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學詩詞韻自承,不講平仄吟猶暢。前人吟成後人校,豈可自陷囹圄中。
**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怒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抱怨)。
** 千古文章未竟才,文章未竟千古才。( 談笑有哲人,聚會有高人。)
** 情緒是認知對環境的解釋。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
** 運丁陽九,文文山之正氣摧殘;野落大星,五丈原之秋風蕭颯。(嗟予遘陽九)
** 那裡跌倒那裡爬起來VS那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這兩句話概念不同。前者要求不怕失敗挫折,堅定目標,從頭再來,如勾踐臥薪,孫中山十敗,那裡跌倒那裡爬起來,終能成功;項羽愧對父老,不忍辱包羞,所以烏江自刎。當然,前題是目標仍在,還有再起來之機會。後一句話,是要認清自我,不重複失敗經驗,把自己擺在正確的位置方向,揚長避短,換個長項才事半功倍。所謂,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用短,擺對地方。當然,如何認清自我是個大問題。 (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我們不論九年或十二年國教,卻齊頭式的把土金木革等所有材料放入煉鋼爐,想全都鍛成干將莫邪。有用的材料不是灰飛煙滅,就是鍛成鉛刀鍚劍,不能切金斷玉也就算了,可怕的是,自以為出自同一型範,就一定是干將莫邪,不屑劈柴砍木。及其臨敵,刃缺 ,劍折,則自暴自棄,以為百無一用。孫中山先生在服務的人生觀中,要求人,能服千萬人之之務者造千萬人之服,能服一人之務者造一人之福,即要人認清天無棄物,適時檢討自己能擔多大的擔子,調整服務的範圍,即使只造福自已,不拖累他人都是大事,都是大功。
* 這與社會價值觀大有關係。現凡事講求一個看得見的所謂客觀評鑑標準。都說要楊棄文憑主義,事實上行嗎 !? 早期尚有沒博士學位如陳寅恪、傅斯年、錢穆、沈從文、劉半農...等,雖也曾遭當時海龜與土虌的譏諷,但他們海內外名氣太大,仍能被聘為北大教授,若是今日根本毫無可能。雖說有客座特約講座之設立,實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因為這些有功力的人可能會敲掉學院派只有學歷者地飯碗,而規則的製定者正是主流圈內學院派人士。況大學、研究機關師資評鑑,第一項就是博士比是多少。怎麼辦 !? 再如國營企業評鑑,雖說國營企業要配合政策,賠本生意也要做,但評鑑優劣時,講的又是績效盈餘,這豈非矛盾!! 所謂客觀標準就是平頭主義的一種,何況未必客觀。 但完全揚棄此一標準,似也有濫竽充數等諸多弊端,很難解。
** 讀罷愣嚴未解情,欲效韓湘(子)度林英 。
倉央嘉措情詩: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傷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蘇軾 觀潮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從前有一個人去做客,見主人家把做飯的煙囪砌成直的,正對著旁邊的柴薪,很容易失火。就勸主人把煙囪砌成彎的,將柴薪搬得遠些(曲突徙薪),可是主人沒有採納他的建議。不久這家果然因此失火。左鄰右舍都來救火,費了好大力氣才將火撲滅,不少人還受了傷。主人過意不去,殺牛買酒,請那些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餘的人論功排座喝酒壓驚致謝意 。有人提醒主人說:“當初你要聽從那位朋友的話,就不會失火了,今天也用不著殺牛買酒待客了。現在,向你建議曲突徙薪的人沒有被邀請,反而是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了上席。”主人明白過來,馬上請來那位朋友,讓他坐了首席。曲突徙薪是說要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避免不必要損失的。
(外行領導內行或空降者,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最易遭逢此意境。如桂永清陸軍黃埔一期卻派接海軍總司令,當時海軍分三大派; 陳紹寬的福建派,歐陽格的電雷學校與沈鴻烈的東北海軍,各成系統,互不相干。民間譏笑當時海軍是,"平時做小買賣(走私、夾帶),戰時做大買賣(押軍閥的寶,論量、功計酬" ) )
* 見幑知者的先知總是寂寞的,即使他的遠見後來得到驗證,凡人也不會佩服他的睿知,反而怪怨他是隻不吉利的烏鴉。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本是聖哲耳提面命,孜孜教誨的觀念,但一般人除了心存僥倖,最大的盲㸃是師心自用,常以為別人不如己,無事找麻煩,不到黃河心不死。
政客最不喜骨鯁之臣,有遠見的諫官說實話提出建言是把腦袋別在褲帶的事。算大度的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想超越隋煬帝,滅東突厥後,又提出親征高麗的時程,魏徵要他記取隋煬帝三征高麗,葬送所有府兵,引來楊玄感之亂,終至亡國的教訓,他沒法說服魏㣲,對皇后發誓要殺此田舍翁,還好長孫皇后聖明,拍了個高明的馬拍,才放了魏徵一馬。魏徵死後,卻奪爵,草葬加以報負,並立即東征,等喪師無功而返,過魏徵墓時才又祭奠魏徵說:若魏徵在,必不使寡人受此辱也。恢復他的封爵。
中醫上工治未病,顯不出本事,明清巫醫把有錢人家小病醫成大病,大病醫成危症,再用髙貴藥材把垂危之人救回來,因而成為名醫。大家以為中醫不懂外科手術,其實明代外科手術很進步,但不肖醫生操生死大權,予取予求,被明令禁絕了。
古代一般人家住茅屋,直筒煙囪因對流作用火星向上噴又筆直落在屋頂上,容易引起大火,曲徒是避免火星噴出,其二灶口燒薪柴,為求火力不中斷,灶口附近常放劈好的薪柴,方便取用,烹飪時本要有人負責添柴火,但若一人在灶後烹煮,灶口柴燒到末段會掉出灶口,積柴不遠離灶口就會燒起來,所以客人認為灶口下的柴要搬遠一些。
* 華陀醫術高明,名揚四海,很多人都對其醫術贊歎不已。華佗歎了口氣說:“我可比我兩個哥哥差遠了!”對方詫異道:“你還有兩個哥哥,我們怎麽都沒聽說過呢?”
華佗說:“我大哥擅長在日常生活中,把防病與日常生活習慣結合起來,把病消滅在發病以前。我二哥擅長發現在小病初起時,就及時進行糾正調理,沒等病影響機能就已經好了。只有我是在病入膏肓了以後,痛苦不堪,沒法調理自我糾正了才開刀放血,大動幹戈,被迫作些挽留性命的搶救的手術。”
對方不解道:“那爲啥你這麽有名氣,而他們則那麽無聞”?華佗說:這不奇怪,當一個人沉浸在幸福之中,不知不覺就把病沒了,他沒那多痛苦和急切的感受,他不會把你當作救星來感激你的,所以一般他想不起你;當一個人稍微有些病症和不適感時,經過簡單的調理就自愈了,也不會留下太大的痛苦和感受,他也不會用太多的感激來記住你;而我是他在最痛苦最難受的時候,幫他去除了一部分每天折磨他的壞死組織,他受的折磨和痛苦最多最難忘,他就把我當救星了。
華佗說:“我大哥擅長在日常生活中,把防病與日常生活習慣結合起來,把病消滅在發病以前。我二哥擅長發現在小病初起時,就及時進行糾正調理,沒等病影響機能就已經好了。只有我是在病入膏肓了以後,痛苦不堪,沒法調理自我糾正了才開刀放血,大動幹戈,被迫作些挽留性命的搶救的手術。”
對方不解道:“那爲啥你這麽有名氣,而他們則那麽無聞”?華佗說:這不奇怪,當一個人沉浸在幸福之中,不知不覺就把病沒了,他沒那多痛苦和急切的感受,他不會把你當作救星來感激你的,所以一般他想不起你;當一個人稍微有些病症和不適感時,經過簡單的調理就自愈了,也不會留下太大的痛苦和感受,他也不會用太多的感激來記住你;而我是他在最痛苦最難受的時候,幫他去除了一部分每天折磨他的壞死組織,他受的折磨和痛苦最多最難忘,他就把我當救星了。
* 兵法中上兵伐交,其次伐謀,其次伐兵。在戰場殺人一萬,自損八千,不若用外交手段,防止衝突。但我們老崇拜百戰名將,卻很少崇拜,運籌帷幄的謀士。良相與良醫道理互通,亂世才顯得出幹才,治世大家都庸庸碌碌。
*勝固無曲突徙薪之功,敗則見焦頭爛額之痛。(如據傳,我曾提供日本將偷襲珍珠港之情報給美國,美未納。若美納,而情報不確,則有此嘆。)
曹丕<典論論文>讚 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 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 大痛也"!當世未能展用之才,可借文章之千古,使未竟之才繼續發光發熱。所以我們今日可讀之文章多如辰星,只是今人是把這些視為資產抑或包袱負債 !?(曹丕身為皇帝,他寫文章自不必托飛馳之勢,無須假良史之詞,傳後機會較常人大得多,況典論確實是篇好文章,左思三都賦,非借貴人寫跋題序,焉能紙貴 !? 一篇好的文章,演講,檄文,頂十萬師。胡適的演講,鼓動風潮,號召百萬;宋美齡一演講,十個師的裝備;戰鬥檄文一出,亂臣賊子懼。當然,雖說"桃花扇底送南朝",也足已說明桃花扇其影響力之大。)
* 定遠侯班超鄙視文章,雕蟲篆刻胡為乎,文章焉竟千古才 ? 說" 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遂當兵使為大丈夫,投筆從戎,入虎穴得虎子。西域31年 ,功高偉業竟其才,果得封"定遠"侯。然晚年乞歸,猶只敢說"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回到洛陽,僅一月即逝,萬世定遠之功亦隨人去而煙消,豈不悲乎 !? (何須馬革裹屍還)
*勝固無曲突徙薪之功,敗則見焦頭爛額之痛。(如據傳,我曾提供日本將偷襲珍珠港之情報給美國,美未納。若美納,而情報不確,則有此嘆。)
** 「郢書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雜記25 : 頌其詩,讀其文,不知其人可乎 ?)
人們把那些穿鑿附會、曲解原意的做法,叫做「郢書燕說」。有很多人在解釋經典著作、文藝作品和歷史事實的時候,往往從政治利益和個人需要出發,或者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或者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或者把今人的帽子戴到古人頭上,為某種政治目的服務。燕相曲解郢書,居然獲得了國家大治的好結果,這只是很特別的例外,在現實中,「郢書燕說」的影響多是負面的。(古人字量較少,常一字多用,多解;另古人不用標點符號,最易解讀不同。又今日古籍很多仍以朱熹註解為準,有些解的今日看來並不高明。)(故意穿鑿附會如"坐以待幣") (大陸早期以階級意識寫歷史文學,影響甚大。)
** 文章焉竟千古才 ? (文章未竟千古才 ;千古文章未竟才 )曹丕<典論論文>讚 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 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 大痛也"!當世未能展用之才,可借文章之千古,使未竟之才繼續發光發熱。所以我們今日可讀之文章多如辰星,只是今人是把這些視為資產抑或包袱負債 !?(曹丕身為皇帝,他寫文章自不必托飛馳之勢,無須假良史之詞,傳後機會較常人大得多,況典論確實是篇好文章,左思三都賦,非借貴人寫跋題序,焉能紙貴 !? 一篇好的文章,演講,檄文,頂十萬師。胡適的演講,鼓動風潮,號召百萬;宋美齡一演講,十個師的裝備;戰鬥檄文一出,亂臣賊子懼。當然,雖說"桃花扇底送南朝",也足已說明桃花扇其影響力之大。)
* 定遠侯班超鄙視文章,雕蟲篆刻胡為乎,文章焉竟千古才 ? 說" 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遂當兵使為大丈夫,投筆從戎,入虎穴得虎子。西域31年 ,功高偉業竟其才,果得封"定遠"侯。然晚年乞歸,猶只敢說"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回到洛陽,僅一月即逝,萬世定遠之功亦隨人去而煙消,豈不悲乎 !? (何須馬革裹屍還)
"宓妃留枕魏王才",指的就是甄氏與曹植。出自昭明文選李善註,曹植與甄氏的叔嫂戀,欷歔悽美,一直為後人關注。就在甄氏過世第二年,曹植寫"感甄賦",太過敏感,似意有所指,遂改名"洛神賦"。洛神又名宓妃,故甄姬有了甄宓或甄洛之名。有人反對說甄姬比曹植大十歲,叔嫂戀不可能,這只能說反對者沒有體驗過真正的愛情。甄姬最後被曹丕另一貴嬪郭女王效法鄭袖諂魏美人故事,害死甄姬,據說郭氏怕甄姬喊冤報仇,在甄姬嘴裡塞滿糠穀。此時甄姬的兒子曹叡已16歲,對母親的慘死,耿耿於心,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約談郭女王,結局不言可知。至於傳說甄姬嫁曹丕時已經懷孕,故曹叡是袁熙的兒子,是耶? 非耶? 恰如贏政究竟是誰的兒子,已無法考證矣。(賈氏窺簾韓椽少, 賈氏,賈午,賈南風之妹)
** 社會的四種力量交織: 公權力(政府)、紳權(權貴大戶),幫商(民間組織黑社會)與普羅民權。四權相互牽扯制衡,到底要靠法律或關係來維持平衡 !? 以活塞為喻,活塞若沒有潤滑劑也勉強能運作,只是刺耳摩擦聲受不了,況折損率極高。加上潤滑劑則安靜順暢運作,堪用期長,但潤滑劑須額外成本且製造污染,禍,初不顯而延於後。
**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禮教是根據於人情感設計的SOP,形成一套維繫人合理互動的機制。
因此,若{無道德自覺與真實情感作為基礎,禮的形式只是空殼罷了}。(如説對不起,就是形式、象徵大於實質)
因此,若{無道德自覺與真實情感作為基礎,禮的形式只是空殼罷了}。(如説對不起,就是形式、象徵大於實質)
任何哲學思想與政治理論,都必須放入它生成的時空來檢視。周代以前,殷商是部族社會,維持秩序的是鬼神信仰。周代是「人」的覺醒,制禮作樂,訴諸人的倫理道德份際,來維持由「親親」關係構成的封建秩序。面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割據兼併,封建制度瓦解,在亂世中,孔子唯有召喚以倫理道德做基礎的禮教,才有恢復社會秩序的可能。
** 為賢者、尊者、智者諱,故多不欲、不敢、不能寫,否則只是歌功頌德,無真相。
** 清朝用高壓與懷柔政策以消滅漢人之種族政策,清末革命黨人為喚起這種被壓抑的民族精神,又採用誇大渲染的宣傳,故明清之際及清朝的許多史實,被隱諱或刻意歪曲改寫,野史傳說尤其怪誕離奇。
**" 眼大於箕"是形容人不務實,好高騖遠;
**" 爽若哀梨",哀家梨也作“哀梨”。相傳漢代秣陵人哀仲所種之梨果大而味美,當時人稱爲“哀家梨”。後常用以比喻流暢俊爽的文辭:讀君之文,如食哀家梨,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哀家梨”不蒸而食,香甜适口;蒸而食之,不得佳味,自然不快。桓玄见人不快,即用此事以为讽喻。后因以哀梨蒸食,諷刺蠢人不識好歹,糟践佳品。清趙翼:東坡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
** 某某席豐履厚,然不以嬌貴多才而損其志。生長於膏梁文繡之中,當紈綺之盛年,擅屈宋之才華,神仙眷屬,琴瑟靜好,識與不識,莫不豔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用一句話就區分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並不反對利益但是那必須建立在利義相合或至少利不害義的情況下,所以孔子說不義之富與貴於我如浮雲!喻字的解說,有爭議。(凡事之為與不為,和君子可論證大道理;和凡夫俗子只要談是否有利即可,不必糾纏大道理)
** 論語·子張第十九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 而亦何常師之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孟子曰: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 論語里仁篇: "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一般解為君子常懷為法之心,故不會去做違法之事。小人則常常懷著利益、利己之心,為與不為決於利與不利。以此表示君子與小人之差別。此解法層次不高,君子只是畏刑而已。古刑字同型字,是模範的意思。君子時刻想的是,怎樣在言行道德上做人模範;小人則想如何用利示惠於人。這才是君子與小人氣質志趣的不同。【以身示範】 VS 【以惠結納】
** 在這世界上所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
戲挽袁世凱聯。“六君子”指以楊度爲首的六個發起組織“籌安全”的“名流”,袁接受他們的“勸進”稱帝,就已注定踏上死路。“二陳湯”指世凱的親信陝南鎮守使陳樹藩、四川將軍陳宦、湖南將軍湯芗銘。護國運動中,他們紛紛脫袁“獨立”,給袁世凱以致命的一擊。
** 【人的矛盾心理】
在現實生活裡,希望自己無災無難平明安安過一生行為(趨吉避凶) ;但在理想生活中,又最好能過著驚濤駭浪,可歌可泣的人生出來(有冒險性)。就像我們在曠野時,希望碰到一隻羊,而非一匹狼;但在動物園的鐵籠子前,願意看到一匹狼,而非一隻羊。(甘冒觸法危險,嘗試體制外經驗。)(未成名前希望成名,成名後戴著墨鏡走)
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那裡有正直的人,他父親偷羊,兒子出來揭發。」孔子說:「我們這裡正直的人不這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朱註: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
** 【博學而無所成名】胡適學問成家數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前面博學而無所成名,成若是稱,則解淵博而不能執一以概全,有君子不器的意思。孔子的吾執御矣,似有學問當有所執,專精方能深入。在此恐是夫子謙虛,說我那裡會什麼? 會駕車?會射箭? )( 曾國藩: 學如富賈在博收,氣吞餘子無全目 。 (錢穆背三國演義、吳宓背紅樓夢 、蔣夢麟背論語,王雲五閱全套大英百科全書。)
**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孟子曰: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孟子曰: 男子生而為之有室,女子生而為之有家。
** 老子73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敢宜解為驕恣、無敬畏。
** 《三習一弊疏》清 孫嘉淦 (馬屁彈之威勝於核彈)
先说三習。管理者久了就不由自主形成三个習惯,“耳習于所聞,则鼓諛而恶直”,“目習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剛”,“心習于所是,则喜從而恶違”!“三習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厭君子是也。
“德者君子之所獨,才则小人與君子共之,而且勝焉。语言奏對,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與耳習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習投矣。即保事考勞,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顯勤,则與心習又投矣。
小人挟其所長以善投,人君溺于所習而不觉,審聽之而其言入耳,谛觀之而其貌悦目,歷试之而其才稱乎心也。於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離,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離,其患豈可勝言哉!”
** 在上者喜聞順耳之言,在下者口出違心之論。遇有權利則相爭,遇有則任則相諉,致世風日漓,國事敗壞。
**我國大學的歷史,從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成立太學始,置五經博士。近代自清末的京師大學堂( 北大前身 )成立於光緒24年,1898年12月17日。
民國38年1939,是民心最低潮,舉世滔滔如喪家之犬;富有者海外做寓公,政客翻雲覆雨、軍隊缺乏鬥志、知識份子投降變節不以為恥、和談代表便成代表投降,最為恥辱。1979是世界大變局的一年。
** 為賢者、尊者、智者諱,故多不欲、不敢、不能寫,否則只是歌功頌德,無真相。
** 清朝用高壓與懷柔政策以消滅漢人之種族政策,清末革命黨人為喚起這種被壓抑的民族精神,又採用誇大渲染的宣傳,故明清之際及清朝的許多史實,被隱諱或刻意歪曲改寫,野史傳說尤其怪誕離奇。
**" 眼大於箕"是形容人不務實,好高騖遠;
**" 爽若哀梨",哀家梨也作“哀梨”。相傳漢代秣陵人哀仲所種之梨果大而味美,當時人稱爲“哀家梨”。後常用以比喻流暢俊爽的文辭:讀君之文,如食哀家梨,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哀家梨”不蒸而食,香甜适口;蒸而食之,不得佳味,自然不快。桓玄见人不快,即用此事以为讽喻。后因以哀梨蒸食,諷刺蠢人不識好歹,糟践佳品。清趙翼:東坡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
** 某某席豐履厚,然不以嬌貴多才而損其志。生長於膏梁文繡之中,當紈綺之盛年,擅屈宋之才華,神仙眷屬,琴瑟靜好,識與不識,莫不豔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用一句話就區分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並不反對利益但是那必須建立在利義相合或至少利不害義的情況下,所以孔子說不義之富與貴於我如浮雲!喻字的解說,有爭議。(凡事之為與不為,和君子可論證大道理;和凡夫俗子只要談是否有利即可,不必糾纏大道理)
** 論語·子張第十九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 而亦何常師之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孟子曰: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 論語里仁篇: "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一般解為君子常懷為法之心,故不會去做違法之事。小人則常常懷著利益、利己之心,為與不為決於利與不利。以此表示君子與小人之差別。此解法層次不高,君子只是畏刑而已。古刑字同型字,是模範的意思。君子時刻想的是,怎樣在言行道德上做人模範;小人則想如何用利示惠於人。這才是君子與小人氣質志趣的不同。【以身示範】 VS 【以惠結納】
** 在這世界上所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
戲挽袁世凱聯。“六君子”指以楊度爲首的六個發起組織“籌安全”的“名流”,袁接受他們的“勸進”稱帝,就已注定踏上死路。“二陳湯”指世凱的親信陝南鎮守使陳樹藩、四川將軍陳宦、湖南將軍湯芗銘。護國運動中,他們紛紛脫袁“獨立”,給袁世凱以致命的一擊。
** 【人的矛盾心理】
在現實生活裡,希望自己無災無難平明安安過一生行為(趨吉避凶) ;但在理想生活中,又最好能過著驚濤駭浪,可歌可泣的人生出來(有冒險性)。就像我們在曠野時,希望碰到一隻羊,而非一匹狼;但在動物園的鐵籠子前,願意看到一匹狼,而非一隻羊。(甘冒觸法危險,嘗試體制外經驗。)(未成名前希望成名,成名後戴著墨鏡走)
** 你是想保持馳名中外的抗日英雄封號,還是真實做切實有效的抗日工作 !?
** 【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十三,第十八篇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父為子顯,子為父彰,曲在其中矣 !)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那裡有正直的人,他父親偷羊,兒子出來揭發。」孔子說:「我們這裡正直的人不這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朱註: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
** 【博學而無所成名】胡適學問成家數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前面博學而無所成名,成若是稱,則解淵博而不能執一以概全,有君子不器的意思。孔子的吾執御矣,似有學問當有所執,專精方能深入。在此恐是夫子謙虛,說我那裡會什麼? 會駕車?會射箭? )( 曾國藩: 學如富賈在博收,氣吞餘子無全目 。 (錢穆背三國演義、吳宓背紅樓夢 、蔣夢麟背論語,王雲五閱全套大英百科全書。)
**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孟子曰: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孟子曰: 男子生而為之有室,女子生而為之有家。
** 老子73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敢宜解為驕恣、無敬畏。
** 《三習一弊疏》清 孫嘉淦 (馬屁彈之威勝於核彈)
先说三習。管理者久了就不由自主形成三个習惯,“耳習于所聞,则鼓諛而恶直”,“目習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剛”,“心習于所是,则喜從而恶違”!“三習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厭君子是也。
“德者君子之所獨,才则小人與君子共之,而且勝焉。语言奏對,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與耳習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習投矣。即保事考勞,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顯勤,则與心習又投矣。
小人挟其所長以善投,人君溺于所習而不觉,審聽之而其言入耳,谛觀之而其貌悦目,歷试之而其才稱乎心也。於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離,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離,其患豈可勝言哉!”
** 在上者喜聞順耳之言,在下者口出違心之論。遇有權利則相爭,遇有則任則相諉,致世風日漓,國事敗壞。
**我國大學的歷史,從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成立太學始,置五經博士。近代自清末的京師大學堂( 北大前身 )成立於光緒24年,1898年12月17日。
民國38年1939,是民心最低潮,舉世滔滔如喪家之犬;富有者海外做寓公,政客翻雲覆雨、軍隊缺乏鬥志、知識份子投降變節不以為恥、和談代表便成代表投降,最為恥辱。1979是世界大變局的一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