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日本的經濟怎麼了 !? 兼談印度經濟發展 !
日本媒體對走向「殭屍化」的日本大公司如夏普,毫不客氣的批評,「日本人做不好的,就交給外國人來作,」《日本經濟新聞》指出。據《日經》引用RECOF DATA的統計,2015年海外資本對日本企業的收購額增至5年前的2倍。其中,亞洲企業對日本企業的收購額增至5年前的近4倍。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假如水門事件搬到台灣
選舉前夕談 " 假如水門事件搬到台灣 "
回看1972年水門事件,美國現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競選總部一些工作人員一則為表忠心再則護主心切,不顧法令規定,潛入民主黨候選人競選總部安裝竊聽器,俾便竊聽對手機密被抓。但全案似乎未對選情造成影響,尼克森狂勝連任,本以為全案將平息落幕,不料最後卻造成尼克森是美國第一位在職總統因案被迫辭職下台。
全案爆發後,尼克森初期極為淡定,幹那些髒活兒的人是外圍的外圍,絕非核心份子,後則為保住權力與自身清譽,寧願犧牲所有人,堅決不肯承認自己的問題。已被抓人員因自身利益需要,在法官誘導下逐級攀咬,當涉及白宮法律顧問狄恩,狄恩因為自認已涉有行政干涉司法之嫌,是知法犯法,怕火燒其身竟當了污點證人。美國自羅斯福總統時代開始在白宮的辦公室裡裝設了錄音系統,一為責任歸屬,另則留下退休後寫回憶錄的材料。尼克森有心要做美國最偉大總統之一,各項錄音更是鉅細靡遺,但錄音存證也是司法的呈堂主要物證,可以證實尼克森對水門案的涉入程度。當特別檢察官考克斯Archibald Cox要白宮交出錄音帶,尼克森峻拒並開始擔心,透過親信海格去密喬,要嘛白宮只交書面通話節錄,要嘛考克斯辭職或解職。檢察官堅持原議。依據憲法,特別檢察官是由美國司法部轄派,司法部部長由總統任命,因此尼克森要求部長李察德遜解職考克斯。李察德遜考慮自己的歷史責任與司法職業道德,拒絕配合,遂主動辭職。連帶副部長也因不願簽屬而主動辭職。第三順位的檢察總長本也要辭職與總統硬扛,在為維持司法部能正常運作的勸說下,簽屬辭退考克斯令。一口氣失去三名去重要成員,這件事因而被媒體稱之為「週六夜大屠殺」在大屠殺的前十天,尼克森的副總統安格紐Spiro Agnew ,才因為被爆出收受賄絡,因而黯然下台,由福特(Gerald Ford)接任。但法官西瑞卡Sirica 和接任Cox一職的新檢察官 Leon Jaworski,以藐視法庭罪再次要求尼克森交出錄音帶,並將案件送交最高法院。尼克森以國家機密為由,只願意交出錄寫後的逐字稿。尼克森未料到,此時,連續劇般的黑色鬧劇,他的團隊信任度與他個人的支持度,已跌到前所未有的谷底。數百萬各地來的憤怒抗議電話與信件,不斷地湧入。在華盛頓,有許多人走上街頭,要求民主黨掌控的國會彈劾尼克森。
聯邦最高法院以9:0裁決,尼克森必須交出錄音帶。尼克森是總統又兼三軍統帥,仍想藉行政權頑抗。在幕僚的閉門會議中,海格曾建議說調一個陸軍師來保衛白宮,對抗司法部門可能調動警察來白宮蒐證。群議啁啁聲中,國務卿季辛吉細聲地說" 算了吧,若美國總統要在軍隊刺刀的保護下還能繼續嗎"?話音一落,全體噤聲,頑抗熱清冰消瓦解。 尼克森在聽過屬下有關水門案的全部報告後,清楚地說:「很好,很好,我都了解了。」於是尼克森放棄頑抗,交出錄音帶,1974年8月8日,尼克森正式宣佈辭去總統一職。隨後,接任的福特一紙特赦令宣布特赦尼克森,憤怒的群眾聞訊立即停止鼓譟散去,不再糾纏。尼克森不但安享豐裕的晚年,他也是後任幾位總統如雷根、老布希、克林頓的最高顧問。
除了是人民的憤怒之外,還有獨立的司法機構、國會代表,以及認真監督政府的媒體。如果換成了另一個缺乏這些制衡機制的國家,很難說尼克森是否會選擇下台。什麼是制度 ? 制度不單單是白紙黑字的規則設計、法律條文,更重要是奉行制度的人。純就司法言,假若尼克森持續頑抗,水門一案是板不倒總統的,這是美國憲法設計的一個漏洞,會造成憲政危機。本案靠的是每一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各盡本分,檢察官、法官不論自己的黨派和政治觀點,就是要做好本職工作;一個司法部長本質不是總統手下的一條狗,而是一位為自己千秋萬代名聲與歷史負責任的一個公民,其行為模式更要各盡本分。人人都盡本分,社會就會織成一張顛樸不破的大道理網,是很多小道理如( 總統尊嚴、美國正與蘇聯對抗、整與中國談判建交等無法穿越的。幾乎身敗名裂的尼克森,也終能懸崖勒馬,放棄頑抗選擇辭職。
近十幾年,政客們硬柪無度、無恥死槓是台灣政壇常態,織就了一張吸血鬼式的的黑網,導致整個社會被扭曲,是非變形,道理碎片。造成這樣的原因有二 : 一是人之常情的" 打開門兒說光面堂皇的亮話,關起門來說見不得光的私話 " ,當私話曝光,就邪理歪說、無度硬柪;二是任何一位政治人物基於黨派與個人利益需要,周邊總有一些願意幹贓活兒的人渣隊友,雙方是默契般的需要。當人渣事敗,就極力撇清,無恥死槓。
保護自己,說謊撇清,是人本性趨利避害的一部分,無法要求每一個人都是聖賢,但總要有一個對自己的人格尊嚴、對事的職業道德、法律規範,與對社會風氣負責任的"度",要適可而止。水門大戲的參與者至少掌握住了"度",使壞事到此為止,沒有留下成為不斷遺臭危害的"惡例"。度的標準在哪裡 ? 度的標準在自己的心裡,人的素質越高,度的容忍就越小,反之越大。水門大戲若搬到台灣會是如何收場只能想像,但可對比的重大類似事件,如嚴重貪腐、惡性關說、八千萬美金疑雲、兩顆子彈疑案等過往現象來看,不容樂觀,非魚死網破不可。
尼克森自始自終,都不認為自己犯了什麼錯。在尼克森眼裡,說謊是必要之惡。他曾對身邊的助理說:「如果你不說謊,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他一再強調,自己辭職不是因為犯罪,而是因為喪失了國會的支持。換言之,這只是一起政治事件。說謊包含白色謊言的哄、慰之語,幾乎每個人天天都在說,是不是必要之惡只能靠自己去判斷,他人無法置喙。季羨林先生曾說" 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假話多大程度等於謊話,善意惡意,該不該說,尤其當真誠與生存對立時,該如何拿捏並不容易。
附記 :
幾年之後,尼克森接受電視訪問,記者問他:「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像是休士頓計畫(即竊聽計畫)或它其中一部分,總統可以決定為了國家利益之類的事情,而做出違法的事情嗎?」尼克森回答說:「如果總統做了,就表示它不是違法的。」他說,「歷史會還我清白。但歷史學家可能不會,因為他們大多是左派。」唯有統治者自己遵守法治的原則,他們才能正當地要求被統治者也一同遵從。」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用集權的力量去推動分權( 攝政王戴灃之難題 )
大清滅亡的謎題 : 從清末攝政王戴灃的角度看大清滅亡
自庚子之役失敗後,大清國勢觸底,清廷也認識到自己是個垂死的" 病人",要變法改革強身。聽說立憲能治此病,就遵醫囑吃藥,說要加大劑量,就加大劑量,自己有強烈的求生意願,願意配合治療,列強親友團們也掌聲鼓勵,似乎一片大好,怎麼就突然死亡了呢 !? ( 書上說的都是從革命黨角度看 )
1901年4月,清廷成立督辦政務處,就全面改革作整體規劃,學習日本,推行君主立憲制。1906年定九年立憲之議是清朝末年的一場政治體制和經濟改革運動,也是中國千年專制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11月15日,慈禧及光緒逝世。溥儀繼位後,其父攝政王戴灃被逼加快立憲的進程 。1909年(宣統元年) ,各省咨議局選舉咨議員。此時戴灃面臨兩個撲面而來的難題。
一. 快與慢的矛盾難題。各省咨議局選出的議員是一批職業政治表述的政客,是群眾運動的代表者,品流複雜。他們唯一的政治訴求就是更快、更激進的改革要求以彰顯自我的績效與存在。群眾運動向來無理性可言,激進辛辣且聲音大的就易獲得關注與聲望。他們首先認為還有六年太久,何不提前為三年,遂願後,又想何不明年就立憲,層層加碼,想彎道超車,而忽視由專制集權貿然進入憲政分權的混亂與危機,三權分立的良性制約未能建立,代之而起的是惡意政治對立紛爭,越推越快就越僵持,直到脫軌,車毀人亡。完全忽視事緩則圓的空間調適與時間積累的重要。
例如,廣西的議員要立刻禁止省內的煙娼館,立意良好,但忽視菸娼館恰好是廣西當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巡撫張鳴歧請求議會暫緩五個月以便另籌財源 ,不然立刻無米可炊,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南京的議員們大幅刪減預算到不合理的地步,行政工作根本無法推展,兩江總督張仁俊無奈將預算書報呈戴灃請求仲裁,此舉又激怒議員。議員們的主張是政治正確,官員的要求是實踐正確,兩難之下怎麼辦 !?最後,議員們以不照辦就辭職要脅對抗巡撫,對政事的推展困難置之不理,行政停擺。
二. 中央集權與分權。把已專制集權兩千多年,且在清朝達到巔峰的皇權要迅速逆轉分權下去,恰似要一個意志力極強的理性人,在理性的狀態下做一次政治權力的自殺,是何其的困難。1909年,日本伊藤博文恰在中國考察,說了一段話略謂" 中國太大,權力太集中,若不負責任的想急速地把權力分下去,這個國家很可能會解體,時間大約三年。" 一語成讖,1911年五月八日,立憲破產,戴灃在民意催逼下成立責任內閣,並效法德國由皇室掌軍,此時離辛亥革命不及五個月。新內閣部院首長共有13名成員,其中滿人8名、漢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滿人當中有6人為宗室、1人為覺羅,被當時革命黨與立憲派諷刺稱為「皇族內閣」是騙局。就戴灃言,改革做事要用靠得住的人,他用皇族的改革派推進改革有什麼錯 ? 偏偏如此做又就成為維護皇權的證明,不相信其有改革的決心。( 清朝在多爾袞攝政王的強勢下流血入關定鼎,268年後在攝政王戴灃的弱勢平庸處置下不流血善終,歷史的弔詭極為巧合。)
一百年後回首看戴灃的難題,印證現今所有後發式的民主國家,在搞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上,必然要面對同樣的難題。一方面幹事要集權,而政治現代化本質上又是要分權,如何用集權的力量去推動分權,至今沒有好的答案。回顧這數十年來,度過這難關相對較好的國家是台灣、南韓,其模式都是先有強人式的開明專制,改革的過程中先把經濟弄好,換取時間,贏得人民有感而擁護,再順勢逐步政治上放權,但期間的曲折坎坷仍是在所難免,稍一不慎就前功盡棄。難為戴灃了。
把第一段用來對應今日國民黨,似乎國民黨還不如大清。百病叢生,雖也有強烈的求生意願,但不配合醫囑亂服藥。國民黨是台灣所有其他政黨的母親,都和她有血緣關係,分離時還要把母親的奶頭咬掉,子女們怎麼會如此厭惡這個母親,這個母親定有可議之處而不自知 !?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局很悲慘 2019 印巴新危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局很悲慘
2016大選即接到來,聲勢似乎一片看好的綠營充滿激情,各地主張獨立人士的行徑、口號也越來越大剌剌,像注射了雞血一樣的興奮躁動。但回看歷史上由理想口號出發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1947年印巴分治造成血流成河的慘劇,看台獨的朽索駕馬,可謂" 臺北有日出,噴薄欲破曉 ",不免憂心忡忡。
1789~1799年的法國大革命,它不是發生在經濟最壞的時期,也不在政治最黑暗的時期,也不是貴族特權橫行的時代( 一位親王和46位貴族加入平民派,寫人權宣言的拉法耶特本身就是貴族,他也加入平民派 ),也不是爆發在偏遠貧窮地區而是在首善之區的巴黎,更弔詭的是整個轟轟烈烈地革命幾乎找不到反革命的對象。事後歸結原因,僅僅是為了結束舊社會,以為去除了舊的,憑著理性的構建,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社會就會到來,結果卻是導致40萬人被屠殺的大悲劇 ? 誰該對這件事負責 !?用革命的手段終結了舊的社會權威與結構,新的結構與權威還沒建立,致專制恐怖主義抓權的雅格賓派羅伯斯比爾以殺止暴,戰友羅曼羅蘭、拉法耶特與親信丹東等自己人都被殺害。革命後的恐怖主義橫行,無人有自由,人人皆恐懼與自危,血流成河。接著發生熱月政變推翻雅格賓派,送羅伯斯比爾上斷頭台,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接著稱帝,理想沒達到,國家淪為二流。拿破崙被流放後,國家又一團亂,幾度共和。80年後才成立代議政治,165年後國家經濟才趕上英國。這樣的代價划算嗎 !?
殖民地時期的印度領土包含現在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英國殖民前印度已經有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發生,英國300多年殖民帶來新的政治觀念、經濟結構與社會階層,為有效統治,乃吸收印度上層菁英與留學英國的學子們籌組國大黨。原本是英國主導的國大黨逐漸喚醒印度人民意識,自己要當家做主,開始動員民眾向英政府爭權。經過自1915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又經一、二次大戰的疲憊,英國對印度已是有心無力,也願意讓印度自治或獨立。只要英國撤離,印度就會好的呼聲甚囂塵上。但政黨政治的運作,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族群分裂,由於動員底層的群眾運動非借重宗教意識不可,致原本已有鏬隙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眾們開使對立,真那退出國大黨,立刻被伊斯蘭教眾擁戴成穆斯林主席、偉大領袖。族群的分裂使原本單純要趕英國離開的理想加入了政客們爭權分裂獨立的陰影。這分裂獨立的意識一旦出現,就形成巨大漩渦不可逆轉,在1931年巴基斯坦的人造國名已經出現( 註一 )。末代總督蒙巴頓調和印度不分裂的努力未果,被逼迫訂於1947年0815英國降旗歸國,另找一位從未來過印度的英國律師拉德克里夫按地圖閉門畫界,雙方都不滿認為自己吃虧。0815英國一撤離,積怨加上大批民眾遷徙的憤怒與恐懼導致衝突,50萬人被屠殺,1000萬人無家可歸,血流成河,印巴至今為世仇不解。25年後,巴基斯坦又因地理位置關係再分裂為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兩個窮困的國家。這是他們當初要的理想嗎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局很悲慘。英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略謂" 一個國家發生革命,並非總是因為人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人民最初對統治者保持沉默,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這種統治的一些不合理之處;但當統治的壓力一旦減少,他們就會猛力推翻這種統治。但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比它之前的政府制度有所改善。經驗證明,對於一個壞的政府來說 ,最危險的時刻,通常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候到來的……人民起初耐心忍受一些邪惡,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他們認為有可能消除這些邪惡,邪惡就會變得是不可容忍的。」把這段話對應到我們最熟悉的辛亥革命來看當時革命黨與清政府的表現,可謂絲絲入扣,革命之後的軍閥亂象 、招致外侮、國共分裂,千萬軍民死傷流血,掩面淚和流,其過程與結果和法國大革命與印巴分裂有什麼不同 !?初衷如此美好,可這結果是先烈們當初追求革命想要的理想嗎 ?
儒家主導中國政治思想3000年,揭櫫世界大同的理想,好在儒家從未真正有人發動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它。東漢王莽一度莽撞想要實踐,結果是身死漸台,人亡政息 。同時期被忽略的老子思想 :"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拆開來看慈是對人的態度,儉是對錢、資源的態度,不敢為天下先是對事情的態度。老子同時贊成抱殘守缺,認為現狀是時間和人類的智慧逐漸積累而成,其中合理的東西比想像的要多。的確,現有的傳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缺點可以依序來逐漸改良。兩相對應,知道老子認為切不宜興奮地去理性設計甚麼理想社會,對任何的畫餅之事都悠著點兒,不要太亢奮而全身撲上想一蹴而成。老子的想法和今日保守主義的思想相吻合,看由保守主義思想主導的英國與美國,其國家政治社會相對來說就穩定的多。
台灣現今的狀況有很多是歷史因素的遺留問題,只能耐心慢慢化解,歷史悲劇切莫重演。更何況頭頂上還懸掛著一把由紅細線拴著的達摩克利斯劍,更要戒慎恐懼,時時警惕,不能說什麼寧為玉碎、勿為瓦全,而主動以身試劍。豐滿理想下的殘酷殺戮,台灣會血流成河的分裂、獨立嗎 !? 這是想要的嗎 !?
附記:
巴基斯坦( Pakistan )這個國名,完全是人為用各州省第一個字母自創拼湊出來的。P代表旁遮省, A 代表北部州,K代表喀什米爾。
印度聖雄甘地家族,和以後的尼赫魯甘地、英吉拉甘地家族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字母拼法也不同,但他們沾了聖雄甘地同音的大便宜,對文盲普及的印度選民言,很容易杯誤導此甘地就是聖雄甘地家族的成員,使國大黨長時間居主導地位。聖雄甘地的命運頗為悽慘,他最後被印度教徒的羅門階層成員視為叛徒而被槍殺。有些類似解放黑奴的林肯總統,最後死於黑人之手的情境。
由於印度是一片封閉的次大陸,三邊是海,北邊被希瑪拉雅山阻絕,只有幾個隘口可供與歐亞大陸聯繫。且印度主要河流皆為東西走向,高山橫阻無法開通運河南北串聯,傳統上誰控制印北誰就控制印度。致印度從北方的外來宗教、民族向來是後來者居上。1526年由以穆斯林為主的莫兀兒王朝就雄居北印度,掌政治權力,人數雖較少卻是統治階層。伊斯蘭教義主張平等,只要入教就都是平等兄弟,吸引大量印度教種性階級意識的中下層民眾,統治更加穩固。
** 印度大一統 VS 地方千年家族 印度超越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難點
印度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國際關注,樂觀者認為英語、民主體制與人口年輕化三項遠勝中國,因此超越中國龍只是時間問題。其實擁有這三項的國家比比皆是,但貧窮落後的也在所多有,無法保證是經濟發展的利器。印度國土面積也夠大但資源缺乏;人口即將超越中國,但強大且影響深遠的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發展的制約,如 :
1. 政治上的種姓階級制度 : 婆羅門的教士與貴族的剎第利階級聯手,打造成成世卿世祿的龐大既得利益集團,對法令規章修改的影響力極大,且由於宗教信仰的介入,單純政經改革難以奏效。(王安石單純政經變法尚一敗塗地,若再加上宗教... )
2. 經濟上的弱中央、強地方諸侯式破碎、封閉經濟市場 : 29個邦,各有各的不同貨物稅率,國內互通無異於國際貿易的層層關卡,企業成本無法掌控,中央政府也收不到該收的稅額,財政力薄弱。( 孫中山先省的發達國家本,節制私人資本在印度可行嗎 !?)
3. 經濟法展的土地徵收問題 : 土地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上,平民多依附於世族的土地求生存。世族們為規避稅金,往往刻意壓低市場交易價格,價格遠低於實際價值。( 三七五減租、耕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印度能複製嗎 ?)
4. 小農式的勞工保護政策 : 如規定凡超過1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任何一個員工的裁減都要報經地方政府批准。政客們在選票的考量下決不會輕易得罪選民,因此企業不敢做大,永遠停留在99人的規模之內。沒人敢輕言修改、廢棄此條。( 企業規模是競爭力的根本,世界500大也多是世界500強。)
上述問題多是歷史因素的積累,想想王安石變法是如何失敗的。印度其他尚有語言多樣、文盲普及、宗教保守、官僚低效、基礎設施落後...,也都需要長時間、大投入的改革才能奏效。
上述問題前三項在同樣是文明古國的中國歷史上幾乎一樣,中國最終是靠革命來解決,印度行嗎 !?莫迪政府挾其在古特拉吉邦的政績高調主政,想推動王安石式的變法。他忘記了,他的政績正是來自強地方抗拒中央介入換來的。現在換屁股換腦袋,橫梗在他前面的幾座大山豈是輕易就能搬除 !?要趕上30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還得加把勁 !
* 印度許多有關勞工保護的法律,原本是源自殖民地時期,印度人在議會和殖民英國業主爭取的權益,極為有利勞工。獨立後,相關法令並未因情勢的改變而做相應調整,因為"正確的錯誤最難更改",誰能說保護勞工權益是錯的。保護私有產權的相關法令也是如此,業主不放,誰也沒有辦法強制徵用,這也就是印度的鐵路,獨立前、後的里程數,己乎沒有改變,高速公路也只有一小段新建。這就制約了原本印度經濟發展最大勞動力優勢的發揮,農業占用勞動力的一半,生產力卻最低;工業佔用了1/3的勞工,卻因小做訪視生產,無法降低生產成本,束縛了經濟發展。弔詭的是,這些矛盾印度人也知道,所以才有對服務業企業不受勞工法對加班時數、女性勞動力保護的限制,使服務業成為因度產業的一枝獨秀。
*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民族上原本同根,只因宗教意識不同而分裂。印度承襲過去的歷史,內在各邦國整體意識較為團結,且正藉印度教在大公約數,穿透各邦國、種性階層,把印度教民族主義蛻變成印度民族主義可以預見,這個過程是痛苦波折的,但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巴基斯坦的獨立卻存粹是因宗教關係,厭惡被以印度教為主體的印度政府統治,境內各邦國只有宗教意識形成的伊斯蘭教民族主義,而沒有民族、國家意識,極為鬆散,各自為政,東巴獨立為孟加拉後,國力相較印度更為衰弱。
歷史上終因兩國為近鄰,但從未發生戰爭,還因三藏取經對當時的天竺、身毒頗有神秘的好感。上世記70年代,美國為冷戰關係,為制止蘇聯勢力南下次大陸與印度洋,並避免巴基斯坦被印度消滅,極力支援巴基斯坦,兩國關係極好。此期間,美國為拉攏中國抗蘇,亟欲與中國交好而增溫。中巴關係則因1962年中印藏南邊境問題發生戰爭關係,與巴基斯坦增溫。這才是為什麼,季辛吉會借道巴基斯坦秘密訪問中國。
印度怕巴基斯坦與中、美聯合抗印,因此和蘇聯形成準盟國關係,蘇印關係進入蜜月期。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巴基斯坦原本阻蘇的棋子作用就大幅萎縮,美巴關係開始疏遠。911事件後,反恐成為美國主要課題,而賓拉登的被狙擊卻是發生在巴基斯坦,證明巴國庇護賓拉登,況且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總認為巴基斯坦基於同為伊斯蘭國家而不願配合,美國極為不滿。巴基斯坦失去美國,印度的壓力又罩頂而來,基於過去幾次印巴戰爭失利經驗,巴基斯坦急需找尋另一大國為奧援,中國在1962年修理印度後,兩國關係不佳成仇。
中巴在文化傳統與意識形態上極為不同,但政治上卻彼此需要,尤其是因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的修建,在巴屬克什米爾一段,印度認為侵犯了印度的主權與國家利益,極力反對。印度自認承襲過去殖民時期英國在印度的一切光環,對中國有自己是大國與六二恥辱雙重情節,自大又自卑,為與中國競爭,逐漸貼向美國搞什麼印太戰略。形成中巴與印美再次大陸與印度洋的爭鋒。
**2019 印巴新危機 ( 喀什米爾 )
前不久,巴基斯坦新總理伊姆蘭汗訪問美國,並會見了川普。在這次會見中,伊姆蘭汗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希望缓解川普上台後美國對巴基斯坦的疏遠,也就是美國取消了對巴基斯坦的援助這件事。美國當年為了侵略阿富汗,對巴基斯坦進行了籠絡,並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援助】以獲取巴基斯坦對美國反恐戰爭的支持。
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中並不順利,打了十八年,却把阿富汗塔利班打造成一個頑强的堡壘,以至于目前塔利班掌控了阿富汗近一半的國土。這當然是美國的失敗。但是失敗的美國既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也不願意為自己弄的爛攤子負責。於是就想撤軍,也想把責任推給不成器的阿富汗政府以及巴基斯坦。倒打一耙的川普就终止了給巴基斯坦的援助,理由是巴基斯坦並没有全身心的幫助美國。
伊姆蘭汗的另一個目的則是希望美國動用自己的影響力調和一下印巴關系。伊姆蘭汗上台後,就一直想缓和印巴關係。為此在上任後還特地和印度進行了双邊的溝通,但事與願違,印巴積怨幾十年,想要一朝化解談何容易,戰機入侵,邊境炮戰,伊姆蘭汗做的努力幾乎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可以這麼說,印巴局勢非但没有依照伊姆蘭汗的善意降低,反而升级了。這讓伊姆蘭汗很受傷。
印度是一個自尊心極强的國家,基本上不會甘受任何一個國家的狹制。在這一點上,與其說印度崇尚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更不如說印度其實就像一條横冲直撞的野牛,只會按照自己的性子行事。當然,它這麼做也不算錯,不加盟的外交政策是印度的一貫,且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勢力做朋友,盡管做不成知心好友,但却可以多方結缘,從而保持自己的超然地位。事實上,中國也是這麼做的,只不過中國做的更為圓滑與温和,所謂外圓内方是中國的特色,而印度則是内方外也方,這導致它的外交缺乏潤滑,且内心極為自尊【自負】,别人的善意會被他看作是軟弱或害怕,這導致了伊姆蘭汗想要緩和印巴關係的舉措被印度認為是進一步施壓巴基斯坦的好機會,也就導致了印巴關係的更加緊張。
前幾天,印度宣布取消印控克什米爾的特區地位,改成印度直轄地區。一直以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都屬於特區地位,有自己獨立的立法權和管理權,類似香港之於中國。但改為直轄後,一切權利都要歸於印度中央政府,這對印控克什米爾人來說無疑是不可接受的。也更加不為巴基斯坦人接受。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是伊斯蘭教徒,心理上比較靠近巴基斯坦。作為特區,在巴基斯坦看來還有一種地位未定的意思,改成了直轄地區,那就變成實打實的印度國土了。這當然是巴基斯坦政府不能接受的。所以,接下來這一地區的衝突會大概率的增加,甚至不排除發生戰爭。
印度人就是這樣,如果對方軟一點,他就會硬一點,你讓一步,他就會進兩步。這在中印多年的邊境爭端中屢有體現。只中國表現善意,印度就會覺得自己可以飛上天,然後胡作非為。而當中國真的舉起鐵拳他立馬就會痿下來,要求談判。這景象在去年的洞朗對峙事件中,表現的尤為淋漓盡致。
8月7日,巴基斯坦政府突然宣布,印巴關係生變:
1,降低與印度的外交關系;2,暫停與印度的双邊貿易;3,審查雙邊安檢;4,將此事提交給包括安理會在内的聯合國;5,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日),聲援克什米爾地区民眾“爭取自決權利的正義鬥爭”。6,8月15日(印度獨立日),設為巴基斯坦的“黑色日”;7,巴基斯坦軍隊保持警戒狀態;8,驅逐印度駐巴基斯坦高級專員(大使),并召回巴駐印度高級專員(大使)……。兩個國家完全撕破脸了,政治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是戰爭了。現在就在戰爭邊缘。
歷史遺留問題。歷史上的印度只是一個地區概念,從未真正成为一個統一的國家。1947印巴分治時,有三個土邦朱納加德土邦、海德拉巴土邦、克什米耳土邦。其中前兩個是民眾信印度教,幫主信伊斯蘭教,克什米耳剛好相反!在前兩個土邦發生爭議時,印度是很講道理的,全民投票決定歸屬。巴基斯坦天真的認為,克什米爾也應該比照辦理。呵呵!印度人果斷上大炮,双方由此爆發第一次克什米耳戰爭。戰爭結束後,印巴奠定了克什米耳實際控制線。誠然,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印度吞下了大半個克什米耳,却也因此埋下了動亂禍根。
消滅克什米耳游擊隊有兩條思路,要麼繼續增兵,把全體克什米爾人都看住!要麼就稀釋當地的穆斯林人口,把印度人嵌進去!第一種辦法不但會引起國際糾紛,而且耗資巨大,印度現在的經濟實力肯定扛不起。第二種辦法經濟壓力比較小,而且一勞永逸。請注意!問題就在這兒,為什麼莫迪之前的印度總理不這麼做呢?答案是印度憲法給了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其中有一條限制條款,非克什米爾居民不得在當地購買房產。没房子就不可能來當地居住,這個地方當然就是穆斯林為主。
那莫迪有什麼釜底抽薪的高招呢?現在,莫迪宣布廢除憲法第370條,印度人可以在當地購買房子,也可以在蓋房子,下一步必然是向這一地區移民。釜底抽薪嘛!印控克什米爾約1200萬人口,適齡兵役人口60萬以上,一旦矛盾激化演變成武裝暴動,必將是一場不遜於叙利亞戰爭的武装沖突。這就是為什麼各路國際觀察察家都預言,印度此舉將會“導致印巴走向戰爭”。
這麼多届印度總理都不敢幹,就莫迪最聰明 !? 莫迪上台之後,放棄了前任隱忍發展,左右逢源的總體政策,表現得非常激進鷹派。這兩年,又是洞朗邊境挑衅中國,又是空襲巴基斯坦;不僅敵視“一带一路”倡議,又和美國貿易摩擦。軍購外交上,貪圖F16生產縣,斷奶俄羅斯蘇57,導致後者難產。如今又反水美國,强買S400,進而在伊朗石油問題上要挾美國,其思路明顯從左右逢源悶聲發財轉成了四處樹敵的囂張敲詐。莫迪在這一系列高風險活動中並没有遭到什麼大挫折,反而從美俄手裡都拿到了好處,自信心爆棚。這一次克什米爾問題的爆發,只是莫迪風險投資的新花樣。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漫說高利貸
高利貸,在法理、邏輯上都沒又錯的交易行為為何不容於世 !?
利息源自人性無法杜絕、禁止。歷史上越貧窮、越動亂的地區利息就越高,越 安定富裕的地區其利息就越低。因為兩者對未來走向好壞的判斷有差別。同時利息是調動未來的錢使其流向今日,調動的過程越困難、越有風險,利息也就越高。其他影響利率的因素。如宗教,伊斯蘭教禁止利息,或政府的道德行政干預措施,也都使實質利息攀高。當有人無法從"合法"管道借到錢時,有人願冒高風險出借,從而收取較高利息,有甚麼錯 !?況高與低是個相對觀念,多高是高 ? 青苗法的利息是20%,在宋代言是低利;歐洲中世紀時的普遍利率是40%~~400%,以現代的負利率、零利率言,-5%、5%算不算高利率 !?
為何黑社會總和高利貸扯上關係,就是因為高利貸在法律上不被認可。若被認可,何必用暴力追討,訴諸法律即可保護債權。法律禁止在先是因,暴力追討是果。誰最反對高利貸,欠債不還的無賴與和這件事完全無關的人最反對高利貸。後者純粹是從道德立場、倫理觀念上反對,頗值得玩味。其實出於自願借貸行為是無害的( 也有因借到高利而度過難關的獲益者 ),和搶劫偷竊不是一回事。法律對無害之人、事做懲處,請問誰是受益者 !? 高利逼死英雄漢有罪,急難逼死人可以容忍 !?
法律上有一個詞" 法益 ",法益是法所保護的客體、受法保護一切利益。法益是立法的依據,不合法益的法條本身就有問題、存疑。但不合法益的法條並不少見,例如來自人性內心深處的家長人格特質,"媽媽的強迫症"。真來自媽媽也就算了,若是來自陌生人,在一些莫名其妙的領域,甚至上升至法律的層次,強迫他人一些與己無關的事,憑什麼 ? 唯一的理由就是道德。國家政府就常常具有媽媽的強迫症,但強迫的" 度 "是個大問題,弄不好就走入極權專制。
當長痛VS短痛 或 短利VS長利時,人性傾向享受立即利益,逃避眼前痛苦,對未來的長痛、長利于以忽視或容忍。小的例如在寒夜寧願被窩憋尿,不願起身解放,或是借高利貸以解燃眉之急,高利之害是以後的事。大的如當經濟不好時,希望政府出面干預救股救市、多發福利,忽視干預措施帶來的經濟扭曲與偏差,延緩經濟復甦。 總之,飲鴆止渴者多,壯士斷腕者少。
當安全 VS 繁榮時,人傾向選擇安全。若 911事件,隔三岔五就在美國爆發一次,用不了幾次,美國將成為一個法西斯警察國家。近來恐襲事件不斷,機場安檢時間延長,裸體安檢成為選項、對穆斯林因疑懼而排斥、拒絕難民入境... ,不都是正在發生的事嗎 ! 過去奉為金科玉律的人權、道德,全被放到一邊。
沒有可恨的債權人,只有可恨的債務人。前兩年沸沸揚揚的卡債問題,是誰的問題大 ? 只是當問題嚴重後,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後果將超出單純債權債務層次,政府只能出面勸說、逼迫處於強勢但錯誤較少方的銀行做出讓步。沒有人喜歡高利貸,但存在就是道理,要正視為甚麼高利貸還有存在的空間 ? 道德勸說、干預無法滅絕高利貸 !
附記 :
道德標準向來浮動不一、要與時俱進。例如古代通姦是要沉豬籠的,現在卻紛紛的撤銷通姦罪;在阿拉伯世界婚前性行為是要判石刑的,這是道德加宗教的雙重迫害。這種由道德上生出來的法律,都合理嗎 !? 例如天才數學家、電腦之父、對二戰時期破譯德軍密碼的圖靈,就因為有同志愛的傾向,於1950年被自己熱愛的祖國判刑,施以化學閹割( 注射雌激素,使其在性功能上是一個廢人),圖靈不堪其辱,憤而自殺身亡。2012年英國女王赦免、首相布朗道歉,這些遲來的正義有甚麼意義 !?是歷史上的汙點。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沒有通才的天才 兼說 拉馬努金
沒有通才的天才,誰扼殺了偏才的天才 !?
五育並重的教育理念既不理想也不實際 ,造就了一批平凡的通(庸)才,扼殺了許多單一天賦的偏才,兩輸。
愛因斯坦文科極差,曾被認為不適合就學,但數學、物理的天賦卻是不世之出;號稱中國第一才子的錢鍾書,不因為數學考零分而影響其在國學、文學的成就。何止是他們,叫得出名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貢獻的各行傑出人士多是偏才,長於此、短於彼。
天才、創意是無法教育出來的,但天才需要啟發,開竅後則創意無限。哥白尼40歲時提日心說,礙於宗教於死前(1543)才敢發表;牛頓的三大定律、微積分是在24歲(1666)前發現的;愛因斯坦於26歲(1905)拋出五篇曠世物理論文,相對論、量子力學橫空出世,誰教他們的 !? ( 1543、1666、1905 號稱物理奇蹟年) 灌漿式教育出來的是假天才,不具有開創性,但藉著實驗室不斷實驗,偶而也會有意外的成功發現,如愛迪生。有很多文明發現是意外的副產品。
僵化的教育體制往往在天才被啟發前就扼殺了,五育並重是真正的齊頭式假平等教育理念。為何不能用其長而容期短 !? ( 說穿了,見不得他人好或與眾不同的人性弱點是核心,在這個基礎上設立的教育理念與體制自有其大缺陷。 )
綜觀歷史,人才的出現往往是集中在某一個區域或國家集團性的湧出,這中現像稱" 湯淺現象 "( 湯淺克朝發現 )。宋朝時期,江西突然冒出一大片文化名人如晏殊、晏幾道父子、歐陽修、黃庭堅、王安石、曾鞏、文天祥、楊萬里、朱熹、姜夔等。再如,呂姓人家出現一大批政治能人。如呂蒙正、呂宜簡、呂端、呂惠卿、呂大防、呂頤浩、呂本中等,前四位尤為耳孰能詳。三位傑出女性,一文、一武、一妓,李清照、梁紅玉、李師師,更添一抹色彩。16世紀哥白尼、布魯克、加利略等是義大利時代;17世紀牛頓、波義耳、虎克等是英國時代;18世紀孟德斯鳩、盧梭、拉瓦錫是法國時代;19世紀貝多芬、歌德、馬克思等於德國、20世紀美國吸入世界各地傑出人士,如奧本海默、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開花於美國,21世紀呢 ? 俱往矣 !數風流國家人物還看今朝 。
東漢末年劉劭著" 人物誌 " ㄧ書用烹飪之五味,酸甜苦辣鹹表示一般人都是偏才,用以比喻官員,而最無味的水是通才,用以比喻的是皇帝是總統。首先以 "無味和五味”的原則。這是處理君臣、上下之間關係的原則。君臣本自不同能 ,君“以能用人爲能”,“以能聽爲能”,“以能賞罰爲能”,臣“以自任爲能”、 “以能言爲能”、“以能行爲能”,(《材能》)只有以這個原則用人,才能發揮人才的整體和諧的功能,才符合“以無味和五味”的原則。再以 “以一味協五味 ”的原則。這是處理百官群臣關係的原則。因爲“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於爲一國”。“以一味協五味”的原則其基本思想是要使百官長處不同,短處各異,以長補短,求同存異。
附記 : 劉劭 人物誌 節錄
第一,“以無味和五味”的原則。這是處理君臣、上下之間關係的原則。其一,因爲君主是“聖人”,具有“中庸”、“中和”的品德,這種品德本身就具有調合五味,兼綜他類,自然合節的功能:“中庸之德,其質無名,鹹而不鹼,淡而不醇,質而不縵,文而不缋,能威能懷,能辯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爲節”。(《材能》)“凡人之質,中和爲最。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和五味,變化應節”。其次,君上主管全面,應該是全材或兼材,是無味而全味。百官各管一面,應該是偏材。君臣本自不同能,君“以能用人爲能”,“以能聽爲能”,“以能賞罰爲能”,臣“以自任爲能”、“以能言爲能”、“以能行爲能”,(《材能》)隻有以這個原則用人,才能發揮人才的整體和諧的功能,才符合“以無味和五味”的原則。
第二、“以一味協五味”的原則。這是處理百官群臣關係的原則。因爲“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於爲一國”。“以一味協五味”的原則其基本思想是要使百官長處不同,短處各異,以長補短,求同存異。
**讓天才佩服的天才,印度數學天才 拉馬努金
拉馬努金1887年出生在印度一個窮困潦倒的家庭,童年時期家境很窮,他常常衣衫襤褸、踩著破草鞋, 12歲時,高年級的同學借給他一《三角學》,他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完全讀懂了整本書,做出了書中所有的問題,還推導出了歐拉公式:eix=cosx+isinx,他的數學天賦很高,即使只是看看教科書,也能無師自通,發現新定理。14歲時,接觸到英國數學家卡爾寫的《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概要》,裡面有5000多個複雜的數學公式,但只寫出了結果,而沒有給出證明過程。拉馬努金雖然只有接觸數學4年,但這本公式他掃一眼,腦海中就能浮現出證明過程!他考入大學卻花了三年時間,因為太偏科。每天廢寢忘食,只研究數學。他說 : 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會夢到自己所信宗教的女神——娜瑪卡爾女神。
女神每天都出現在他的夢裡,給他靈感。所以,拉馬努金每天清晨都要趕快拿出筆記本,把冒出來的公式記在本上。幾年下來,他得到了3900個複雜的公式!1913年,他把自己成果中的一小部分,寫信分別寄給了3位英國數學家,其中一位回了信,他就是當時英國最有才華的數學家——戈弗雷˙哈羅德˙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拉馬努金的來信,信中列出了100多個複雜的公式。哈代仔細研究,發現即使是他這樣的天才,也完全無法發明如此複雜的公式,有些公式甚至難以理解。他立刻寄錢給拉馬努金,讓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結果哈代發現了更令他驚訝的事情——拉馬努金幾乎沒受過任何像樣的數學教育,許多常識性的數學定理,他從未聽過。拉馬努金把他之前寫滿公式的筆記本讓哈代過目,哈代看完後也對他五體投地!筆記本裡記錄著整個歐洲史上所有重要的數學公式,而這只占了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是他沒有見過的全新公式。哈代感慨道:「他一個人就戰勝了整個歐洲數學界。」
哈代對拉馬努金的評價,是超越整個世紀,1000年也遇不到的數學奇才,可以與歐拉、高斯,這種等級的天才相比擬,智商超群的數學家哈代,在他面前就只能俯首稱臣。他們在一起的5年裡,寫出了29篇重要的論文,為數學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哈代將這段經歷描述為「我一生中最浪漫的事」!拉馬努金後來患上肺結核。1920年,他的病嚴重惡化,哈代帶著病危的他搭計程車去醫院,當時計程車的車牌號是1729,哈代覺得這個數字毫無規律,認為有不好的徵兆,而拉馬努金迅速說道:「不,1729是個很有規律的數字,它既是1的立方與12的立方之和,也是9的立方與10的立方之和。」這次對話成為了兩人最後的故事。
拉馬努金在臨終前,他又夢到了女神,並且用手寫下了最後一個數學公式,這個公式讓同時代所有的數學大師都不解,只能猜測它描述了一種神秘的函數。2012年,這個神秘的公式終於被破解,科學家們說這個公式對黑洞行為的研究具有幫助,然而在100年前,人類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黑洞!1976年,有人在劍橋大學圖書館,發現了拉馬努金的第4本筆記,裡面記載了600多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數學公式,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他那些令人費解的公式,對現代人工智慧、粒子物理、統計力學、電腦科學、密碼技術和空間技術等不同領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他的數學公式引領了人類科學進步100年。天妒英才,1919年,他32歲就過世了。
**天才的答辯
就一般學生言,璧玉得之於璞石,非良匠之鑑識,則無以面世成寶,故賞璧玉之美亦當識巧匠之心;紙鷂成之於地,而能翱翔於九天之上,非獨鷂之善於翱翔,乃得利於信風之助,致能出人頭天,受眾目仰望。學生有才與否或能否揮發其才,老師往往是良匠、信風,扮有重要角色。但就天才言,則往往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進學校、拿學位只是踏上平台的門檻與入場券。看看這幾位天才的答辯 :
馮. 諾伊曼 : 1926年,馮·諾伊曼以22歲的年齡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現代電腦之父。據傳在博士學位答辯時,主持答辯的老師沒有人敢提出問題發問,只象徵性地問了一個不相干的聊天" 你這件衣服做的真不錯,裁縫是誰 !? " 答辯就結束過關。( 大家稱馮. 諾伊曼是計算機之父,他卻謙稱其概念來自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是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電腦科學之父 )。 (馮,諾伊曼 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入籍美國。)
路德維希‧約瑟夫 維特根斯坦 :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面。1929年,維根斯坦在劍橋大學,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由羅素和G.F.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羅素是他老師兼好友,沒能提出問題,只客氣的說你的論文說實在我們看不太懂。他跑去拍拍每位教授的肩膀,然後說" 我寫的東西,你們確實是一輩子也看不懂 "。 答辯就算通過。( 出生在奧地利,後入籍英國 )
羅伯特 歐本海默 : 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在哈佛讀書,三年時間,就修完四年功課。二十三歲到德國哥丁根大學,三星期就得到博士。他的量子力學論文,使主考教授甘拜下風。主考教授詹姆斯.法蘭克在口試後說:「幸虧我趁早開溜,他已經反過來向我發問了!」
李敖 : 台灣現存的讀書種子。當年李敖考上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入學口試時,由沈剛伯,姚從吾等老師主持。當時李敖已是名動公卿,文筆口才犀利。老師們沒人敢提出什麼實質性的學術問題,只由沈剛伯院長提說" 你以後還是穿長袍馬褂上課嗎 !?。大家哈哈一笑,口試就算結束。可惜,李敖中途認為在所裡學不到東西就主動退學了。不然,畢業論文的答辯或許有更精彩的火花對答。
清康熙年間,為攏絡中原士子,除一般的制度性科考,還針對年紀已偏大且在地方有一定聲望的士子另開博學鴻儒科,通過後授以翰林名位。一般制度性科考上來的翰林譏諷博學鴻儒科的翰林是" 野翰林 "。按現代話來說就是學院派和非學院派之爭。這些" 騷人、墨客、酸秀才;酒囊、飯袋、老菸槍 ",不登大雅之堂的通文縣丞(野翰林)往往具有更多的社會經驗與實用技能。在台灣像已過世的南懷瑾、許晏駢(高陽)、郭衣洞(柏楊)和仍在世的李敖,他們的功力與學術貢獻,個人以為遠大於只能縮在校園的學院派" 叫獸 ",試問有哪一本叫好又叫座且具影響力的著作是" 叫獸 "們寫的 !?。學院派的人生經驗都太蒼白順遂,沒有深刻體驗,只能教科書裡來書裡去,何能有好著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