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李世民異於暴君楊廣幾稀】
資治通鑑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罰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秦漢并稱有一定道理,那麼隋唐并稱有無關聯!?
唐太宗李世民異於隋煬帝楊廣幾稀:
家族身世:兩家皆出自關隴貴族集團,兩人還有親戚關係,楊廣的母親隋文獻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貞皇后(追封)分别為獨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李世民要稱楊廣為表舅,也是表叔。楊廣女兒楊妃嫁李世民,生子李恪。
經歷:在為王子時代,皆英武善辯,戰功顯嚇,兄弟無出其右者。
爭奪太子位:兩人皆為皇次子,本與太子無緣。但仁壽宮政變與玄武門之變,異曲同工,皆有慚德。
帝王理想與作為也相似:皆開疆拓土,威服四夷。
歷史評價:隋煬帝為有才無德之暴君,李世民為有才有德之明君。為什麼!?
楊廣送給李世民一個對立面的深刻教訓。李世民總結出兩條:
1.君王要節制欲望,不只是權力欲望,更含建功立業之欲望。節制方法是自律與納諫。說"君多欲則民苦;兼聽則明"。楊廣則最不欲諫,必殺之。
2.君王要尊重人民。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楊廣則說"天下人不欲多,多則聚眾為盜。"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李世民做到了。
胡如雷評說:"李世民之於楊廣如影隨形,但不是相似的形影,而是一個頭腳倒立的水中倒影。"誠哉斯言!
納諫不易,要有權力的人虛心納諫尤為不易。李世民亦嘗言"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再從他幾次要殺魏徵那田舍翁看,可部分說明他是在忍耐克制自己的本性,但作之久則成真,致瑕不掩瑜,終成一代明君。你虛心納諫嗎!?
附記:
其實這是從政史上的紀載來論述。有關楊廣部分,從人性角度來分析世紀不合情也不合理,有刻意醜化之嫌。簡單舉兩個例子,楊廣與母親的感情極好,又出生在皇家,有必要在為母親探喪守靈之時偷食幾塊肉嗎 !? 楊堅死前,楊廣已當太子數年,沉潛的很,有必要在父親病重時展現出不理性的猴急,先蒸庶母,又勒死父親。皇位已在一步之遙,需要搞甚麼仁壽宮政變嗎 !? 要知道楊廣是13歲就封晉王,20歲率兵滅陳,在揚州管事九年,又當太子數年,應該說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政治人物,怎會如此魯莽 !? 純粹是因為隨後的唐,他們都出自關隴貴族集團,還有親戚關係,因此無法否定隋朝,只能否定個人,以凸顯李淵奪位的合法性,與其他朝代之間的更替( 只指責朝代,不說個人 ) 有本質的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