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圍棋的歷史文化意義與小故事 中國冷兵器的文化情

圍棋的歷史文化意義與小故事

圍棋在東晉被名士們稱為“坐隐”、“手談”,單看這個名不知道在說什麼,稍微深入了解,又隱隱道出了圍棋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北宋徽宗有言 “ 忘懮清樂在枰棋 ”,所以圍棋又稱作“忘懮”;圍棋又有 “爛柯”之名,明朝徐渭 : " 閑看數招爛樵柯,澗草山花一刹那。五百年來棋一局,仙家歲月也無多。"似乎世間苦樂全在棋局之外,圍棋黑白二子象徵日月陰陽晝夜;圆形棋子象徵天象蒼穹,棋盤四角可比地象四方;棋局搏殺,滄海桑田;棋盤勝負,世事纷争;諸如此類種種,皆可比擬世事,讓人自己去悟道,去品世。正如寫意的國畫講神似而不講形似,謂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就在似與不似之間,讓人們得以展開想象的空間,得到深刻的啟示。

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莊子; “道不可聞,聞非聞也;道不可見,見非見也;道不可言,言非言也。這不聞之聞,不見之見,不言之言,就是道家哲學的表現方式,沒有精密的論證,嚴謹的推理,只给你比喻、隐語,廣大空間憑人去悟,境界高下立判。就像陶淵明詩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必辨,言已在心。

佛家說顿悟,圍棋講感悟,棋理佛理相通,因此圍棋也是佛門弟子的愛好。黑白世界交錯雜呈,變幻莫测,生路中有死門,死門中有生路,端看如何了悟,圍棋是佛門弟子勘破生死的好借助。

儒家講求積極入世,棋奕是小藝耳。論語 陽貨,“飽食终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是指類似麻將的玩意,奕當指其奕--圍棋。”孟子更是把“ 博弈好飲酒 " 當作是不孝。在儒家眼里,圍棋,就是奇技淫巧。可圍棋又傳說是堯發明出來的,史稱 “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堯是儒家所稱讚的聖人,怎麼會搞這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兒呢?蘇軾也好棋,謂“ 勝固欣然,敗亦可喜”。這句話正是圍棋的奥妙所在。從文化角度而言,圍棋不欲人去争勝負,而是去取勢,去求常悟道。

圍棋兼具以道養性、以佛修心、以儒治身之功,故千百年來,圍棋是"雅士"的癖好,象棋是"俗人"的玩物。滿街象棋攤子,棋子啪啪亂響,呼喝喧鬧,明言示警,將!將軍!吃,馬後炮!卒逼宮之聲不絕,短時間內勝負已分。 然而,大街上少見圍棋攤子,只在室內或靜雅處安靜的手談幾局。文人仕子們借此以表現超凡脱俗。當然象棋也是國粹之一,惟動靜有別,文人雅士們的偏好更傾向于圍棋。

看圍棋皇帝梁武帝的《圍棋赋》中,有 “爾乃將軍,布軍士,列兩陣,驅雙軌,徘徊鹤翔,差池燕起。”這分明是兵家行軍布陣了。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圍棋詩謂,“治兵期制勝,裂地不要勳。半死圍中斷,全生節外分。雁行非假翼,震氣本無雲。玩此孫吳意,怡神静俗氛。”《棋經》有言,“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不争而自保者多勝,務殺而不顧者多敗。”這根本不是在下棋,分明是在教導如何做人。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红樓夢》、《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三言二拍》等,圍棋更是談書說事的引子與休閒雅物,也引發很多圍棋小故事。

相傳,朱元璋與徐達下棋,朱元璋說假如你能勝我,城外莫愁湖就賞給你。徐達心動,但他也深知與帝王奕棋,小輸偶平不能贏是潛規則,但獎項誘惑力太大,乃心生一計決定要得賞。棋中徐達處處取勢引導,步步進逼,寸土不讓布大局,朱元璋果然灰頭土臉大敗,勃然大怒頓起殺心,徐達起立敬言" 請陛下細觀棋盤 ",朱元璋端詳許久,轉怒為喜,棋盤上黑白子呈現"萬歲 "兩個字。莫愁湖果然成徐達家產。 

乾隆皇帝好奕也善奕,喜與高手過招以證明自己。一日與大國手施襄夏手談,施當然也深知棋奕的潛規則,只是乾隆非庸手,一昧讓棋是絕不被允許。如何在殺機中留活路,如何在活路上布滿陷阱使皇帝手忙腳亂一頭汗,又有峰迴路轉,妙手回春的快意感並不容易。果然平局坐收,乾隆大悅讚施襄夏棋技高妙,賞"永子棋"一副。

永子棋是棋中聖品,極為珍貴。白子白如蛋青象牙白,黑子如鴨青帶綠,細滑溫潤聲脆柔。相傳明朝正德年間,珠寶庫失水( 火災 )( 相傳有一位宮女偷竊事發,乾脆大膽放一把火把庫房燒了以湮滅證據 )。庫房主管李德章在焚燬後的庫房裡徘徊查看,偶然發現一些珠寶金玉因融化再聚合的新生結晶物閃閃發光,色澤艷美,視為瑰寶。後李德章被貶為民,流放至今雲南永昌。他在永昌念念不忘庫房中所見再聚合閃閃發光,色澤艷美的新生物,就決定仿造。用瑪瑙、玉石、翡翠、琥珀等多樣礦物反覆燒煉實驗,潛心研製,終有所成,手工滴製、研磨作永子棋。今雲南博物館僅存一副珍藏。現在永子棋在現代工藝催生下,已成為雲南永昌藝術品特產。

圍棋的文化精神與儒道釋契合已如前述。中國人說儒道釋三教合一,理理相通互聯,並行而無礙。歷史上青年為儒、老年修道入仙;得意入世、失意青燈古佛,比比皆是。蓋聖人神道設教本為眾人服務,信仰轉換,適時取其所適,無所謂叛教、矛盾之譏,不宜盡以功利二字說之。西洋宗教則排他性甚強,不能朝為穆斯林,暮為基督徒。即使同樣尊崇聖經的天主教與基督教也互不相容,宗教戰爭迭起正是彼輩所為。 

中國的大踏步崛起已令某些國家不安,欲聯合多國以圍堵封殺中國。近有西方學者撰文略謂 : 中國正在以圍棋的精神,在軍、經、政、心與科技發展上取長勢,布大局,以求穩扎穩打,不戰而屈人之兵。而西方國家只能以象棋的方式欲以力爭,謀求一時、一局之勝。他無法解釋何謂勢,但知道中西方在謀略規劃、布局眼界上高下已判。這位學者能見道圍棋之精神已屬不易。

**  中國冷兵器的文化情

冷兵器最常說的十八般武器是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槊、棍、棒、鞭、鐧、錘、抓(撾)、拐、流星。其中利器、鈍器、利鈍兼修可謂俱全,刀居首位。讀說唐故事,如秦瓊殺手鐧、羅成回馬槍、咬金三板斧( 劈腦袋、鬼剔牙、掏耳朵 )、遲恭單鞭救主等都是琅琅上口,趣味橫溢。稍後的岳雲錘、現代李小龍雙節棍更是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當然還有如弓、弩屬發射兵器,尺、袖劍等另類兵器。

相傳黃帝曾以銅鑄軒轅劍、鳴鴻刀,鐫天文古字。夏朝曾鑄有禹劍、啟劍、太康劍和夾劍。禹劍面有二十八星宿,背記山川。足證刀劍歷史甚為久遠。造劍鼻祖歐冶子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 ; 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龍淵( 後避李淵諱改稱龍泉又名七星劍  )、太阿、工布。這八劍在五霸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動人心魄的文化魅力。青銅劍因受限於材質易折,故劍身多偏厚短小,甚至在劍身中線成脊稜狀以增其抗擊力,從魚藏劍、圖窮匕見可證其尺寸袖珍。當冶鐵技術普及後,青銅被鐵(鋼鐵 )取代。

刀與劍是利兵器的代表,兩者的差別不小。金庸小說中屠龍寶刀,武林至尊;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似乎刀劍持平,其實不然。刀單刃、劍雙刃,一般單手執劍、雙手執刀;劍輕柔以刺為主,刀厚重劈砍削片皆宜,在戰場上刀之威力遠大於劍。但在精神與文化層次上劍的等級遠高於刀,看成語劍膽琴心、尚方寶劍、項莊舞劍、松枝掛劍,刀則有橫刀躍馬、兩面三刀、鼎鑊刀鋸等意境可判,傳統上帝王文士珮劍,是身分權力的象徵;武夫凡夫則跨刀是粗曠莽夫的表徵。現在世界三大名刀,大馬士革刀、馬來刀、日本刀,獨不見我中華刀,實為子孫不肖。日本武士刀源自唐朝直刀,日本改良為較輕、短的彎刀。明朝戚繼光抗倭,因刀不如人,初屢敗,根據日本刀再改良成為【戚家刀】以制勝,惜當代與後代皆不重視。

雙鐗打出唐天下,單鞭撐起李江山。說的就是秦瓊殺手鐗及尉遲恭單鞭救主。鐧與鞭因沉重,為維持平衡,一定是一手拎一個。尉遲恭單鞭救主是因尉遲恭正在浴馬,聞李世民被單雄信攻擊,情急之下赤膊單鞭衝上搭救。鐗與鞭是鈍兵器的代表,兩者粗看也相似。鞭字有革,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軟兵器,其實是似長竹節狀的硬兵器。鐗則把手有格,上為四、六、八不等的瓦稜刃鐵棍,鐗也可說是利鈍兼具。它們的出現與騎馬打仗和人馬重鎧甲有關,所謂人馬逼戰,刀不如棒。利兵器以見血為主,但在速度下不易打中,鈍兵器則不論是擊人或擊馬,重傷使人、馬立刻失去戰鬥力。

流星錘、雙節棍等是軟兵器的代表。它們的運動會因外力而改變方向,常有意外的效果。不開刃的尺與袖劍是自衛武器,袖劍更可做暗器使用,但為方家所不恥。斧是英雄人物的下限,只有類似李逵之類的莽漢用斧;抓形似抓癢器,前面是鷹、虎爪狀的武器,似多為邪派人物使用。武器本身沒有優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端看使用者如何挑選最適合的。

武器的出現改變了人與獸、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綜觀人類發展史,文明總是由不文明推動而前進,戰爭最不文明卻是最有力的競爭行動。冷兵器時代的英雄是一刀一劍打出來的,馬、武器與使用者的關係密切,致在不文明中卻隱含另一種的情感,所以才有項羽烏江贈馬、寶劍贈英雄的故事。兵器的發展與時代進程相關,冷兵器多已成歷史文物,但它也是時代的見證,其所含的文化價值並未被歷史浪花所淘汰,反而歷久彌新。

武器不僅僅用於戰場,對人類各個層面的轉變常扮有關鍵性的作用。有人說武器的出現是人類走向一夫一妻制的最早推力。有很多哺乳類動物,往往是強者霸佔群中所有的異性。人類早期何嘗不是,從男女體態仍存有的二態性 ( 動物雄性軀體遠大於雌性軀體、甚至呈倍數 )就能說明。武器的出現改變弱者與強者的差距。假如我和拳王阿里與十個女人為一群,我肯定一個女人也撈不到,因為阿里太強大,即使我背後偷襲也無濟於事。但若我手上有一塊磚、一把刀、甚或一把槍,再來偷襲甚至當面叫板,阿里就不能無動於衷,我有可能打敗他。如此,他會主動來協商,分一、二個女人給我,大家相安。爾後再由道德與法律的限制,一夫一妻制現已被固化。但人類多妻情事並沒有徹底消失,只是改為妾、小三、細姨等,強者仍佔有較多異性的特權,何嘗不是人類本性的返祖。

附註 : 

歐冶子,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紹興)人,是中國古代鑄劍的鼻祖。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在五霸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文化藝術魅力。據《越絕書》記載,他曾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 ; 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龍淵( 後避李淵諱改稱龍泉又名七星劍 )、太阿、工布。相傳湛盧劍在屢易其主后,到晉代為名將周處(就是除三害的那位) 所得,後由其子孫轉贈給抗金英雄岳飛,然岳飛風波亭遇害后,湛盧寶劍就失傳了。《史記》中所載,天下之劍韓為眾,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九大名劍,皆出自西平。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九劍當中,棠溪、龍泉以水得名 ; 鄧師、宛馮、幹將、莫邪​​,以匠師命名 ; 墨陽、太阿、合伯則以地為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