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大明帝國財政、 大明寶鈔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大明帝國財政

農耕帝國的財政基礎,就是土地。搞清楚全國的土地和人口,這是中國古代中央財政的基礎。洪武十四年,開始編訂天下的“黄册”,就是户口登記册。這以後朝廷收人頭税的基礎就是這個“黄册”。黄册編訂完,六年後,朱元璋又開始編訂“魚鱗册”,就是帶圖的土地登記册,因為土地一塊塊的,在圖上像是魚鱗,所以叫“魚鱗册“。

現在大明朝的家底兒清楚了,全國户籍、人口、土地面積有零有整的精確。這是那個時代的大數據工程,很了不起。但是問題來了,這户籍、人口、土地,都在時時變動中。朱元璋說,每過十年再幹一次不就得了。朱元璋自己苛刻嚴謹能行,但後代的那些膏粱子孫皇帝做不到。做不到,又不能違背祖訓,就把10年前的數據再抄一遍好了。上上下下睁一只眼閉一只眼,就算是清查過了。

明朝二百多年,也有真普查的,但是數據就是越查越少。到了萬曆年間,土地只有朱元璋時候的一半了。土地又没長腿還能跑到哪裡去?說白了就是每次清查的時候,地方官是能少報點就少報點,因為以後交税的任務會少一點。就這樣,大明王朝的財政基礎,越來越縮水。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看,明朝財政是最保守,最簡單的。就是人口税和土地税,加上一點鹽茶專賣的收入,所以,政府的收入基本是固定的。明代工商業其實非常發達,但是因為朱元璋給明代財政定下來的小農基因,導致政府没有能力對變化無常的工商業收税。王朝越到後期,支出總是越來越大,僅僅養活明代皇室的那筆錢就大得嚇人。軍事支出要是再一起來,這個僵化的財政體制,根本就對付不了。

萬曆張居正改革最大的政績,就是整理税基,清查人口和土地。就是把朱元璋幹過的事,再幹一遍。結果出來了,全國土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雖然比朱元璋的時候還少一點。但是比明孝宗的時候多了將近一倍。朝廷對於全國土地有了全新的掌控力。這就是讓他名垂青史的“一條鞭法”。朝廷和老百姓之間的税收關系變得更簡單。不再分什麼土地税、人口税、勞役、灘派。所有這些通通按照土地數量來交。朝廷只要銀子,一年一次,其他什麼糧食、布匹,一概不收,大家交税方便,朝廷的行政效率即使退化,也能征收上。

果然,明朝的財力大增。據說,張居正死的時候,北京的糧倉裡裝滿了够吃九年的糧食,府庫里面也堆滿了銀子。但是,也因為張居正的改革,歷史為大明朝打開了一扇通向地獄的大門。這項改革讓王朝征税太方便了。

萬曆44年,努爾哈赤七大恨祭天,東北的局勢惡化。明朝的軍費要增加了。怎麼辦?明朝的紙幣信用早就崩潰了。所以,搞小規模通貨膨脹的手段,明朝政府手裡是没有的。但是他有另外一個工具,張居正改革留下的一個高效税務系統,可以随時加税。萬曆44年,户部尚書李汝華請求除了貴州和北京周邊,全國所有地區,每畝加收三厘五毫銀子,這就是200多萬兩銀子的總收入。第二年,再加,每畝再加三厘五毫,再搞200萬兩。第三年,再加,每畝再加二厘。加起來這就是明末所謂的“遼餉”,為了應付遼東事務而加的税。

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麻煩事更多。但是不怕,有了張居正的這個高效的收税系統,加税就好了。這個心理和有紙幣的國家無法克制印鈔票的冲動是一樣的。所以,重真時期,又有了“剿餉”和“練餉”。每次加税之前,崇禎皇帝通常都要真心誠意地說,没辦法,國家要用錢,再苦吾民幾年。每次都不好意思,每次都忍不住,一直加税到民窮財盡,國破家亡為止。

一個高效的工具,可能是一個讓你沉迷其中的工具。一個救命的手段,也可能演化成致命的手段。權力给自己開出了一條筆直寬廣的大路,然後一路狂奔,直到在道路的盡頭撞得粉碎。


*大明寶鈔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中國用金屬鑄幣,是從秦始皇之前就成熟的技術。歷朝歷代都鑄造銅錢。怎麼到了銀本位的時代,反而不鑄造銀幣了。中國人用銀元,用的都是海外流過來的洋銀,要不怎麼稱銀元是“現大洋” !

鑄造銀幣的好處很多。最明顯的好處有兩項。第一,民間交易方便了,不用每次交易都現秤剪絞;第二,國家真要有財政困難,也可以在銀元的分量,成色上耍點花樣,小小地搞一點通貨膨脹。這麼有好處的事,為什麼不幹呢?在明朝,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朱元璋不准。】

宋朝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有了紙幣。這是各領先世界的發明,但也引發了領先世界的災難。因為政府一旦有了紙幣這個工具,往往都忍不住開動印鈔機搞通貨膨脹。宋朝、元朝,一次次的劇烈通貨膨脹,就是這麼來的。

朱元璋發行的紙幣,叫“大明寶鈔”。設計得很實用。而且考慮到當時很多人不識字,還用畫圖的方式,方便民間使用。但是“大明寶鈔”紙幣根本没有準備金。如果老百姓要拿金銀找朝廷換寶鈔,朝廷非常歡迎。如果反過來想拿寶鈔找朝廷換銀子,那門兒都没有。這不就是明搶嗎?民間當然就不用這種紙幣。

朱元璋於是就規定,民間不得用金銀來交易,也不許以物易物,必需用銅錢,或者是寶鈔紙幣。但是在收税的時候,這個規定就反過來了,交税不能只交紙幣,必須有30%用銅錢或者是金銀。百姓為了凑交税用的金銀銅錢,只能花高價的紙幣去買,結果當然就是紙幣的大貶值。再則,明朝官員俸祿本就不高,朱元璋發工資的時候,也别只拿金銀、銅錢、糧食,要搭一些紙幣。一般搭三成紙幣。到了明成祖的時候,紙幣的比例就更高了。高官是四分米、六分紙幣。小官本来就工資低,所以客氣一點,六分米、四分紙幣。到了明憲宗的時候,官員的工資,一品官實際上的月工資只有20石米,比唐朝的七品官還要低。官員怎麼辦?只好靠貪污解決生計問題。這也是明代官場腐敗的一個根本原因。

這種搞法經濟能不崩潰麼?還真就没有,為什麼?因為當時的行政效率達不到完全禁绝金銀的程度。皇帝命令不許用,但民間還是偷偷地在用。到了明宣宗時期,皇帝還下令禁绝金銀的使用,民間買賣,如果用了一錢銀子,要罰紙幣一千貫。但是即使這樣也没用。到了明英宗的時候,朝廷終於放鬆了對用銀子的禁令,朝野可以名正、公然地用銀子了。

明朝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别講祖制,朱元璋定下來的事,尤其是寫到祖訓裡的事,後來的皇帝是絕不敢明目張胆廢棄的。所以,後來雖然可以公開用銀子了,但是朝廷出面鑄造銀元這個事,還是不敢幹的。這就是中國只能用碎银而没有自己鑄造的銀元,要用只能用外國的現大洋,就是這個原因。但是寶鈔廢除了嗎?没有。“大明寶鈔”在貨幣市場上已經形同廢紙。但是在皇帝看來,還是很有禮儀性的。逢年過節,皇帝還會裝模作樣地向大臣發放寶鈔作為賞賜。寶鈔紙幣作為朝廷的財政工具,這個作用是没有了。

那大明朝的經濟是不是給徹底毁了?没有。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這麼折腾了一通,大明朝的民間經濟反而空前繁榮起來。此前的漢代,會用鑄造分量不足成色不足的銅錢的方法搞通貨膨脹。宋代會用濫發紙幣的方法搞通貨膨脹。但是,大明一開始始就把紙幣给玩崩了,而朱元璋又特别自信地搞了條祖訓,不許用金銀。以至於後來的明朝皇帝,根本就没有機會重建中央財政對貨幣的信用。所以只能把貨幣的功能交給了天然的貴金屬金銀。碎銀流通的效率不高,但中央【政府能做手脚的空間也非常小,所以明朝没有通貨膨脹。】

結果是 : 

第一,明朝政府失去了一張財政王牌。偷偷摸摸搞通貨膨脹的事再也没有了。通膨是壞事,但對政府未必一定是壞事。在那個時代,這也是政府高效率地籌集資金應對突發危機的重要手段。明朝的朝廷没有這個手段。

第二,民間金融體系擺脫了政府的控制,變得更加健壯。到了明代後期,民間經濟空前的繁榮。簡直是因禍得福的事例。看水滸,金瓶梅等書中描述的明朝市井經濟足以說明。

同樣的情節大反轉,在明朝歷史上還有一次。大明初立,朱元璋恨透了蘇州、松江一代的老百姓。因為這塊兒地方原來是張士誠的地盤。張士誠很得民心。朱元璋就不高興了。當皇帝之後,就拼命給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加税。每畝要收三十五升糧食。是其他地方的幾十倍。蘇州一個府繳納的税收,有時甚至比一個省的税收都要高。

那這對江浙地區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因為種地肯定是活不下去的,税太重了,所以,很多人乾脆放棄了土地,去經商,有的成了城裡人,有的成了手工業者,所以,明朝的江浙地區不僅有發達的商業意識,也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江浙一帶不僅變得更加富裕,也成了文化的核心。明清兩代,江浙一共出了二百零二名狀元, 朱元璋重點迫害的蘇州府就獨佔三十五名。朱元璋當初的刻意懲罰反而成了蘇州人的機會。江浙人海派,善於經商其來有自。

這兩個初衷很壞,結果反而導致了還不錯的的發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朱元璋想要的這種超級權力,只會一昧蠻幹。第一,他只看到自己控制住了什麼,但是看不到自己被什麼控制住了。第二,他只看到自己堵住了什麼,但是看不到自己打開了什麼。【權力越强大,盲區就越多。】朱元璋越想控制的東西,他就越控制不住,反而成就了民間經濟的自由活躍;朱元璋越想迫害的人,他就越迫害不了,反而成就了蘇松二府的繁榮發達。這是始料未及的事。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唐朝的權宜財政政策禍國

唐朝的權宜財政政策禍國  

“盛唐”,那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一個氣象萬千的時代,軍力鼎盛、詩文燦爛、民間富庶、自由開放。後來是因未唐玄宗晚年昏庸,寵愛楊貴妃,才搞出安史之亂,葬送了這個大好時代。但是,如果從財政税收這個獨特的角度來觀察這個時代,故事跟我們想的不一样。

唐代繼承的是隋代的租庸調制。簡單說,唐代的土地是國有的,朝廷給老百姓授田,農民拿了國家的土地,秋收之後就给國家交租。這樣做的前提是國家有超高的行政效率。對全國的土地有全面的掌握,對人口的變化有全面的了解,人死了,政府得有能力把土地收回;人口增加了,政府得有能力找到新的土地分配;政府得有能力完全禁絕土地交易。還有一些特殊情况:水旱災荒、鳏寡孤獨、功臣世家得有特定的機制照顧。至少得做到這些,才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内真正實現租庸調制。

唐初戰亂剛結束,戶口大量流失、社會混亂荒蕪,想恢復隋文帝時期的那樣行政能力是很難的。當遇到一個大問題,是迎難而上,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找出權宜之計,緩解這個問題?在財政問題的迎難而上,就是全國清丈土地,統计户口,財稅統收統支,這是正常的財政建設思路。當然困難重重。那權宜之計呢,就是想出各種五花八門的辦法去搞錢,只要朝廷有錢花就行。在這個十字路口上,號稱是千古明君第一的李世民,他選擇找權宜之計。

唐初的權宜之計,有點匪夷所思,朝廷没錢,各部門就不發官員薪俸也沒有辦公費,而是給一項政策,讓各個政府部門成為獨立經營的企業。撥給一批土地和錢,自己經營去吧。朝廷認為,土地是財富之母,每年都有收成,而且錢能生錢,拿着錢可以放高利貸?各項開銷就有著落了。朝廷何必興師動眾收税?

理論上似乎可行,但是很快就出縣了問題。土地和企業是一樣的,經營起來並不簡單。從出租到收租,再到糧食的運輸、儲藏、加工、銷售,任何一環出了問題或遇到災年,部門的經費和官員的俸禄都没有保證。放高利貸。當時利率高得嚇人,年利率可達100%,似乎很好賺。那時候會借錢的肯定不是平民,只能是商人,而且只能是短期使用。何況放高利貸,那也是個專業工作,外行官員幹這個,不只賺不到利息,最後本金都容易賠光。

那怎麼辦呢?唐太宗有辦法,那就用專業人員,他設了一個職位叫【捉錢令史】。中央政府一共70多個部門,每個部門配9位捉錢令史,每人拿五萬錢去放高利貸,賠了得罰,完成任務的就給獎賞,連續一年都能完成任務者升官。

官員有了升遷動力和誘惑,手中又有權,那做起生意來和搶有什麼區别?好辦得很,强迫商人貸款不就行了?如此,每年有600多個捉錢令史要升官,而當時唐代中央的官員定額只有730個位置,官該怎麼升 ? 官場風氣不就完了 ! 這只是唐代財政混亂的一個例子,【這背後其實是一個整體的思路,就是唐代皇帝不願意做最难的正式制度建設,只想着對一個明顯不可持續的狀態做修修補補。】

這帶來兩個後果,第一是因為政府對民間缺乏控制力,民間經濟反而出縣了很大的繁榮。盛唐时代的輝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原因,可是這個繁榮其實是畸形的;第二,就是不健康的财政迫使政府用各種歪門邪道搞錢。這裡面還有一個惡性循環的邏輯辑。政府越是能够通過歪門邪道搞到錢,它就越是没有積極性去建立正式的财政制度。

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官員數量越來越膨胀,權貴生活越來越奢侈,國家管理的地盤也越來越大,政府開支越來越多。那怎麼辦?還是老辦法。皇帝新设了一堆什麼【轉運使、租庸使、鹽鐵使,都去正式制度之外去搞錢】。這對整個社會秩序的破壞程度,想都想得到。繼續不給錢給政策。地盤多了没法管也没法收税,就乾脆設節度使,自己籌措軍費,就地解決糧草,自負盈虧,卸下中央财政的負担。中央負担確實卸下了,但是地方禍根也就種下了。後來的漁陽鼙鼓動地來,安史之亂,還有藩鎮割據的根子都在這裡。

這也就可以理解,玄宗為什麼會捨棄姚崇、宋璟、張九齡等儒家君子為相,他們是清官可未必是能吏,最多只能節流。連續重用有聚歛之才的李林甫、楊國忠,被財政虛空逼得呀,但也確實解決朝廷用錢的問題。那些儒家君子只有道德而無才能。同樣的事情在800年前的西漢鹽鐵專賣大辯論就發生過,桑弘羊用具體問題的解決之道,駁斥儒家學子閉嘴。在300年後的王安石與司馬光的大辯論也搬上台,王安石說他可以不加民賦而使國家財用足。儒家司馬光則說天下財富固定,不在民就在官,何能剝民而富國 ? 現代人看司馬光的經濟思想不必苛責,但要說是錯誤的,可這是儒家一貫的。故現代君子只有道德而無理財之能是偏跛的,無法應對社會的快速變遷。

回顧這個過程,其實要說的是做事的一個方法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有一句口頭禪,【小步快跑,加速迭代】,遇到問題,就根據網絡反饋解決問題。這確實是這個時代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唐代財政的故事就是,再多的小步快跑、權宜之計也堆不出一個根本性的戰略思考和制度設计。因為權宜之計會讓症狀暫時緩解,因而喪失失解決真正重要問題的決心和時機。再則權宜之計帶來負面的因素會在我們看不件的地方積累、發酵、放大,會在我們無法預料的時刻給我們帶來更沉重的危機。

權宜之計與保守主義不同,後者是在現有基礎上且行且小幅度修改,藉時間的力量來逐步轉正。前者是另闢快捷的蹊徑,把原有的擱置不理,新老問題疊加就會越來越嚴重。

唐朝的權宜之計搞一些特使來給政府搞錢聚財。讀史可以通今事,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因缺乏資金就削減軍隊經費,給軍隊一個政策,可以經商,所以軍艦、軍機從事走私、軍營賓館、餐廳、加油站等藏汙納垢黃賭毒,無人敢管,部隊社會烏煙瘴氣,和唐朝有什麼部一樣 ? 今日民進黨則是在體制外搞一些臨時單位去消耗政府的財政。聚財、分贓看似不同,其手法則是相通的,造成的後果一樣都是濫用權力、貪腐成風。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生態系統比想像的複雜 原住民生態化農業 金融資本的新殖民主義

生態系統比想像的複雜

黄石公園的狼被人為的刻意獵殺,就是對黄石公園森林生態系统的一種外界干擾。導致鹿的數量猛增;鹿的數量猛增,使公園裡的楊柳樹都被吃光了;楊柳樹没有了,導致美洲河狸没有材料築水壩,從而搬離原來的悽息地;没有了水壩,當地的河水流速加快,加劇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劇之後,當地的地下水變少了;地下水變少導致樹木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纷纷乾死。

於是再把狼群引回到黄石公園,並且控制住了鹿的數量,但森林恢復的效果並不明顯。因為很多地方美洲河狸並没有回來,所以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可能就要放到保護美洲河狸上。美洲河狸也不一定就是森林中唯一的關鍵點。在黄石公園裡,生態學家們有可能會發現其他起著關鍵作用的動物或者植物。

生態系統的第一個關鍵問題 :  當外界干擾超過了一定限度,生態系统就會被破壞掉。第二個關鍵問題:對生態系统的破壞不一定是可逆的。跟走路不一樣,走錯了路,可以原路返回到原來的地方。但在生態系統當中,原路返回很可能就到了另外一個地方。第三個關鍵問題:在複雜的生態系統當中,某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存在者可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因不難理解,生態系统太複雜了,食物網裡有那麼多種生物,每種生物都扮演着某種角色。生態系統的四個组成成分,分别是生產者、消費者和非生物成分。樹木是生產者,狼、鹿還有河狸是消費者,河水是非生物成分。在森林裡,烏鴉和禿鷲吃動物的屍體,屬於分解者。那麼請問,在狼回來以後,烏鴉和禿鷲的數量會變得更多還是更少呢?十年前非常風行的一本書狼圖騰,用狼、黃羊與草原的關係,說得非常清楚。

**原住民生態化農業  

我們一般很羨慕在影片上看開著幾部大拖拉機,在一望無際的農場上做大規模化的翻土耕作收割,天上是無人機或滑翔機隨時監控灌溉與施肥、噴藥。但注意觀察後會發現,這種大規模農場都是出現在曾經是殖民地的國家如美國、澳洲、巴西、菲律賓及中南美洲一些國家、因為外來者把當地的原住民或屠殺殆盡、或以財力、武力威脅利誘原住民讓出土地所有權,以利大規模經營,而原住民淪為佃農奴或棄家進入沙漠保護區,背後是血淋淋的悲慘故事。

這些石油農業大農場都是單一化作物,於是再把種子基因改造、農產品工業化加工經營,拉長產業鏈,謀取最大利益,而帶來的潛在的基因改造疑慮、土地貧瘠、化肥、水源污染、貧富加劇等副作用則由全社會甚至全世界承擔。古巴被西班牙、美國殖民時就廣種甘蔗,人民身受其害還餓肚子。現在古巴改採微型多樣化種植的農業政策,不論產值、產量皆大幅增長,污染的危害也大為減輕。

在亞洲,除菲律賓外大多數國家都是人口稠密的原住民社會結構,大國如中、印、富裕國家如日台韓及一般東南亞國家都仍是小農經濟。有土地所有權的小農經濟限於規模與機械有限,總產量自然比不上大規模化農業,但精耕細作的單位邊際產量與多樣化種植則遠遠強過大農場。

小農經濟最大的優點是具備開展生態化農業的潛力。可以保留青山綠水、凸顯鄉土文化、從事多樣化的種植帶來景觀、休閒產業,鄉間小路曲折多彎,吸引並留住都市化的宅民,來體驗親自參與動手的慢城、慢時、慢生活,生態農業對都市人簡直就是養生農業。生活節奏到農村自然放慢是洗心;吃真正有機食物是洗胃;喝山泉清水是洗腎;呼新鮮空氣是洗肺。現代人追求的除名利外,不就是這些嗎 !? 

【金融資本的新殖民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20年,景氣復甦,生產過剩,形成經濟大蕭條,最後以戰爭方式來解決。弔詭的是,所有主要參戰國家,如美( 當時羅斯福新政就是國家社會主義 )、德、蘇、義、日都是國家或集體主義的政治體制,最後是美蘇得勝。標榜自由資本主義的法國早早就滅亡、英國靠著英吉利海峽免於滅亡而苟存。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說明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體制只適用承平時期,因為民企、私人資本只會做逐利的順周期投資。當遇大蕭條或災難之類時期,只有國家資本主義才會逆周期投資一些必要但短期無獲利效益的投資,如重大基礎建設。看美國的基礎建設多是在那段期間完成,現已成老化狀態。川普說任內要投資一萬億美元做基建,任期近半,絲毫未見動靜,主要原因就是民企不願投資沒有立即效益的基礎建設,國家又沒有財力來負擔。大陸在亞洲金融風暴與次貸危機時,都藉國家資本大規模投資的基礎建設使民企不倒,員工不失業,為下一波景氣回來時做好準備。

二次大戰後,同樣約20年後,又迎來一波生產過剩期。70年代初美國藉資本轉移方式,不分意識形態與敵我關係,向很多海外生產要素價格低的國家做勞力密集產業的投資轉移,比較成功的是亞州如四小龍、馬印泰,南美等國家。同樣弔詭的是,成功工業化的國家當時都是強人或軍人當政的國家,如蔣經國、毛澤東、朴正熙、李光耀、蘇哈托、馬可仕、庇隆、皮諾契特等,因為只有強人或軍人才能維持安定的投資環境。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國都失敗。

80年代美國轉型成金融資本主義國家,實體產業絕大多數外移,美國就開始以資本流動來操縱世界。80年代其對日本的廣場協議、南美洲的經濟危機、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休克療法。資本從美國流出時,其他發展中國家獲得低成本資金發展經濟;當美國恢復正常則逐步提高利率,使海外資金大舉回流美國賺股市快財,外界資金短缺形成錢荒,發生經濟危機,資本短缺,造成發展中國家高負債,企業價值大幅縮水,美國再割各國韭菜洗劫。在經濟競爭的過程中極為不公平。

這全是資本流動造成的。要國際如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紓困救援,則附帶很多政治條件,讓渡主權並採行造成失敗的民主自由資本主義,以利爾後操控。歐巴馬所推動的TPP,實質是【新殖民主義,其核心內容就是三大治外法權 : 1. 開放金融,金融無邊疆。2. 跨國公司不受投資所在國法律約束。3. 不許當地國用國家資本與公司競爭。】  所以,當西方資本界人士衣冠楚楚的叫囂要資本流動無國界時,內心是邪惡無恥的。因為何時流動,流進貨流出看似隨勢,其實是操縱在華爾街美聯儲手上。但貪婪健忘的政客與假學者菁英們,永遠不會記取經驗教訓。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兩種定價模式 看台灣行動支付推廣

兩種定價模式  看台灣行動支付推廣 

100多年前有家很行的公司,吉利刮鬍刀,1895年發明了一個特别牛的商業模式。簡單說,就是把商品拆成兩個部分,實行不同的價格策略。比如,吉列刮鬍刀的刀架就是以很低的,甚至是賠本的價格出售,然後通過買耗材,就是刀片的收益來盈利。這種模式又被稱之為“誘餌模式”,消費者因為吞下了第一個誘餌,爾後只好源源不斷地給吉利送錢。

這個模式後來有很多種變種。比如,打印機和電子遊戲機都是這樣,低價出售機體,然後主要靠打印耗材和遊戲軟件賺利潤。再比如電梯,電梯本身售價不低,但是電梯對安全性的要求很高,所以,一旦你裝上了某家的電梯,就只能源源不斷地交維修保養費。用户就被绑定了。

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個模式被大大地發揚。因為互聯網的便利性,加上風險資本的介入,企業開始普遍把產品和服務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主要是用來吸引用户,那就免費甚至是補貼,希望用户吞下誘餌,然後,再通過其他部分的產品和服務賺錢。互聯網上很多生意的計算方法是:銷售額 =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

流量,就是我能在多大的池塘裡拋放誘餌,轉化率就是有多少魚吃誘餌,客單價就是吃到魚餌後,我怎麼盡可能多從魚身上賺錢。在互聯網業界,投資人見到一個創業項目,往往都要問用户量,而剛開始没人關注企業盈利,因為他們覺得,只要吃下第一個誘餌的人多,賺錢是遲早的事。這背後的思維模式都是吉利刮鬍刀奠定的。

但偏偏有人發展出另外一種模式。那就是蘋果公司。

吉利模式是低價銷售主產品和硬件,高價銷售耗材或者服務。那蘋果正好相反,高價銷售主產品,免費或者低價提供服務。買蘋果手機或電腦,裡面的很多軟件已經裝好,而且是免費的,體驗也很好。問題是你想進這個門,那就得買蘋果的硬件,真貴啊。蘋果為什麼不把硬件降價,讓更多的人買得起,先把人弄近來再說。很多創業者都是這樣想的,門檻放低,把更多的人放進來。

這就牽涉到一個基本判斷。什麼東西是人類真正離不開的?這個可以稱之為 “價值之錨”,客户只要用了,離開它的成本就非常高。這個價值之錨到底是實體的東西還是虚擬的東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還是虚無缥缈的體驗?答案就决定了商業模式。若價值之錨是實體的東西,而虚擬的體驗只是附屬品,那肯定採取吉利模式。相反,如果價值之錨是體驗,也就是說,人們一旦喜歡上了一個體驗,是很難擺脱的,那蘋果的模式就是有效的。

這兩種策略的真正分歧在哪裡 ? 企業都是要盈利的,所以,如果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一分為二,一部分做誘餌,做價值之锚。另一部分做收入。具體怎麼選擇,就要取決於一家企業對世界趨勢、對自己產品與用户的看法了。

蘋果應該是這麼看問題的。第一,數字世界的虛擬體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真實世界。這是真正的價值之錨。所以,蘋果把全部資源用於打造虚擬世界的體驗,並且免費提供其中的一部分,這和硬件便宜的小誘惑相比,是一個更好留住用户的策略。

第二,過去買手機,相當於買一件用品。而現在買手機,是買一個通向虚擬世界的通道。随着人對虛擬世界的依赖越來越重,買收機,就相當於填滿你的全部虚擬體驗。不在乎有多少新人進入,更在乎已入圈者的體驗。他們滿意,就會以口碑自動廣招新人。

蘋果的策略不一定是對的,但它提醒我們,這個商業世界的運行規則並不是只有我們熟知的一種。20年前,互聯網世界混沌初開,所有參與者扮演的是一個新大陸的征服者的角色,征服者只在乎地盤,只想用最小的成本攻城略地,所以,他們的行為模式就是拼命地提供誘惑,擴大流量,想着征服了之後,再考慮治理問題,對於那一代創業者,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現在互聯網的流量紅利結束了。這意味著粗放的征服時代結束了。原來流動的牛仔要變成定居的市民,原來的“征服者”要變成“治理者”。哪一個會更有未來 !?

從上述事例思維,看台灣推行動支付收入的每一筆帳都要被抽2%以上的手續費,那廠商當然是維持現金交易划算。手續費成本的問題不解決,政府期待的90%普及率,會是個永遠達不到的夢想。再者,一旦使用行動支付,每筆交易都會留下記錄,自然就會面對繳稅的問題。儘管財政部現在推出租稅優惠,到2020年底為止,都可享有營業額20萬以下的查定課徵1%營業稅之優惠。然而這個優惠,對於小店家來說是請君入甕的手法,一旦優惠期間結束,就任憑稅捐單位處置了。財政部作為像不像吉利刮鬍刀模式。

推動行動支付的兩大難關:手續費與繳稅。其中繳稅問題涉及更大範圍的、地下經濟、無開發票店家的管理配套措施,短期之內很難得到解決。如果政府要大幅增加行動支付的普及率,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讓已經有開發票,卻只做現金生意的店家有誘因使用QR Code支付。為了減少這些店家對於手續費的顧忌,我們建議政府應該採取租稅優惠來誘導。儘管政府一開始稅收可能減少,但是隨著電子支付普及,愈來愈多商家怕顧客流失也不得不導入QR Code支付,更多的交易透明化,政府不僅稅基擴大,同時查稅的成本也降低,最後政府會是最大的贏家。是否有點像蘋果的手法。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超級電腦

超級電腦  

TOP500 Organization 是於 1993 年成立的組織,期望統計世界 500 大超級電腦的發展狀況及效能,並於每年 6 月及 11 月發表統計結果。從 TOP500 公布的超級電腦效能發展圖可發現,超級電腦的效能發展相當穩定。20180625的成績公布,美國憑著最新啟用的超級電腦 Summit,擊敗中國神威太湖之光,重奪失落 五年的冠軍寶座。曾列名第95的台灣超級電腦台灣杉,則被擠出首 100 名外。( 第100名的瑞士超級電腦,超算能力只有第一名的 0.585%。)

浮點運算是超電排名標準,浮點運算有R MAX實際最大運算與R PEAK理論最大運算,具體使用前者。浮點可想成電腦在 1 秒內執行多少 1.1+2.2 這樣的小數加減乘除。前面的 M、G、T、P、E 表示有多少計算量,以美國的十億億次P級 122PFlop/s 為例,這代表該台電腦在 1 秒內可計算 122×10 的 15 次方,也就是 122,000 兆次浮點運算,相當驚人。雖然美國重奪榜首,但中國超級電腦共 206 台,數量為全世界最多,比美國僅124台,多 82 台。值得一提的是,運算力達 Peta 級的超級電腦多達 273 台,比去年 11 月多近 100 台。此次,日本上榜36、英國22、德國21、法國18台,這些都是發達國家,證明超級電腦運算是國力核心基礎設施的表徵之一。

經常疑惑會發問的幾個問題 : 

每秒 122,000 兆次浮點運算的超算有什麼實質用處 ? 在一般生活或實驗上的確無用,但在空氣動力學的風洞、地震與颱風軌跡預測、銀河系變化、實驗室核試爆、火箭回收、理論計算化學反應的計算、流體力學的漩渦等方面就需要,計算結果比實際發生的要快,就能預先採區措施控制。超算快與慢的差距不是80與90的差別,而是0與1的差別,絕非面子工程。

超級電腦使用的芯片比較強嗎 ? 超算的芯片和一般電腦使用的一樣,只是數量多得多。例如太湖之光使用40960個編號26010的申葳64位元眾核處理器。這麼多芯片同時并行運算,如何分工和數據通信交換,就涉及系統架構規劃與散熱,能用多少芯片是系統架構規劃的結果,並非越多越快,單靠芯片堆不出超電。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 GPU V100 計算卡,根據 Nvidia 宣稱的計算能力,大約等於 2000 年時排名第一的超級電腦,也就是說 2000年時需要超級電腦才能完成的問題,現在可輕易跑在價值僅 30 萬台幣的加速卡就能達成,進步驚人。

量子計算機的發展是否會取代超級電腦 ? 這是個燒腦的問題。量子計算機現仍在前瞻性的發展中,離實際運用還有相當距離,能否成功還是問號,只是潛力太大而不敢忽視。現在了解,即使發展成功,量子計算機並非無所不能,也無法完全取代超級電腦,只在某些特定領域上具有優勢。例如,RSA非對稱密碼因數分解的能力,電子支付安全系統等涉及保密方面最具優勢。

美國制裁中國芯片是否對中國超級電腦發展有重大影響  ? 事實已證明不會。曾連拿四次冠軍後的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就因美國微軟芯片Xeno phi 加速器被禁止使用,全面換換成國產芯片Matrix2000加速器,照樣連拿兩屆第一,這次仍然是第四名,比第五名的日本ABCI快3.5倍。大陸連拿2016~17兩次超算戈登貝爾獎,證明技術含金量頗高。新一代的天河三號將以百億億次的E級超算速度飛躍。唯中國的超級電腦在耗能效率與運用的普及上還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

超級電腦競賽是一個公開的良性競爭,彼此都知道對方正在做什麼樣的努力與發展,各憑本事。誰發展好,都是人類的進步。台灣是半導體產業大國,在這一方面應該有良好發展的利基。勉呼哉 !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幾個例子的背後 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 窮困、富裕皆易走入閉關 )

幾個例子的背後  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

一般觀念都認為北朝鮮在金氏家族三代高壓封閉統治下,是一貫的貧窮落後,這是錯誤的。1970~80年代,北朝鮮就已經完成農業機械大規模化生產,個人年均糧食800斤,這一點,台灣、大陸至今也達不到。人口完成70%的城市化工商發展,人均GDP超過一千美元,比當時亞洲一般國家都高,全民醫療、教育、住房等至今都是免費的,當時是很先進富裕的。怎麼突然垮了呢 ? 因為它的現代化是在蘇聯外部因素支援下造成的,政府與民間容易無端激發超英趕美的激進心,而國內本身沒有民族資本,內部城市化尚無工業產品與農業交換,相互支撐。於是當外援停止,勞力密集的無根企業資本斷鏈,經濟就崩潰。

1991年,蘇聯垮台,朝鮮與蘇聯的農業換機械的換貨交易停擺,又逢國際開始經濟制裁朝鮮,機械、石油進不來。大面積農地因拖拉機無法發動而成荒地,導致1993年的大饑荒。冬天要取暖,北朝鮮產煤,但沒汽油無法把煤炭從山裡運出來,只好上山砍樹,破壞環境,大雨一來,遍地泥石流。70%的城市人口要靠30%的手工農業養活是不可能的。要城市人口再回頭拿鋤頭鐮刀種田,更是不可能,腰都彎不下來。農業、人口都回不去了,這是無配套又過早城市化的代價。無奈之下搞先軍政策,利用軍隊組織化的力量強制城市人口下鄉務農,轉化社會危機。假農民本非專業又缺少化肥,收成上不去,所以貧窮飢餓迄今。先軍政策本意並不是我們簡單想像的是軍隊優先、剝奪人民,但組織的自然擴權則是必然。

二戰結束,美蘇兩大集團對立,冷戰成型。美國向西歐、日本;蘇聯向東歐、中國無償轉移重工業生產設備,尤其在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在50年代中期就能自製汽車、出口小飛機,豈是當時自身的資本、人力與技術 !全國一面倒--全面蘇化。所有各級機關、工廠、第一個五年計畫、連學校系所包含教材編輯等都充滿蘇聯顧問。蘇聯還想進一步搞軍事聯合指揮等,可以說蘇聯用工業技術交易了中國的政治與軍事主權。( 今日,日本、南韓用核保護傘向美國交易了自身的軍事指揮權一樣 ) 很快,中國不甘成為蘇聯的附庸國、兒子黨,先在1956年,批判蘇聯對匈牙利事件的處理方法,1957年回收旅順、大連與中長鐵路所有權,徹底與蘇聯鬧翻。

蘇聯顧問全面撤出中國,外來資金、技術斷鏈,所有工廠停擺、學校停課,八千萬人民失業,成為潛在的不定時炸彈,怎麼辦 ? 往哪裡安插 ! 於是在農村成立集體農場-人民公社,安插吸納失業人員與知青,搞大躍進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在當時狀況下,明知有錯也不能說,以免打壓地方。過程和北朝鮮的先軍是否頗為異曲同工 ! 差別是中國醒悟的早,沒有民族資本的農業規模化、城市化剛起步就叫停,15%的失業者與知青,有85%的農民支撐,勒緊褲帶還勉強養得起。未來才能踏上不一樣的道路。工業化,什麼是工業化 ? 【資本與技術增密的過程較工業化。沒有原始或民族資本積累的工業化是危險的。】

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是菲律賓,較日本還早,是50~70年代 亞洲的富裕代表。同樣都是沙灘上起高樓,因人成事,不牢靠,也是代價與成本。

過去我們常說,中國因為長期閉關鎖國,所以落後就要挨打,乍聽起來頗有道理。其實絲路貿易早在兩千年年前就開通,中國長期是貿易國,一直是順差國,何來鎖國閉關 !?是太先進,賺太多錢。宋代又開通海上絲路,交流互動、貿易規模量更大,順差倍增。長期順差導致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西方發生白銀危機。白銀危機導致白銀戰爭,改變世界格局。西班牙經營美洲掠奪祕魯白銀,很大一部分又流入中國明朝。明中後期,南美與日本白銀的流入,帶來一段商業繁榮期。小說水滸傳時代背景寫的就是這一段時期。要注意的是中國本身是缺銀少銅的國家,也意味著中國以白銀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國家,而貨幣的發行數額、流通量不完全掌握在自身手上,外部影響太大。一旦白銀減少或停止流入,立刻發生通縮,通縮加速現有白銀窖藏,形成銀貴銅賤比加大,無形中使稅負加重、物價飛漲。明朝滅亡,從經濟的角度上就是因為財政匱乏,貨幣枯竭。

1927~1936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的黃金十年,一般人所知道的只是教科書提到的新生活運動也在此期間大力推展。但對於其起因與消亡的探討卻很少,對後來的影響更是諱疾忌醫不願提。北伐成功後,中原初步統一,國事稍安,開始戮力發展經濟,此時年經濟成長率平均高達8.6%,頗為亮麗。稍微留心點將會發現,這段期間正是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年代,何以我們獨秀於林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多數國家貨幣已轉向金本位制,白銀的國際價格下跌超過五成。且景氣開始復甦,各國生產過剩,乃實施關稅壁壘保護國內市場。美國更要求各債務國以黃金來償貸,導致世界經濟失去均衡。1929年紐約股票市場崩盤,引發連鎖效應,各國都受到影響,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但對於唯一銀本位制的中國來說,白銀熱錢大量流入,享受了一段匯率貶值帶來的繁榮期。可這也同時導致國際收支惡化,進口物價上漲、償付外債壓力加大,炒房地產投機旺盛。1933年,中國在倫敦國際貨幣經濟會議呼籲穩定銀價,簽署一項協定限制各國出售白銀。國際其他主要金本位制國家,為擺脫"黃金枷鎖" 紛紛脫離金本位。

美國脫離金本位後,立刻推出【白銀收購法案】,誘使銀價從1935年開始一路走高。國際銀價暴升使白銀大舉流向美國,這對大蕭條後的經濟是致命的。這和現在美聯儲只利己的政策完全一樣。其影響對中國白銀資本外流尤甚,縱使加徵10%的出口稅費也擋不住,引發國內通貨緊縮,造成"錢荒"。明末與清末類似的危機再次重現。此時,日本又在東北與華北又伺機而動,中國正遭遇一次劇烈經濟危機與戰爭威脅。黃金十年結束。

1935年中國已開始秘密進行廢兩改元,本想改後實施金本位制,見各國放棄金本位之風潮,我國乃一步到位實行紙幣,確定法幣策略。日本廢兩改元、紙幣統一與建立銀行體制,較我們早了60年。紙幣自宋朝就出台,南宋全面使用,商業經濟繁盛,但唯一要害是無法抵抗無約束專制皇權的魔掌介入,為因應軍事需要就無限制濫發,紙幣信用盡失,白銀再度抬頭。這樣的戲碼多次出現。此次同樣,在制度的慣性推波下,公權力的手無限制深入金融界,中中交農四大銀行全面強迫注資成官股銀行,控制金融與貨幣發行,經濟金融成為政治軍事的附庸。

抗戰爆發,國民政府拿僅存的外匯儲備與不停發債向美國購買軍火,軍費則依賴增發法幣應付,幣值連年大貶、物價不停飛漲。1949年,國民政府乃向美國借5000萬美金,用以發行金圓券,強制對民間僅存私藏的一點財富再次收刮殆盡,孔宋家族又貪腐無度大發國難財,使民心盡失,物價完全失控。【到國共內戰末期,國軍在美國裝備支援下已是現代化軍隊,現代化軍隊要有現代化各項配套才能發揮戰力。1949年,軍隊官兵連薪水都發不出,何來戰力 ? 當共軍進南京時,國軍幾乎放下武器不抵抗,看著小米加步槍,原本就不發薪的共軍,在人力小推車、挑扁擔下解放南京,頗為諷刺。國軍在大陸失敗於過早現代化】。回顧歷史,這一幕財政匱乏,貨幣枯竭,和清軍入關滅明時有什麼差別。

今天談這一段,主要想說,民族文化的底色、初始的基因往往決定我們走哪一條最適合的道路,避免圓鑿方枘的彆腳。經常看看其他的榜樣,非常有必要;經常想想自己從哪裡來,更為重要。沒有誰的什麼是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充其量是最大公約數。文明的發展會趨同,文化的存異的底色是歷史環境的必然。美國挾軍經優勢,經常指責張三不民主、李四非市場經濟國家、王五不重視人權等言論,只有選出親美政府才是"真民主",這除了荒謬、傲慢與歧視性,還有什麼 ? 國家發展不是趕流行,走適合自己的路,別太在意差異的有色眼光。

附記 : 

一般而言,窮困潦倒會導致閉關鎖國,因為閉關後,人民就閉目塞聽,不知有漢,甚至以為別人比自己更差。於是人人 份守己小確幸,北朝鮮就是典型例子。繁榮同樣可以與閉關為伍,用金鐘罩罩住一切,外來的撼動就無計可施,現有的一切就可以守住。大清乾隆就是典型例子。繁榮缺少了憂患意識的提醒,就容易走入閉關鎖國。統治者" 閉關 "絕不是為了失去繁榮,恰恰是為了永保繁榮。可惜在科技飛越的衝擊下,金鐘罩無用。

*工業化,什麼是工業化 ? 資本與技術增密的過程是工業化,著重實體經濟發展。沒有原始或民族資本積累的工業化是危險的。

* 金融資本化是負債藉金融包裝變成另類可買賣的資產,著重獲益快的資本流量( Capital flow )。美聯儲當美國生產過剩或有其他重大危機,則降低利率使美元流出,其他發展中國家獲得低成本資金發展經濟;當美國恢復正常則逐步提高利率,使海外資金大舉回流賺股市快財,外界資金短缺形成錢荒,發生經濟危機,資本短缺,造成發展中國家高負債,企業價值大幅縮水,美國再割各國韭菜洗劫。這全是資本流動造成的。西方世界叫囂資本流動無國界,是邪惡無恥的。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看德國工匠精神下的市場經濟 追求特定目標會限制想像力

看德國工匠精神下的市場經濟   追求特定目標會限制想像力

過往" 匠 "這個字眼在工藝的產品層次並不是頂高," 匠氣太重 "意味斧鑿粗礪,不夠流線的俗。但自工業革命講求大量標準化製造後,匠字有如鹹魚翻身,成為小眾、客製化精品,是品質優良的代名詞。工匠精神傳統上在身分社會最容易體現,世代是襲,一看姓氏就知道是幹甚麼的。現在最常被用在德國與日本的製造業,品質與信心同比他國同樣產品要價高三籌。

分析工匠精神的內涵不外是重細節,守紀律、一絲不苟。有意思的是德國、日本的底色都曾是軍國主義國家,他們的民族性也相對更集體化,甚至呆板不變通,遵守團體紀律意識強,個人色彩比較淡薄,這和軍隊所要求的特質頗為吻合。看看日本旅行團在外的集體行動就能了解。這種工匠精神不僅展現在產品製造、生活方式,也深深影響他們的商業模式與學習。這種特質善用是獨特優勢,濫用就可能成為民族災害。

由於民族底色不同,德國的市場經濟運作很不同於其他歐洲發達國家或美國的市場經濟。2008年以後的德國經濟在歐美市場表現是一枝獨秀,豈是偶然。同樣是市場經濟招牌,內涵與外觀卻大不同。簡單比較一下德國與美國市場經濟的差異 : 

* 一般發達國家到一定階段後,製造業都會外流而空心化,英國美國是最現成的例子。德國的經濟規模較英國大許多,但是德國的製造業越發強勁,沒又朝錢生錢的金融業發展。德國人傻嗎 !? 製造業才是實質財富的增長點。

* 美國金融業主要是以股票與國債交易為主,買空賣空的投機性極大,股票交易額是美國GDP的205%。紐約、倫敦豆是世界金融中心,優秀人才湧入金融業。相對德國股市交易額只是本國GDP的42%,金融是服務企業與民生,不是用來炒的。法蘭克福充其量是德國金融中心,連是歐洲的中心都稱不上。也因而金融危機從未在德國發生。優秀人才湧入製造業。已是金融資本經濟的社會結構要想回頭搞製造業,人民彎不下腰,受不了那個髒苦累,談何容易 !

* 工會與企業在英美是死對頭。德國工會與企業自一次大戰" 愛國支援法 ",始終會共體時艱,甚至參與經營。人口僅八千餘萬,但知名品牌高達2000多個。

* 美國以直接稅為主,佔總稅收60%。收銀單上明白列出物價與應稅金額,民眾清楚知道納了多少稅,納稅意識較強化。德國以間接稅為主,稅額由企業轉嫁代繳,也佔總稅收60%。企業是德國社會的最重要單元。

* 德國最大的連鎖" ALDI "超市,貨品可供選擇的品牌種類並不多,有如軍中的後勤補給品供應站。也反映出德國生活的簡約。

其實日本的市場經濟也與美國有極大的差異,如製造業的雇傭關係,可以說沒有工會、金融業與集團企業的交叉持股等,商業文化與美國迥異。在日本學校或企業並不喜歡出頭鳥的個人明星,喜歡團體的一致性,這也都與團體紀律意識強有很大關係。

日本的工匠精神與其護送船團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有關。日本政府是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艦,大企業依據政策開發製造終級產品出售,大企業把零部件發給中小企業承包。在經濟大好時,企業從來不用擔心訂單,非常穩定,工程師因而可以對負責的部分精益求精,既提升工藝水準也有自我實現的意味。這就是日本工匠精神。但經濟大泡沫後,企業訂單流失,工程師面對的是不確定,這種工匠精神也就逐漸流失。現在聽到的工匠精神反而是做壽司,切生魚片烘培糕點,工匠變成手工,加上時間因素,成為旅遊業的賣點,無實質意義。

不僅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也是一樣,相同的招牌,內涵個不同。當我們在追求學習目標典範時,有三點是特別要注意的 : 

1. 追求目標的內涵,往往會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2. 民族文化的底色、初始的基因往往決定我們走哪一條最適合的道路,避免圓鑿方枘的彆腳。

3. 經常看看其他的榜樣,非常有必要;經常想想自己從哪裡來,更為重要。

沒有誰的什麼是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充其量是最大公約數。文明的發展會趨同,文化的存異的底色是歷史環境的必然。美國挾軍經優勢,經常指責張三不民主、李四非市場經濟國家、王五不重視人權等言論,只有選出親美政府才是"真民主",這除了荒謬、傲慢與歧視性,還有什麼 ? 國家發展不是趕流行,走適合自己的路,別太在意差異的有色眼光。

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一直困擾著中國。當年加入WTO時,曾約定到2016年,中國自然取得市場經濟地位資格,但這一約定卻被歐美日國家毀約不承認。此處不爭論市場經濟地位得利弊優劣,只看到大陸是WTO制度下的最大支持者受益者,科研的精進,經濟發展體量已使西方產生恐懼,原本的經濟問題,要以政治角度來處理。鑑於各所謂市場經濟國家內含各異,我們也別太刻意地去削足適履。打鐵還需自身硬,讓別人少不了自己,他們都會擠上來簇擁。

台灣有很多假精英真誤國的學者。他們多半是短期幾年的留學,蜻蜓點水,或只是關在象牙塔中努力,對其他文化的理念、社會經濟其實並無深入體會,然而雖然沒有真正吃過豬肉,但究竟看過豬走路,因而回台灣後很自然就成了意見領袖或"普世價值"代表。套一句歷史學家的名言來說,「在瞎子的國度裡,獨眼龍就是國王」。獨眼龍看不到180度,因而容易形成偏見,還以為是真理,推波助瀾造就偏頗、不合文化底色的政策。非驢非馬的教改、年金、一例一休等不都是嗎 !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人民彎不下腰,受不了那個髒苦累 ( 再說中美貿易戰 )

加碼前夕,再說中美貿易戰

美中表面上在打貿易戰,實際上這是一場地緣政治爭霸角力,美國想削弱大陸的國力,防止至少延緩大陸超越美國進程,這才是核心要點。美中緊張看似對台灣有利,其實未必,何況我們也應該明白,小國生存本就依賴大國。台灣是大陸的核心利益,台灣是美國的籌碼階段利益。美國突然變得對台灣好,台灣是其談判過程中的棋子,不見得是好事,一旦大國交易完成,台灣就成為"用就丟"的棄子,如何被賣了都不知道。國際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小國跟誰去喊冤 !

中美貿易戰就表象看,美國咄咄逼人,大陸股匯市滑落,芯片危機畢現、大豆禁而復進,物價蠢蠢欲動,引發社會問題如P to P事件,似有捉襟見肘之感。但日本廣場協議、蘇聯休克療法( 貿易自由 )的解體教訓,放棄對抗就是無條件投降的現代21條。積極反抗,尤其第一仗要狠打,挫其銳氣,爾後即使戰敗,下場也會比前者好。所以一定要有技巧的幹,何況中國體量大,迴旋餘地大。芯片禁售搞得中興休克嚇壞了中國人,一片唱衰,但不知道的是中興休克、高通也重傷,因為失去了最大的市場,這是全球產業鏈,一榮具榮,一損具損。

美國拉其盟邦對中國群毆,但中國豈是省油的燈,挾絕大數國家第一貿易對象,絕對有實力對抗。何況美國在華跨國投資公司遠多又大於中國在美的跨國公司,它們豈甘心是待宰的替罪羔羊,會回頭對自家施加壓力。中日韓經濟自貿區在五年前本已要談判成功,結果被美國用釣魚台、獨島、南海問題來離間而暫停,所幸現又有回春跡象。德國梅克爾表示,若中日韓自貿區成型,德國要加入。說明中日韓自貿區的本幣貿易,將是美國經濟、美元地位的南牆,若加上德國,世界四大實業生產國家儲備美元最多,聯手棄美元就更不得了。東南亞的RCEP 談判也即將成型,美元再被壓縮,美國將更是雪上加霜、明日黃花。

美國則是四面樹敵,與俄羅斯、歐盟、土而其、伊朗、加墨、拉美等的爭執,地緣政治風險轉移了中美焦點,國際普遍認為結局或恐對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大助力;美國國內不也是物價膨脹、政治對立、白宮與媒體對著幹、川普深陷通俄門泥淖等問題一大堆。看光輝亮麗、屢創新高的美國股市,其實是被川普用海外資金回流稅務特赦給逼回去的跨國公司海外資金,錢沒地方去,只好投入股市。上市公司高管們的收入又與股票價格掛勾,於是拼命買回自家股票以墊高股價,私人荷包跟著滿滿滿。加大本已嚴重的社會貧富對立。怎麼漲就怎麼跌的股市規律泡沫何時會爆,只是時間問題。若這些都為真,美元國際儲備、結算地位動搖,是否會潰於蟻穴 ? 總算下來,未來誰輸誰贏還真不好說,或許是中國輸於一時,美國輸一世。

中國大陸是全球化體制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全球化體制的最重要貢獻者,更是全球化災害的最大承受者。例如,亞州金融危機時,人民幣堅持不貶值,很大程度了緩解危機給世界帶來的衝擊。根據統計,中國大陸在2017年出口貨品22630億美元,進口18420億美元。中國大陸是全世界第一大貨品出口國,也是全世界第二大貨品進口國。換句話說,中國大陸不僅是全世界第一大生產工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且持續強化內需市場,國際貿易對大陸經濟的影響力度也在日益降低。越調高關稅,美國的貿易赤字今年七月分不減反增又加大約一成,說明是結構性問題。大陸是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如芯片的最大消費市場。美國芯片若沒有中國市場必然萎縮,歐洲、日韓等工業化國家除自製的外,需求胃納量有限,賣給非洲黑兄弟或只會跳森巴舞的Amigo們,對不起不會用,東南亞代工國家還需要至少10年的努力才用得上,美國生產芯片廠商怎麼辦 ? 已是金融資本經濟的社會結構要想回頭搞製造業,人民彎不下腰,受不了那個髒苦累,談何容易 ! 特斯拉不是逆著川普,照樣要到上海設廠,貼近市場 。

科學與技術是兩回事。基礎科學要長時間積累,量質到一定點會飛躍成長後再趨緩,等待新理論出現。當前使用的物理學理論都還是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事。技術則是在理論基礎上的實品化與商業應用創新的能力。現在理論實品化大多是在中國廣東、上海一帶完成,應用創新則更走在前沿以勿庸置言。芯片製造就是應用的製程創新,由單一功能變多元、更小更快,台積電就是最好例子。台積電行,大陸也一定行,慢個3~5年。前幾年微軟芯片被禁止賣到大陸,大陸的太湖之光超級電腦用自己的龍芯片照樣拿第一,證明製作能力是有的,只是目前用在黨政軍與公共事業的各行業上,如北斗、火箭、勘油平台、紅綠燈...,尚未在產業、產品上推廣,因為芯片與市場化結合的難點超過技術本身,需要更長的時機來試錯。

從0 ~1,與從1~無限不同,大陸缺的是0~1的基礎理論創造,要更多時間積累。目前看來,貿易戰對國人心理層面的影響大過實質的影響。由於美國四大會計師深入中國各行業,他們對中國經濟的虛實,了解可能比我們自己更深。不可諱言,這次貿易戰時間點的拿捏,絕非隨機,而是精確計算過的。若說大陸內部一些誇大報導或影片如"厲害了我的國"而激怒、迫誘美國則太過了。中國唯有繼續加大力度,站在高台階上埋頭科研,祈能彎道超車,早日實現中國夢。

貿易戰加劇,貿易赤字反日增,這對美國是雙刃劍。通膨、外債加劇,但同時藉赤字在國際上又多釋放出更多美元,強化美元地位。中日等順差大國又會把順差額再回頭買美國國債,美國用賣國債的錢再從事經濟活動,而這國債美國是不用償還的。中日理論上可以藉市場賣出美國債,喊了多年,這個殺手鐧始終未曾大舉使用,原因很多,主要是還要繼續發展經濟,無形中幫助美國穩定了美元。像俄羅斯就可以把美債拋光,俄羅斯不太在意經濟發展。當歐元初成立時,幣值高過美元,歐盟四處推銷歐元來結算、儲備,美國遂藉科索沃戰爭打擊歐元。

只有當彼此使用本幣交易的國家越多,美元才可能弱化。但伊拉克、北朝鮮、委內瑞拉等曾宣稱不使用美元,要用歐元,下場不是經濟哀號就是滅亡。利比亞宣稱只用黃金,美元、歐元都不用,第一個動手的是法國,格達費身首異處利比亞改朝換代。血淋淋的例子使很多國家懼怕,含淚被宰割也不敢也不敢放棄美元。美元強勢有其歷史因素,無法立即被削弱,這是個長期的辛苦戰鬥過程。中國與一百多個國家簽貨幣互換協議,部分國家開始使用本幣交易,都是動了美國的奶酪。中國太大又有核武,打軍事戰很危險,所以美國要打軍事以外的全面經濟貿易戰。

附記 : 

中國就如同一塊巨大厚實且彈性極佳的海綿,甚且在海綿底部還布滿鋼釘,美國揮拳的力道越重,反彈就越大,甚至拳頭還會被鋼釘所傷。時間會彌平中國的傷痕,但美國失去市場可能就再也要不回來,這貿易戰對美國而言是短多長空,對中國是短空長多,只要堅持到底,終能與美國平起平坐。

時勢在變,不能以舊思維應對新時代,中國在新科技(量子應用、激光、雷達、電磁、電池、5G、AI、核能應用、超級電腦、半導體等)及新材料(石墨烯、稀土等)的掌控走在世界前端,也在積極讓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以擺脫美元霸權。中美貿易談判若無法在短期內達成,我研判二○一九年三月以後,中國自己也能漸漸擺脫貿易戰的困擾。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讀 未來簡史 一書

讀 未來簡史 一書

這是一本純唯物、無神論的書,是一本顛覆傳統三觀價值的書,是一本從歷史發展推說未來走向的書,否定宗教、意識、自由意志的書...,非常的燒腦開腦洞。

全書主要觀點是 : 

1. 學歷史是要擺脫歷史的枷鎖,使人類更自由,更敢開放想像。

2. 人生本無意義,人是通過假設想像的意義,把人類更高效的聯動組織起來,勝過其他動物。

3. 虛構的現實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傳統宗教是最成功的虛構現實。

4. 人文主義是現代宗教,自由主義是最大的流派。而人文宗教正在被智能運算崩解。

5. 自由意志其實是人類的幻覺。從消費選擇、民主選舉等已證明,所謂人的自由意志是可以被操縱的。

6. 雅芳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無意識的計算機算法比人更了解人。未來絕大多數的決策是 AI 代決畫可的,人是附庸。

7. 大數據主義是未來的宗教。傳統宗教將成為類似鴉片藥物而繼續存在,是躲避迷惑痛苦的避難所。

先別急著主觀否定這本書,作者在書末提出三個論證:

1. 科學正逐漸聚合於一個無所不包的教條,認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則是在進行數據處裡。

2. 智能正在與意識脫鉤。

3. 無意識但具備高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人類更了解我們自己。

活在當下,勇猛精進,或是仰望星空、設想未來、深思慎行的趨吉避凶,是兩種生活態度的選擇。當大多數人都被 AI 取代,成為既無經濟生產價值,更無政治權力分享者時的" 廢人一群 ",只能依賴無意識地智能機與極少數數碼菁英的施捨苟活,結果是本已低迷的人口生育率將更大幅萎縮,而精英富有階層靠生物、基因醫療、器官更換等措施成為"會死而不死"怪物,人奴役人的原始社會景象就會重現。這個現象的擴張速度,較單純財富分配不均的兩極化危害情況更快、更嚴重。能事先預防嗎 ?

未來已來,且正在流行。有興趣找本來讀讀,未必全認同,但真能擺脫很多思想、認知的束縛。我在20120911在個人部落格 放言集發表" 人生本無意義 "一文,角度差異很大;20180830發布的"事實是想像的結果"一文, 有興趣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