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歷史上的幾個" 誤刊 "
不經意的小人物、小錯誤,往往改變歷史的走向。
明末,崇禎皇帝有意與清皇太極議和,又絕不願露出己意,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體解聖意的陳新甲,立刻擢為兵部尚書,陳新甲派馬紹愉去議和。不日, 馬紹愉回國,將和議文件,密報於兵部尚書陳新甲。新甲興奮入內寫密折上奏,原件擱置几上。不料,被多事家僮誤認是塘報 ( 用於向內閣反映戰情,是向朝廷傳遞訊息,並請求增援的一種情報傳遞 ),立刻發抄,致使通國皆知,遂被痛斥為賣國賊。陳新甲不懂此時應代背黑鍋,反大聲朗朗辯誣,係秉承聖意而為。崇禎大為光火,令斬。
一九三九年底,汪精衛與日本簽署密約,高宗武認為條款苛刻,於是攜同偷拍的密約文本與同屬汪陣營的陶希聖逃離上海到達香港,並在一九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在香港《大公報》刊出條約文字,史稱「高陶事件」,影響極大。正是因為條約見報,汪精衛漢奸坐定,高、陶反正,再被重用,也使中國人看清了日本侵略的真面目,知道和平運動注定失敗,只有誓死抗戰才有出路。
王新衡晚年向高陽透露,蔣介石有一天打電話給張學良說" 西安事變的真相,如果你不說,我不談,恐怕後世不會明瞭,歷史就將留下一片空白。所以我希望你寫出來,原稿存在大溪,等你我百年後再發表"。張學良遂如實紀述了,但原稿不知怎樣的一個陰錯陽差,竟然會發表在一本【希望】雜誌創刊號上。使張學良無意中失了一次信用,也是使【希望】立刻夭折,曇花一現的原因,更嘆歷史真相也永遠無法大白了。
據傳, 隋文帝不豫,楊廣與宣華夫人等侍疾,廣奪位之心益急,先調戲庶母宣華夫人,宣華夫人告文帝" 太子無禮 "。隋文帝聞後氣急大呼曰" ,畜生何足付大事 ? 獨孤誤我,快宣柳述來見 "。當政敵妹婿柳述被召入內傳旨,本已惶恐的楊廣益發惶恐,不料心腹宰相楊素傳遞一不軌密件欲給楊廣,傳信人竟誤將密件交給隋文帝,隋文帝閱後暴怒有殺人之心。楊廣等則等同被逼入牆角,必將有非常舉措方可求生。另一心腹張衡說" 如今只有一條急計,不是太子,便是聖上。" 真正是" 勢當騎虎不能下,計就屠龍事可為 "。一不做、二不休,由張衡入內拉殺文帝 ,血濺屏風,張衡成劊子手,楊廣弒父惡名千古。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方陣之戰,錐之尖刀之刃,打造虎狼之師
公元前五世紀,波斯帝國是雄霸中東的大帝國,居魯士、甘比希士及文才武略的大流士皆赫赫有名,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皆為其所滅。今日伊朗所展現牛氣自有其歷史因素。隨著波斯帝國慢慢掌握了部份地中海的經濟路線,在商業上受到了強大競爭的希臘諸城邦,開始逐漸感受到波斯從海陸兩方進逼的危機,終於爆發了兩次波希戰爭。
第一次波希馬拉松平原戰爭( BC512~490 ) : 戰前波希雙方軍隊,十萬對一萬;希臘以方陣戰法,雙方死亡6400人對192人,大比例的反差懸殊,聲勢浩蕩的波斯軍,只能黯然返回。( 馬拉松賽跑源於此一戰爭的報捷,跑42.195公里。大流士一生光輝卻在尾巴上掉鏈為心頭痛而亡。其子,有宇宙王稱呼的薛西斯繼位。
第二次波希溫泉關戰爭( BC485~480 ) : 60萬波斯軍壓陣,斯巴達排列整齊的300步兵並肩持長矛站在一起,重劍無鋒,不畏波斯騎兵與戰車,再挫波斯,波斯彷彿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潰散。300壯士名留千古 ,1998年Frank Miller拍攝" 斯巴達300勇士 "電影,2007年上映。( 強盛一時的波斯帝國,最終滅在由希臘衍生出的馬其頓王國亞力山大大帝手中。)
布匿戰爭可以說是繼波希戰爭之後,在地中海發生的另一場大戰。布匿戰争是在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的三次戰争,布匿是當時羅馬對迦太基的謔稱。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接着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三場中最著名的一場戰争。迦太基主帥漢尼拔( 西方戰略之父 )率6萬大軍迂迴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坎尼一戰羅馬幾乎滅亡但拒降。此戰曠日持久,漢尼拔師老兵疲,又有後勤問題,羅馬則出兵攻迦太基本土( 圍魏救趙 ),漢尼拔回軍馳援不及,扎馬一戰以 1500:4.6萬之死亡比,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领地,並向羅馬賠款。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為除隱患,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並以鹽撒地使土地寸草不生,领土成為羅馬的一省。布匿戰爭成就了羅馬共和國。
綜觀這些戰役有三大特徵: 1. 軍隊求勝的信念被積極調動,常大比差的以少勝多。2. 希臘、羅馬以簡單方陣迎敵,甚少使用謀略。3. 似乎越打越強,總能扭轉敗局。必有其可供分析借鏡處。
希臘、羅馬等地早期發展的是工商業文明,要靠交換、貿易以獲得充分生活資源,每筆交易都是獨立完成、各自負責,每一公民皆是獨立CEO,流動性大,各形成龐大社會網,但沒有中心組織制度也沒有實質的King。公眾事由選舉產生有任期制的執政官、保民官等來執行。亞洲大陸的東方各國發展的則是農耕文明為主,人人在本地即能獲取充分生活資源。( 想想,乾隆皇帝對英國特使說" 我天朝無所不有,不需要汝等奇淫巧技之物。) 因此容易發展出一中心化之組織負責安全、資源調配等具體事務,漸漸形成專制皇權,官員各自對皇帝負責,百姓對官員負責,皇帝對所有人只有權力,沒有任何義務,社會階層化,民眾被限制安土重遷、流動性低。
人類社會結構總是菁英少而凡人多,經歷數代,財富差距加大,窮人依附富人生存。到無可忍時,窮人則會造反說把錢交出來,否則殺了你。如此的社會,富人沒有安全感,窮人看不到希望,必定是個動亂的社會。BC594希臘梭倫提出改革:,1. 廢除窮人因負債而為奴的"六一漢"制度。亦即不可用人身自由抵押債務,人皆平等。2. 把雅典人依財富多寡分為四群,各賦予相對應的權利義務,例如從事公職多寡,當馬、步、雜兵的機會。(一、 二群富人才買得起馬匹鞍具及適用武器當騎兵,三等當重裝步兵、四等當伙伕打雜。)如此,把財產權與政治權利義務相統一結合,產生" 公民兵 "制度,人人為自己與整體社會關係網負責。打起仗來最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發揮最大組織整合力量,不易潰散得以以少勝多。( 有點類似春秋早期所謂正正之旗、堂堂之陣的宋襄公作戰方式,只是加上私又財產與政治權利義務,使戰鬥力更強。 )
兩種不同理念發展出的政治制度,對軍事組織、戰技戰法影響極大。看孫子兵法 :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 不若則避之。東方軍事組織作戰以將領智識為主,戰法不外攻城、與擊潰,故需講求謀略、用勢、伏兵...。一旦將領膽怯,部屬立即鳥獸散,鮮有能獨立戰鬥者。( 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看相棋,最無戰鬥力的主帥一被將死,再多車馬炮形成廢物,也是同樣道理。西方作戰結成方陣,發揮最大組合力量,主將效用不大,無須什麼謀略。看西方早期兵書多只講如何排兵陣法、後勤補給,少講謀略。看漢尼拔迂迴穿越阿爾卑斯山從背後攻擊羅馬之謀略,在西方就被稱為" 戰略之父 "。同時期的秦始皇早已統一六國,類似的謀略早已用過數百次可為證,漢尼拔在中國只能稱" 戰略學徒 "。
綜觀中國歷史,秦朝的商鞅變法就把秦軍打造成類似公民兵的虎狼之師。從制度面看,商鞅廢井田、公產、奴隸,人皆平等並以20等軍功爵制獎勵私產,無形中把戰場上的獲勝利益與士兵個人財產多寡、爵位高低相連結,雖無希臘公民兵相同之實卻有其相同外形。再看兵馬俑之戰鬥方陣排列,也與希臘相似,所以秦軍能以一抗六,勝多敗少終能統一。自秦以降,中國軍隊就漸漸變成節度使、籓鎮的 " 私人 " 軍隊,遂有七國、八王、安祿山之亂,五代十國更不用說,皇帝輪流做,槍桿子出政權。到了強幹弱枝的宋朝,軍隊走向職業化,軍對和生產、私有財產、政治權利義務無關,甚至成為招安地痞、流氓盜匪的收容所。這樣的士兵只知道為自己生命負責,戰力必定鬆散,將領用謀只為能再集中士兵戰鬥力,但謀略越多戰鬥力反越弱。看清軍僅以20萬,就打敗明軍、李自成軍,誠如怒爾哈斥所言" 無論你幾路大軍,我皆一路向前 "。統治人口數百倍千倍的中原,豈是偶然 !?
方陣之戰當然已被今日科技所淘汰,但東西方這種差異導致的軍事作戰理念,直到今日仍有巨大影響。縱使今日因科技發展,戰爭型態改變,講就各種衛星導引,動於九天、藏於九地( 海 )陸海空一體作戰,過去冷兵器時代的方陣排列兵力集中成尖刀,已被科技與火力發揚取代。我們當前的軍事教育似乎是火力發揚與謀略並重,尤其是陸戰;西方則強調火力發揚為主。看美國在中東的數場戰爭當可說明,看不到多少謀略,更何況在衛星監控下,迂迴包抄、誘敵深入、圍點打援等謀略很難不現原形而失效。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如何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求勝信念仍將是最為關鍵。
秦末,陳勝、吳廣揭竿為旗、砍木為兵,初期勢如破竹。史書載 : 戰將周文率數十萬農民軍一直打進函谷關直逼咸陽,後駐軍於驪山腳下戲水,軍隊就畏縮不前,沒有說明原因,為什麼不趁勝之威直攻咸陽。接著又說章邯請准二世赦免驪山刑徒和奴隸,編入軍隊擊敗周文。直到1974年三月,發現按照作戰原形陳兵,密集陣式排列的兵馬俑,人數不多,是放在地宮保護秦始皇的,它的原型當是秦京師皇宮的衛戍精銳部隊,一般不外出作戰。周文率領缺少訓練的烏合之眾農民軍,信息傳遞遲緩,數量再多,哪能當得起最精銳中衛軍的方陣攻擊,一觸即潰也是必然,這才是使周文畏縮的原因。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是弼士抑或是拂亂之士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是弼士抑或是拂亂之士 !?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大多書上對【入則無法家拂士】的解釋為:“一個國家,國內沒有能堅持法制的大臣和敢於諫諍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國外患,則國家一定會滅亡。”但孟子儒只說仁義治國,是法家的對頭,他怎麼會認為朝廷上應有主張嚴刑法治、抗拒王命的法家才能吏制清明,顯有說不通的矛盾之處。即使想強把法家拂( 弼 ) 士解為遵守禮治仁義之人也不可能,蓋孟子應該不會用" 法家 " 這極敏感性之詞來費解自縛找麻煩。假如把" 法家拂( 弼 )士 ',改為" 法家拂( 亂 )士" 則不僅與孟子歷來主張相符,法家拂亂之士也與前句" 行拂亂其所為"與後句" 無敵國外患者 "相對應。
孔子儒只責亂臣賊子不責君,所以後世王安石譏春秋是不全的斷爛朝報。孟子儒則是敢於責君的,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故從孟子這一整句話可以推出一個結論,當法家拂士出現時,大多是國有昏君,至少是平庸之君,故孟子用前述諸賢困頓不順之遭遇來敦促砥礪國君,以動其心忍其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此句應譯為:“國內沒有嚴刑法治、抗拒王命的法家和擾亂朝政的臣子,國外沒有敵對國家的威脅,(這樣的)國家往往滅亡。”
但兩千多年來,法家拂( 弼 )士之解早已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矣。就如同行人車輛皆靠右行,往往發生車輛追撞行人,而行人無法閃避之事,難返矣。
歷史上出現感抗拒王命的如信陵君竊兵符、殺晉鄙圍魏救趙;項羽矯王命殺宋義救趙;近代西安事件,張學良、楊虎臣兵諫。他們對君王言都是抗王命的拂亂之士,對國家言,前兩項以後世歷史眼光來看,前者推遲了秦統一六國四十年,後者加速了滅秦之腳步。西安事件時間尚短,仍有未公開之史料,對中華民族言尚難有定論。他們是拂亂之人還是弼士 ? 歷史評價與意義大不同。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讀史知今世
越讀戰國晚期之政治情勢,越覺與今日之世局頗為神似。中國是昔日秦國,美國是齊國、俄羅斯為楚國,英、法、德分別為昔日魏、韓、趙,日本是燕國。美英日德法欲合縱對付中國,卻又各懷私利野心;中國則分別連橫,遠交各國,近與日本糾結。今日政、軍、經、心戰法、戰術雖異,各有側重,然人性未變,縱橫捭閡之術,無出戰國時代之範疇。讀史可以知今世,豈是虛言。
齊人孫武的孫子兵法說"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竟一語成讖。秦滅齊: 不戰屈敵,傳檄而定,乃天意哉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十年之內逐次消滅六國,可謂勢如破竹。結果相同,手段則因各國差異而有別,並各可用幾個字來蓋括。對韓: 鯨吞蠶食;趙: 強戰加反間;魏:水淹大梁三月( 開封 ),城坍國滅;楚: 內腐蟲生、驕兵必敗;燕:大軍壓境,不戰而降;齊: 不戰屈敵,一使傳檄而定。杜牧在阿房宮賦說"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頗為中肯。
齊國是西周分封姜太公的封國,有濱海魚鹽之利,富庶冠天下,所謂"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 ",後雖有田氏篡齊之變,國勢未頹。戰國初期,各國皆因生存環境與空間擠壓,爭相變法以圖強。魏有李悝、楚有吳起、秦有商鞅、韓有申不害、趙有胡服騎射、燕有千金市馬骨,築黃金台拜將,唯獨齊國因地利之便,又是秦國范雎遠交近攻策略的獲益者,沒有變法,對合縱抗秦之謀最陽奉陰違。
齊宣王初期濫用國力,幾乎滅燕。其子齊愍王又滅宋、伐秦、攻楚,耗損國力開罪各國,燕昭王命樂毅將韓趙魏秦燕五國軍隊幾乎滅齊五年,僅餘莒與即墨二城。齊愍王被殺,齊太子逃入莒縣封君大夫家為佣苟存。大夫有女,獨具慧眼,見此人氣貌不凡,不但善待且委身嫁之。後田單復國遍尋太子復出,就是齊襄王與君王后。齊襄王在位17年,休養生息,襄王死,子田建即位,母親君王后掌國政,改國策為" 事秦謹 ",但對其他五國則憤然漠視之。如長平之戰 ,趙需糧孔急,求救於齊,君王后拒絕。任秦攻伐韓趙魏,全然不視唇亡齒寒之道理,可謂" 國策失當 "。
君王后死,其弟國舅后勝掌政,后勝為人貪婪,政治腐敗,續奉" 友秦 "國策,自掃門前雪,追求小確幸,終有大不幸。五國先後滅亡,秦國乃以巨金賄賂收買后勝及其門客,蠱惑齊王不與秦戰。萬乘之國,數十萬軍隊如木偶,秦將王賁大軍壓陣,派一使節傳達秦王旨意,命交出齊國,秦國另封今河南輝縣500里松柏地給田建作封君。齊王田建見此等亡國下場較其他五國國王尤勝,遂下令舉國投降,隨秦使赴陽晉見秦王稱臣,到封地後,秦軍立刻包圍封地,斷絕一切供應,田建活活餓死於封地,可憐復可恨、可悲。
附記 :
君王后的父親對女兒私謀終身,表示「女無謀(通『媒』)而嫁者,非吾種也,污吾世矣」。當即宣布脫離父女關係,終身不見其女,雖於人情有太過,然不畏懼帝王的志氣、骨氣、傻氣,還是令人豎大拇指。
齊王田建較後蜀的孟昶尤不如。
宋滅後蜀時,只用了一萬軍隊,而後蜀的十四萬軍人幾乎不戰而降,花蕊夫人隨孟昶流亡北行,夜宿葭萌驛站,感懷國破家亡的哀愁,在館壁上題了這首《採桑子》::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宋太祖趙匡胤久慕花蕊夫人的才名,召見了她並命她賦詩一首,花蕊夫人就做
《述亡國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此詠史詩,氣貫長虹。女流之中,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一首“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或可與之相比。
**【蘇厲引用養由基的典故遊說白起】。百米外,養由基連三箭射中指定之樹上葉子。就在一片喝采聲中,不料有個站在養由基身旁的人冷冷地說:“嗯,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配受我的指教。” 養由基聽這個人說話的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地說:“我並不是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或者稍稍出一點兒偏差,只要射不中,你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蘇厲對白起說:“你號稱常勝將軍,但魏國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打敗的國家,如果你不能馬上取勝,便破壞了自己的名聲。”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藉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當今,誰是李斯的高徒 !?
歷史上一生奉行老鼠哲學的李斯,觀察了倉中鼠與廁 中鼠的差異,大嘆" 人之賢明與不肖,如同鼠在倉中與廁中,取決於不同的置身地位( 平台 ) 而已。"他頓悟了, 地位決定貴賤,人生在於選擇且" 得時無怠 "。於是奠定他一生追求權勢,極端功利的人生觀。李斯懂得政治的本質是權力,權力高於政見,與道德無緣。當權勢利害和政治主張衝突時,權勢利害優先;在權勢利害與道德倫理不合時,拋棄到捯理論。這一原則貫穿了李斯的政治生涯。
當年,貴人呂不韋的恩遇和秦王贏政的權勢之間,他選擇了秦王;在扶蘇即位的正統與胡亥篡奪的利害之間,他選擇了胡亥;在對待同學韓非子,出於權是厲害的算計,全面接受韓非的主張,堅決阻止韓非參政並設計殺害韓非;明知國家需要寬政輔民,但為保身討好胡亥以避禍,竟上書勸胡亥行督責術,役民暴政更甚,加速秦帝國滅亡。李斯就傳統道德要求言,他的騎牆唯大邊確有可議之處,但他的行政規劃執行力則無可挑剔,統一六國的贊襄之功不容抹煞。
民國77年,在國民黨元老派及李登輝當權派,他選擇了李登輝;民國89年,挾七年省長任內高人氣、高績效之名望,選擇擁抱選民,揚棄國民黨,脫黨參選( 若非國民黨無恥拋出羅生門的興票案 ,他極可能當選 );民國93年,在泛藍與與橘的力量比較下,選擇國親聯盟,屈就連戰副手 ,又因民進黨奧步,兩顆子彈羅生門案,以0.228%的票數選輸;2005年在泛藍與陳水扁之間,又選擇與陳水扁閉密會談,代表陳水扁赴大陸會見胡錦濤,令人狐疑。民國104年,( 國民黨 )泛藍崩潰無戰將,惟道德形象高但政治人物魅力稍差,且沒有行政經驗的洪秀柱不得已披掛上陣,可謂佩服又痛惜。此時,他不惜揚棄"退出政壇"的承諾,欲趁機再席捲泛藍一搏,圓其總統之夢。他就是才德背離,令人愛恨交織的宋楚瑜。
清朝末年,梁啟操說" 吾敬李鴻章之才, 吾惜李鴻章之識, 吾悲李鴻章之遇 "。對宋楚瑜也可借用此看法," 吾敬宋楚瑜之才, 吾惜宋楚瑜之識, 吾悲宋楚瑜之遇 "。當年若不" 臨門一言"把李登輝踢穩,景況發展難料;他的能力、人氣太高,恰是李登輝毀國民黨的大忌,寧願推毫無才氣的貴族公子哥連戰,也要力拋宋楚瑜;近年國民黨一再分裂,一再潰敗,也是必然,分析原因諸多如昏庸守舊的宮廷氣息,論資排輩不論才的用人哲學,有禮彬彬卻內鬥內行、背後捅刀的虛驕等太多。但最該被檢討的昏庸高層卻仍永遠一一在位,絲毫無愧疚退位之說。
我很糾結,恨鐵不成鋼的恨國民黨、恨膽怯的泛藍;怒分裂國家,媚日、親日的民進黨。我知道2016要打敗民進黨,唯有支持宋楚瑜,或能力挽狂瀾,但他極端功利主義人生觀與過往經歷又是我不喜。我也疼惜洪秀柱,卿本佳人,奈何淌渾水",當先鋒的廖化只能是鋤頭,收割的鐮刀永遠到不了手。
附記 : 美國的外交雜誌向來以維護美國利益為目標而撰文。這次用 " 租用暴力 "四字並與ISIS相比擬,批判民進黨、蔡英文,說明美國隊對民進黨是極具戒心的,對台灣可預見的亂源是憂慮的,不願見台灣成為美國的負擔。我們樂見美國洞悉民進黨本質ˊ,但不能把揚棄民進黨的力量寄託在外國人身上,要自身團結一致,用選票把民進黨丟入歷史的灰燼中 !
【說凱薩Caesar】" 我來了 、我看見、我征服 "
撲克牌中的四張老 " K",黑桃 K 是猶太大衛王、紅桃 K 是查理曼大帝、梅花 K 是亞力山大大帝、方塊 K 是凱薩。其中凱薩並沒有真正的稱" 帝 ",但他把凱薩二字塑造成帝王的尊號、表徵。德國" 皇帝 "、蘇俄沙皇,沙的意思就是凱薩。凱薩的全名是蓋烏斯. 由里烏斯. 凱薩。蓋烏斯是名. 由里烏斯是姓. 凱薩是其家族曾在參與滅迦太基的戰鬥中,殺死迦太基大象野獸"戰士"的家族榮譽封號。大象在迦太基語的稱呼就是凱薩。
古羅馬共和國的前三雄同盟, 克拉蘇、龐培、凱薩。凱薩一生只活了57歲,在40歲之前還落魄江湖,但畢竟是沒落貴族的後代,況且他的母親仍以貴族教育方式培養他。年輕時曾參與他姑父、大名鼎鼎的馬略和政敵蘇拉的鬥爭,馬略失敗,家族被追殺,也殃及凱薩。幸其年幼,在蘇拉的眼皮下逃跑,蘇拉望其背影說" 看他的背影有十個馬略之才 ",人中龍鳳。蘇拉死後,凱薩才回到羅馬任基層公務員。十數年飄盪,在凱薩40歲時終與其生命貴人、富可敵國的巨商克拉蘇相遇,( 與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趙國與貴人巨商呂不韋相遇雷同 )慧眼識才,運用其財富任凱薩" 揮霍 "以建功立業、廣交豪傑、名流仕女,收買人心建立全國性人脈與知名度。與此同時,前蘇拉的左膀又臂,早已功成名就位居軍職要津的龐培,也因與貴族元老院議員有隙,轉而支持凱薩。
克拉蘇想商而優則仕 ;龐培想軍而優則仕,目的都在想用凱薩為政治棋子代理人,凱薩也想利用這兩股勢力,還把自己14歲的女兒嫁給龐培做妾,結姻親以鞏固關係。兩股力量終於把凱薩送入元老院,被任命當上任期只有一年的" 執政官 "( 今日首相、總理 )進入政界高層。這一年凱薩要拚命拉抬克拉蘇與龐培的勢力,一年之後凱薩被下放到還是蠻夷之地的高盧( 今法國 )當總督,克拉蘇與龐培則在共和國聯合執政。凱薩雖在高盧冷宮,但不居閒官,整天帶兵綏靖地方,赫然發現自己頗有軍事之才,把高盧治理的服服貼貼,著有" 高盧戰記 " 一書,還越過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成為共和國第一軍事強人。
不久,克拉蘇因強行帶兵攻打帕提亞帝國失敗戰死,前三雄同盟形同瓦解。龐培也不欲凱薩坐大,遂又轉向與元老院合作共同打壓凱薩。但毫無政治權謀之術的龐培,只會以元老院權威下文件、通牒恐嚇凱薩、再宣布凱薩背叛國家成為共和國敵人,也不整軍備變,最差的一著是把支持凱薩的人全數驅離羅馬。如此等於把凱薩逼入死角。凱薩52歲那年(BC49 )起兵造反,率兵渡過盧比孔河兵臨羅馬城下。龐培見勢居然轉頭就跑逃往北非,凱薩則千刀萬里追,追至埃及斬首龐培。忙碌緊張的過程中,凱薩還能在埃及與埃及豔后埃利奧.佩特拉來上一段香豔情事,事業愛情兩不誤,果然我是英雄皆好色。回兵又迅速擊敗了今土耳其境內之法爾奈克的軍隊後 (假虞滅虢 ),意氣風發的發函給元老院說" 我來了 、我看見、我征服 " 的名句。
BC44年元月,57歲的凱薩挾勝利餘威進入羅馬,直接要元老院宣布他為終身獨裁執政官,雖無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實。有一次開會,他的部將安東尼突然從兜裡掏出一個皇冠戴在凱薩頭上,但會眾反應不熱烈,凱薩隨即摘下皇冠,如是兩次,有測試的意味,最終未稱帝 ( 這一段讀起來頗似陳橋兵變趙框胤篡後周,陶穀突然從兜裡掏出一紙禪位詔書,只是趙匡胤接受了成皇帝 )。三個半月之後,凱薩被一群反對帝制的元老院議員們圍攻,他發現行刺者中居然有他的養子、親信布魯特斯,簡直情何以堪!? 他放棄抵抗,絕望地說出“你也有份嗎?布魯特斯?”這句遺言。在身中23刀後,倒地氣絕而亡。( 布魯特斯後對他人解釋自己的行為說" 我愛凱薩,但我更愛羅馬 ",把動機與行為道德化、合理化。看似大義滅親的舉措,終有違人性、人情,與呂布相似。)
古羅馬帝國歷史繁瑣冗長,制度從國王到共和、再到帝國,分裂滅亡。凱薩雖未稱帝,但已為帝國改制奠定了基礎,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也是他的義子,後三雄之一的屋大維改共和國為帝國。這也側面說明,沒有什麼制度是最好的,當共和制被一群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把持時,人民需要的是一位青天、明君來推翻這利益集團,凱薩就被視為是這樣的人。
附記 :
" 貨比貨要扔,人比人會死 "。凱薩在40歲時曾去亞力山大陵參訪,亞力山大在他這個年紀時早已征服當時歐洲人所知的所有土地。當時他心裡是沮喪還是激勵未可知,但事後證明他沒有讓亞力山大專美於前。其名句" 我來了 、我看見、我征服 " 恐是說給亞力山大聽的。
英文有一句" Caesar's wife "意為不可有招人嫌疑或物議之行為的人,是凱薩給其妻Pompeia的臨別之言。但凱薩自己卻是情種、萬人迷,完全不在乎他人之看法議論。今剖腹生產這個英文字" Caesarian Operation ,據傳也是因凱薩的出生方式而來。如此,誰還忘得了Caesar !?
龐培死後,凱薩發還其家產未趕盡殺絕,還在羅馬為龐培立銅像,當凱薩被刺死時,他倒下的地方恰巧是龐陪銅像的腳下。
** 羅馬簡史
公元前六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古羅馬是貴族專政的奴棣制國家。羅馬王政時代末期有塞維‧圖里阿改革,羅馬進入階級社會,【形成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2世紀中業,羅馬共和國的各種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相繼出現嚴重的社會鬥爭。公元前137-132年,發生第一次西西里奴棣起義;公元前133-123年 ,發生以農民土地運動為中心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4-101年,發生第二次西西里奴棣起義;公元前73-71年,爆發斯巴達克起義。這些起義和鬥爭,沉重打擊了羅馬奴棣主階級,動搖了奴棣制城邦的經濟基礎。在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代表羅馬城邦貴族奴棣主利益的共和政體,已不再適應統治的需要,因而發生了從共和制向帝制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出現許多政治野心家,他們發動長時期的奪權內戰。公元前60年,由龐培、凱撒、克拉蘇三人結成政治同盟,實行集體獨裁,史稱「前三雄政治同盟」,後來,凱撒擊敗其他二人,實行個人獨裁,不久,凱撒被其政敵刺殺,前三雄同盟結束。【凱撒獨裁實為羅馬共和國滅亡的先聲】。公元前43年,出現屋大維、安敦尼、雷必達三人結成的「後三雄政治同盟」。公元前30,屋大維除掉其他二人而成為獨裁者,至此,軍事獨裁的君主專制政權終於在羅馬建起,【羅馬共和國最後滅亡,羅馬帝國時代開始】。
公元前284至476:是帝國由危機走向滅亡的時代。此時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轉為君主制。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統治時期,皇帝權力加強,兩人都進行挽救奴棣制危機的改革,但奴棣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346至395)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廷為首都。公元四世紀以後,日耳曼人大舉進攻羅馬,國內人民起義浪潮更加高漲。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遂亡。西歐進入封建社會。
因帝國首都康士坦丁堡是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廷舊址,故東羅馬帝國亦稱為拜占廷帝國。中國古時稱之為大秦。四世紀初,皇帝康士坦丁於330年將首都由羅馬遷往經濟發達,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拜占廷為新都,並改名為康士坦丁堡。395年,皇帝狄奧西一世逝世,東、西兩帝國正式分裂。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在巴爾幹半島,其疆域還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份。東羅馬以東正教為國教,說希臘語,雙頭鷹為其國徽。首都康士坦丁堡地理位置優越,扼黑海出海口,是歐、亞陸地之橋樑,為中世紀東西交通要道。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至566),實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對內編纂法典,建宏偉穹頂之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強統治;對外進行武力征服,佔領了北非、意大利等地,欲重建羅馬帝國,恢復奴棣制度未果。七世紀初,阿拉伯奧瑪雅王朝興起,東羅馬帝國先後喪失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帝國版圖大為縮小。1095年天主教皇烏爾班地一次十字軍東征,艱苦殘暴進佔耶路撒冷另建王國。12世紀末帝國被阿拉伯塞爾柱、奧斯曼相繼不斷入侵,領土日蹙。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了康士坦丁堡,對該城進行空前野蠻的洗劫,著名建築物和古代珍品橫遭破壞,東羅馬帝國國勢日衰。十四世紀晚期,塞爾維亞黑山日益強大,首先挑戰拜占庭,拜占庭飲鴆止渴、引狼入室,竟求救奧斯曼,1389年塞爾維亞戰敗,奧斯曼軍隊也輕易進入帝國境內。在帝國岌岌可危之時,土耳其人奧斯曼( 鄂圖曼)不斷向帝國進攻,1453年四月,土耳其人以二十萬大軍,和三百艘由陸路運來的戰船圍攻君士坦丁堡,激戰五十六天,至五月28日康士坦丁堡被攻陷 ,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在此建都,改名為伊斯坦保,先改裝索菲亞大教堂並另加建四座巨大叫拜樓成清真寺。後又仿索菲亞大教堂樣式,在其對面另建瓊頂阿哈瑪德六柱大清真寺,也稱藍色清真寺。索菲亞大教堂現成為一大博物館。
羅馬帝國對歐洲與中東文化、社會、民族情感及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的恩怨情懷、東西方交流與貿易往來均影響極大,漣漪餘緒至今不斷。要深入了解世局,對羅馬帝國歷史不可不理解。
參閱 : 從伯羅奔尼薩戰爭看"原始民主之馴化" 2015 1119 ;【說凱薩Caesar】" 我來了 、我看見、我征服 " 2015 090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