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中年,倫理道德的難題~~怎麼解
流沙中年是最近的網紅詞,背後反映迫切的是一個社會倫理難題,中年人為奉養年邁、多病的父母,被迫要放棄職業,進而因無收入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引起大眾共鳴。類似問題日本出現的比我們早,下流老人、無緣社會、死後離婚等名詞後訴說的社會現象,皆與高齡化社會密切相關。外國有一個試圖解決此類道德難題的辦法叫" 助推 ",單從字面上看不易理解,舉幾個例子嘗試說明。
如何解決棄嬰問題 : 產生棄嬰的原因先不討論,各國對棄嬰的法律處理規定也不同,有的國家視為犯罪行為。就棄嬰者言一定極為痛苦,就社會言不能任憑生命死亡,但又不能造成變相鼓勵棄嬰的現象。(以前棄嬰者多把嬰兒放在富裕人家門口,現在會放在各福利救濟單位門口。)假如在離醫院或救濟單位不遠處,設立一個安全的" 棄嬰島 ",裡面裝有延時報警的通報機制。棄嬰者按下按鈕先行離開或躲到一旁窺視,數分鐘後醫護人員才會趕到來照顧嬰兒,嬰兒得到照顧,棄嬰者內心罪惡感稍減,也順帶解決部分惡性墮胎的問題。
人口販賣問題 : 買賣兒童、罪大惡極,造成很多家庭悲劇,但這仍是一個多發嚴重的世界性問題,有廣大的需求才會引發犯罪的供應者,若能建立一種適宜機制,例如" 兒童撫養權交易機制 ",這幾個字意的本質未變,但較銅臭買賣緩和的多,易於接受,可解決子女過多無力撫養的家庭問題,需求者也不必背負引發偷拐犯罪惡名,透過此機制又能順利合法的滿足領養的慾望,進而杜絕至少是減少人口買賣悲劇。
醫院血荒的問提 : 獻血、捐血是救人的善行,但賣血卻是個引發爭議的話題。醫院需要各類血液,時有血荒出現,救護又不能等待。若存血單位設一個" 捐血補助 "的名義,鼓勵捐血、獻血,絕口不提賣血二字但同樣堤供補助,血荒問題或可減緩。換湯不換藥,但就易於被接受。血液可以,其他器官呢 ?
降低醫療費的問題 : 醫療昂貴是西方社會嚴重的問題,而醫生為避免醫療過失責任,用最貴的藥、最保守的醫療辦法、購買避免醫療糾紛保險,這一切費用都會轉嫁到病患身上,醫療費怎麼可能降得下來。若在醫療前,醫生與病患能簽立一個醫療免責協議,醫生可就病情向病人推薦價未必昂但療效不差的是適當用藥或治療方式,但這在西方現行法律又不允許,雙方仍在角力中。
其他如已行之有年的安樂死問題,安寧病房的設置問題,說白了就是鼓勵放棄已無效的治療,施以嗎啡等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離開,絕不能說出等死二字。既減輕當事人與親屬的痛苦,又節省有限的醫療資源供可救治的人使用。除非當事人獲最近家屬同意,誰也不敢冒大不韪要求病人如是做。好在接受此類觀念的人越來越多,打破好死不如賴活的傳統迷思,追求可死不可辱的尊嚴,生前簽好放棄治療切結書,不然成為植物人或藥罐子有什麼意思 ! 極端一點的說,當有限資源實在不足分配,叢林法則的分配方式,必然會以各種易於接受的包裝方式,突破倫理道德的盲點出現,醫療問題如是,其他問題也能類推。
流沙中年的問題能否適當緩解,藥方在每個人的認知。我們到醫院病房去看,年長住院病患的多是配偶與雇傭人員,兒童病房的則絕大多數是父母親或最近親人。這是否也間接說明,奉上蓄下是道德理想的要求與期待,優先撫養下一帶則更切實際又符合人性。當你是年輕一代時,盡可能的多奉行孝道,當已是老年多病一群時,一定要揚棄養兒防老的觀念,要子女無限制,不計代價的施救,自己沒那麼偉大,撫養子女是盡責任,不必強求回饋。
學校老師對青少年管教的問題,有如醫生與病人治療問題,因為教育與醫療都只能一次就要弄好,沒有辦法錯了重新來過的機會,因此問題也最多。孩子的老師對我說" 小學五六年級班導師大多數是代課老師,因為正職老師不願意帶反抗前期的少年,國高中叛逆期的問題更嚴重。老師與學生或家長也不可能簽免責協議書,老師只能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教完下課走人,學會與否是學生與家長的問題,但其影响卻是全社會的。以前的類似助推辦法是教官,現在教官問題爭議了數十年,很快會離開校園,教官離開,問題還在,還有甚麼其他助推辦法 ? 招退伍軍官,不提輔教字眼以免涉及資格問題,也不提官字有高高在上的意味,而冠以校園紀律安全維護者名義,換湯不換藥代行教官職務 !?
社會與人性的複雜性遠遠超乎想像,自己意志力的堅定性與對自己行為控制的能力又遠遠低乎想像,在超乎與低乎兩這之間如何取得均衡就是一個難點。2500年前孔老夫子提出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不是折兩用中和稀泥,而是說,凡事都有兩邊的道理,要解決問題,這兩邊的道理就都不能用,要另闢蹊徑,而助推就是另闢蹊徑的一種方式。
從「青貧世代」陷入「流沙中年」、預約「下流老人」,那將是不堪想像的情境。這些說來,聽似聳人聽聞,卻也是個可怕的預言。如果不讓夢魘成真,關鍵在政府如何從教育、經濟與分配等層面下手,提供誘因、改變制度,把年輕世代拉出貧窮的泥淖,避免整個社會墜入集體貧窮的循環。
附記 :
日本是世界上高齡化社會的「先驅」,因此有責任向世界各國示範因應策略。高齡化伴隨著諸多社會問題,在資源分配有限的情形下,甚至衍伸「一殺多生」的觀念——殺一名老人,救更多年輕人——因此,如何將「嫌老」改善為「賢老」社會,也是日本棘手的難題。過往在日本有老人由兒孫揹到山上自生自滅的情事,現在的" 一殺多生 "口號同樣赤裸裸。若如是,為什麼還要生下一代 ? 單身貴族的過完自己這一代既愉快又不惹人嫌,至於絕後,干我、干卿何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