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牌中的四張老 " K",黑桃 K 是猶太大衛王、紅桃 K 是查理曼大帝、梅花 K 是亞力山大大帝、方塊 K 是凱薩。其中凱薩並沒有真正的稱" 帝 ",但他把凱薩二字塑造成帝王的尊號、表徵。德國" 皇帝 "、蘇俄沙皇,沙的意思就是凱薩。凱薩的全名是蓋烏斯. 由里烏斯. 凱薩。蓋烏斯是名. 由里烏斯是姓. 凱薩是其家族曾在參與滅迦太基的戰鬥中,殺死迦太基大象野獸"戰士"的家族榮譽封號。大象在迦太基語的稱呼就是凱薩。
古羅馬共和國的前三雄同盟, 克拉蘇、龐培、凱薩。凱薩一生只活了57歲,在40歲之前還落魄江湖,但畢竟是沒落貴族的後代,況且他的母親仍以貴族教育方式培養他。年輕時曾參與他姑父、大名鼎鼎的馬略和政敵蘇拉的鬥爭,馬略失敗,家族被追殺,也殃及凱薩。幸其年幼,在蘇拉的眼皮下逃跑,蘇拉望其背影說" 看他的背影有十個馬略之才 ",人中龍鳳。蘇拉死後,凱薩才回到羅馬任基層公務員。十數年飄盪,在凱薩40歲時終與其生命貴人、富可敵國的巨商克拉蘇相遇,( 與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趙國與貴人巨商呂不韋相遇雷同 )慧眼識才,運用其財富任凱薩" 揮霍 "以建功立業、廣交豪傑、名流仕女,收買人心建立全國性人脈與知名度。與此同時,前蘇拉的左膀又臂,早已功成名就位居軍職要津的龐培,也因與貴族元老院議員有隙,轉而支持凱薩。
克拉蘇想商而優則仕 ;龐培想軍而優則仕,目的都在想用凱薩為政治棋子代理人,凱薩也想利用這兩股勢力,還把自己14歲的女兒嫁給龐培做妾,結姻親以鞏固關係。兩股力量終於把凱薩送入元老院,被任命當上任期只有一年的" 執政官 "( 今日首相、總理 )進入政界高層。這一年凱薩要拚命拉抬克拉蘇與龐培的勢力,一年之後凱薩被下放到還是蠻夷之地的高盧( 今法國 )當總督,克拉蘇與龐培則在共和國聯合執政。凱薩雖在高盧冷宮,但不居閒官,整天帶兵綏靖地方,赫然發現自己頗有軍事之才,把高盧治理的服服貼貼,著有" 高盧戰記 " 一書,還越過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成為共和國第一軍事強人。
不久,克拉蘇因強行帶兵攻打帕提亞帝國失敗戰死,前三雄同盟形同瓦解。龐培也不欲凱薩坐大,遂又轉向與元老院合作共同打壓凱薩。但毫無政治權謀之術的龐培,只會以元老院權威下文件、通牒恐嚇凱薩、再宣布凱薩背叛國家成為共和國敵人,也不整軍備變,最差的一著是把支持凱薩的人全數驅離羅馬。如此等於把凱薩逼入死角。凱薩52歲那年(BC49 )起兵造反,率兵渡過盧比孔河兵臨羅馬城下。龐培見勢居然轉頭就跑逃往北非,凱薩則千刀萬里追,追至埃及斬首龐培。忙碌緊張的過程中,凱薩還能在埃及與埃及豔后埃利奧.佩特拉來上一段香豔情事,事業愛情兩不誤,果然我是英雄皆好色。回兵又迅速擊敗了今土耳其境內之法爾奈克的軍隊後 (假虞滅虢 ),意氣風發的發函給元老院說" 我來了 、我看見、我征服 " 的名句。
BC44年元月,57歲的凱薩挾勝利餘威進入羅馬,直接要元老院宣布他為終身獨裁執政官,雖無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實。有一次開會,他的部將安東尼突然從兜裡掏出一個皇冠戴在凱薩頭上,但會眾反應不熱烈,凱薩隨即摘下皇冠,如是兩次,有測試的意味,最終未稱帝 ( 這一段讀起來頗似陳橋兵變趙框胤篡後周,陶穀突然從兜裡掏出一紙禪位詔書,只是趙匡胤接受了成皇帝 )。三個半月之後,凱薩被一群反對帝制的元老院議員們圍攻,他發現行刺者中居然有他的養子、親信布魯特斯,簡直情何以堪!? 他放棄抵抗,絕望地說出“你也有份嗎?布魯特斯?”這句遺言。在身中23刀後,倒地氣絕而亡。( 布魯特斯後對他人解釋自己的行為說" 我愛凱薩,但我更愛羅馬 ",把動機與行為道德化、合理化。看似大義滅親的舉措,終有違人性、人情,與呂布相似。)
古羅馬帝國歷史繁瑣冗長,制度從國王到共和、再到帝國,分裂滅亡。凱薩雖未稱帝,但已為帝國改制奠定了基礎,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也是他的義子,後三雄之一的屋大維改共和國為帝國。這也側面說明,沒有什麼制度是最好的,當共和制被一群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把持時,人民需要的是一位青天、明君來推翻這利益集團,凱薩就被視為是這樣的人。
附記 :
" 貨比貨要扔,人比人會死 "。凱薩在40歲時曾去亞力山大陵參訪,亞力山大在他這個年紀時早已征服當時歐洲人所知的所有土地。當時他心裡是沮喪還是激勵未可知,但事後證明他沒有讓亞力山大專美於前。其名句" 我來了 、我看見、我征服 " 恐是說給亞力山大聽的。
英文有一句" Caesar's wife "意為不可有招人嫌疑或物議之行為的人,是凱薩給其妻Pompeia的臨別之言。但凱薩自己卻是情種、萬人迷,完全不在乎他人之看法議論。今剖腹生產這個英文字" Caesarian Operation ,據傳也是因凱薩的出生方式而來。如此,誰還忘得了Caesar !?
龐培死後,凱薩發還其家產未趕盡殺絕,還在羅馬為龐培立銅像,當凱薩被刺死時,他倒下的地方恰巧是龐陪銅像的腳下。
** 羅馬簡史
公元前六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古羅馬是貴族專政的奴棣制國家。羅馬王政時代末期有塞維‧圖里阿改革,羅馬進入階級社會,【形成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2世紀中業,羅馬共和國的各種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相繼出現嚴重的社會鬥爭。公元前137-132年,發生第一次西西里奴棣起義;公元前133-123年 ,發生以農民土地運動為中心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4-101年,發生第二次西西里奴棣起義;公元前73-71年,爆發斯巴達克起義。這些起義和鬥爭,沉重打擊了羅馬奴棣主階級,動搖了奴棣制城邦的經濟基礎。在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代表羅馬城邦貴族奴棣主利益的共和政體,已不再適應統治的需要,因而發生了從共和制向帝制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出現許多政治野心家,他們發動長時期的奪權內戰。公元前60年,由龐培、凱撒、克拉蘇三人結成政治同盟,實行集體獨裁,史稱「前三雄政治同盟」,後來,凱撒擊敗其他二人,實行個人獨裁,不久,凱撒被其政敵刺殺,前三雄同盟結束。【凱撒獨裁實為羅馬共和國滅亡的先聲】。公元前43年,出現屋大維、安敦尼、雷必達三人結成的「後三雄政治同盟」。公元前30,屋大維除掉其他二人而成為獨裁者,至此,軍事獨裁的君主專制政權終於在羅馬建起,【羅馬共和國最後滅亡,羅馬帝國時代開始】。
公元前284至476:是帝國由危機走向滅亡的時代。此時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轉為君主制。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統治時期,皇帝權力加強,兩人都進行挽救奴棣制危機的改革,但奴棣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346至395)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廷為首都。公元四世紀以後,日耳曼人大舉進攻羅馬,國內人民起義浪潮更加高漲。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遂亡。西歐進入封建社會。
因帝國首都康士坦丁堡是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廷舊址,故東羅馬帝國亦稱為拜占廷帝國。中國古時稱之為大秦。四世紀初,皇帝康士坦丁於330年將首都由羅馬遷往經濟發達,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拜占廷為新都,並改名為康士坦丁堡。395年,皇帝狄奧西一世逝世,東、西兩帝國正式分裂。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在巴爾幹半島,其疆域還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份。東羅馬以東正教為國教,說希臘語,雙頭鷹為其國徽。首都康士坦丁堡地理位置優越,扼黑海出海口,是歐、亞陸地之橋樑,為中世紀東西交通要道。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至566),實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對內編纂法典,建宏偉穹頂之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強統治;對外進行武力征服,佔領了北非、意大利等地,欲重建羅馬帝國,恢復奴棣制度未果。七世紀初,阿拉伯奧瑪雅王朝興起,東羅馬帝國先後喪失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帝國版圖大為縮小。1095年天主教皇烏爾班地一次十字軍東征,艱苦殘暴進佔耶路撒冷另建王國。12世紀末帝國被阿拉伯塞爾柱、奧斯曼相繼不斷入侵,領土日蹙。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了康士坦丁堡,對該城進行空前野蠻的洗劫,著名建築物和古代珍品橫遭破壞,東羅馬帝國國勢日衰。十四世紀晚期,塞爾維亞黑山日益強大,首先挑戰拜占庭,拜占庭飲鴆止渴、引狼入室,竟求救奧斯曼,1389年塞爾維亞戰敗,奧斯曼軍隊也輕易進入帝國境內。在帝國岌岌可危之時,土耳其人奧斯曼( 鄂圖曼)不斷向帝國進攻,1453年四月,土耳其人以二十萬大軍,和三百艘由陸路運來的戰船圍攻君士坦丁堡,激戰五十六天,至五月28日康士坦丁堡被攻陷 ,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在此建都,改名為伊斯坦保,先改裝索菲亞大教堂並另加建四座巨大叫拜樓成清真寺。後又仿索菲亞大教堂樣式,在其對面另建瓊頂阿哈瑪德六柱大清真寺,也稱藍色清真寺。索菲亞大教堂現成為一大博物館。
羅馬帝國對歐洲與中東文化、社會、民族情感及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的恩怨情懷、東西方交流與貿易往來均影響極大,漣漪餘緒至今不斷。要深入了解世局,對羅馬帝國歷史不可不理解。
參閱 : 從伯羅奔尼薩戰爭看"原始民主之馴化" 2015 1119 ;【說凱薩Caesar】" 我來了 、我看見、我征服 " 2015 09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