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但願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臺灣經歷了六十餘年戮力地經濟建設, 建成了一個富裕的國家, 致國家與人民在國際上受到重視, 但還得不到尊敬, 暴發戶形象雖已稍減, 然地位始終提不高. 中國大陸經歷了三十餘年的變法(改革開放), 大國崛起, 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給人不僅是暴發戶的形象, 更嚴重的是 "中國威脅論" 被高唱雲霄, 有頗濃地防範意味. 不論你喜不喜歡, 兩岸華人在外人看來都是中國人, 甚至認為是在唱雙簧(註一),為什麼中國人老是得不到應有的尊嚴與地位, 值得深思與改進.

日本自1853年的脫亞入歐, 作徹底全面性類似商鞅式的明治維新變法, 三十年有成, 與歐美列強爭峰. 二次大戰雖慘敗, 但只是戰敗並未失格, 二十年後再度崛起, 世人只有贊歎未敢輕視. 1960年代的星加坡, 方寸小國, 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百物俱缺, 一切從頭開始. 然憑藉領導人物的器識, 胸襟與氣魄, 內, 調和消弭各種族磨擦, 外, 藉地理位置縱橫捭闔於各大國之間, 也約三十年, 其政治, 經濟在世界均佔有一席之地, 未因小而被忽視, 更為東南亞各國之典範. 蘇聯時代戈巴契夫的改革開放, 藉第一等軍事強國與大國之勢, 以較激進步伐從事改革, 期能政治與經濟同時畢其功於一役, 雖受挫造成蘇聯解體, 並歷十餘年動盪與經濟破產, 終能破繭而出的俄羅斯, 浴血鳳凰再現光華, 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升,今仍為第一等強國. 中共自1978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 吸取蘇聯經驗, 避免重蹈可能解體之惡果, 策重經濟改革, 三十餘年來迭經起伏終有大成, 然極緩步之政改, 不只拖累經濟步伐, 更隱伏不安因子, 則為美中不足.

同樣是被砲艦迫開門戶, 同樣是戰後重建且有相當成績, 為什麼我們得不到等同地被重視與尊敬. 經分析原因雖多, 然牢其大端者略為:

一, 戰爭, 混亂, 落後貧窮的時間太久.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 先是外患頻仍, 再來革命戰爭, 繼之軍閥混戰, 對日抗戰, 國共內戰, 直至1958年八二三砲戰, 熱戰始稍緩. 一百多年來, 連年戰爭, 各國歷史教科書近代史有關中國的記載就是這些, 長辮, 病夫, 因循苟且已成刻板印象, 需長時期地民富國強始能扭轉.

 二, 因長期落後貧窮導致國民道德低落, 喪失了應有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只求茍活. 這樣心態下的生活模式與行為表現, 如何能贏得他人尊敬.

三, 悲情意識強烈, 兩岸共有的是中華民族百年的屈辱, 念茲在茲, 知恥本是值得稱許地, 但過於強烈就有流於自卑的傾向, 變成敏感的神經碰觸不得, 他人多看一眼, 就懷疑是否有敵意; 少看一眼, 就認為是歧視打壓. 這樣偏狹的胸襟器識, 如何能昂首開大步, 除此, 屬臺灣專有地, 還有" 生為臺灣人的悲哀" 之悲情意識, 至今不少人仍深陷其中而不自拔; 屬大陸地區專有地, 則是文革的傷痕文學烙印, 鄧小平斥傷痕文學是哭哭啼啼, 忸忸捏捏沒出息. 但已說明其對人心的負面影響極大.

 四, 只有聰明能幹, 但較短視近利的技術官僚, 而沒有能統籌全局, 且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所以我們雖富裕 但不夠現代, 只有一般國家的生活品質; 有現代的知識, 卻沒有現代的文化修養; 有現代一切的便利設施, 卻建立不了一個現代化社會所必須有的法治與秩序. 技術官僚可以短期訓練, 政治家則需要長期的培養, 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政黨制度有一大缺點,無法培養有遠見的戰略規畫人才,兩三政黨依選票輪流執政,因此一切作為以討好選民之短期看得見,有感的"小確幸"政績事項。只顧眼前戰役、戰術之勝利,忽略長遠戰略規劃。大陸一黨專政、集體領導制度 ,因不必考慮眼前,任期內之短期起伏問題,為長期戰略目標戮力前進。自1978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極少犯戰略上的錯誤,超英趕美可以說已具體達成。當然一黨專政的缺點,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自民國38年播遷來臺已歷63年, 應早已處於 "治國" 的狀態, 然悲情意識與省籍糾紛, 造成有一部分人仍有國家認同的困惑, 也就是說現今仍殘存有 "開國" 初期的問題. 治世之能臣固難求, 開國之英雄更屬鳳麟, 而今要兼兩者之大才, 其難逢難遇自勿贅言. 蔣介石先生打下天下, 轉瞬又失去天下, 可說是有開國之雄然缺治國之才. 經國先生少有民主思想, 然通權達變, 統御權術高明, 能施之於無形, 使對手與他" 同進退, 共愛憎, 齊利害 "而不自覺. 其名言 " 我也是臺灣人", " 時代在變, 環境在變, 潮流也在變 ", 與中外人士贊譽他為臺灣民主政治的奠基開創者, 可見其高明. 嚴家淦先生純為一技術官僚, 於國家自有其治事理財之貢獻. 李登輝先生本為繼孫中山先生之後, 唯一研習東西洋學之學者出身, 本有絕佳之機會成一代聖主. 令人扼腕的是李先生雖博得 "民主先生 " 之雅號, 然其愈後期其權力之腐化愈甚, 臺灣悲情意識愈濃, 報復心理也愈強, 行政措施越來越偏狹, 終致" 在黨, 毀黨; 去中華, 就臺灣" 使價值混亂, 角色模糊, 殊為可惜,其最大貢獻是總統 元首不再高高在上, 誰都可嘲笑漫罵. 陳水扁先生暴得大位, 為時勢造英雄之得利者, 若能順守, 至少可為一太平之主, 然束於出身, 限於所學, 困於見識, 內畏有貪婪之親屬, 外惑有玩法之故舊新知,榮則藉勢招搖, 辱則棄如敝屣, 然雖身陷牢獄仍不知悔, 殊為可嘆!一口一個"阿扁"把總統做成市井匹夫。 馬英九先生個人操守廉潔, 謙謙君子, 溫良恭儉讓俱全, 此種人品已是難求. 然其處政治, 則不解民主政治乃一朝天子一朝臣( 政務官)之精義, 遂有求全之悔; 用人, 則有人至察則無徒之窘, 限於同質, 可謂書生治國. 但回顧中外歷史, 書生很少能成為成功領導者, 誤國者反史不絕書, 蓋徒有理想, 缺少幾分果決, 權謀, 不畏人言之" 流氓氣 ". 英雄與流氓往往一線之隔, 除非馬先生能自省自悟, 否則至多也只是守成改良之主, 難成大開大闔創新局之英主.

要使他人能從心底裏看得起, 首先自身要有讓他人敬重的條件, 也就是內有適度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外有豐富的知識與不虞匱乏地物質生活, 兩者結合, 表現於外的則是翩翩大度, 有禮有節, 不卑不亢. 然此種結合的培養, 又與其生存條件與生長環境有密切關係, 恰巧生存條件與生長環境, 很大一部分可借人事作為來改善創造. 此人事作為固然與全民整體有關, 但領導者" 風行草偃 "的影響力尤為重要, 也唯有據 "廣器識, 大氣魄, 寬胸襟 " 的政治家才會發揮此種影響力. 我們除寄望現在位者自覺自悟外, 更期盼" 但願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 尤其是降有政治家風範的各類人才, 如此再努力二十年, 全體中國人或許能揚眉吐氣, 被人尊敬.

註一:二次大戰時,國內國民政府加入協約國,汪精衛政府(我們稱為汪偽政府,外國人未必這樣看)則支持同蒙軸心國,國際就傳出中國人真會唱雙簧,兩邊押寶,無論那一方勝,中國都是戰勝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