃遁。
李密投奔翟讓,聚義於草莽,壯大瓦崗軍,成為各路反隋起義軍中勢力最強大的一支。一篇反隋檄文更使天下震動,風起雲湧,煬帝縮匿江都。此時,瓦崗軍正屯兵洛陽城下與官軍對峙。有人建議李密," 隋失其鹿,豪傑競逐,宜略過洛陽,直接西襲長安,不早為之,必有先我者,悔無及矣。" 李密說" 此誠乃上策,卻不能為。現昏君尚存,從兵猶眾,我之所部皆山東人也,若未下洛陽,人心不安,何肯相隨西入 ? " 這話和楊玄感拒絕西進長安理由何其相似。又有人建議 " 大眾久聚,恐米盡人散,師老厭戰,難以成功。宜直向江都( 揚州 )執取獨夫,號令天下。" 此策犁庭掃穴與進攻首都同工,然李密又不能。軍師、參謀時的李密與反抗軍領袖的李密,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 !?
的確,貴族出身的李密率領農民起義軍,其領袖地位是靠打殺出來的,所部農民尚未與他形成牢固君臣關係,一旦失敗,立刻瓦解。西入關中是追求帝王之業,克定東都是鏟除暴政,拿下倉粟眼前利益,眾人未必會對李密的帝王之業感興趣,所以只能先顧及眼前利益,圍攻東都,繼續打勝仗。主帥、領袖的這一份心思顧慮,往往不是參謀、軍師擬定作戰計畫所會考慮到的。李世民曾說" 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但觀李密對楊玄感的上策,應該說李密是知道征戰遠略的,距帝業看似可遙望,只是天邊的彩霞終非一蹴可及,師老兵疲的時間又拖不起,兩難。
最近市面上有一本書" 另類戰犯 "說的就是參謀。計畫的擬定出自參謀,將軍們只是畫押批可,除非參謀太差,不然總會採納參謀意見,所以參謀看似無權,其實握有影響決策的權力。任何一個國家的謀本部,真正掌握實權的都是中、上校階層的軍官,最明顯的例子,如日本侵華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計畫、板垣執行,且不主張擴大事變。石原不過是中校,但戰略眼光遠高於一般擴大派將領,如譏諷東條只是一名" 班長 ",杉山元是" 便所扉 ",拿不定大主意,只會狂言 " 三月亡華",擴大全面作戰,反使日本陷入時間戰略陷阱。若論戰犯罪刑 ,石原不會少於板垣,但參謀職務卻使他規避了責任。
有一位德國將軍曾對軍官作了如下分類:“我把軍官分為四類:聰明的、愚蠢的、勤快的和懶惰的。每個軍官至少具有上述兩種品質。那些聰明而又勤快的人適宜擔任高級參謀,而那些又蠢又懶的人可以被支配使用。聰明而又懶惰的人適合擔任最高指揮,他具有對付各種情況的制裁和膽略。至於愚蠢而又勤勞者,那就危險了,應立即予以開除。” 我們一般讚揚勤勞,勤能補拙,天道酬勤...,但勤勞追求效率未必講方法,更重要的是效果。效率只是在一定目標和方向上的過程表現,而效果才是決定方向和目標的根本問題。“窮忙族”要想成功地進入“富閑”狀態,做事要學會管理時間與方法。我現在屬於閱讀的窮忙族,效果是不夠好,怪不得早早從軍中退伍。你屬於哪一類 !?
"認錢不認人" 是對錢的最大恭維 也是窮人的最好朋友
"認錢不認人" 是對錢的最大恭維 也是窮人的最好朋友
" 笑林廣記 "裡有一個笑話,一個老秀才白天高高興興的嫁女兒,百年好合、早生貴子之類的吉祥話也說了、聽了不少。到了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想到女兒房裡空落落有些觸情,突然一想到" 那小畜生此刻正在胡作非為幹那事 ",遂起身拍床打椅,指天罵地甚是傷痛。老秀才的情緒面覆蓋了其理性面。有這種情緒的人應不在少數,只是理性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再正常不過的認知化解了情緒與傳統道德反應。其實不止這事,有很多事如對錢的態度、該不該玩...,也往往呈現理性與道德情緒的兩面性。
經濟學家海耶克有句名言" 金錢是人類發明最偉大的自由工具,只有錢會向窮人開放,權力不會 "。說說理由 :
1. 金錢實現了自由交易,把人類從事必躬親的勞動奴役中解放出來,使勞動的分工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細,使人們的工作和興趣越來越優質高效," 比較利益法則 " 就由此而來。
2. 金錢是最合理高效配置資源的工具。舉例來說,因為貧窮,台灣早年的加工出口區、大陸改革開放成世界工廠,不都是美、日等商人認錢不認人的結果 !?結果是富裕了我們得罪了美、日的工人,能不感謝錢嗎 !?錢只凝結利益,沒有道德、情緒糾結,是窮人的好朋友。
3. 金錢是人類自由的通行證。於個人來說,有了經濟自由,人才能精神、思想的自由,才能擺脫奴役,自由地遷徙。於社會來說,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唯有圍繞著金錢為主軸的個人自由才能推動整個社會自由。
4. 就道德面言,資源的稀缺性與分配不均是永恆存在的,而解決的最佳工具就是金錢呈現出來的價格。因為價格可以調動更多生產與服務,減少浪費。例如造成市場菜價上漲的可能原因很多,消費者無須去理解背後原因,只要權衡接受還是拒絕換他項選擇。生產者也可不必理解背後原因,一看價格好立刻增加生產價格滑落。2015年出澳洲查理周刊槍擊案,慌亂逃生,造成當地Uber叫車人數暴增,系統自動漲價四倍使輿論大譁,指責與搶匪無異。其實周邊地區的車輛一看價格四倍,立刻搶進該地區,供給增加,價格立刻恢復原樣。沒有歧視的價格調控較一切其他人為調控方式都來的道德、公平、有效。想想計畫經濟,價格管制的後果是黑市橫行、權貴吃人...,最是歧視,一比就知道了。
我們數千年來的小農經濟與政治專制體系,市場是被人為扭曲的。儒家君子小人,重仁義輕利害,口不言錢啊堵物,一談到錢就感覺髒,勢利淺薄不道德。西晉,魯襃的一篇鴻文 " 錢神論 ",從道德觀點道盡了錢之危害。反過來看也說明了錢之功用。現代社會拜市場經濟、拜錢之賜,財富的增加與古人認為天下財富是恆定的說法大異其趣,實則古人是錯誤的。錢本身無善惡,端視人之使用,把人之惡行歸罪於錢是自縛手腳、固步不前。所以,合法的掙錢、合理有度的使用是最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戈巴契夫到英國訪問,他問柴契爾夫人說" 你們人民生活比我們的好,你們對資源是怎樣管理分配的 " !?柴契爾夫人愣了一下,說,英國從未管過這種事,只交給市場價格來調控 。" 計畫經濟就是以人意凌駕一切,結果是民窮財盡,倉庫堆滿一切不適用的生產物且不停生產,形成最大的浪費,社會均貧。相反,"拜金" 的市場經濟卻資用富饒,生活多彩,多數人處於小康之水平,兩種制度之優勝劣敗不辯已明,殷鑑不遠。當然,我們不鼓勵過度拜金,也重視市場經濟帶來的缺點,最主要是建立不被扭曲的金錢觀,既裕己又富人。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變形組織 說八旗制度
變形組織 說八旗制度
在冷兵器時代,人、錢與民心向背是戰爭勝敗之關鍵。但觀出身漁獵、少兵寡財的蠻夷清軍,僅以不足20萬之少數軍隊 ( 滿八旗不足10萬,蒙、漢八旗各不足5 萬 ) 能如摧枯拉朽般的擊敗人、財與民心向背遠勝於清的南明,必有其可資學習的道理。
教課書總是說南明之敗在於 1. 不是明軍不爭氣,只怪清軍鐵騎太厲害;2. 明朝大漢奸太多如范文程、吳三桂、洪承畴等、3. 明末士大夫們太無恥怯於公戰如錢謙益,頂多再加上崇禎昏君聽信讒言、陷害忠良等原因。不能說是錯,但太局部、表面且蒼白未抓及重點。書上又說怒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是否會感覺奇怪,怒爾哈赤若只是將軍隊分群俾便於如臂使指,則自古皆然何可言創立 !?八旗制度必有其特殊處,八旗組織制度就是戰勝南明的關鍵。可惜教課書從未詳細解釋說明。( 對八旗制度之了解多係來自高陽的大清系列歷史小說。)
一般言,血緣組織皆親人家屬與地緣組織皆老鄉故舊是自古來最常見的組織。這種組織的缺點是控制力弱,不能適應環境劇烈變化的需要如戰爭,它們只利主場私鬥不利客場公戰。八旗制度( 正黃、正紅、正藍、正白與鑲黃、鑲紅、鑲藍、鑲白 )則不同,其最基礎核心是由300位能征戰之士 ( 丁 ) 家庭組成既非親人又非老鄉的牛菉,其頭頭稱之為佐領,一旦被編入,則終身世代屬之,受其控制不能脫離,不論佐領家人日後發達落破與否,極為嚴格。五牛菉組成一個甲喇,五甲喇組成一個固山、幾個固山為一旗。例如直到嘉慶年間,皇帝要大學士松筠去辦事,松筠卻說不行,明天要請假,因為佐領過生日,他要去拜壽,佐領生日大過皇差。
就組織言,控制越嚴則個體活動力越差、戰鬥力越弱,但八旗則雖控制甚嚴但鼓勵各自抒發才能往上爬,個人與組織同享其利與榮成為一利益集團,最調動個人積極性,這就是八旗戰鬥力的來源。不論人種只要有貢獻,皆可以抬籍入旗。如康熙的母親佟佳氏、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是徹底漢人佟養性(佟半朝 )的後人、入籍後再在本姓後加一佳字,就如同滿姓。嘉慶的生母魏佳氏、戴灃的母親劉佳氏皆同,酷吏田文鏡受雍正寵信,入籍正黃旗。用現代話來講,八旗制就好比是互聯網上無中心化的組織如那斯達克,每個成員是一獨立節點,旗只是一個平台供個人發揮才能,無限創業上升。吳三桂創業成平西王,尚可喜、耿仲明成靖南王、平南王。與元代的"四民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永遠無法翻身,有著根本性的差異。
明朝是中心化極強的組織,這種組織比較適用於承平時期因為控制力強,較不適用於變遷快速的環境需要。一旦中心不穩則全盤皆輸。如揚州的福王政權( 萬曆與鄭貴妃的孫子 ),因東林黨之故,根本否定福王的合法性,得不到擁護很快就倒了。更麻煩的是一個中心化組織倒台,馬上出現多個中心化組織,每一組織心中又只有一個中心,內鬨遂起。近代的如國民黨的寧漢分裂、寧粵分裂;遠的如明朝接著福王出來的福建唐王與浙江魯王兩中心組織。即便坐轎的王願意放下爭執一致對外,但抬轎的人則必不同意,非得爭一高低。另外還有什麼桂王、靖江王一團亂。桂王朱由榔稱帝( 永曆 )於廣東肇州,一路奔逃,廣西、貴州、雲南到緬甸邊境,後又被緬甸送交給吳三桂,吳三桂用一根弓弦絞死朱由榔。( 據傳今日緬甸的少數民族果敢就是當時永曆帝一部分人的後裔。)
中心化組織只要有一點問題,就必須先解決內部問題,也即是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因。任何一個無中心化組織,一但有中心化出現的傾向,馬上就發生中心化組織的弱點而趨於敗壞,八旗制度隨著清朝的承平與皇帝集權達到極致,到中期後已呈瓦解之勢,看太平天國之亂,不論滿八旗或漢八旗皆毫無戰鬥力,也算是組織成住壞空的循環定論。
中心化組織的另一個缺點,若中心的主事者軟弱如永曆,則周邊有能力辦事的就失去機動力,如兩蹶名王的李定國,否則就有背叛謀反之心成寇賊,只能徒呼負負。相反的是鄭成功曾被唐王賜姓朱,但從未改姓,最多只在延平郡王封號前加上國姓爺三個字,意思就是不奉中心保持獨立機動;魯王後落入鄭成功之手,養在深宮成廢人,在永曆帝死亡後,有人勸鄭成功再立魯王,鄭成功堅決不立,就是為避免中心化組織的缺點。
( 日本 ) 鐵鎚擊水,常勝必敗 戰略的泥淖
鐵鎚擊水,常勝必敗 戰略的泥淖
讀歷史知道中國王朝遞換因地理地勢關係,除明朝驅逐元朝是由南向北外(因為蒙古本身就在北方 ),都是由北向南,而北方的根據地往往都是戰略要地山西。誰佔領了山西,誰就有機會掃蕩中原、南下牧馬。例如 :
元朝滅南宋 : 走的是西線,從山西出陝西拿川蜀使南宋戰略大後方盡失,若不是蒙哥被流石誤擊,南宋還會早亡幾年。( 蒙哥去世前雖未能滅南宋統一天下,但是他的去世,對當時的世界格局,有極大的影響,蒙哥去世導致了旭烈兀統帥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而且,蒙哥去世以後即爆發了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繼位之爭,最終導致大蒙古帝國的分裂。)
北宋趙匡胤統一中國,走的是中線,從山西過河南直打武漢,打的是黑虎窩心拳,把割劇政權東西分割逐次消滅。
清朝滅南明是走東線,從山西經河北、過太行山入山東南下江蘇南京,弘光南明朱由崧被俘、滅亡。
翻開世界地圖,歐亞大陸東西方各有一個面對大陸的海洋國家,英國與日本。英國對歐洲大陸向來是採取扶持老二對抗老大的平衡遊戲,如結盟法國對抗德國。日本發跡晚,本亦欲效法英國,對亞洲大陸各國採取平衡遊戲,故兩國在一次大戰前關係一度緊密,結成英日同盟。但日本羨慕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利益,在加上甲午戰爭佔領滿州利益的甜美果實,一心要把中國滿州三省視為印度納入囊中,遂在二戰時期使兩國對戰略研擬大異其趣,其結果導致的命運走向亦大不同。二戰期間,英國主要對手是陸權的德國,雖然被轟炸的極為慘烈,但堅決不投降以待時機。果然,德國誤判,認為英國之所以不降,是有俄國在背後支援,就在打服法國後全力東進攻擊蘇俄,使自身陷入兩面作戰泥淖無法自拔,給英國喘息機會。日本相反,為要佔領滿州,不息改變自身海洋戰略為大陸戰略,承受對中、俄可能兩面作戰的潛在危機,而事實發展也證實,日本成為亞洲版德國。
日本當時最高戰略是要扶持偽滿州國成為其傀儡,進而移民全面佔領成為日本一部分。若日本一直堅持此一戰略目標不被一時戰場上的勝利沖昏頭,是可以成功的,看日本一直要逼中國承認偽滿州國,並在華北等成立各種自治區做為緩衝為證。但少壯派的日本軍人被沖昏了頭,隨戰役的逐次勝利,部分軍頭與野心文人如廣田弘毅等胃口越來越大,忽視了自身體量與統治成本。
當日軍進入山西,引起國民政府高度警惕,鑑於上述歷史教訓,為避免重蹈覆輒,決定快速把日本軍事北南軸線改變為東西軸線,在具國際觀瞻的上海集結重兵並擬定自沉船艦於長江口,全殲日本被封鎖在長江上的軍艦。然父子漢奸黃濬洩密,日軍艦除一艘外全數逃離,但也迫使日本將華北與本土援軍向上海集結。813淞滬會戰打了三個月,以5: 1的戰場死亡代價不僅粉碎認本三月亡華迷夢、吸引國際輿論與眼光並打出國軍能打之士氣,成功改變日本侵華軸線,廣大的戰略後方是日後持久消耗戰的本錢,堅決不講和、投降。日本卻認為佔領了中國經濟中心上海,接著拿下首都南京,還能不降嗎 !?爾後的武漢會戰,日本雖都取得各場戰役上的勝利,但泥淖卻越陷越深,日本面臨不僅是具體的中國,還有一格更難纏的虛幻敵人--時間。從日本近衛文磨1938年0116的第一次聲明 : 不以國民政府蔣委員長長為談判對象、不接受國際調停的強硬,到1939年11月第三次聲明的經濟提攜,共同反共及友好親善極盡哀求的軟弱可為明證,日本陷入必敗的戰略悲劇,吞不下、吐不出。爾後因戰略資源被封鎖禁運,搶進東南亞,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陷入兩面作戰,雖有其不得不之原因,但皆肇因於戰略目標的不能堅守。
什麼是戰略 : 戰略,是指為實現某種目標而製定的大規模、全方位的長期行動計劃。明白的說就是立定一個長期目標堅持不變,優化配置資源積極達成。反之,雖立定目標但不能堅持,聽到讚美就沾沾自喜、聽到質疑就搖擺退縮;看到眼前利益就毫不計較後果想立刻撲上去、碰到一點困難就想要修改目標以避之而成為戰略低能。其實不只是國家,政黨、企業、個人都有同樣的問題。
附記 :
帝制時代,國家是皇帝的私產,打了敗仗會有割地賠款議和之事,自主權國家概念崛起,國家不再是某一人的私產,國家是全體人民認同歸屬的大共同體。看二次大戰後,民族自覺意識興起,原來的殖民地大國如英國、法國、荷蘭等都不得不開始同意殖民地獨立建國,因為殖民國要面對的不再是一個皇帝、或是幾個部落酋長,而是被殖民的整個民族意識,她所要承擔的統治成本變得高不可攀,相對能獲取的利益大為減少,與其日後破臉被趕出,不如趁勢留個好印象,撈個日後彼此貿易的好條件,故二次大戰結束前後幾乎所有殖民地都完成獨立建國。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晚清幾大日記 :
日記有兩種。一種是主要為寫給別人看的,這種日記往往裝腔作勢,把真實的自我包裹起來。滿紙高大上,沒有多大價值。另一種是主要寫給自己看的,目的在於自用,而不在於示人傳世,其記事抒情,或為備忘,或為安排工作與生活,或為道德修養,或為總結人世經驗,或為宣泄感情,往往具有比較高的真實性。
" 曾國藩日記 " : 為消除朝廷疑忌,內容多為勸學持家之瑣碎,以示無大志,既是寫給家人也是寫給朝廷看的。
" 翁同龢日記 " : 帝師、宰相,國務夾雜個人、家族恩怨;先保清守舊後維新保皇,憂讒畏譏,純為日記且唯恐他人窺視偷看,故多所隱誨。
" 李慈銘" 越曼堂日記 " :文字達數百萬言,積四十年心力,銖積寸累而寫成,如當日「無暇寫日記,皆草草札記之邸抄面紙」,內容包括說經證史、讀書心得、 閒情逸聞、人物評鑑及生活等劄記,流傳頗廣,受時人歡迎。原本就是未寫給別人看的,難免失之於矯飾。
" 王闓運" 湘錡樓日記 " :王闓運,清末國學大師,曾為曾國藩幕僚並勸進曾國藩問鼎之輕重被拒,當帝王師未成。內容包羅萬象,是著作也是日記,意義多重。
" 葉昌熾" 緣督盧日記 " : 葉昌熾為晚清至民國初著名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葉氏《緣督廬日記》時間跨度長達四十八年,包含全面翔實之個人生活記錄及豐富多彩之社會歷史及目錄版本學、金石學资料,專業性文獻史料價值極高,因而被學術界推為“晚清四大日記”之一。
" 趙烈文 "能靜居日記 " : 曾為曾國藩之幕僚,秉筆直書,毫無隱晦,是給自己看的隨筆,內容形式接隨意。因為真,反能補綴史實,續殘補缺,惟須待慧眼識者。
" 蔣介石日記 " : 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人物蔣中正自1915年至1972年7月21日手部肌肉萎縮症不能執筆為止之私人日記,共57年,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完整、體量最巨的日記,原件現存於美國史丹佛大學圖書館。他對民國影響太大,是非功過尚無定論,各種評論只能說是一家之言。
寫日記本是好習慣,但若政治腐敗惡鬥,日記往往是致罪的佐證,史鑒不遠,使人避之不及。
現代大小人物不寫日記的居多,至少不是天天寫,一定時間後用口述歷史的代撰回憶錄方式傳述。若沒有其他文獻、文件圖片等作為輔助佐證,常會因時間的久遠而陰錯陽差、張冠李戴,時日謬務更難免。且若代撰者功力稍差,易助長口述者選擇性的隱惡揚善而有所偏跛不全,有否留為正史之輔助價值留待後人評。惟大多數往往只能成一家之言,傳家作枕頭或供他人茶餘噴飯用。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女中堯舜,說章獻太后劉娥
" 有呂、武后之才,而無呂、武后之弊 "的女中堯舜,說章獻太后劉娥
明朝中葉小說大行,為譴責本朝戀母的成化帝與萬貴妃姊弟戀引發的萬貴妃嫉殺所有懷孕宮女的惡行,出現"宋真宗劉娥貍貓換太子,宋仁宗開棺見母"的故事來影射,把劉娥章獻太后大大的醜化,在民間被定格為壞皇后。就如同長恨歌,明明譏諷的是唐明皇,偏偏說' 漢皇重色思傾國 "。
宋真宗在歷史上沒有甚麼大作為,卻有幾位好宰相如有" 聖人宰相 " 之稱的李沆," 真宰相也 " 的王旦等。因為宰相好,為宋朝奠定以祖宗之法約束皇權的法制基礎,皇帝也只能依法辦事而不能依小性子濫用權力,尤其不能亂殺人、殺士大夫,有現代法治社會的樣子,臣子方面也沒有外戚、翻鎮、宦官之災。另一宰相寇準則是逼他親征抗遼並與遼簽澶淵之盟,雖有城下之盟的意味,卻與民休息,給宋朝帶來117年的和平,為仁宗盛世奠定堅實基礎。他也是歷史上少數幾位成功到泰山封禪的帝王,自詡與秦皇漢武比肩。 (我在20150818曾經論述過。) 宋真宗也是著名諺語“ 書中自有黄金屋,書中自有颜如玉 ”的作者。
1023年真宗死,11歲仁宗繼位,初期11年 由章獻太后劉娥垂帘聽政。劉娥貌美但出身寒微,早年嫁蜀地的一個銀匠龔美。劉娥跟隨丈夫龔美一起來到京城開封謀生。劉娥隨夫拋頭露面擊波浪鼓掙錢而有美名在外,有幸被當時襄王趙元侃( 趙楨)看中,驚為天人,但因劉娥出身寒微而被父皇與母后所逐,襄王陽奉陰違窩藏,歷經坎坷15年,直到襄王繼位後才順利入宮先被封為美人。后宮前兩位潘、郭皇后不是無子就是有子卻皆早夭,本人也相繼病死。劉娥因長年幽居,故得博覽群書,研習琴棋書畫,早已才華出眾,成為日後真宗處理政事左右手,不爭寵卻冠寵後宮。惟此時劉娥也已因年高甚難懷孕,真宗與他想到借腹生子的辦法。1010年,宮女李氏( 後被封為李宸妃 )懷孕,真宗同時宣佈劉娥也懷孕,待李氏生子後立即抱交給劉娥以為己出,因為有子,真宗欲封劉娥為皇后,但借腹之事因宰相等人知道而被阻,只得悄悄的在宮內宣讀封后詔書就了事,此時她44歲 。天憘四年二月(1020年),真宗患病,上呈到皇帝那裡的政務實際上都由皇后劉娥處置。真宗乃下詔:「此後由皇太子趙楨在資善堂聽政;皇后賢明,從旁輔助。」此詔書便認可劉娥裁決政事的權力。劉皇后雖非太子生母,卻對他視若己出,克盡母職,根本不是旁人所能離間。
在劉娥垂簾期間也有士大夫質疑女主干政之弊,但劉娥說" 我就是一個趙家的老太太,一切按祖宗家法行事 ! " 她生活簡樸,尊重士大夫意見,打擊權相丁謂,包容皇帝生母李宸妃 ( 1032年死46歲 ),拉抬卻不重用娘家人避免外戚尾大,致此期間政治相對清明,經濟得以高速發展。大臣程琳獻《武后臨朝圖》勸進,劉太后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太后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歷史對她的評價極高,是" 有呂后、武后之才,而無呂后、武后之弊 "的 " 女中堯舜 "。到1033年,劉娥掌政已久且自知後日無多,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著袞冕祭祀太廟。群臣大嘩,卻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稍減幾樣,當天,皇太后劉氏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步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亞獻者為楊皇太妃、終獻者為仁宗郭皇后。儀式結束後,劉太后在太廟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自此,劉太后徹底還政於仁宗。次月,劉太后病逝享年六十五歲。第二日,仁宗召見群臣,哭道:「太后臨終前數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麼心願未了?」參知政事薛奎說:「太后不願先帝見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給劉太后換上皇后冠服。她不稱制,其實是心有畏懼而強忍著。
李宸妃死,起初,劉娥只想以普通宮嬪的身份殮葬了事,然而聽了宰相呂夷簡的勸說,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在皇儀殿治喪,並給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李用何也獲晉升。仁宗正傷感於劉太后之逝,群臣卻紛紛上議,說劉太后並非生母,生母是李宸妃,燕王更說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震驚,派人召來宸妃家兄李用何,讓他親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見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嘆道:"人言豈可盡信。"來到劉太后牌位前拜謝自責:"從此後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了。"在上諡號之時,劉太后諡為四字:莊獻明肅皇后(後改章獻明肅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諡二字;生母李宸妃諡為莊懿皇后(後改章懿皇后)。養母之情重過生母,當然這一切並非生母本意。
劉娥章獻皇太后是我們一般並不太熟悉的,她的歷史評價已說明她的才能與貢獻。歷史上,劉娥與漢武帝的媽王美人當初入宮時一樣,都已先嫁過人是再醮之婦,差別是王美人主動,劉娥是被動。兩人除貌美外,直推得寵原因不外是因" 人道 " 較早有經驗,與一般妃嬪宮女的因禮儀緊張、冰冷、羞澀與矜持不同,帶給皇帝不同的體驗。王、劉兩人個性不同,日後帶來的歷史評價與母子關係也大不同。
附記 :
英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溫莎公爵(愛德華皇儲),美男子兼體育名將,年過四十未婚,主動獻身或被動薦引的妙齡女子多如過江之鯽,惟他口味較重,年輕的家教過深不識風趣、或承攀之心過度引起反感,但對年齒較高的已婚婦女卻格外垂青,曾對第婦伊麗莎白有露骨的表白。當曾嫁給低階軍官的華麗絲.辛浦生女士登場,一切大白。
辛普生夫婦或許看穿愛德華的弱點,一意與皇儲接近,辛浦生先生逐漸退場,愛德華與愛麗絲則出雙入對,儷影雙雙出現在公眾場合。1936年,英王喬治五世死,愛德華繼位,加冕前夕,辛浦生夫婦正在進行離婚手續,愛德華指示將離婚費用列入預算,終引起波瀾,輿論大譁。首相包爾文正告愛德華,若堅持與愛麗絲結婚就必須退位。首相的正告,據說是其弟約克公爵與伊莉莎白夫婦的支持,約克並聲明必要時他可以取而代之,背後隱約有形成兩個女人都要爭第一夫人頭銜的衝突意味。愛德華最終選擇了愛麗絲而遜位。
這段故事有兼戰國時期李園嫁妹、李隆基與楊貴妃馬嵬坡之事、劉娥與王美人等幾則故事的雜燴,也間接說明,中外人性都是相通的,毛病也差不多,挺有意思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